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山西省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山西省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格式为 docx ,大小 858291 KB ,页数为 15页

山西省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山西省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节。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地球上的观察者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经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据此推断,对火星而言,能产生“凌日”现象的有()A.金星、土星B.水星、木星C.水星、地球D.金星、木星〖答案〗C〖解析〗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有可能出现“凌日”现象,即该行星应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所以对于地球而言,只有水星或金星能产生“凌日"现象,对火星而言,能产生“凌日"现象的行星其公转轨道应位于木星绕日公转轨道的内侧,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C正确,ABD错。故选C。"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住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2.图中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恒星质量B.行星体积C.大气成分D.温度条件3.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一半,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会是()A.火星B.水星C.地球D.木星〖答案〗2.D3.B〖解析〗〖2题详析〗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主要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星质量越大,“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这说明可居住带行星的温度条件基本是相同的,故在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条件。D正确;图中不能反映恒星质量、行星体积、大气成分对生命的影响,故ABC错误。故选D。〖3题详析〗读图,由图中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一半,即太阳位于纵坐标“0.5”处,那么“生命宜居带”会向距离太阳较近的地方移动,刚好覆盖水星,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应该是水星,故B正确。水星、地球、火星位于宜居带内侧,不会出现生命,故ACD错误。故选B。〖『点石成金』〗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局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4.莫霍界面位于()A.①②之间B.①与软流层之间C.②③之间D.②与软流层之间5.下列有关图中区域表述正确的是()A.大陆地壳在各处厚度一致B.图中部分包括了地壳和地幔的全部C.岩石圈的范围是①+②D.地震波经过②③之间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答案〗4.A5.C〖解析〗〖4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霍界面位于地壳与地幔之间。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地壳,②为上地幔顶部,莫霍界面位于①②之间,A正确,BC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A。〖5题详析〗大陆地壳厚度因地表高度差异而不同;图中部分厚度为地下800km,包括了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上部;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岩石部分,即①+②;地震波横波在古登堡界面消失,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km处。C正确,AB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点石成金』〗地壳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下图是NAsA拍摄的"太阳笑脸图”。如果你把头向左边倾斜,你从这张照片上会清楚地看到太阳的两只眼睛、鼻子、嘴以及颧骨。科学家表示,"两只眼睛”可能是太阳活动活跃3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的区域。太阳活动强烈时,在南北两极附近大量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会产生灿烂的极光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6."两只眼睛"位于()A.色球层B.光球层C.日冕层D.太阳内部7.金星上没有极光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金星()A.距太阳过近B.没有生命存在C.公转轨道形状与地球不同D.没有磁场〖答案〗6.A7.D〖解析〗〖6题详析〗“两只眼睛”可能是太阳活动活跃的区域,表现为明显的斑块,应是色球层上的耀斑,A正确。光球层太阳活动为黑子,相对较暗,日冕层为日冕物质抛射,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的大气层而非太阳内部,BCD错误。故选A。〖7题详析〗极光是出现于地球的高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地球的极光是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与极地高层大气碰撞发光而形成,而金星没有磁场,难以形成极光,D正确;距太阳近,易受到太阳带电粒子流的影响,不能解释为何没有极光,A错。是否有生命存在与极光关系不大,B错。公转轨道形状与地球差异不大,也为近似于圆的椭圆形轨道,C错。故选D。〖『点石成金』〗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等离子体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地球的极光是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8.读“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问题。4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白天砂石的温度最有可能是()A.34℃B.23℃C.8℃D.17℃〖答案〗A〖解析〗从图中看主要是验证两种热容量不同的物体在白天和夜晚温度变化,砂石热容量小,白天增温快,温度高,高于水的温度23℃,选项中只有34℃。故选A。对流层顶高度与对流活动强弱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80~2010年间对流层顶气压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导致青藏高原地区7月对流层顶气压值最低的主要原因是7月该地()A.太阳辐射强B.大气降水多C.植被覆盖率高D.冷空气势力强10.近20年来,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呈上升趋势"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A.太阳活动剧烈B.化石燃料使用增多C.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大D.人工降雨频率增大〖答案〗9.A10.B〖解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1980~2010年间对流层顶气压的月平均变化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垂直结构,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9题详析〗根据图中曲线,春季气压值下降,说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春季,太阳辐射增强,北半球各地气温回升,导致对流层顶高度上升,7月该地太阳辐射强,陆地地表均温最高,5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对流层顶气压值最低,A正确;冷空气势力减弱,D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和大气降水增多与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关系较小,C、B错误。故选A。〖10题详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近20年来,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呈上升趋势”,说明大气温度不断升高,即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包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释放二氧化碳,B正确;与太阳活动剧烈,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大,人工降雨频率增大无关系,A、C、D错误。故选B。〖『点石成金』〗对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身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平安降落身重回地球的怀抱身第6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示意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有关图中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层纬度越高,层顶高度越大B.①层存在电离层,其有利于神舟飞船与地面联系C.②层存在臭氧层,其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D.②层上部冷、下部热,大气热源是地面辐射12.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返回降落过程中气温随高度下降的变化规律是()A.①层上升B.②层上升C.③层先升后降D.总体波状上升〖答案〗11.C12.A〖解析〗〖11题详析〗①层是对流层,纬度越高,对流层顶高度越低,A错误;①对流层内没有电离层,B错误;②层是平流层,存在臭氧层,臭氧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正确;②层6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上部热、下部冷,热源是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C。〖12题详析〗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返回降落过程中,在③高层大气中,随着高度下降,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在②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下降而降低;在①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下降而升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13.山谷风是局地性的大气运动,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对其附近山区进行山风与谷风的观测并绘制了某时刻旗子的飘向,如下图所示,图中旗子的飘向,说明此时该地区()A.大气对流运动显著B.山风势力较强C.谷风势力较强D.热力环流不显著〖答案〗D〖解析〗图中不同山坡、山顶旗子的飘向一致,说明此时该地区受较大规模同一来向的风控制,受山谷风影响小,热力环流不显著,D正确;山风是从山上向山谷吹的,谷风是从谷底吹向山坡的,BC与图示不符;对流旺盛时多降水,与图示内容不符,A错。故选D。古代社会有许多充满科学气息的诗文和切实的农业活动,充分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的原因是其()A.增强了太阳辐射B.增强了大气的削弱作用C.增强了地面辐射D.增强了大气辐射15.“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对“夜来霜"解释正确的是()7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A.④减弱B.①减弱C.②增强D.③减弱16.“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愠,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深秋,农民用浓烟笼罩田地,可以有效防止冻害,主要原因是()A.浓烟增强白天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B.浓烟增强夜晚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C.浓烟吸收短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D.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答案〗14.B15.A16.B〖解析〗〖14题详析〗结合所学可知,“夏之云”主要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题详析〗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夜来霜是指气温较低,即大气逆辐射变弱,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题详析〗白天浓烟会削弱太阳辐射,因此大气温度不会提高,A错误;浓烟增强夜晚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B正确;浓烟吸收的是长波辐射,C错误;浓烟不会阻挡冷空气前进,D错误。故选B。〖『点石成金』〗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植被覆盖率及植被类型的差异会对水循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人工单一橡胶林后的水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17.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改为种植橡胶林后()A.下渗量减少B.蒸发量减少C.地表径流减少D.气温日较差减小18.以下水循环各环节中受植被覆盖率影响相对较小的是()A.蒸发、蒸腾B.水汽输送C.地表径流D.地下径流〖答案〗17.A18.B〖解析〗〖17题详析〗原生态林降水量1534mm,蒸发为969mm,地表径流205mm,下渗量应为360mm(1534-969-205),同理可求得橡胶林下渗量为150mm,下渗量减少,A正确;原生态林蒸发为969mm,橡胶林蒸发为1037mm,蒸发量增多,B错。结合图示数据,种植橡胶林后,地表径流增加,C错。种植橡胶林后,森林对气温的调节减弱,气温日较差增大,D错。故选A。〖18题详析〗植被覆盖率直接影响蒸发、蒸腾,同时,植被覆盖率高,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小,地下径流增大,所以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均受植被覆盖率的影响,ACD排除。水汽输送与植被覆盖率无关,B符合题意。故选B。〖『点石成金』〗下渗的影响因素:下图示意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面小9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题。19.丁地14时、20时的风向分别最可能是()A.北风、西北风B.东北风、北风C.南风、东南风D.东南风、南风20.20时时,与M地相比,丙地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A.大,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B.大,丙地地面摩擦力小C.小,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D.小,丙地地面摩擦力大〖答案〗19.B20.D〖解析〗本大题以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压线图上做风向,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19题详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山东半岛位于黄海附近,再结合10月8日14时等压线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先画出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根据北半球向右偏转30°~45°,可知丁地14时、20时的风向分别东北风和北风,B正确。故选B。〖20题详析〗读图可知,20时时M地和丙地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差不大,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M地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大;丙地地处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小,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石成金』〗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男共60分。21.读某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0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1)岩层年代可以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和________来确定。正常情况下,图中①②③岩层中岩层年代由老到新排序为________。该地层中的岩层具有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①岩层年代为晚古生代时期。该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缩小,中期一些鱼类进化出能适应陆地环境的________动物;晚期,气候变得干旱,进化出能适应干燥气候的________动物。该时期________植物繁盛,________植物开始出现。若①岩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则说明该区域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____。(3)新生代时期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试描述新生代时期地球的生物进化特点。〖答案〗(1)地层中化石的年代①②③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地层具有时间顺序存在生物化石(2)两栖类爬行蕨类裸子温暖阴湿的森林环境(3)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人类出现。〖解析〗本题以某地岩层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化石、沉积地层及地球的演化历史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小问1详析〗判断岩层年代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来判断,二是根据岩石中所含的化石的年代来判断。沉积岩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地层在下,后沉积的底层在上。所以图中①②③岩层中岩层年代由老到新的排序为①②③。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小问2详析〗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到了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气候变得干旱,水源稀少,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蕨11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类植物(适合生长在温暖阴湿环境)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小问3详析〗新生代(距今6600万年至今)是最近的生物时代,新生代时期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进一步扩大,哺乳动物得到快速的发展,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我国许多传统民居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见图1)。图2示意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图中A、B为近地面的两地,图中的等压面弯曲是由于热力环流存在引起的。(1)图2A、B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下沉运动的是________地,近地面气压低的是________地:①③④三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____。(2)热力环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若图2表示城市热岛环流,位于郊区的是________(填字母)地:若图2代表白天,按滨海地区海陆风形成原理,海洋是________(填字母)地。(3)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能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4)在图2线段上绘制箭头正确表示出热力环流过程。〖答案〗(1)BAB④>①=③(2)地面受热不均AA(3)石质地面比热小,吸热快升温快,林地比热大,吸热慢升温慢,增强了房前屋后的温差,加大水平气压差,增强了穿堂风。12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4)〖解析〗本大题以等压面分布图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成因和运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析〗A地高空等压面向下弯曲,气压低,B处高空等压面向上弯曲,气压高,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所以A为高压,B为低压。B地空气遇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A地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所以气温高的为B地,下沉运动的为A地。近地面气压低的为B地。①③在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④海拔较③低,气压相对较高,所以①③④三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④>①=③。〖小问2详析〗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热力环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结合上题分析,A地气温低,B地气温高,城市的气温高,空气遇热上升,郊区的气温低,空气遇冷下沉。所以位于郊区的为A。白天太阳辐射强,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速度快,气温高,空气遇热上升,形成低压。海洋的比热容大,升温的速度慢,气温低,空气遇冷下沉,形成高压,所以如果为白天,A为海洋。〖小问3详析〗观察图中信息,石子地面比热容较小,因此白天吸热较快,气温升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反观林草地面,比热容较大,吸热较慢,升温也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气流由屋后吹向屋前,房前屋后的温差增大,气压差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因此穿堂风加强。〖小问4详析〗结合前面分析,B地受热空气上升,A地遇冷空气下沉,近地面气流由A流向B,高空气流由④流向⑤。绘图如下:13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23.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水循环各环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可以使河湖水资源得以更新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图中字母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G表示________,H表示________。(2)图中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________环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________环节关系最密切: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____环节施加影响。(均填字母)(3)下列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污水回收利用,会增加C②跨流域调入水资源,会增加H③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增加H④铺设水泥路面,会增加G(4)从多年平均状况来看,说明原有城市建设成为海绵城市后水循环环节的变化。〖答案〗(1)①.海陆间水循环。②.蒸发③.水汽输送④.地表径流⑤.下渗(2)①.C②.G③.G(3)②③④(4)城市下渗量增加,蒸发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增加。〖解析〗本大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应用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析〗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更新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图中的B蒸发、C水汽输送、D降14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水、G地表径流、H下渗属于海陆间水循环。〖小问2详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属于水汽输送环节,对应图中的C;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影响了G地表径流环节,改变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小微型蓄水工程改变的水循环中的G地表径流环节。〖小问3详析〗污水回收利用,不会影响水汽输送,①错误;跨流域调人水资源,会使水渠流经地区,下渗量增加,②正确;大量开采地下水,会使地下水位降低,下渗更容易,会增加H,③正确;铺设水泥路面,下渗量减小,地面径流量增加,会增加G,④正确;〖小问4详析〗海绵城市具有明显的调蓄作用,多雨时可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蓄水量,少雨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可增加蒸发。因此从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城市下渗量增加,蒸发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增加。15',)


  • 编号:1700739060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15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858291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