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一等奖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一等奖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格式为 docx ,大小 65331 KB ,页数为 49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二.常识简介1.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2.作者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3.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三.整体感知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解释下列加点词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4.理清本诗结构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二.梦游幻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白天景象壮美奇绝夜间景象离奇险怪神仙洞府壮丽辉煌梦境消失无限留恋三.抒情表态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四.课时小结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二.文本研习1.研习第一节⑴齐读第一节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2.研习第二节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⑴学生齐读第二节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3.研习第三节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三.诗歌小结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3.艺术特色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六.拓展延伸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七.作业布置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二」(一)、导入一说起古代诗歌,我们很自然想起建安风骨、大唐气象。在大唐的诸多诗人当中,李白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要给大家提起李白,我想要提三件事:一是诗,二是酒,三是剑。李白是诗仙,杜甫说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这样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李白还是一个剑客,他“十五好剑术,”曾经“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的诗句。对于李白的诗、李白的酒、李白的剑,诗人余光中曾经做过非常生动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这样的评价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到,衣袂翩翩的诗仙李白,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超拔不群,今天我们就有机会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二)课文探究1、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2、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3、主题探讨怨恨说--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归隐说--政治失败,理想破灭,心灰意冷,只好放荡不羁,高喊“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理想说--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人格伟大说--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情。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人生经历对照说--题以留别为名,离别就有离别之情呀,留赠则有留赠的感叹呀。写梦实为写人生经历,离别的怨恨情仇而又不可直言,只好比兴而言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乘风而至君门,“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人生如梦,做官也是梦,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临别以人生感悟作为赠言:“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二入长安这一段“攀龙附凤”的经历以及此期的思想感情,是探索此诗内容的必由之路,而李白诗歌富于比兴的特点。从梦境中高与天齐的山势、山重水复的胜色、风云变幻的奇景、光华灿烂的仙境,从梦游之中向往、急切、愉悦、恐慌、惊栗、幻灭、超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的豪情、长安供奉的苦闷、政治失意的幽愤、长安经历之后的觉醒彻悟。梦境,是这一段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折射,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这样的理解,符合天宝五、六年间李白的思想实际,也符合李白诗以游仙抒情的特点。况且诗中明白地将梦境与“世间行乐”“古来万事”一体观之。(三)重点难点1、梦游是梦幻还是写实?绝大多数人认为李白写的天姥山是虚景是幻景,那么“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难信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这里将不可求的“瀛洲”与“天姥”相对而言,就是说天姥是可睹的了?那么李白此前有没有到过天姥山,就是断定是写梦还是写实景的最佳依据。李诗虽然题为"梦游",却是他当年实地遨游的曲折反映。依据绍兴市新昌“唐诗之路”的记录,开元十五年(727),李白登上向往已久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因此,当天宝初年,他被赐金还山、政治理想破灭时,除了入道修仙,就是游山览胜,李白第二次到越中游了天姥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由剡溪而漫游天姥、天台。2、诗的开头将“信难求的瀛洲”与“云霓明灭的天姥山”相对而提,作用是什么?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为下文梦境设伏,引人入胜。3、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思路)有人认为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之后就进入梦境,也有人认为“脚着谢公屐”才进入梦境,直到“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全是梦境。其它的是写实景。入梦缘由-梦境路线-仙境-梦醒-留别寄语。4、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6、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7、诗人又梦转醒的心情如何?(一说)梦醒之后流露出诗人无限的留恋和惋惜。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二说)梦中可怕,梦醒惊愧。由“恍”和“长嗟”可见梦无好梦,人生还要早醒早悟。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二说)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nbsp;(三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9、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何在呢?)(一说)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二说)梦境就是其长安生活的印证。梦醒时分才感到“古来万事东流水”。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10、全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夸张和想象: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11、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蔡锦辉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鉴赏重点语段,体会李白语言魅力。2、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3、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学习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2、学习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小学到初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李白的诗,比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温故是为了知新,今天我们将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二,解题“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梦中游历天姥山,和朋友离别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听范读,正字音,商讨句读2、梦游天姥吟/留别3、标画出梦境部分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板书:梦前、梦境、梦后四,读课文,品鉴梦境1、诵读梦境部分思考:本部分描绘了哪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情感?(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味画面的特点和诗人饱含的情感)交流小结,点评提升明确:(1)、第2段“月夜之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通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清幽、愉悦、急切(2)、第2段“日出之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面对此景,心胸为之开阔,襟怀为之敞开,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到了傍晚都没有察觉。壮丽、豪放(3)、第2段“傍晚之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天气急剧变化,画面变化多姿,惊心动魄,内心惊恐万分。恐怖、害怕(4)、第3段“晚上之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仙人们齐聚一堂,老虎弹琴鼓瑟,鸾鸟驾车,热闹非凡。读来让人无比惊叹,沉醉其中。神奇、惊叹小结: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浪漫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让我们集体诵读诗歌,再次感受这奇妙的梦境。2、研读“梦前”和“梦后”部分,探讨李白入梦的原因(1)、梦境如此美妙奇特,可是,诗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明确: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以“瀛洲”衬托天姥山,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表达了对天姥山的向往。神奇、高大、向往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抗、愤激(2)梦后部分还能读出哪些情感呢?明确:失落、伤感(亦如此、虚幻的梦、人生如梦)小结:刚刚通过诵读,我们知道梦境是美妙的奇特的。入梦不仅仅有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五、研读探究,把握内涵关于梦的内涵,历来有两种说法:1、理想世界的象征2、宫廷生活的反映同学们探讨一下,谈谈你的理解明确:联系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无论是“理想的象征”还是“宫廷生活的反映”,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梦境到最后都会幻灭,梦境的幻灭也就是理想的幻灭,短暂的政治生活的幻灭,但是李白却能够不向世俗低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亢的呼喊,这是非常难得的。李白就是李白,不愿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丢弃人格。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意当奴才的李白,最终选择了凝神傲立,傲岸不屈,这就是李白人格的伟大之处。六、再读课文,读出感情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再现画面的美,体味情感的美,感受人格的美。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梦境中的某一画面,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四」《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提供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欢迎阅读!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技巧。2、掌握“吟”这种歌行体的特点。3、了解梦游天姥山的生动画面。4、把握李白极力描写梦境美好的原因。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把握好诗歌节奏的把握。2、理解李白内心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诗歌重在品读,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领会其中真味)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近几天出现了一种天文奇观,是什么?(出示图片:双星伴月)太白金星、木星和一弯残月相约相伴,形成了“双星伴月”的奇观。看到太白金星,我想到了一个人。(李白)如果唐诗是文学天空的皎皎明月,那么李白就是这明月旁的太白金星,他和杜甫共同构筑了这一浩渺天空的星月神话。面对这一奇景,我写了一幅对联:【出示课件】金木双星伴明月李杜两峰耀唐诗如果李白面对这奇景,他一定会“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因为他是“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是“酒仙”;“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是“诗仙”。然而,这样一位谪仙才子,却等到42岁才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虽有唐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但李白却不甘心成为供帝王消遣的一介词客,最终得罪权贵,不到三年就被赐金放还。回到东鲁的李白,准备南游吴越,于是,他告别东鲁的朋友,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出示课件】“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谪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酒仙”“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诗仙”(二)初读会意(引导)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我们一起用朗读来传达诗人生命的节奏。两个要求,读好字音、停顿和起伏,并思考诗歌的三段与题目有什么联系?1、学生朗读全诗第一段,请一位学生读,全班齐读两个地方,一处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仙之人兮列如麻”,一处是最后两句“安能”。剩下的句子我想请一位同学读。2、老师纠正字音,商讨句读和学生朗读中需要调整的句子。明确:①梦游天姥吟/留别“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是楚辞体,朗读要舒缓,要引导学生读好“兮”字,体会骚体诗的特色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读好情感,为后文理解作者深沉的情感做铺垫。3、诗歌的三段内容与题目有什么联系?明确:①“梦游天姥”概括了第1、2段的内容,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第1段是梦游之因。第2段是梦游之旅。②“留别”概括了第3段的内容,这是向东鲁的各位朋友道别的诗,也是作者抒发“梦游之感”。(板书:梦游之因梦游之旅梦游之感)(三)品读入境(引导)诗歌,是诗人的生命酿造的美酒。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怎样去品出浪漫之酒的滋味呢?当代作家陈世旭曾这样说:“从世俗到灵魂,只隔着一层薄得看不见的门。李白在里面经营意境,偶尔取出一些,就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的眼睛。”1、积累知识,习得方法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其描写的客观物象融合而成的世界。例如“双星伴月”就是一个美妙的意境:双星与月相依相伴,描绘了亲睦祥和的画面;人们给它取名“双星伴月”又融入了观众赞叹神往之情“意”,两者相融就构成神奇美妙的世界,这就是意境。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五」教学重点:(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明确文体)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者)“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二、诵读并分析课文(一)诵读并分析①段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二)诵读并分析②段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边分析边板书)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师: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师: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三)诵读并分析③段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三、迁移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幻灯出示:ァ∏锲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ァ∫顾奚剿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ァ〗进酒(节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讨论、诵读略)四、返回课文师: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附板书设计: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月夜白昼傍晚夜晚缘由→→梦醒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大胆的夸张剡溪清幽山中壮美洞外恐怖洞中仙乐奇特的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六」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李白的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庐山瀑布》中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二,李白其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作有《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李白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杜甫有诗曰:“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因此李白又有“谪仙”之称。三,写作背景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被排挤出京。李白回到第二故乡东鲁,心中悲愤难平,次年,决定南游,临行赋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东鲁友人。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五,诗歌特色——清新飘逸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六,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说明此诗乃游仙诗;天姥:所梦内容;吟:“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随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如《白头吟》、《秦妇吟》。留别:写诗目的七,朗诵诗歌注意字音、语调、节奏八,诗歌赏析第一部分:现实1、诗人写天姥山,为什么上来就写海客如何,越人如何,而不直接表述呢?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或:有的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过五岳,诗人通过海客的谈论,对天姥山产生强烈的向往。“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诗人一起笔,就是陪衬,瀛洲在那烟涛浩渺之处,海雾弥漫之所,实在难以寻到,天姥山与瀛洲放在一起,让其带上了一种神奇虚幻的色彩。通过海客与越人的描述,一是为天姥山渲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另外一方面则是表现诗人对真实存在的天姥山的向往之情,也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文诗人梦游天姥山作铺垫。2、诗人在第一部分书写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大,用的ahi什么艺术手法?天——天姥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与天连在一起五岳——高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赤城——高过它附近的赤城天台——非常之高,在天姥山面前,好像也要倒塌了。诗人没有直接说明天姥山有多高峻,有多奇幻,却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的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中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第二部分:入梦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1、梦游路线:吴越—镜湖—剡溪—谢公宿处—青云梯到了谢公的宿处,穿着谢公屐,追随谢公的脚步,登上青云梯。湖月照影,渌水荡漾,显出大自然的美好。而追随谢灵运的脚步登上青云梯,则显得风流不羁,潇洒自适。2、问一问:仙境开启,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与目的?云雾迷蒙,水烟缭绕,电闪雷鸣,山峦欲摧,神仙居所的石门轰然一声裂开,一派欢乐景象由此出现在诗人面前,仙境中的神仙们是多么的.快乐,而现实中的自己是多么的困苦。诗人用仙人的悠闲自适来对比自己的现实生活,仙人越是悠闲自适,自己的困苦越是苦涩难言。第三部分:梦境到现实1、仙境倏忽消失,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然而即使仙境是如此让人心向往之,李白仍然选择面对自己、面对现实:“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也不过如此,最后都会如滔滔江水东流而去,永不复还。那还管他什么仙境和现实,且把白鹿放在青崖之间吧,兴致所来,就骑上白鹿,游名山大川,随意而又洒脱。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神来之笔,点亮全诗主题,卒章显志:对于名山名境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是对自己虽然怀才不遇但绝不向权贵妥协的心声。3、问一问:苏轼、陶渊明与李白的共通之处九.小结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然而文人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陶渊明写下“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天,却仍心系家国天下,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苏轼虽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诗句,然而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却从未改变。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虽不得重用,可做梦都想到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都是有才而不得重用的人,李白的这一句可以说是道出了所有怀才不遇之人的悲愤心理。虽说是悲愤,但这首诗整体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是潇洒出尘的,是风流不羁的,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气概贯穿始终,并无消沉之感。这也使古人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即使怀才不遇,即使受排挤和打压,即使几起又几落,但他们不放弃,仍然为起复而做准备,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他们,才有了可歌可泣的中华奋斗史。我们应该学习李白的什么精神呢?宽广的胸怀;困境中的自我排遣;逆境中的永不屈服;几起几落,仍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十,作业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预习《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七」教学目标: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解题:1、解题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3、作者分析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二、教学设想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诗作的思路,并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鉴赏“梦游”,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三、理清诗歌思路(一)听录音,然后用课文语句回答。①入梦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二)试用几个词语概括诗歌的脉络。(既然诗歌主体是梦游,诗人首先交代了为什么梦。所以诗歌首先交代梦因,接下来当然是梦游的过程《梦程》,最后的“安„„„”是诗人梦游后的感悟,我们可以称之为梦悟。)梦因——梦境——梦悟四、研读第一段1、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2、朗读思考: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发作者去游历呢?用一、二词语概括。神秘、高大(夸张、对比、衬托)提示:抓住个别意象,进行整合。“明灭”、“连天”“拔”3、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姥山的特点。(修辞、表现)夸张、对比、衬托。五、研读第二段1、集体朗读2、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提示: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月夜渡湖:时间:夜地点:镜湖。写诗人在月光照耀下飞渡镜湖的情景。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夜)山之日景:时间:天亮了。黎明时分,诗人著履登山,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壮观雄奇(青云梯、红日、天鸡鸣叫。)山之夜景:时间:夜,地点:山。神奇迷离,甚至恐怖的。(熊咆龙吟电闪扉开、烟雾笼罩)仙人登场:地点人物皆变。金银台、霓为衣、骑凤作马、老虎奏琴、鸾凤驾车、仙人济济一堂。富丽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每个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分工,字数约150字以内)(1)、各个画面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二词语概括。(2)、请你用独特的手法描绘各自画面的意境。你可以设想自己是李白然后去描绘,你可以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描述。你也可以用你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你还可以但别忘了最重要的是要切合文本所包含的意境。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成果汇报范例:月夜渡湖:梦、飞、照、送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糊,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山之日景:著、登、见、闻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腰只见,海日生空,只听天鸡高唱。山之夜景:千岩万转、忽已暝、咆、吟、栗、惊、云、水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仙人登场:列缺霹雳、丘峦、洞天、石扉、青冥、日月、霓、风、云之君、虎、鸾、仙之人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多么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4、思考:诗人描绘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换,五彩缤纷的梦境。特别是仙人登场的画面。此时诗人心神完全解放,自由,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5、我们再一次诵读梦游历程,注意诵读过程同时,在脑海再现几副画面。“能生活在梦境中的人是幸福的。————鲁迅先生如是说然而梦总有醒来的时候。6、思考: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提示:抓关键字眼“失”包含着诗人几多失意与深沉的感慨,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六、研读第三段1、指定一组同学朗读。读出感情。2、思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消极颓废的心理外露吗?从诗人经历(受排挤,没有被重用)可以看出诗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七、小结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求,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八」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能力目标背诵全诗;情感目标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二、整体感知(一)析题梦游天姥吟留别1:内容:梦游天姥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3:内容:别东鲁诸公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知内涵1、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全诗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拔---掩倒----倾③神往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语调适合)思考: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①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梦后---失落。)4、集体朗读第三段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思考: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1、诗风浪漫想像丰富夸张大胆2、借景抒情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3、虚实相生梦境的虚现实的实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思考练习四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九」【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把握欣赏诗歌运用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自主鉴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全诗,讨论交流,结合背景与意象气氛,欣赏艺术特色与作者情感,学会独立鉴赏、概括、表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教学方法】品味欣赏、归纳实践【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诵读全诗,感受意象气氛与情感二、琢磨词句信语或拔(出类拔萃)因殷惊列缺雨烟鼓且须三、简述分析,能力养成1、首段背诵赏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作用与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2、二段背诵鉴赏时间线索推进梦境描写:夜渡、到达、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鸡。空间转换写景抒情:岩路、花石、熊咆龙吟、岩泉、深林、层巅――太姥山胜景青云、水烟、霹雳、洞天、日月、霓衣风马(云之君)、虎鸾(仙之人)――仙境降临过渡句及感情:梦境美好终归短暂,现实残酷无可回避,唯有坦然面对3、末段背诵欣赏【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否消极?】所有快乐的事情总是稍纵即逝的,自古以来,功名利禄总如流水般不可长留。表面上看是对人生的悲观厌世,实际上这是李白对世事的看破与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懑之语,也有自我宽慰的意思。【且放白鹿青崖间】“且”字有姑且之意,应是作者对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声的真实流露。作者不愿阿谀侍奉权贵以换取功名,所以只能暂时游历山水以派遣怀才不遇愁绪,姑且以此等待时机。【全诗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放浪不羁、蔑视权贵、淡泊功名、追求自一由四、迁移拓展1、李白面对逆境的态度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李白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来,转而游历山水?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欣赏与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十」教学目标: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3、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题中国有一条“唐诗之路”。自古城绍兴出发,由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著名的景致有:钱塘江潮、兰亭、镜湖、大禹陵、鉴湖、古梁飞瀑、大佛寺、会稽山、四明山、天姥山、天台山、曹娥江、剡溪等,风光秀异,山水奇绝。千余年来众多文人墨客被这条路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景色所陶醉,一路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世人便将其命名为“唐诗之路”。据统计,唐朝诗人中有432人到过这里,如李白、杜甫、孟浩然、李商隐、贺知章、骆宾王、元稹等。天姥山究竟在何处,却是个千古之迷:一说在仙居县韦羌山。二说天姥山是台州天台山,三说在绍兴新昌县。一千多年来,人们都不知道天姥山的所在,李白在诗句里所描写的也被世人认为是诗仙某一次开怀畅饮后的幻境。直到不久前,一位旅人在不经意间回眸远视,才发现这自然的岩石竟也有着上天的造化,活生生就是“天姥”的化身,如此浑然天成、形神兼备的杰作,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恐怕雕不出第二尊。天姥岩、天姥山由此而得名。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3、作者分析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4、全诗思路入梦缘由→→梦境路线→→仙境→→梦醒→→留别寄语。二、分析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体会诗文中所描写的境界,并做写作练习。第一段1、为何开篇要“谈瀛洲”?还提到了很多山?有何作用?“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第二段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3、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4、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5、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并不亮丽,却满含阴郁。他离开山东欲南下吴越游历时,临行前向东鲁朋友告别时所写,真正使他要告别东鲁诸公,去吴越游历的诱因是李白遭受排挤,心中郁结愤懑。因此这里的“烟”、“水”、“青云”等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感情协成一体。第三段6、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7、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一)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二)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唐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9、全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夸张和想象: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10、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①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②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十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2、背诵全诗;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这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二、背景资料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三、朗诵诗歌四、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五、赏析全诗一诵读并赏析①段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2、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现实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二)诵读并分析②段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在诗人陛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有何不同?明确: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2、请同学们用抒情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会的情境。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三)诵读并分析③段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请同学们朗诵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叹了些什么?作者感叹,世界万事但是是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去寻仙访道的好,他的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六、写法鉴赏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显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述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诗人还大胆的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描绘,使天姥山显得十分雄奇,高大。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以描述梦游为主,而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3、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样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地方跟散文一样流畅,也只用了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七、布置作业1、用楷书抄写一遍诗歌2、背诵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十二」一、预习①用8分钟时间诵读全诗,注意停顿及字音②抽3名同学分别诵读各段二、解题:①题目的断句:梦游天姥/吟留别②根据题目明题材:赠别诗③“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④梦游天姥和话别友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三、补充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四、赏析①请学生找出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②“如此”指什么呢?明确:代指第二段的内容③请用两个字概括明确:忆梦(梦景、梦醒)④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什么?明确:梦景⑤自由诵读,画出不懂的句子,请谈谈你读后的总体感受。明确:重点词意(清暝殷栗惊訇然青冥列缺恍嗟);静谧优美,奇丽壮观,山路曲折、深林层巅,亦幻亦真,灿烂辉煌、令人目眩。⑥点拨诵读方法,示范诵读,抽点学生诵读。⑦找出了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那么通过这句我们能否判断诗人的真实意图或者说他的落脚点和重心在哪儿呢?明确:后面才是诗人要表达的内容。⑧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那么“世间行乐亦如此”,“行乐”到底所指何事?后文有没有提示呢,请找出这样的诗句。明确:“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⑨“行乐”和梦相同在哪儿呢?明确:到头来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场梦一场空!⑩诗人临别赠言不是回忆历历在目的往昔,而写自己的梦,其原因何在呢?学生讨论回答。点拨:表述心志,将远离庙堂、寄意林泉、纵情山水、放浪江湖。反思往昔,虽汲汲功名、了无所成、青云之志、无奈萧疏。劝慰朋友,对世事纷扰、洒脱直面、人生百年、适心任性。附:板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世间行乐亦如此吟留别(类比)“万事”“惟枕席”“事权贵”“失烟霞”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十三」一、导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如是说。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李白)先别急着翻课本,我们先来对对诗,我说上句,你们说下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刚才的对诗,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诗歌的特点:想象丰富、豪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走入李白的精神境界。二、教学设想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诗作的思路,并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鉴赏“梦游”,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三、理清诗歌思路(一)听录音,然后用课文语句回答。入梦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二)试用几个词语概括诗歌的脉络。(既然诗歌主体是梦游,诗人首先交代了为什么梦。所以诗歌首先交代梦因,接下来当然是梦游的过程《梦程》,最后的“安”是诗人梦游后的感悟,我们可以称之为梦悟。)梦因——梦境——梦悟四、研读第一段1、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2、朗读思考: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发作者去游历呢?用一、二词语概括。神秘、高大(夸张、对比、衬托)提示:抓住个别意象,进行整合。“明灭”、“连天”“拔”3、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姥山的特点。(修辞、表现)夸张、对比、衬托。五、研读第二段1、集体朗读2、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提示: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月夜渡湖:时间:夜地点:镜湖。写诗人在月光照耀下飞渡镜湖的情景。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夜)山之日景:时间:天亮了。黎明时分,诗人著履登山,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壮观雄奇(青云梯、红日、天鸡鸣叫。)山之夜景:时间:夜,地点:山。神奇迷离,甚至恐怖的。(熊咆龙吟电闪扉开、烟雾笼罩)仙人登场:地点人物皆变。金银台、霓为衣、骑凤作马、老虎奏琴、鸾凤驾车、仙人济济一堂。富丽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每个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分工,字数约150字以内)(1)、各个画面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二词语概括。(2)、请你用独特的手法描绘各自画面的意境。你可以设想自己是李白然后去描绘。你可以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描述。你也可以用你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你还可以但别忘了最重要的是要切合文本所包含的意境。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成果汇报范例:月夜渡湖:梦、飞、照、送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糊,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山之日景:著、登、见、闻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腰只见,海日生空,只听天鸡高唱。山之夜景:千岩万转、忽已暝、咆、吟、栗、惊、云、水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仙人登场:列缺霹雳、丘峦、洞天、石扉、青冥、日月、霓、风、云之君、虎、鸾、仙之人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多么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4、思考:诗人描绘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换,五彩缤纷的梦境。特别是仙人登场的画面。此时诗人心神完全解放,自由,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5、我们再一次诵读梦游历程,注意诵读过程同时,在脑海再现几副画面。“能生活在梦境中的人是幸福的。——鲁迅先生如是说然而梦总有醒来的时候。6、思考: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提示:抓关键字眼“失”包含着诗人几多失意与深沉的感慨,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六、研读第三段1、指定一组同学朗读。读出感情。2、思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消极颓废的心理外露吗?从诗人经历(受排挤,没有被重用)可以看出诗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七、小结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求,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十四」《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2、赏析这首诗以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表现主题思想的写作特点。3、感受作者蔑视权贵不同流俗的反抗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教学难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式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20xx年底,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将“剡溪”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这条古水道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期间,那一山一水无不寄托着诗人们浓浓的诗情。难怪“诗仙”李白做梦都要飞度镜湖、飘临剡溪。今天,我们就走进诗人的梦境,由剡溪去领略天姥山的仙境美景,感受诗人的浪漫情怀和高远的追求。二、解题【问】大家都知道:好题一半文,好的\'题目能带给读者若干启示与喜悦。那么,我们能从诗题中读到些什么呢?(提示:“梦游”是一种表现手法,并非真梦。本诗既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吟”是古诗中的文体,内容多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多样,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留别,留恋作别。此诗是一篇临别赠友表心情制作。)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个别朗读(请学生读)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做好圈点勾画)3、集体朗读(提示:注意读音及音节的停顿)4、预习检测(结合资料书检测重点字词的意思)5、带着问题集体默读,整体把握。【问】本诗分为三层,请概括每层的层意?明确:1、入梦之由2、梦中奇景3、梦后嗟叹四、问题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诗人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呢?明确:神奇、可睹。2、诗人怎样描写登山的游程?(讨论后明确)3、诗人怎样叙写仙境的神奇?(学生找出意象,试用现代诗歌化的语言描述其景,后教师明确)4、神仙的世界固然美好,但人总要回到现实。梦醒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嗟叹呢?(探究:言之有理即可)五、作业李白是个才子,但是在封建社会他却被排挤,不被重用,难道只有李白的命运是这样吗,中国古代文人,他们的命运怎样呢,请大家写一篇小探究文,谈谈你的观点。附:(板书)梦游天姥吟留别入梦之由神奇、可睹(对比、夸张)流连天姥(凄清、幽静、高大奇险)梦中见闻目睹仙境(神奇、壮丽、和谐美好)梦破神伤(痛苦、惆怅)梦后嗟叹向往自由,蔑视权贵(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十五」一、导入师:同学们对李白了解吗?生(七嘴八舌、气氛热烈):唐代诗人诗仙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师:“倚天仗剑,挂弓扶桑”这是有着庄子般超逸和孟子般英气的神仙般的诗人李白的自我刻画。天宝元年,李白出发了,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应召入京,然而,快乐只是短暂地驻足,翰林供奉,权贵排挤,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安世济民”、“功成身退”的幻想。天宝三年,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黯然离京。第二年,身在东鲁的李白决定南游吴越,临行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加粗字幻灯展示)。二、解题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诗歌的标题读一下。生(大多数学生读成)师:刚才我听到有些同学将“吟”读成Yǐn,这个字应该读什么音呢?什么意思?生(马上纠正):“吟”读yín。(但对“吟”的意思,做沉思状)师:“吟”是一种歌行体,白居易不就有《暮江吟》,孟郊有《游子吟》吗?一般与前面的内容连读,也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那么,“梦游天姥”讲的是什么?生:诗歌的内容。师:那么,“留别”呢?生:写诗的动机。师:不错,这首诗正是诗人赠与东鲁朋友的,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好,接下来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一起把诗歌朗读一遍。①“梦游”本诗的主体,那么。②这是一首留别诗,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什么心迹呢?生:全班朗读课文。师:天台,“台”念tāi。那么,这个梦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呢?生: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开始,到“忽魂悸以魄动”结束。师:也就是说是个从内容来看,大概可分为:梦由——梦境——梦醒。(加粗字幻灯展示)师:结合最后一段,看看哪里点到了“留别“?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什么心迹呢?生:“别君去兮何时还”点到了“留别”。诗人留别寄语是“且放白鹿青崖间使我不得开心颜”。师:“白鹿”是个怎样的意象?请同学们关注一下注释。(学生:隐逸、寻仙访道)可见,本诗实际上是借留别以言志(寻仙访道、不事权贵)(加粗字幻灯展示),梦游是诗人采用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推论:诗人写这首梦游诗是为了向东鲁诸公表明不事权贵的心迹。问题是,诗人为什么选择梦游诗呢?梦游与诗人所言之志有何联系呢?)四、赏析梦境师: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第二段便集中写诗人梦游的过程,这也是诗歌最精彩的部分。接下来,老师把第二自然段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遨游于梦境之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些画面?能不能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把你所感受到的画面再现出来?师:有人说文字是生命的酒,诗歌的文字尤其如此。既然是酒,就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这坛千年佳酿。好,哪一位同学将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和我们分享呢?生1:诗人梦到自己在月夜飞渡镜湖。我觉得画面非常神奇。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个字让你觉得这个画面充满奇幻的色彩?生1:“飞”,一夜飞渡,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师:非常好,我们这位同学十分准确地抓住了“飞”字。那么,这个字除了充满神奇的效果,是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呀?生:迫切。师:很好。如果说月下镜湖是清幽的,那么镜湖的`月亮则给人一种十分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什么呢?生:亲切。师:怎么感觉出来的?生:“送”。师:是的,李白笔下的月亮总是温情脉脉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正是诗人与月共舞,与月为友的最好写照吗?还有吗?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2:诗人一路攀登,在半山腰看见了徐徐东升的太阳,还听到空中传来天鸡的鸣叫声。写出了山的高大、雄伟;并且一路上奇花异草令人眼花缭乱。师:还有吗?生3:我觉得“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极有震撼力,惊心动魄。师:这句诗中“栗”和“惊”是什么意思?生3:使动用法。使深林战栗,使层巅惊惧。师: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看?生4:我觉得仙人聚会的场面写得十分神奇。师:怎么神奇,能不能具体说说看?比如仙人们是怎样的一种形象?生4:仙人们以霓虹为衣,以风为马。(师:怎样的形象?)飘逸脱俗的。师: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事物以见其神奇?生4:老虎为他们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而且,聚会的地方金碧辉煌。师:还有吗?生:仙人到来之前,电闪雷鸣,石门訇的打开。师:这是一个瑰丽多姿,险怪神奇,而又变幻莫测的梦境,这是一个灿烂辉煌,自由极乐的神仙世界。(教师小结)(1)月夜渡湖(剡溪)——温情清幽(2)著屐登山(山中)——壮观绚丽、险怪神奇(3)仙人盛会(洞内)——惊心动魄、金碧辉煌、自由和睦(加粗字幻灯展示)师: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这个梦境充满着一种什么情感?生:向往师:不错,正所谓“心驰神往,虽身不能至,则心向往之”。而我们也不由得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并充分领略诗人李白所特有的表现手法——大胆的夸张与瑰丽的想象。(加粗字幻灯展示)师:那么,现在我们就不那明白:诗人为什么选择梦游诗,梦游与诗人所言之志有何联系了。(幻灯展示)梦游(曲折)言志(幻灯展示)梦醒(直接)五、探究思考师:梦境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至高潮,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梦境与现实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作者感叹什么呢?生:人生如梦。师:从哪里看出来?生:“世间行乐亦如此”。师:注意那一个字?生:“亦”。师:如此指什么?生:像梦,短暂,一转眼就消失。师:于是诗人决定“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怎么看待呢?生5:诗人感叹人生如梦,决意纵情山水之间,寻仙访道,似乎有消极避世之嫌。但最后一句又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李白昂扬。师:这之间矛盾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恰恰是经历过人生周折的诗人对现实失望、愤怒的一种表现,诗人带着对腐朽现实的憎恶与鄙视,决心到这个畅情适意的天地里去了。可诗歌最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从而给全诗基调上加上了积极向上的成分,点亮了主题。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这种蔑视权贵的气魄和精神,令人吐气,使人鼓舞。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六、总结:师:李白就是李白,他总是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现实是丑恶的,他就在心灵里翱翔。七、课后作业:师: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李贺的《梦天》,并将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 编号:1700727338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49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65331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