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克里米亚危机及其背后的大国博弈
本作品内容为试论克里米亚危机及其背后的大国博弈,格式为 docx ,大小 45059 KB ,页数为 10页
('试论克里米亚危机及其背后的大国博弈【内容摘要】乌克兰危机是最近一两年来的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而克里米亚危机则是乌克兰危机中最为尖锐的表现,是极具典型的例子。克里米亚危机开始于亲俄派亚努科维奇总统被非法“弹劾”,2014年3月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导致了原来的紧张局势全面升级化,俄乌间面临着冷战后最严峻的国际关系危机。克里米亚危机既是乌克兰国内政治斗争、地区隔阂及民族语言文化差异的结果,也是俄罗斯与美欧大国进行地缘政治优势博弈的产物;既有复杂的历史渊源,也有残酷的现实原因,是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后,使俄罗斯夺回了控制黑海和亚速海的战略和缓冲要地,有利于保护克里米亚俄罗斯族人民的利益和俄罗斯复兴大国目标的实现。【关键词】俄乌关系历史渊源克里米亚美欧与俄博弈危机走势引言:因2013年11月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暂停与欧盟签订联系国协定而导致乌克兰反对派势力进行街头抗议升级为武装对抗的乌克兰危机,是继冷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和复杂的国际危机。随着乌克兰政局持续动荡及危机的不断升级,亚努科维奇总统遭到乌克兰议会弹劾而瞬间倒台,引起了乌克兰境内支持亚努科维奇总统俄罗斯族人、亲俄派的抗议和不满,其中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族人反应最强烈,他们要求克里米亚独立或者加入俄罗斯,并在2014年3月16日通过全民公投并最终投票显示96.8%的人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紧接着俄罗斯总统普京承认了公投的合法性,并与克里米亚当局签订了克里米亚入俄手续,最终在当月21日克里米亚成功实现了“脱乌入俄”,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克里米亚“脱乌入俄”随后引发了克里米亚危机的全面爆发,俄乌矛盾激化,美欧与俄罗斯关系尖锐对立,一场看似乌克兰本国的政治危机瞬间引起了各方力量的介入,克里米亚也成为了美欧与俄进行政治博弈和力量角逐的舞台。而克里米亚危机作为乌克兰危机中最具典型案例,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研究克里米亚危机不仅要分析克里米亚的历史渊源和产生危机的因素,还要透视危机背后的大国博弈及危机未来走势和影响。笔者以克里米亚危整个过程为线索,分析克里米亚归属的政治和历史渊源、危机产生的因素及伴随着危机而出现的俄罗斯与美欧的博弈,并对克里米亚危机的未来走势做出预设性的判断。一、克里米亚的历史渊源及其归属演变分析克里米亚又称“克里木”,是黑海北部海岸上的一个半岛,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其中俄罗斯人占将近60%,乌克兰人占约24%。是乌克兰唯一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首都为辛菲罗波尔。克里米亚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已经孕育着人类文明。克里米亚也是一个兵家必争、火药弥漫之地,先后被哥特人、匈奴人、拜占庭帝国及金帐汗国等占领。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人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与沙皇俄国签订《佩列亚斯拉夫条约》,俄乌实现合并。直至1783年,俄国正式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纳入自己的版图,当时并入俄国的克里米亚隶属于俄国的塔夫里达州管辖。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成员。1921年,又成立了隶属俄罗斯联邦的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二战结束后,俄联邦最高苏维埃认为克里米亚鞑靼人在二战中跟德国纳粹分子“合作”,并以此为借口,将鞑靼人流放或者整体迁往中亚等地,随后,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也改为了克里米亚州。鞑靼人迁走或者被流放了,苏联就将大批俄罗斯人移民到这里。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为了庆祝和纪念乌克兰的哥萨克人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与俄国签署俄乌合并条约300周年,1954年赫鲁晓夫主导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了决议,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该决议的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那么,不难看出,从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是一直属于俄罗斯的。虽然1954年前苏联将克里米亚当做“礼物”赠与了乌克兰,但是那时也并没有引起俄罗斯人的不满和反感。可是,随着苏联解体,许多俄罗斯人意识到克里米亚将会永久地归为乌克兰所有,那么生活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民族也就由主体民族变成了外来民族或者是少数民族,他们从感情和现实上都会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在1991年《别洛韦日协议》签订乌克兰宣布独立后,克里米亚的一部分俄罗斯人就掀起了“回归俄罗斯”的运动;俄罗斯的一些政党和团体也以“克里米亚历史上一直就是属于俄罗斯的”及“1954年赫鲁晓夫主导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决议不合法”为由,提出了“俄罗斯不会放弃任何一寸神圣的领土”。就连俄罗斯杜马议员库里杨诺维奇也说:“我们不应该再与乌克兰续签条约,当年赫鲁晓夫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将克里米亚拱手送给乌克兰的。”但是,不管怎样,苏联解体乌克兰宣布独立后,克里米亚在名义上是属于乌克兰境内管辖的自治共和国。1992年2月,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改名为克里米亚共和国;当年5月,克里米亚宣布国家独立,次日通过了自己的宪法,并宣布“克里米亚为乌克兰境内的法治的、民主的、世俗的国家1”。但是,乌克兰中央政府并没有承认该宪法文件。到了1995年3月,乌克兰中央政府废除了“1992年克里米亚共和国自己通过的宪法和总统职位”,并将克里米亚政府置于乌克兰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这样克里米亚的自治权受到极大的约束或者没有自治权。“1996年6月,乌克兰政府颁布宪法,明确规定:现有国界内的乌克兰领土是完整的和不可侵犯的”。2乌克兰明确指出乌克兰境内所有的领土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克里米亚作为乌克兰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许克里米亚的俄罗斯人或亲俄罗斯势力和俄罗斯分裂、干涉和侵犯,同时也体现了俄乌关系依旧紧张,矛盾重重。不过,次年,俄乌关系似乎有了新的改善,那就是1997年5月,俄罗斯与乌克兰正式签署了《俄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确立双边友好关系,原则上为解决克里米亚归属等问题奠定了基础,俄乌关系得到了缓和。1刘显忠:《克里米亚半岛的历史变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第2期第99页。2何卫:《克里米亚的前世今生:俄罗斯、欧盟与乌克兰危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05期第42页。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俄乌关系就一直缓和发展下去,因为直至2013年底,俄乌关系既有合作的同时,也有冲突和矛盾。合作的表现就是俄乌双方根据相关经济、军事合作协议,俄罗斯为乌克兰提供大量的天然气等能源和资源,乌克兰允许俄罗斯在黑海沿岸附近建立军事基地,如塞瓦斯多波尔(克里米亚半岛著名的港口城市)军事基地,即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就驻扎在此地;而俄乌双方矛盾和冲突的表现则是乌克兰乌克兰政府的一些亲西派或向西方靠拢的政治势力做出的一些行动和举措,与美欧走得很近,企图加入北约和欧盟,让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族人及俄罗斯的强烈不满,特别是俄罗斯尤为不愉快。因为俄罗斯在乌克兰对外政策方面的底线就是不能让它加入北约,这个底线就是俄罗斯的红线,一旦碰了红线,乌克兰最终加入北约的话,那么,俄罗斯就会处于极其不利和被动的地位,会丢失前苏联地区,丢失克里米亚,丧失战略缓冲地带,直接面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遭受西方的地缘战略遏制。例如2006年6月16日,乌美举行代号为“海上微风―2006”的联合军演,并在克里米亚港口城市费奥多尼亚市停靠一艘悬挂美国国旗的军舰,对美乌这一举动,克里米亚包括俄罗斯人在内的当地民众表示强烈地抗议,他们纷纷到乌克兰国防部疗养院门口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并组成“人盾”阻止美军专家前往靶场,同时还贴出“克里米亚不要北约”、“美国佬滚回去”等一系列表示抗议的标语。据有关可靠资料分析,当地民众认为这次美乌军演实质上就是为了模拟以武力入侵克里米亚,镇压分离主义分子(主要指亲俄势力或者俄罗斯族人)。由于乌克兰与俄罗斯历史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克里米亚归属问题不仅一度使乌克兰与俄罗斯以及克里米亚地方政府之间纠纷不断,而且长期困扰着俄乌关系,加上美欧、俄大国势力掺杂其中,乌克兰在“向东”(跟俄罗斯走)还是“向西”(跟西方走,加入欧盟和北约)之间摇摆不定,使得形势尤为复杂。但是,矛盾最终还是被彻底地激化了。2014年3月,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导致局面急剧尖锐,俄乌之间面临着冷战后最严峻的国际关系危机。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对于乌克兰来说,直接损害了乌克兰的利益,损害了乌克兰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对于俄罗斯来说,使俄罗斯获得了控制黑海和亚速海的战略要地,有利于提升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乌克兰国家利益遭受损失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俄罗斯在收回克里米亚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新问题,比如以美欧为主体的西方的制裁、乌克兰的反对等外部压力以及克里米亚内部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俄罗斯面临着国际关系的巨大挑战。但是,即使俄面临着美欧、乌克兰等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反对,如今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已成定局。二、克里米亚危机产生的缘由分析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以及“深入而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引起了乌克兰人民及亲西派政治集团的强烈不满,抗议事件不断发生和不满情绪持续发酵,瞬间就酿成了一场异常的政治危机。到了2014年,这场乌克兰国内的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紧接着乌克兰议会弹劾亲俄派亚努科维奇总统并致使其倒台,引起了克里米亚俄罗斯人的极其不满,为了表示抗议,亲俄势力也发动了一连串的暴力事件,局势逐渐紧张起来。克里米亚当局于3月16日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96.8%的人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当月21日,克里米亚正式加入俄罗斯,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至此,克里米亚危机全面爆发,一场看似乌克兰本国的政治危机瞬间成为了各方力量介入的政治博弈和力量角逐,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克里米亚危机的爆发,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不仅是因为乌克兰本身的政治经济原因,还因为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在民族、语言文化认同感的差异性及克里米亚自身的因素,加上大国势力掺杂其中,双方拉开阵势激烈博弈的结果。(一)乌克兰国内的因素1.乌克兰缺乏治理国家之经验,政治腐败,政局不稳。自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以来,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仍不是很明确,加上由于受前苏联政治、经济等体制模式的影响,乌克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政治、经济仍没有取得很好的进展,反而陷入到各种历史纠纷、冲突导致政治危机的不断出现,国内政治、经济建设重重受阻。特别是200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过程中由于严重贪污、影响选民和直接进行舞弊而导致乌克兰国内发生的一系列抗议和政治事件,即“橙色革命”,加上经济缓慢发展,债务累累,使得乌克兰国内出现了巨大动乱,并且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乌克兰政局依然得不到稳定。直到2013年11月,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以及“深入而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引起了乌克兰人民及亲西派政治势力的强烈不满和抗议,纠纷和抗议持续发酵,而克里米亚的俄罗斯人对亚努科维奇拒绝与欧盟签署协议的举动表示积极支持,因为他们希望乌克兰政府能够尽量向俄罗斯靠拢,密切与俄的联系,但双方意见和立场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分歧,政治危机进一步恶化。加上后来亚努科维奇总统遭到乌克兰议会的弹劾而倒台,引起了包括克里米亚、乌东部地区在内的俄罗斯人的强烈不满和抗议,特别是克里米亚反对之声尤为剧烈,他们举行了关于“克里米亚入俄”的全民公投活动,投票结果最终显示96.8%的人赞成克里米亚入俄。而新上台的波罗申科总统领导的乌克兰政府当局反对克里米亚人民的公投,认为该公投是“违宪”的,反对克里米亚入俄;克里米亚地方政府迫于乌克兰政府当局的压力,于是就请求俄罗斯政府派兵进驻克里米亚,俄总统普京公开承认克里米亚人民的公投是合法的,并派兵进驻克里米亚,一举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乌克兰见此也无可奈何,除了谴责俄方及寻求西方对俄制裁之外,就是默默地忍受领土分裂带来的伤痛。那么,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克里米亚危机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各种纠纷、斗争的结果。乌克兰政府缺乏治国与建构国家的经验,亲西派与亲俄派政治势力围绕政府行政权力及外交政策“向东走还是向西走”等进行互不相让的斗争,导致各自支持的民众的抗议与不满,使得国内政治认同出现分歧,引发暴力冲突甚至流血的事件,使得整个乌克兰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随着危机的持续发展并升级化,致使克里米亚危机的最终爆发。同时,从2004年的“橙色革命”到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体现了乌克兰危机的历史延续性和必然性。因此,也可以说,克里米亚危机是乌克兰危机的延续。2.克里米亚与乌克兰在民族、语言及宗教问题方面存在着较大分歧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人民主要由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及鞑靼人组成,各自比例分别为58.32%、24.32%、12.10%。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居民之所以是俄罗斯人占据主体,主要是历史问题造成的,即20世纪40年代中期左右,苏联政府认为当地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德国法西斯势力勾结与“合作”,于是便将鞑靼人大批迁往中亚和西亚地区,把俄罗斯移民到克里米亚,使俄罗斯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不当的民族政策人为地使克里米亚民族构成发生改变,为后来克里米亚的亲俄倾向奠定了基础。克里米亚地区主要讲俄语为主,该地方的政治行政机构基本是以俄语为官方语言,但是乌克兰国内大多数尤其是中部和西部地区都是讲乌克兰语,以基辅为首都的乌克兰政府也是以乌克兰语为官方语言,但东部及东南部地区却又是操俄语的。这是克里米亚与乌克兰在民族和语言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有着彼此不同的认同感。同时,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着不同的倾向。乌克兰族同西方一道,都是信奉基督教,而俄罗斯人则信奉东正教,二者有着不同的宗教观念。那么,由此亦可得出,因为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使得乌克兰与克里米亚地区的人民在精神上分别亲西欧和亲俄罗斯。这是克里米亚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3.外国势力的掺杂影响克里米亚危机的产生离不开外国势力的干扰,尤其是美国和欧盟的掺杂。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会与其周围的事物有关联,互相影响。为何这么说呢?自从亚努科维奇总统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计划,并指示有关部门恢复与关税同盟及独联体国家关于加强经贸联系的磋商,密切与俄罗斯、独联体国家的联系。这让美国和欧盟很伤心,于是美欧就开始发难了,想方设法将亚努科维奇总统推翻,支持亲西政府上台,并加大对乌克兰激进反对派的资助和支持,通过街头运动将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赶下台,使得亲西势力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乌克兰政权。而且,波罗申科总统一上台就立即表明亲西的意愿,希望加入北约。面对乌克兰及美欧势力的举动,克里米亚俄罗斯人内心很受挫,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新当选的总理谢尔盖·阿克肖诺夫发表声明,请求俄罗斯总统普京提供帮助,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也立即发表声明,声称俄罗斯不会置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总理阿克肖诺夫的援助呼吁于不顾,声称要保护克里米亚,保护克里米亚的俄罗斯人,并最终抢占先机出兵了克里米亚。而乌克兰除了谴责俄罗斯“干涉其内政”、有违国际法之外,也没有想出一些有效性措施和办法应对,暂时容忍。对于支持新乌克兰政府的美国和欧盟,他们也只是从经济上制裁、政治上施压俄罗斯,北约并没有派兵直接与驻扎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军队进行正面的交锋。因为这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欧亚战略,美国与俄罗斯还有很多共同利益,许多国际事务中的重大问题(如反恐等)还需要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俄罗斯的帮忙,所以它不会因为乌克兰在克里米亚的问题上而同俄罗斯直接开战。因此,乌克兰就夹在俄罗斯与美欧的中间,两为其难,力量薄弱,只能成为美欧与俄罗斯对峙博弈的棋子,任人摆布。(二)克里米亚自身的因素及俄罗斯的介入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成为了继俄罗斯后的第二大独联体国家,但是政治、经济发展都不如俄罗斯。随着乌克兰经济的每况愈下,逐渐走下坡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趋下降,不满情绪就会日趋增强,克里米亚地区的俄罗斯族人及少数民族“思俄”、“回归俄罗斯”的心理有增无减,急切脱离乌克兰而投入俄罗斯的怀抱。这是克里米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自乌克兰宣布独立的第二年五月,克里米亚也宣布独立,并通过了自己的宪法,宣布“克里米亚为乌克兰境内的法治的、民主的、世俗的国家”。但是乌克兰中央政府却否认它的独立,于1995年3月,乌克兰中央政府废除了“1992年克里米亚共和国自己通过的宪法和总统职位”,并将克里米亚政府置于乌克兰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这样克里米亚的自治权受到极大的约束或者完全没有自治权可言。从这里可以看出,克里米亚一直都追求国家独立,渴望建立民主自治国家,但乌克兰一直不给,认为克里米亚是前苏联送给自己的“礼物”,其领土、主权理应归属乌克兰直接领导,应服从乌克兰政府,遵循乌克兰的宪法。这是克里米亚问题产生的第二个因素。其三,就是俄罗斯族多数民众支持的总统亚努科维奇遭弹劾而被推翻,引起他们强烈地抗议;其四,新政府(这里指的是以波罗申科为现任总统的乌克兰“亲西”政府,)上台后立即宣布重返与欧洲一体化道路,加入欧盟或者北约,置身于西方军事保护之下。那么,对于克里米亚和俄罗斯来说,这就意味着远离俄罗斯,触碰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乌克兰对外政策方面的“红线”——不能让乌克兰加入北约,这是克里米亚俄罗斯族人和俄罗斯不想看到的或者是无法容忍的,乌克兰这一做法只能是适得其反,只会激化克里米亚、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矛盾,加速危机的爆发。其四,新政府取消俄语在乌克兰近半数行政区的地区官方语言地位,这里不仅指的是取消俄语在克里米亚地区行政区的官方语言地位了,也取消了乌克兰东部集中讲俄语地区的官方语言地位,这无疑会引起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整个亲俄地区人民的不满情绪。而且,我们也知道,克里米亚地区的民族多为俄罗斯族人,且大部分行政区都使用俄语为官方语言,对俄罗斯有着极强的民族认同感,乌克兰新政府的这一做法,只会促使克里米亚远离乌克兰而尽快并入俄罗斯。此外,乌克兰极端分子还毁坏了米哈伊尔·库图佐夫雕像等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文物。众所周知,历史文物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标志,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乌克兰极端分子这一做法,就是歧视或者不尊重俄罗斯人的民族和文化,践踏俄罗斯崇拜和引以自豪的俄国元帅、军事家库图佐夫的雕像,无视俄罗斯族人对他们领袖人物的纪念。乌克兰新政府及乌克兰极端分子的这些举动,怎能不会促使克里米亚急切地加入俄罗斯呢?最后,克里米亚俄罗斯人在“归俄”强烈愿望促使及乌克兰新政府当局压力之下,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达到96.8%(克里米亚公投委员会委员长马里谢夫在电视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数字)的人赞成克里米亚入俄,2014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一项与克里米亚有关接纳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并组建新的俄罗斯联邦主体的条约草案;当月21日,克里米亚正式加入俄罗斯,成为了俄罗斯的一部分(俄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至此,克里米亚危机全面爆发,乌克兰及以美国主导的北约、欧盟等国对俄进行谴责,并先后采取了制裁、遏制俄罗斯的措施,一场看似由克里米亚危机掀起的大国博弈正式拉开帷幕。三、克里米亚危机背后的大国博弈克里米亚脱乌入俄,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是举国欢庆的大喜事。因为收回了克里米亚半岛,不仅解决了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驻地问题(2014年3月前俄罗斯租借乌克兰的直辖市即塞瓦斯托波尔当做黑海舰队驻地,2014年3月后塞瓦斯托波尔跟克里米亚一同并入俄罗斯),还使俄罗斯重新拥有了从黑海进出地中海乃至大西洋的重要军事战略要冲。同时,克里米亚的收回,对于俄罗斯总统普京恢复并加强对独联体地区的控制、实施欧亚一体化的战略计划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克里米亚的回归,其实也是克里米亚人和俄罗斯人的愿望,是民之所向之事。而且,克里米亚的回归,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俄罗斯国内普通民众士气高涨许多(俄罗斯自苏联解体时就对“克里米亚”归属问题耿耿于怀,并一直放心不下,时刻寻找机会将其收回囊中,如今克里米亚真正实现了回归,真可谓是大快人心),他们相信俄罗斯很快就会摆脱苏联解体的阴影,并迅速实现大国复兴的梦想。但是,普京一举收回克里米亚也使俄罗斯直接面临着来自诸方的考验和挑战,首先就是恶化了俄乌关系,两国关系处于敌对的边缘。其次就是彻底惹怒了以美国为首的大西方阵营,使俄罗斯面临着继冷战后最为严峻的国际关系危机。于是,围绕着克里米亚危机的一场大国博弈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就乌克兰方面,克里米亚的丧失对它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它在道义上谴责俄罗斯的举动,认为这是苏俄大国沙文主义、霸道主义对乌克兰领土的肆掠和强占,是有违乌克兰宪法和国际法的。同时,乌克兰当局还说,克里米亚是当年(1954年)赫鲁晓夫为了庆祝和纪念乌克兰的哥萨克人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与俄国签署俄乌合并条约300周年而划归乌克兰的,是属于乌克兰自己的领土,是合法的。同时,以波罗申科为总统的乌克兰政府表示他们会尽快向寻求西方的帮助。此外,有一些乌克兰激进分子还扬言声称乌克兰要与俄罗斯断绝外交关系、不会放弃克里米亚等等。而俄罗斯面对乌克兰当局的谴责和不满情绪的言论也做出了反驳和回应。俄罗斯认为,克里米亚历史以来都是属于俄罗斯的,是俄罗斯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3,是俄罗斯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不小的代价换取得来的;而1954年赫鲁晓夫为了纪念和庆祝俄乌合并300周年将克里米亚当做“礼物”送给乌克兰这一做法是不合法的,即认为当年赫鲁晓夫主导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的决议不合法,克里米亚也是在赫鲁晓夫喝醉酒的情况下送给乌克兰的,没有法律效力。再者,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人口基本上以俄罗斯族人为主体,民族、语言与俄罗斯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因为克里米亚讲俄语的俄罗斯族人占大多数,且受俄罗斯影响和同化的深度远远大于乌克兰,因此克里米亚的民众在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上更倾向于俄罗斯,而且就连半岛上的大多数乌克兰族人也较为客观地认为:克里米亚应该归属俄罗斯。既然俄乌双方都认为克里米亚应该属于自己的领土和主权,相互争执不休,互不相让。在此情况下,联大介入,并对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进行裁决。2014年3月27日,联合国大会以100票赞成,11票反对,58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决议,该决议要求维护乌克兰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对克里米亚公投,认为公投违反了乌克兰宪法和国际法,俄罗斯强行将克里米亚并入俄也是有国际违法的,是属于干涉和侵犯乌克兰领土和主权的行为。而俄罗斯在投票中投了反对票,并对联大决议进行了反驳,认为克里米亚公投是合法的,任何民族都自决的权利,克里米亚公投是民族自决权的体现,是符合国际法的。最终,俄罗斯不服从联大的决议,立场仍很坚硬,因此该决议没有起到任何有效作用。随着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乌克兰局势不断恶化及联大决议没有奏效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俄罗斯各方面采取了一波又一波的制裁措施。美欧对俄的制裁首先是从制裁俄罗斯一些重要人物甚至直接涉及普京圈子中的相关的人物。当克里米亚入俄后,美国、欧盟等国就立即宣布对俄罗斯相关人员(主要是俄罗斯官员)的制裁,制裁包括冻结银行账户、查封财产及禁止入境等,同时俄罗斯在国外的两家银行也被停止了使用国际支付体系。俄罗斯面对西方的制裁,也采取反制裁措施和手段。首先就是禁止跟俄罗斯对峙的3克里米亚半岛有“黑海门户”之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欧盟等国相关人员的入境,并迅速建立自己的国家支付体系。而对于西方冻结俄罗斯官员的银行账户和财产一事,俄罗斯官员们希望能够被列入被制裁的名单。为什么?难道不是自寻死路?其实,早在2013年4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就签署一份关于政府公务员在海外账户和资产的总统令:规定政府公务员必须在3个月内关闭所有海外账户并出售海外资产,否则将被解雇;拒绝申报财产者同样将被解除公职。也就是说,在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前,俄罗斯法律就明确规定公务员不得有外国银行账户,不得在国外购买资产;若是俄罗斯人在西方申报银行账户,那也不是俄罗斯公职人员了。因此,相对来说,西方冻结俄罗斯相关人员的海外账户和资产的制裁没有多大作用。美欧见对俄第一波制裁没有取得有效意义之后,乘着俄罗斯将克里米亚收回囊中且又支持乌克兰东部势力反对乌克兰政府和破坏领土完整时,美欧等西方各国对俄罗斯又掀起了第二轮制裁,此次制裁的领域主要是俄罗斯的金融、能源、军事部门及海外融资渠道等方面,并限制其出口高端技术和设备,致使俄罗斯融资困难、卢布贬值、物价上涨以及促使国家石油价格下跌,让俄陷入较为尴尬的境地。对此,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徐向梅认为,“西方对俄的制裁,使俄遭受严重打击是无疑的,但是俄罗斯经济还是撑得住的”。因为她认为俄罗斯虽遭西方严厉的经济制裁,但俄罗斯的失业率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其次就是俄罗斯民众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没有当制裁当一回事;最后就是俄罗斯目前的国力能够起到坚强保障,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阔的亚洲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制裁不可能维持相当长时间。那么,面对西方如此严厉的经济制裁,俄罗斯也不示弱。2014年8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也颁布了《关于采取保障俄联邦安全的特别经济措施》的总统令,“禁止对俄采取经济制裁措施的国家生产的农产品、原料和食品进口俄罗斯”4。同时,俄还限制了向除了关税同盟5以外的所有国家采购轻工业品。这些是美欧在经济上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及俄对美欧反制裁的激烈博弈和对抗。而在政治上,美欧等西方大国对俄罗斯主要是采取孤立、施压及打击等制裁措施。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美国和欧盟将俄罗斯开除出“八国集团”即“G8国峰会”6。为了应对俄罗斯将克里米亚并入版图,美国总统奥巴马召集七国集团(G7国)在荷兰海牙召开会议,商讨并最终决定将俄罗斯开除出G8集团,打击和孤立俄罗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让作为地跨欧亚大陆的“北极熊”俄罗斯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为俄面对西方的政治制裁和施压,它就会将目光转向中国、印度等国,密切与中国等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竭力抵制西方的政治制裁。而且,它也并不在乎八国集团除名,因为俄方认为G8集团本来就是一个非正式的俱乐部,它的成员地位本身就不存在,即俄罗斯是非正式成员。因此,俄方对西方各国的这一项政治制裁毫不在乎。此外,双方还在军事上展开了激烈博弈。2014年9月,美国和北约派兵赴乌克兰和黑海并在黑海与乌克兰进行代号为“海风”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对驻守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军队进行“示威”,旨在提升相关国家方位的配合默契程度并保证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同时,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次年初,美国和乌克兰舰队在黑海举行海上军演,参加军演的舰队分别有美国“唐纳·德4徐向梅:《乌克兰危机中的俄罗斯》,《俄罗斯研究信息》,2014年第3期第3页。5指的是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运行的关税同盟。6是指八国首脑高峰会议,其始创于1975年六国首脑高峰会议,包括法、美、英、德、日本、意大利六国;1976年加拿大加入,成为“七国峰会”(G7国集团);1997年俄罗斯加入,组成了八国首脑高峰会议,又称“G8峰会”或“G8国集团”。库克”号驱逐舰(DDG-75)和乌克兰“格特曼-萨盖达奇内”好旗舰等。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领导人表示也不参加俄罗斯2015年5月举行的卫国战争70周年纪念阅兵和试图抵制将在俄罗斯举行的2018年足球世界杯。面对西方各方面的制裁或抵制,俄罗斯也予以强硬反击。2015年3月,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附近的俄罗斯南部地区及格鲁吉亚分离地区南奥塞梯等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其中,以克里米亚为基地的俄罗斯黑海舰队军演是为俄军演的重中之重,军演旨意在于“模拟猛攻城市”,以实战检验攻城的能力。同时,俄罗斯还将在常规装备上部署远程巡航导弹,加强对美欧的军事对抗,毫不示弱。因为俄罗斯始终明白,敢于与俄对抗的主要是美国,而除美国之外的西方各国即使想制裁俄罗斯也只是暂时或者说是顺从美国的意愿,因为要是乌克兰、欧州完全彻底地与俄罗斯翻脸,那么俄罗斯将会永久性切断输送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导致欧洲能源价格猛涨,引发新的能源危机,这是欧洲不想看到的。而对于美国,俄罗斯认为就目前的实力来说,还是能够在某些方面置美国于死地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季志业认为,“俄罗斯还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美国的一种威胁。就现今来说,能够在军事上置美国于死地的可能就是俄罗斯。因为他认为即使冷战结束了二十多年,那还是一直是大国主导的一个世界,冷战思维没有结束”。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就克里米亚危机而引发美欧与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与反制裁、政治孤立对抗及军事对峙的局面犹如新的冷战,它主要围绕着除意识形态对抗之外的国家利益、地缘政治优势的博弈,是继冷战后而新衍出的一种带有一定冷战思维的新冷战。四、克里米亚危机的未来走势尽管美欧对俄罗斯进行轮番制裁、孤立以及俄对西方进行强硬的反制裁和对抗,但是双方都没有爆发直接冲突或者陷入严重对抗。因为无论是美欧对俄官员海外账户及财产和银行的制裁,还是将俄开除出G8集团,都对俄产生不太大的影响。那么,相反,制裁也会产生“反弹”作用,即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犹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欧盟在克里米亚危机发生前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欧洲30%以上的天然气都是来自俄罗斯的供应,随着制裁与反制裁地不断升级,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况且,美欧与俄罗斯还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双方都不会彻底翻完脸,都会保持一定的分寸。而最苦的就是乌克兰了,克里米亚问题将会长期困扰着乌克兰的内政外交,使得其国内政治局势长期得不到稳定,加上乌克兰东部地区、俄南地区势力搞领土分裂和政治暴动,使得乌克兰困难重重。那么,面对现状,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步伐也会减慢或者无法加入,北约也不会同意让其加入。虽然美欧和乌克兰现政府都在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后第一时间宣布,永远不会承认这一结果。美欧与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地区展开的博弈远未停止,克里米亚问题也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因而,在此,对于克里米亚危机的未来,会有以下几种可能:其一、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随着时间的淡化,乌克兰与俄罗斯达成妥协,除克里米亚外的乌克兰领土得到完整保存,乌局势有所缓和。其次,就是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并随着美欧乌与俄罗斯的剧烈博弈导致乌克兰国家分裂,俄罗斯控制了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地区,而乌克兰亲西政府继续追随西方。其三,就是美欧与俄罗斯都想控制克里米亚,都想控制乌克兰,那么这样美欧双就会掀起对乌克兰的全面进攻和争夺,乌克兰一定会大乱,最终导致乌克兰国不像国,家不像家,乌克兰将长期处在国家分裂和战火燃烧之中。当然,这种情况并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克里米亚问题,美欧与俄罗斯双方应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只要除了克里米亚之外的乌克兰局势得到稳定,那么克里米亚入俄之事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逐渐得到西方默认。美俄双也会抛开克里米亚问题,更多地寻求合作的焦点,因为不管是美国还是俄罗斯,要是没有彼此间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国际关系和国际局势将会变得不可想象。结语:克里米亚历史渊源及政治原因长期困扰着俄乌关系的发展,随着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摇摆不定导致政局动荡,加上美欧势力的介入,俄罗斯打着保护克里米亚俄罗斯族的民族利益和安全的旗号,派兵一举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结果引起了乌克兰和美欧各国的强烈反对和不满,美欧对俄实行接二连三的制裁,双方展开大规模的博弈和对抗,对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国内政局产生巨大的影响。从中分析可得,收复克里米亚是俄罗斯被迫反击之举和克里米亚对俄罗斯在民族、安全及精神等方面的有着重要意义,而美欧与俄之间博弈也是在表面对克里米亚脱乌入俄的反对和不满,意义不太大。倒是乌克兰,处在美欧与俄中间,两为其难,只能成为大国博弈棋盘上的棋子,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同时,“克里米亚事件”也反映了一个实质性问题:那就是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对领土和主权的重要性,俄罗斯打着维护克里米亚俄罗斯族人的利益和安全旗帜,凭借自身的国家实力抢先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为与美欧大国博弈赢得了先机。【参考文献】[1]顾志红:《克里米亚问题评析》,《东欧中亚研究》1995年第5期。[2]刘显忠:《克里米亚半岛的历史变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第2期。[3]何卫:《克里米亚的前世今生:俄罗斯、欧盟与乌克兰危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05期。[4]徐向梅:《乌克兰危机中的俄罗斯》,《俄罗斯研究信息》(中共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编译刊发)2014年第3期。[5]高飞,张建:《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大国博弈及其对国际安全格局的影响》,《和平与发展》2014年第6期。[6]刘丰华:《乌克兰危机:内因、大国博弈因素与前景》,《俄罗斯学刊》2014年第3期。[7]李秀蛟:《解析美俄欧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战略博弈》,《西伯利亚研究》2015年2月第42卷第1期。',)
提供试论克里米亚危机及其背后的大国博弈会员下载,编号:1700775044,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10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