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标准规范 > 黑龙江赫哲村民俗旅游开发研究

黑龙江赫哲村民俗旅游开发研究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黑龙江赫哲村民俗旅游开发研究,格式为 docx ,大小 43311 KB ,页数为 5页

黑龙江赫哲村民俗旅游开发研究


('黑龙江赫哲村民俗旅游开发研究张伊博;马倩丽【摘要】AsthespirithubofnorthernfishingandhuntingcultureofChina,HezheVillageinHeilongjiangProvincehasprofoundfolkaccu-mulation.Itsdistinctiveculturalfeatureshaveattractedmanytourists.Inthisresearch,developmentstatusoftraditionalcultureandtourismwasintroduced.CultureandvaluechangesofHezheVillagebasedontourismwereanalyzed.Severaldevelopmentmodesoffolklorecustomtourismexploitationwerediscussed.Thesynchronousdevelopmentofculturalheritageandtourismeconomywasbasedontheinfluenceofdia-lecticalrelationshipbetweenfolkcultureandtourismdevelopment.%黑龙江赫哲村具备深厚的民俗积淀,是我国北方渔猎文化的精神枢纽,鲜明的文化特征吸引了众多游客。介绍了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赫哲族基于旅游业的文化及价值变迁,顺势探讨了几种民俗旅游开发发展模式,力图基于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辩证关系,服务于以赫哲村为代表的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33【总页数】3页(P166-167,188)【关键词】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开发与保护【作者】张伊博;马倩丽【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75以黑龙江赫哲村为代表的民俗旅游因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及独具一格的文化氛围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加之政府的引导与推崇,民俗旅游已迅速发展成为特色旅游产业。但因民俗文化的地域落后性、生态脆弱性及文化特殊性,为保证旅游经济及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规划的保护及开发尤为重要。笔者通过探讨赫哲族民俗旅游的产生背景、现状、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对赫哲族村民俗文化旅游提出了新的思考。1.1赫哲文化的历史黑龙江赫哲族主要分布在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这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部分满语民族成分及尼夫赫成分,在明末清初形成了赫哲族这一民族融合体。自明末清初起,这一多元的民族就生活在黑龙江流域,自上游沿松花江由北向南往下游不断迁徙,直到19世纪中叶。密布河网与茂密山林孕育了此地的高寒文化,特殊的地域决定了其以渔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影响到民俗的方方面面[2]。渔猎文化衍生出的物质生产、民俗精神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是长期的民族往来共融与生活生产的实践提炼,使得渔猎文化成为其民俗精粹与文化核心,具备悠远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1.2赫哲村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与优势民俗风情旅游是旅游业开发的新热点。赫哲村的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众多优势对于满足游客深刻体验的文化之旅需求、促进赫哲村文化的传播与挖掘、推动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群众生态文化意识具有重要意义。1.2.1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赫哲族渔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丰富而独特的物质生产文化及精神民俗文化。物质生产文化方面包括独具特色的捕鱼技术工具及手工技艺、鱼皮服饰、生鱼菜肴、“鱼楼子”桩式建筑、狗拉雪橇及滑雪板等交通工具、“乌日贡大会”等传统岁时民俗等。精神民俗文化包括赫哲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有语言无文字的通古斯语,特仑故、伊玛堪等民族文学形式,嫁令阔、皮里西舞等音乐舞蹈,莫日根赛等民族体育等。1.2.2两极气候资源独特。赫哲族所在的黑龙江省地处高纬高寒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及罕见的“华夏东极”和毗邻的“中国北极”两极旅游资源,夏季清爽宜人,吸引了大批冰雪爱好者、探险爱好者及南方游客。1.2.3政府的强力支持。作为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文化的保护开发与传承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9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被评定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先扶持发展优势。1.3旅游产业对赫哲村民俗文化的结构与重构旅游业的发展对赫哲族民俗文化形成了新的冲击,它促进了当地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诱导传统产业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变,赋予民族文化新的活力,有利于本民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3]。同时,异质文化的引入也弱化了传统文化,片面追求旅游效益致使传统文化庸俗片面化,造成了文化变迁、犯罪增加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传统民俗的变迁与创新体现在物质及精神两大方面。1.3.1物质民俗文化的结构与重构。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生产方式开始向农业手工业生产转变,传统的饮食、建筑及交通工具等出现了新的变革。如传统的渔猎手工艺制品已失去了主要的使用功能,演化为旅游商品,体现其艺术价值。传统的衣着服饰进入了博物馆和民俗文化表演的舞台,成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农耕文化引入了全新的食物体系,同时保留了传统的烹饪方式。1.3.2精神民俗文化的结构与重构。文化变迁使传统渔猎文明与现代农耕文化、经济市场共存,更多地接受了汉民族主流的传统文化。传统的思想观念注入了市场经济的鲜活血液,传统价值观念已失去了大部分的使用价值,更多体现在文化价值上,并构筑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框架。2.1赫哲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赫哲族作为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属于“中国六小民族”,在三江地区拥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文环境。长久以来,当地以原地浓缩式的旅游开发方式[4],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民族自治乡建造了赫哲民俗文化村,供游客更真实地体验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在四排赫哲族乡建有赫哲族风情园,供游客在参观游览和休闲娱乐间了解渔猎风情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萨满舞”“乌日贡大会”等诸多项目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从2001年开始兴办的文化旅游节与时俱进,在提升和推广旅游知名度的基础上扩大赫哲文化的影响,进而创造出一种营销氛围,吸引开发商投资和增加新建项目,利用旅游资源达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2.2赫哲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2.2.1缺少统一规划。赫哲族人民聚居区与景点之间的联通随着游客的需要已经开发出诸多线路和旅游项目,采取向上争取和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基础设施、对外招商引资和兴建高品质娱乐设施,一系列举措已经小有成效。由于当地民俗旅游的开发起步较晚而速度过快,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盲目开发的问题,缺少统一规划,没有做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序开发。散落的景区不便于统一管理,旅游内容容易出现重复,不能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条,更达不到给游客带来文化冲击的效果和良好的游览感受。此外,旅游区域和资源之间缺少一定的整合,联合开发程度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好当地森林和冰雪这类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未能利用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结合自身设计整体旅游线路,地域资源与景区建设之间的合理统一规划统筹还未到位。2.2.2旅游开发深度不够。赫哲民俗旅游开发上对于文化精髓的挖掘深度不够,大多流于表层阶段,导致旅游商品匮乏、文化的实质特征体现得不够鲜明,商品缺少统一标准,质量无法保证,没有明确法律条文限制,且销售方式比较落后。传统的鱼皮和兽皮服饰加工工艺也由于掌握技能的人数有限,造价成本过高且对于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而不能实现推广。在物质民俗层面尚没有实现良好的挖掘和探索,在行为民俗和精神民俗方面更没有挖掘出其精神内核。由于开发广度不够,方式单一,部分景区甚至让商业化占了主导,与历史文化无关的浮躁的娱乐性设施夹杂在其间,破坏了古朴的美感和整体性。2.2.3宣传力度不足。赫哲族作为特色鲜明的北方渔猎民族,其民俗旅游却并未得到相符的名气,宣传力度不足是一个主要因素。其聚居区地处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北部,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缺少与其他更发达旅游城市的合作。描写赫哲族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数量较少且影响力不够,也是其知名度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3.1制定统一规划战略3.1.1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黑龙江省的赫哲族分散和聚居于“三乡五村”,赫哲族这些村寨如果没有科学统一的旅游规划,很容易走上无序开发的道路,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原有文化的保护和留存是民俗文化旅游长久稳定运行发展的核心,故应该以科学合理的开发为首要原则,平衡多方面因素,推动“三乡五村”整体且均衡发展。3.1.2整合多方资源。赫哲族聚居地虽然风景优美,特征独特,但是地处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的边陲,从省会城市哈尔滨市到此地的交通都不够便利,极大地限制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发展。如若对于周边旅游景区和冰雪旅游文化不能进行良好的整合,那么前两者都会成为赫哲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潜在威胁。故整合周边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森林冰雪自然资源的整体优势进行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前进方向。3.2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深度民俗旅游文化当前在国内诸多地区都发展得如火如荼,如若不能发掘鲜明特色,那么赫哲村的民俗文化旅游将受到一些南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竞争威胁。要打破常规模式,让游客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可以采用“五位一体”开发模式,让建筑、旅游、饮食、服饰、纪念品等多方面旅游产业渗透到游客的衣食住行之中。同时,不能忽视当地居民的合理诉求,以旅游业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如此一来,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更顺畅和平稳地进行,也便于进一步深度挖掘。3.3加大宣传力度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因此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推广。首先可以把金源文化旅游与影视文化结合,并且可利用名人效应设立“形象大使”。其次可以充分运用广告和媒体的优势,增加赫哲民族文化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的频率。在互联网十分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网络游戏、微信和掌上新媒体等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均可以让旅游宣传高效地走进千家万户。主题网页的创办和完善可以让所有对于赫哲族文化旅游感兴趣的潜在消费者能够在网上全面且轻松地了解到金源文化的相关信息,并产生更加强烈的旅游动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给赫哲村带来机遇与挑战。良好地利用和开发可以促进人民文化和物质水平的提高,提升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节庆文化推广,提升文化表现的外在格调以及促进企业经济和多种经营模式在当地发展,这种发展反作用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度挖掘民俗文化旅游的核心内核。如若盲目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深度和广度不足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那么当地的赫哲族文化保护就会遭到巨大冲击,在异民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轻视本民族的文化,让庸俗化和浅薄化的利益驱使占主导。民俗文化旅游将成为有力推动区域发展的一种可能。参考文献[1]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2]张玉婷.旅游对黑龙江省赫哲族聚居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及旅游开发与保护[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3]刘晖.旅游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05.[4]张守艳,祝招玲.略论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J].佳木斯: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2):84-85.',)


  • 编号:1700848084
  • 分类:标准规范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5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43311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标准规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