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本作品内容为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格式为 doc ,大小 37888 KB ,页数为 6页
('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的智慧无有穷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层叠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这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1月出访俄罗斯,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演讲中的一句名言。它形象地描绘出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极富启迪。“一般”如何变“第一”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密切关注、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马克思在把生产力看作是推动社会历史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基础上,认为科学技术是“一般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达到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回顾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演变,就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论断的必然性和深刻性。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机器大工业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突飞猛进时期。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电磁学的发展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发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生产三大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三大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在传统的“生产———技术———科学”发展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中叶至今,以六大科技群体,即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它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第一”本身学问大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究竟怎样理解这一科学论断呢?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例如,在当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品种的改良到土壤的改良,从化肥、农药的发明到农业机械的不断改进,处处体现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的主导作用。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由科学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简直令人难以想象。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科教兴国是必然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尤其需要大力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科技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生产力相对不发达,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等,还在制约着发展的步伐。这些都是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我们要像发展自然科学一样,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88年9月,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人民网)人类智慧的一座“灯塔”——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22)“人类的智慧无有穷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层叠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这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1月出访俄罗斯,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演讲中的一句名言。它形象地描绘出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极富启迪。“一般”如何变“第一”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密切关注、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马克思在把生产力看作是推动社会历史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基础上,认为科学技术是“一般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达到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回顾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演变,就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论断的必然性和深刻性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机器大工业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突飞猛进时期。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电磁学的发展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发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生产三大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三大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在传统的“生产———技术———科学”发展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中叶至今,以六大科技群体,即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它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第一”本身学问大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究竟怎样理解这一科学论断呢?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例如,在当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品种的改良到土壤的改良,从化肥、农药的发明到农业机械的不断改进,处处体现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的主导作用。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由科学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简直令人难以想象。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科教兴国是必然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尤其需要大力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科技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生产力相对不发达,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等,还在制约着发展的步伐。这些都是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我们要像发展自然科学一样,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实施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代科技进步是生产力增长的第一位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学、技术、生产越来越一体化,并起先导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变革的重要的推动力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的作用不断增强,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第一位的人力资源。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程度、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决定着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劳动方式;不仅使生产力在量上增加,而且还促使其发生质上的飞跃不仅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还推动着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显示出了占突出地位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功能。因此,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迅猛发展所作出的科学概括和理论总结。不仅如此,它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2)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3)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4)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5)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6)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因此,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ue003',)
提供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会员下载,编号:1700818208,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6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