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
本作品内容为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格式为 doc ,大小 547880 KB ,页数为 12页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郭沫若诗(1)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并说出他西行取经的出发地点?(2)材料一中的他,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3)材料二中描述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并说出该事件的影响?【答案】(1)玄奘;长安.(2)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3)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析】(1)依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可知,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取佛法.(2)依据所学可知,玄奘到达天竺后,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那烂陀寺是玄奘“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玄奘回国后,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3)依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宋史·高宗本纪》(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什么意义?(3)谈谈对材料一、二事件的看法。【答案】(1)澶渊之盟。(1分)北宋与辽。(1分)(2)宋金和议。(1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2分)(3)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3分)【解析】【分析】【详解】(1)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大宋和契丹”,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北宋和辽之间的议和,双方在澶州城下议和,内容是: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这在历史上称之为澶渊之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澶渊之盟,北宋与辽。(2)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金国、盟书、淮水”,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南宋与金议和的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这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3)澶渊之盟和宋金议和不论是对北宋还是对南宋来说,都是屈辱性的和约,但是却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材料二: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材料三: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2)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实有关。(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4.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一一《资治通鉴》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一《资治通鉴》(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统治者个人等角度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5.航海壮举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一:明初,由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新加坡)李光耀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2)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么特点?(3)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答案】(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和平交往,公平交易。(3)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解析】【详解】(1)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图和“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根据材料二“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可知,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和平交往,公平交易。(3)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和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可知,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材料二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出自我国哪个朝代的哪部科技著作?其作者是谁?(2)这部著作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哪两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部书有什么地位?(3)请列举出两部同时期的优秀科技著作及作者。(4)这些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①明朝②《天工开物》③宋应星(2)①农业、手工业②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①《本草纲目》李时珍②《农政全书》徐光启(4)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明朝的《天工开物》;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可知,《天工开物》主要对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依据所学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明代著名的科技著作。(4)开放性题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执着、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等。7.读图回答问题(1)如图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年?最远到达什么地方?(2)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郑和下西洋;1405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解析】【详解】(1)依据图片信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刘家港”“明”“古里”“红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即位后,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2)依据所学分析概括可知,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8.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教育事业也因此发展,文学艺术繁荣。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庞大,居各国之首。材料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材料三:宋朝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主要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了什么制度?(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所说,列举出宋代自信和创造力的突出表现。【答案】(1)科举制(2)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外国人可以在朝廷做官;外国人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3)货币(交子或会子等纸币与铜钱并行)流通普及、火药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先进【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主要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了科举制。(2)依据材料信息“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代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外国人可以在朝廷做官;外国人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宋代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等。9.阅读“郑和下西洋情况”图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2)郑和是在哪位皇帝的主持下远航的?(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了哪?【答案】(1)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时间长、次数多、海船大、规模大。(2)明成祖。(3)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分析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时间长、次数多、海船大、规模大。(2)依据所学可知,明初,国家安定,国力雄厚。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3)依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依据所学可知,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10.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材料二:(1)“至元八年”“遂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2)从材料二中看出该朝代实行什么制度?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3)材料二中宣政院的设立产生了什么影响?(4)材料二中的“大都”在当时的地位如何?【答案】(1)1271年,元朝建立;灭亡南宋,统一全国。(2)行省制度元朝疆域辽阔,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3)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4)北京、大都既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于大都。元世祖就是忽必烈。1276年灭亡南宋,1279年灭南宋抗元势力最终完成统一。故“至元八年”指1271年,“遂一天下”是指灭南宋统一全国。(2)依据所学可知,从材料二中看出元朝代实行行省制度。因为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开始于元朝。(3)依据所学可知,元世祖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名义上由帝师兼领,又设宣政院使等职官。宣政院的设立使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西藏开始纳入中国的版图。(4)依据所学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燕京,改为大都,这里的大都指的是今天的北京。那时候,元朝的商业繁荣,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11.材料论述题材料唐帝国经他的适宜领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时代唐帝国的版图,大为扩展;社会秩序的安定,人民生活的美满,都不可多见,而此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初的各项制度是分不开的。唐的制度,虽大体承袭隋朝,但他和君臣的朝气,却能使旧制的优点发挥尽致,同时在行政技术上也有不少的改进,有关这方面的重要改革方案,大都颁行于贞观元年至五年的几年间。例如隋时对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未能明白厘定其职权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到他在位时,才明白规定三省的职权,使其发挥制衡作用,以杜绝偏重的流弊。其后又创立三省首长联合议政的办法,以解决相互间的争执。这类改革都是前代所没有的。又如他不但本身竭诚纳谏,更把谏官的职权扩大,在他即位之初,即制定中书、门下两省的首长和三品以上的官员入阁议事时,也要以谏官自随,遇有缺失,立刻谏正。请回答:(1)材料中的“他”是谁?(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2)题目: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广纳贤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职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解析】【分析】【详解】(1)由材料“唐帝国经他的适宜领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时代唐帝国的版图,大为扩展”可知,材料中的“他”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贞观之治。(2)据材料“唐帝国经他的适宜领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时代唐帝国的版图,大为扩展”可以提炼观点为,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广纳贤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职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点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及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12.阅读材料,辨析作答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1)写出材料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2)小历认为,鉴真东渡,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日本。(2)不正确;理由:鉴真东渡,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小历的看法不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玄奘西行,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日本。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2)依据所学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玄奘西行,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小历的看法不正确。13.材料辨析题。本学期学习了隋朝历史之后,小历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段话:“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创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强化于明朝,至清朝趋向衰落,沿用了1300多年。”(1)请问“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2)你赞同小历同学的看法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科举制度。(2)不赞同。理由:因为科举制不是创始于唐朝,而是创始于隋朝。【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2)根据材料“它创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强化于明朝,至清朝趋向衰落,沿用了1300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赞同小历同学的看法;因为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所以科举制不是创始于唐朝,而是创始于隋朝。14.材料一:“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太宗日:“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资治通鉴》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问题?请说出他的哪句名言反映了他的这种看法?(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用人原则是什么?列举两位他在位时用的贤人。(3)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才,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人力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一说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关系。(4)评价古代帝王需遵循什么原则和标准?【答案】(1)人民群众的力量。“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任人唯贤。魏征,房玄龄,杜如晦。(3)不同意。贞观之治的出现是由于唐初统治者认识到了隋朝由于统治者残暴招致迅速灭亡,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唐太宗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粗图志,兢兢业业。(4)原则:人民群众历史观,切忌英雄史观。标准:生产力标准。【解析】(1)依据材料一“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他的名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反映了他的这种看法。所以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2)依据材料二“当择贤人而用之”反映了唐太宗的用人原则是任人唯贤。唐太宗时期用的贤人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其中魏征敢于直言,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3)依据题干,唐太宗不过是个中才,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人力也”。不同意这种观点,结合课本所学,贞观之治的出现是由于唐初统治者认识到了隋朝由于统治者残暴招致迅速灭亡,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唐太宗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粗图志,兢兢业业。(4)依据前面的材料,唐太宗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任用贤才。得出:古代帝王应遵循人民群众历史观,切忌英雄史观。标准要看帝王统治时期,当时社会生产力是否进步、人民的生活是否提高,还要看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等。点睛:(1)问“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是解题的关键,天子是有道德的人被人民群众推举的,由此可知唐太宗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据所学回答唐太宗重视人民的名言;(2)问材料二“当择贤人而用之”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得出唐太宗任人唯贤的原则,据所学可答第二小问;(3)问“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可确定观点,可答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4)问通过前面的材料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故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回答:人民群众历史观。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开皇九年隋朝渡江南下,陈后主贪图享乐,怯懦无能……隋军很快攻下建康,陈朝灭亡……隋文帝统治期间,隋朝政府修建了许多粮仓……他临终时,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开皇九年”指的是哪一年?这一年,“隋军攻下建康,陈朝灭亡”有什么重大意义?(2)材料二是我国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请写出图中的这四个字母所表示的城市。(3)材料二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什么重大意义?(4)有人认为材料一中这个繁盛局面对材料二这个水利工程的开通也有密切联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589年;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2)A.涿郡B.洛阳C.长安D.余杭(3)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4)同意。隋文帝统治期间,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开皇九年隋朝渡江南下……陈朝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581年是开皇元年,“开皇九年”就是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所以,A.涿郡;B.洛阳;C.长安;D.余杭。(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4)同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在位时,采取了发展经济和巩固统治的措施,其中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统一度量衡制度是隋朝统一后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富强的王朝;这也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熟悉隋朝的历史,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581年是开皇元年,“开皇九年”就是589年。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提供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会员下载,编号:1700699022,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12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