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读写课堂(部编版)
新课导入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5.仁者无敌。——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学习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写出论证思路。体会孟子思想及社会意义。读写感自主学习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作者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即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练准确。《孟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作品简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背景链接解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仁政解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疏通文意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外城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疏通文意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句首发语词,不译这疏通文意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能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疏通文意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疏通文意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离开疏通诗意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啊,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啊。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疏通文意所以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震慑天下巩固国防靠边疆极点同“叛”,背叛。疏通诗意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疏通文意能施仁政的君王不战则已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疏通文意委而去之()()七里之郭()池非不深也()古义:放弃;今义:委托。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古今异义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寡助之至()亲戚之所畔()助词,的代词,它,指“三里之城”动词,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一词多义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有利形容词,锋利,锐利利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词类活用合作探究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要素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作者在后文证明了这一观点吗?决定战争胜败的要素有天时、地利、人和;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人和”,作者在后文用事实论证的方法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课文理解请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作者先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从进攻方的角度,通过举小城四面被围,攻方又拥有“天时”这一有利条件,却不能取胜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观点。接着从防守的角度举城、河、武器、粮食客观条件都优越,而守城者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课文理解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由战争类推到什么事上?治国课文理解作者认为治理好国家需要做好哪几方面的事,做好这几方面靠的是什么?域民、固国、威天下。课文理解得道(施仁政)—天下顺之(人和)本文的主旨(结论)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课文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赏析语言顶真修辞,用上句结尾的字或词做下一句的开头。使句子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顶真修辞,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句子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赏析语言顶真修辞,用上句结尾的字或词做下一句的开头。使句子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赏析语言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的逻辑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所以不能颠倒。事实论证:论证方法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观点。有说服力。事实论证:论证方法通过举小城四面被围,攻方又拥有“天时”这一有利条件,却不能取胜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观点。接着从防守的角度举城、河、武器、粮食客观条件都优越,而守城者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有说服力。对比论证:论证方法将与进行对比,强调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对比论证:论证方法将“失道者”与“得道者”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有力地证明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作业朗读、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提供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读写课堂(部编版)会员下载,编号:1701029476,格式为 xlsx,文件大小为39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Excel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