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三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习三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2、学生学习文中双重否定句、否定排比句等句子,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孟子的文章非凡的气势。3、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学习目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王道)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意句子朗读节奏和语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气地理形势有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少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1、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2、由观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3、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的内城外城围表顺承小城转折,但是句首发语词表顺承然而:虽然这样,但是。这表判断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攻城:守方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城墙表判断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坚固锐利放弃离开代城郭这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人和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不如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因此限制凭借划分的界限使…巩固凭险要震慑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到极点内外亲属之:代词,代“失道者通“叛”背叛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父母兄弟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凭连接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施行仁政的君主。或者归顺,服从连接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战争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治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排比类比论证道理论证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第四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这篇短文一开始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然后用概括性很强的两个战例加以证明,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接着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这篇短文,作者的真正目的不是谈论战争,而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阐明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性。1、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双重否定式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进式排比)2、对比、对偶等修辞巧妙配合。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小城环而攻之不胜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城高兵利粮足不守地利不如人和战例(论据)道理(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论证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天下畔之总分总战争需要“人和”对比:“人和”实质君子有不战,战必胜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1、古今异义: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古义:放弃委而去之今义:委任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环:名词作状语,围着。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2、词类活用:2.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谢谢观看
提供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会员下载,编号:1701029623,格式为 xlsx,文件大小为24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Excel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