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最新版)
本作品内容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最新版),格式为 doc ,大小 71168 KB ,页数为 8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两岸经贸关系是关乎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至今,在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两岸经贸关系进展良好。应运而生的ECFA的签订,更是打通了两岸经济合作的脉络,开启了两岸全方位合作新时代。,但与此同时,各类问题和障碍也有所暴露,情况依旧不容乐观。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大陆、台湾、国际三管齐下,两岸经贸关系必将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关键词】两岸经贸关系;ECFA;政策;全方位合作“两岸”是指台湾海峡两边所对峙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效统治的“中国大陆”以及由台湾当局政府有效统治的“台澎金马”。中国大陆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两岸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仍始终坚持不以政治分歧影响和干扰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方针,努力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但由于李登辉、陈水扁当局长期对两岸经贸采取限制性政策,使两岸经贸关系一度呈现出单向、民间、极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台商来中国大陆投资主要以间接方式进行,即投资必须经第三地注册公司转投资于大陆,只有100万美元以下的投资案可直接以台湾公司的名义投资,但是资金仍要经过第三地汇入中国大陆[1]。由于台湾当局拒绝两岸直接通商,两岸贸易也只能经过第三地间接进行。由于台湾当局严格禁止中国大陆的资金进入岛内从事任何投资活动,这就形成了单向性的不正常局面,同时也造成两岸贸易不平衡。直至2008年,国民党在岛内重新获得执政权,开放和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成为民意主流和执政者的政策导向。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以两岸和平双赢取代民进党的“台独”对抗思维,两岸在“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倡议下,经贸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两岸经贸互动将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从政策和法律两个层面,积极创造台商投资中国大陆的有利环境。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基会(海峡交流基金会)恢复协商,“两会”协商机制的确立,开启了两岸准官方的制度性协商渠道。今后,两岸间可在制度层面解决两岸经贸交往中的部分问题,为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会”先后达成六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2008年后半年至2009年,两岸经贸合作热潮不断。截至2009年底,两岸贸易额累计超过9600亿美元。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双双出现历史上少有的大幅衰退局面。按照台湾方面统计,台湾来自大陆的外销接单在2008年上半年呈现两位数高增长,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7月仅增长1.7%,8月开始呈现负增长8.9%,9月份负增长10.8%,10月负增长22.8%,创历史最大衰退。台湾对大陆出口也从上半年的两位数增长转变为9月份开始的负增长16.3%,10月份衰退19.9%,11月份进一步衰退38.5%。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市场的依存度也相应下降,从近两年的近40%降为11月份的33.6%。台商对大陆投资,持续维持投资项目减少与投资金额低增长或负增长态势。依商务部统计,2008年1至9月,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692个,同比减少31.8%。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4.6亿美元,年增长7.3%,而合同投资金额持续负增2/8长。依台湾方面统计,2008年1至10月,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为83亿美元,年增长仅9%,增长速度较前几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2010年,国际经济形势逐步回升,台湾经济开始好转。中国大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刺激消费与扩大投资政策,总体经济将保持8%以上增长,维持较高增长速度。加上两岸经济合作效果逐步显现,两岸贸易将出现较高的恢复性增长,台商对大陆投资也将会出现新的发展,并且在投资方式、投资地区与产业布局等方面出现新的调整。2010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最大看点或两岸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是协商与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ECFA——两岸经贸关系里程碑2010年6月29日,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重庆举行了恢复协商以来,两会领导人第五次会谈,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9月12日,两岸两会确认ECFA正式生效。ECFA包括序言和5章16条及5个附件,基本涵盖了两岸间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对现有机制的补充与完善,对未来合作的展望与开拓,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防范和争端解决。据此次ECFA的早期收获清单,两岸共计有800多项产品将在两年内分3步实现零关税。据台湾方面测算,这项条款将为台湾方面节省大约200万美元的关税。其中,在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方面,大陆将对539项原产于台湾的产品实施降税,包括农产品、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电子产品等10类,基本上涵盖台湾各个产业,金额超过120亿美元。台湾将对267项原产于大陆的产品实施降税,包括石化产品、机械产品、纺织产品及其他产品等4类,金额约30亿美元[3]。在服务贸易早期收获方面,大陆将对会计、计算机及其相关服务、研究和开发、会议、专业设计、进口电影片配额、医院、民用航空器维修,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11个服务行业扩大开放。台湾将对研究与发展、会议、展览、特制品设计、进口电影片配额、经纪商、运动及其他娱乐、航空电脑订位系统以及银行等9个服务行业进一步放开[4]。ECFA的签署可谓酝酿已久。200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明确提出“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2008年底,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两岸可以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2009年12月,海协会、海基会领导人在台中举行第四次会谈,同意将这份协议纳入第五次“两会”协商重点推进议题。2010年1月,关于ECFA的海协会、海基会首次专家工作商谈在北京举行。此后的五个月,海协会、海基会都分别在台湾桃园和北京举行了两次专家工作商谈,逐渐敲定协议文本组成、早期收获计划等重要内容。可以说,ECFA是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达成的,它的正式签署,给两岸为时两年的艰苦谈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ECFA的签订是两岸共同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是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的关键性一步,是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的一个里程碑,是继“三通”之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又一个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事件。最近10年,两岸经贸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ECFA的签订正是迎合了这一变化。台湾经济一度长期依赖欧美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然而,随着台湾的外向型产业大量到大陆投资,拉动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贸易。同时,台湾向大陆的进口贸易,尤其是农工原料和半成品,也呈现增加态势。投资与贸易活动已使两岸产业分工越趋紧密,两岸双边贸易规模扩大,相互投资也更为频繁,中国大陆自1992年起便取代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两岸贸易额自2001年突破300亿美元后,连年攀高,中国大陆继续是台湾3/8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目前两岸贸易,特别是中国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已成为支撑台湾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程度由此提高。从两岸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大陆从台湾进口的前几大类产品主要为机电类产品、塑料橡胶制品、纺织及其制品以及金属制品等。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两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从中国大陆对台湾贸易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四省(市),即广东、江苏、福建、上海是最大集中地。上述四省(市)自台湾进口额都明显大于对台湾出口额,对台湾贸易逆差额占中国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总额的4/5以上。两岸贸易逐渐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仍以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出口中国大陆,中国大陆则出口农业原料到台湾,两岸以互补方式进行贸易,属于产业间贸易。到了80年代末期至现在,中国大陆出口台湾货物中,半制成品、制成品、化学产品等精加工制成品的比重增加,两岸产业内贸易趋势明显。然而与此同时,两岸服务贸易却远远落后于两岸货物贸易的发展。作为外向型经济,2008年,台湾对外贸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第四季出现台湾有贸易统计以来的最严重衰退,衰退领域几乎遍及所有出口产品和出口地区。据台湾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台湾货物对外贸易总额为3783.6亿美元,同比下降23.7%。然而,2008年两岸关系的回暖和正常化回归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快速复苏。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至6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693.7亿美元,同比上升61.2%。台湾2010年上半年对大陆的出口增长为53%,创历史记录。可以这样认为,台湾对大陆的依赖以及两岸经贸关系的融合已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台湾经济的复苏紧密依赖中国大陆。无疑,ECFA的签订将为台湾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据岛内有关机构测算,台湾从ECFA获得的整体经济效益包括GDP增长1.65%—1.72%和就业人数增加约26万,此外,早期收获清单将使台湾获得总降税利益近300亿元新台币。岛内经济专家分析认为,ECFA将为台湾经济带来多重利好。如大陆将对台逐步实施500多项产品零关税及数十项服务市场开放,这将有效增加台湾产品对大陆的出口以及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岛内的投资与需求,促进相关产业及总体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早期收获计划在相当比例上涉及传统产业,对台湾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及发展将大有裨益。ECFA的签订对台湾而言,不光是经济,更是其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有利于台湾提升自己在国际经济环境中的地位。在ECFA框架下,台湾和大陆可以进一步整合资源,使台湾可以更加专注于自身优势,从而形成竞争优势。ECFA签订后,台湾当局也非常看好其对台湾经济的影响。7月19号,台湾中研院发布最新经济展望,将台湾今年经济增长率由去年12月预测的4.73%上调至6.89%。台湾虽然经济发展程度比中国大陆高,人均GDP比大陆高,但从GDP规模而言,它还是远小于中国大陆的,ECFA协议的签订在促进台湾GDP增长的同时也会提升中国大陆的GDP增长。随着ECFA的签署、两岸经贸进入正常化规范化,两岸间的经贸合作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大陆和台湾,就目前来说,还存在很大程度的互补性。台湾的优势要素在于资金、技术、管理和行销方式,与之相比,大陆的优势在于基础研究、土地、资本、市场等等。今后,两岸之间的合作将从过去简单的资本移动向要素整合方向发展,未来两岸合作将更多采取项目合作方式,这将为产业整合带来深远影响。在ECFA之下,两岸可以分工合作,把各自的比较优势转化成双方的竞争优势,开创出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为两岸携手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8后ECFA时代——困难与挑战两岸签订ECFA毋庸置疑是件好事,但两岸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才刚刚开始。就经济方面而言,交流的频密意味着旧有合作模式问题的暴露。中国大陆是一个人均GDP比较低的发展中经济体,这个发展中经济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服务贸易不是很发达,很多甚至比较落后,然而台湾的人均GDP比较高,它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也相对比较强。两岸经贸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更进一步的开放,会使大陆的服务业承受相当大的压力。此外,两岸贸易商品构成不尽合理,将不利于缩小两岸贸易之间的差距。大陆对台湾输出的商品中主要以民生用消费品和轻纺、家电产品为主,其中以中药材为最大宗,占输出总值的33.4%,第二位是鱼类,占27.54%,香烟则占10.07%,居于第三位,仅上述三大类产品就占了大陆对台湾转出口的70%以上。而台湾输往大陆的产品则主要集中于工业原料和机电及零配件,其中人造纤维、纱布占40.96%,电机与电子零组件占10.15%,塑胶原料9.74%,机械设备8.49%,上述产品占台湾对大陆出口的近70%[5]。由此可见,两岸贸易商品结构呈现出落后地区对先进工业区的形态。由于大陆产品附加值较低,台湾出口的产品附加值相对比较高,因而不利于缩小两岸贸易不平衡的差距。近年来,大陆对台湾出口的产品中,附加值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及其零件有了一定增长,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两岸贸易商品结构在互补的基础上日渐趋于合理,但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仍是两岸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自两岸经贸互动迄今,由于大陆的经济规模大,马英九当局为了制造“资金回流”的政绩而大幅调降遗赠税,由此造就出一批超级富豪,同时由于区域整合加速,也伴随出现了一批向下滑落的新贫阶级。台湾社会M型化所造成的民怨,ECFA却被看成了替罪羊。就政治方面而言,ECFA的签订引爆了近年来台湾政治上最大的政党角力。2010年6月26日,即协商完成后的第二天,民进党即发动“反一中市场,人民要公投”十万群众大示威。这次群众抗议大游行,表面上是“反一中市场”,实则是在为年底的五都选举做动员操兵。年登耄耋的李登辉也参加了此次游行并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的“五都全赢”、“弃马保台”的口号,已经可以认作为是在为反ECFA定调。这也意味着两岸经贸问题所造成的政治及社会变化,已势不可免地将成为今年年底五都选举的重点虽然大陆已多方极力对台湾让利,但这种让利是否有利于国民党政权的维系,还犹未可知。其实ECPA的签订本身即是一场没有“政治概念”的政治较量。从一开始,台湾当局就对ECFA协议进行“政治定调”,一方面坚持协议中不应也不会出现“一个中国”原则与“一国两制”等政治概念,即等同于要求大陆不得提出这些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却不断强调协议中要维护“台湾主权”与“台湾主体性”,其本身又是典型的政治考虑。这一切都明确并揭示出,致力于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ECPA的签订是在两岸政治互信还不够稳固、两岸在法理上还处于“敌对状态”、政治对话与政治协议都还不便涉及的情况下进行的。显然,ECFA政治基础有欠牢靠,未来ECFA的后续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两岸政治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因而充满变数。后ECFA时代——多方协作尽管困难与挑战重重,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前景依旧应该是美好的。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是两岸同胞们的共同愿望,以双方的根本利益为考量,顺应了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海峡两岸及国际上的各个有关方面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监控发展动向,迎合发展趋势,时时调整,以确保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健康发展。一、中国大陆政策方面5/8大陆方面将严格遵循ECFA,执行鼓励台湾同胞来中国大陆投资和从事其它经济活动的政策,依法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具体而言:1、大陆方面应改革现行经贸体制,使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在关税目录、运输、保险、仓储、检验、展览、加工、汇款、投资的审批和管理等方面,建立统一的运作体系及制度,促进台商对大陆经贸政策运作的了解,增强他们同大陆从事经贸往来的安全感。2、根据生产与技术条件的变化,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工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不合理的对台出口结构。3、致力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优化服务政策。提高管理、服务部门人员的素质,各地有关职能部门紧密配,提高办事效率,强化项目管理和项目服务;加大对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除保证在石油化工、电子、汽车等制造业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外,在铁路和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公路、机场和民航飞机、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也应具有空前规模。4、加强引入台资的产业结构导向,重点鼓励台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产业。积极引导台资投向中西部薄弱地区,加快全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二、台湾政策方面ECFA签订后,中国大陆将进一步开放市场,对台湾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台湾当局应选择积极的政策,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持积极态度,并着眼长远,全盘规划,主动创造条件加速两岸经贸的发展。1、台湾方面应针对现行的大陆经贸政策,对目前仍坚守的“间接”、“单向”、“民间”的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进行检讨,逐步取消对大陆商品、资金进入台湾的种种限制,放宽台湾商品、资金进入大陆市场的重重限制,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接、双向、互助互利的经贸交流与合作。2、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台湾有关方面应深刻反省,停止分裂祖国的恶劣行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实现祖国统一。在大统一的环境下,与中国大陆携手共创明天。3、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台商必须坚持巩固在大陆市场已争得一席之地的市场,加强研发新产品,努力创造世界名牌产品,进一步开发大陆内地市场。三、两岸政策的协调与合作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中国大陆与台湾方面的协调与合作。1、两岸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以大陆市场的优势来培育台资企业的知名品牌,再利用台湾在世界生产和销售的网络将这些品牌产品推向全球,以逐步摆脱过去那种对代工生产模式的高度依赖,形成两岸制造业合作与分工的新布局。两岸间合理的经济分工,可以克服双方在各自经济结构中所存在着的经济反差,以两岸增长的内生合作动力来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2、两岸应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兼顾两岸特殊的地缘文化关系和经贸互补关系,进行两岸间的理性沟通和经贸对话,缩小认识差距,努力建立起适应新周期波动的经贸互动政策,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看似只涉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两方,但仔细推究便不难发现,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国际环境的允许和配合。美国是影响两岸经贸发展的重要国际因素。一方面,由于中国大陆经济腾飞,中美经济互补性强,使双方往来日益密切。美国的对外战略特别是在东亚的经济、政治战略开始以中国作为核心考虑因素,因而中美经济关系和两岸经贸关系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台湾在亚洲的特殊地位,美国十分关注同其经济、政治的发展关系。美国在冷战6/8期间曾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虽然目前这些优势已经逐渐被大陆取代,但不能因此否认台美经济和两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出于对自己霸权地位的维护,美国在与中国进行密切经济合作的同时,利用台美密切的经济合作直接向台湾兜售军火,挑起两岸矛盾,从政治和军事上,破坏两岸经济往来的和平环境,成功变身为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发展的阻石。随着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不断改善,特别是马英九当局执政以后,两岸关系趋势良好并且不断进展。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确保局势持续良好发展。鉴于美国可以牵动两岸关系演变的方向,中国国台办主任王毅于2010年10月20号抵达美国华盛顿进行访问。可以这样认为,王毅访美一方面是出于对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的尊重,承认其对台湾和两岸关系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就两岸关系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美方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进而暗示美方:两岸关系的良好发展将不会影响美方的战略利益。最终争取美方在两岸协商和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两岸关系是美国用于对付中国的棋子——美方可以利用对台军售使两岸关系发生逆转。因此,中国需要消除中美战略互疑,以不太激进的方式,为两岸经贸发展创造和谐的政治军事环境,也可顺势利用国际的支持或同情,解决一部分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实力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逐渐加大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1)”正式于2010年1月1日成立,这样一个新“经济隆起带”的形成,有益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机制是执行于1993年生效的东盟《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其基本目标是实现各个成员之间的贸易关税到2002年降低为0至5%,进而促进东亚区域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台湾所依靠的生存条件,不是政治,而是经济,经济决定政治。台湾以欧美、大陆和东南亚为主要市场,其经济的技术源头在日本,台湾本身只是处于高级加工阶段。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欧美、东南亚市场的台湾份额将会向中国大陆转移,这将使台湾面临失去大量的市场空间的威胁,与此同时日本企业也会加大其在大陆的投资,签订ECFA,加快两岸经贸关系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是台湾经济摆脱边缘化危机所要做出的必然选择。总的来说,两岸经贸关系一路曲折发展,硕果累累,ECFA的签订是其发展现状概况的一个生动缩影和具体体现。虽然目前ECFA还仅仅是框架协议,只有原则和宗旨,其今后的具体实施之路将荆棘密布,很可能要长期考验我们的耐心,并需要我们表现出智慧和团结。然而协议一旦签订,便如“开弓没有回头箭”,是不可逆转的,两岸经贸合作必将往更加全方位而且层次更高程度更深的方向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也必将在其自身发展规律与内在要求的推动下继续保持向前发展的良好势头!7/8参考文献[1]《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许可办法》,第四条,1991年7月31日。[2]王建民,《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中国网,2009年1月9日。[3]《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附件一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清单及降税安排》。[4]《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附件四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8/8',)
提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最新版)会员下载,编号:1700774307,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8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