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PPT课件 > 语文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课件

收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重点)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难点)4.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难点)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1037-1101),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说到苏轼,我想用两个“最”字短语来形容,他是中国文人里边,最有才华的一个人,也是中国文人里边,最倒霉的一个人。苏轼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能画竹,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最有才1079年,有人故意曲解苏轼的句子,诬陷他攻击新法,导致苏轼入狱,他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最倒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suìqǐnzǎoxìngbǎijiě解遂寝柏荇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起因经过结果感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叙描写议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如:“念——无与为乐者”(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兴奋之态);“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感慨之情)。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出夜游承天寺的宁静的味道)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起:起身。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为:动词。做。者:……的人。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寄居承天寺)。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也。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院子里。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空明:清澈透明。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①念无与为乐者()②相与步于中庭()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寻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一起连词,和不久找①寻张怀民()②未果,寻病终()与(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只是;但是,表转折罢了;耳朵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背诵这篇文言文;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1、《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体裁是——记叙文。(记,就是记叙的意思,如《桃花源记》)请你画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苏轼张怀民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悟到: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自然美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哲理。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3、请同学们用“咬文嚼字”的方法,重点品味文章的记叙部分。你可以以这样的句式说话:从“”一词,我品味出。例:从“欣然”一词,我品味出苏轼的心情很愉快,他并没有为睡不着而气恼。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对称美3、从“寻”字,我品味出苏轼与张怀民心有灵犀。4、从“无与”到“相与”两个词,我还品味出出苏轼的心情从失落到欣喜的变化,开始是没有人一起享受月色,后来是和张怀民和并肩漫步。1、从“念”字,我品味出苏轼当时的心理变化。2、从“亦”字,我品味出张怀民和苏轼心心相通,志同道合,心心相映,心意相投。再读课文,用原文回答:在那个有月亮的晚上,苏轼和张怀民看到了什么景物?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一字传神盖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苏轼之弟苏辙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于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一个“亦”字,就写出了张怀民和苏轼彼此心意相通,是真正的朋友。怀民亦未寝1、在那个有月亮的晚上,这两位心意相通同病相怜的文人,明白了什么道理?感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苏轼和张怀民他俩是“闲人”?1.“夜,解衣欲睡”: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他们两人的闲。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闲人”?闲淡之人——人生的感慨。最有才最倒霉最乐观最豁达闲人赋闲之人——贬谪的悲凉;悠闲之人——漫步的自在;闲适之人——赏月的欣喜;你觉得苏轼是一个闲人吗?选词填空,理解苏轼,理解闲人:清闲空闲闲逸安闲闲淡闲情其实,苏轼一点都不闲: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定不;他一生数次被贬,历典八州,辗转万里,他肯定不;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肯定不;但是,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人生之中,面对仕途得失,他处之;他一生辗转万里,他不辍;他生活穷困不堪,自在。空闲安闲清闲闲淡闲情闲逸像苏轼这样的人,命运打不到,挫折折不弯,即使时间的流转千年万年,也黯淡不了他的熠熠光辉。921年前的那个晚上,也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有月亮的晚上,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篇字约义丰的日记,更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有了这样的审美态度,即使在茫茫黑夜,我们也能在俯仰之间,独独在乎那一缕月色,而忽略那无边的黑暗!1.背诵并默写课文。2.选做:(1)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2)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A2.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④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豁达”庭中月色月色如水月色空明旷达4.“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C谢谢观看


  • 编号:1701029620
  • 分类:语文
  • 软件: wps,office Excel
  • 大小:40页
  • 格式:xlsx
  • 风格:其他
  • PPT页数:10158530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语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