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清北园第六次能力达标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本作品内容为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清北园第六次能力达标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格式为 docx ,大小 1073842 KB ,页数为 18页
('宜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清北园第六次能力达标检测历史一.单选题(共41小题,每小题2分,共82分)1.早在先秦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出现,秦汉以来,又创造了犁壁,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发明的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这说明()A.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B.农业已经彻底摆脱了自然的束缚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D.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2.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3.如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的.官职。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北齐北周驾部驾部郎驾部尚书驾部郎驾部尚书驾部郎中驾部中大太仆太仆卿太仆卿或置或省太仆卿太仆卿太仆卿牧官牧官都尉牧官都尉牧官都尉驼牛都尉驼牛令驼牛令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屐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南北民族交融的促进4.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C.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D.礼乐制度的加强5.1870~1913年间,德国的煤灰开采量从3400万吨增至27730万吨,钢产量从17万吨猛增至1832万吨,铁产量从139万吨增至1931万吨。到1913年,德国的钢铁产量比英、法两国钢铁产量的总和还要多,仅次于美国。材料反映出()A.统一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B.德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C.德国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提升D.英法传统殖民强国经济日益衰退6.1873年英国发生的绿济危机,使澳大利亚、爪哇、巴西、中国和日本都遭到了打击,纽约股票行情的剧变,转眼便波及斯德哥尔摩、敖德萨、新加坡等地。商品积压、市场紧缩竟像瘟疫般漂洋过海传播到最遥远的城市和农村。这反映了当时()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主要侵略方式B.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态势C.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遭到了冲击D.西方殖民国家加紧对殖民地扩张7.在近代,“英国资产阶级衣着简朴,颜色平淡,大家都差不多,这样他们就鼓励了纺织工业成批生产:在法国,人们对于一般的大众消费品不屑一顾,衣着追求稀奇古怪、色泽鲜艳,尽可能是一人一样。”法国人的这种消费观念()A.提升了法国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B.强化了法国的民族主义意识C.使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更加狭窄D.不利于法国工业革命的推进8.英国历史上的图书馆,用户需要支付费用,要求图书馆降格到“贫民阶层”的呼声与日俱增。1850年,经过改革派和激进派议员的努力,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地方政府为公共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众教育、休闲的需求B.英国议会的立法保障C.工人阶级文化水平提升D.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9.米歇尔·波德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中说:“由1873年经济危机所开启的、并一直持续到1895年的‘大萧条’,既开启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第二阶段,又开启了帝国主义时代。”这说明19世纪末()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呈现不平衡性B.经济危机促使了资本主义发展C.资本主义国家危机中蕴含着发展D.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殖民扩张10.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A.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B.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C.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D.科技革命影响认识世界的视角11.下面是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主要表明()国家总人口(单位: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约180048%52%法国(1851年)约360075%25%中国(1851年)约4320089%11%A.在城市化上,工业文明明显优于农业文明B.中西方在城市化上,走上了明显不同的道路C.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D.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12.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陆续设置了济贫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负责解决城市住房短缺、贫民窟密布、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此外还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等公共设施。这表明()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B.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注重“以人为本”C.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问题日益突出D.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13.爱因斯坦晚年写道:“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从象佛陀、摩西以及耶稣这样的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来说要比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设性的见解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此话的主旨是()A.现代科技是抵制宗教迷信的武器B.古人的智慧是崇尚道德C.具备高尚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前提D.反思科技对人类的作用14.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政府则在8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口号。这些计划或战略的提出()A.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歧严重B.源于西方阵营对苏联挑战的回应C.助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持续发展D.促成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15.由于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发达的大众传媒,为人们关心了解和监督政治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公民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间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这体现了()A.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B.公民的政治生活不会受空间的制约C.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大众传媒发达16.元初王桢《农书》所载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表明宋代()A.基本完成了传统农具的定型化B.南北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没有差异C.小农经济处于持续不断衰退中D.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17.在19世纪前期的英国,很多贵族担任了某些公司的股东或董事,然而那时他们的兴趣往往限于煤矿、铁路或运河等这些与自己地产密切相关的行业。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贵族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从事其他新型职业,岗位需求迅速增加。据此可知,19世纪的英国()A.工业革命形成辐射效应B.贵族放弃传统经济活动C.贫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D.贵族制阻碍了社会发展18.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19.历史上,霍乱曾出现六次大流行,其中第三次发生于1852至1859年间,亚、欧、非,北美多个大洲都未能幸免,此次大流行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导致第三次霍乱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民众卫生防护意识淡薄B.各国政府疫情防控不力C.疫病防治缺乏国际合作D.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20.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虽然尚处于初期探索应用阶段,但它们在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A.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趋势B.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C.现代科技有利于缓解疫病传播D.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21.下表为19世纪以来主要大国GDP在世界所占百分比简表(世界总量=100)。此表()年份国家美英法德日中18201.85.25.53.83.032.518708.99.18.96.52.317.2191319.18.35.38.82.68.9195027.36.54.15.03.04.5A.工业革命缩小了各国经济差距B.殖民扩张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C.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进步D.技术创新极大影响了经济发展22.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A.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政治影响力B.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C.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D.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23.斗茶始于唐代,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较新茶优良次劣,排名列序,是为斗茶,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据此可知()A.政府实行严格的榷茶制度B.斗茶的目的是将新茶贡献给天子C.斗茶风俗促进了茶叶技艺的提高D.茶叶贸易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4.如表是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1461—1483年在位)采取的一些措施,其行为()时间措施1474年向布里新托尔城所有建造新船的人提供奖赏1476年奖励了一位自费修造一艘“乔治·科布罕”号船的伦敦布商1480年授予托马斯·克罗夫特和三个布里斯托尔人特许状,赋予他们“到任何地方”从事三年贸易活动的权利A.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确立了英国商业霸主地位C.改变了东西方的贸易格局D.有助于英国工商业的发展25.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一个贸易网络己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区域市场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C.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D.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26.如图所列为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〇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〇白银大量流入中国〇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A.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B.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世界各大洲之间贸易的扩大D.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27.18世纪2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了频繁的贸易活动,把产自中国的大量茶叶带入欧洲。荷兰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依据自身习俗形成“茶室”。下表为荷兰茶叶贸易中绿茶和红茶进口变化情况。材料折射出()1720-1722年1730-1732年绿茶60.4%15.6%红茶39.6%84.4%①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②国际贸易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传播③荷兰人的饮茶喜好已经发生改变④东西方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8.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见下图)。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A.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B.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C.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D.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29.中世纪的欧洲人普遍谴责放贷谋利的行为,认为这在上帝看来是可恶可厌的罪恶”。16世纪中叶,法国法学家查理·杜莫林要求人们承认“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于是,以借贷取利的活动不再被视为不义,高利贷可以畅通无阻了。这一观念变化()A.反映出社会道德的沦丧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C.是新教广泛传播的结果D.是法律偏袒贵族的体现30.15世纪,意大利的美第奇银行开始采用新的经营方式:它不是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银行,而是由几家合伙公司联合而成,公司间各自独立,有自己的资本、账本和管理;它是国际性的,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和伦敦等地都有分行。这种经营方式()A.加快了工业资本的积累B.使意大利成为世界金融中心C.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D.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更加悬殊31.英美法于1936年9月达成“三国货币协定”,同意尽力维持协定成立时各自货币的外汇率水平,尽可能不再实行货币贬值,但却不提金本位和协调各国政策的正式机制。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当时()A.各国逐渐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B.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处于混乱状态C.合作推动了世界货币关系稳定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32.“走亲串门”是中国传统社会过年时的一大习俗。近些年,随着手机的普及,利用微信视频、短信拜年成为了大众的首选,亲戚之间的走动减少了许多。这表明()A.中国宗法社会逐渐瓦解B.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C.手机缩短了人们的距离D.传统习俗的价值逐渐被忽视3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后,某漫画家做了如下漫画。该漫画反映了()A.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B.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化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D.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34.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俗称“人造太阳,如果成功,人类将有望获得几乎用之不竭的能源。2020年8月31日,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圆满完成了ITER托卡马克装置杜瓦下部筒体吊装工作,拉开了“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的序幕。这表明()A.新冷战格局下中西科技竞争激烈B.世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得到缓解C.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D.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高科技领域35.下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A.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性作用B.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C.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矛盾日益加剧D.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36.(2022·广东佛山·高二期末)朱元璋时期,采用折变的方案,把胡椒、苏木这些珍贵的南洋香料,作为各级官员工资发放,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这一政策却遭到了群臣反对,最终被迫废除。这反映明朝()A.中央财政状况逐渐得到改善B.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C.官方贸易加强了中外的交流D.明朝政府已经具备现代金融意识37.(2022·北京昌平·高二期末)17-18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3亿件以上。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A.西学东渐传播了科学知识B.全球性贸易网络已经形成C.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D.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38.(2022·湖北·高二期末)18世纪末,棉花开始成为“全球商品”,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下,逐渐形成“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的格局。这反映了()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D.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39.(2022·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期末)有位学者指出:世界市场为生产力的国际化与高度发展开拓了广阔天地,如果英国没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就不可能在18世纪中期最先进行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200年的经济基础。材料表明()A.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英国世界霸主地位B.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C.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拓展了世界市场的范围D.广阔的世界市场为英国强盛创造了条件40.(2022·广东茂名·高二期末)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市场对机器设备的需求开始日益减少,房屋住宅建筑业在1926年以后开始逐年下降,居民消费达到顶点,耐用消费品已供大于求。据此可知()A.生产的下降引发产品供应不足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长期存在C.欧洲崛起冲击了美国霸主地位D.有效需求不足潜藏着经济危机41.(2022·辽宁·建平县实验中学高二期末)据统计,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服务贸易出口额从2000年的304亿美元,增长为2018年的2089亿美元,出口规模增长至2000年的6.87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这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完成B.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C.利于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D.促进了中国贸易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二、材料分析题(共18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1728年,诗人蒲柏将泰晤士河描绘成“银色的洪流”。19世纪的一位伦敦码头工人曾说过“泰晤士河里的每一滴清水都包含着历史。1855年,著名化学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编辑,描述了他所见到的泰晤士河:“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一样,印象深刻至极……这时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条臭水沟。”1858年被称为泰晤士河的“奇臭年”。狄更斯曾这样生动地描绘了兰开夏郡的焦煤镇:在这座城镇里,由于煤烟的污染,到处呈现出“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这座焦煤镇,“时常把煤烟不仅吹在自己头上,并且吹到邻近地区”。——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环境污染问题探析》材料二近年来,全球能源与环境面临严峻形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居全球首位。环境保护问题被全球关注,拥有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崛起,对传统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积极宣传,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扶持和政策补贴,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较2020年增加了291.98万辆,同比增长59.34%;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54.5万辆,较2020年增加了217.90万辆,同比增长159.52%,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13.59%;新能源汽车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局面,刷新了历史纪录,成为汽车行业最大亮点。——《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9世纪英国生态环境的变化,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6分)1【答案】D【解析】材料“唐朝发明的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反映的就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方农业的地位,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只是强调了铁犁牛耕,不能说明精耕细作的模式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可以看出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劳作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劳作方式的变化,未涉及对手工工场的管理,排除A项;“传统农业不复存在”表述绝对,排除C项;劳作方式的变化,并没有使得人们摆脱体力劳动,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重视养牛,这主要是因为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牛在农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项;这些官职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南北民族交融的促进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诸侯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明确了土地的归属,而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是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A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D项;B项是表现,排除B项。故选C项。5【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1870~1913年德国煤炭产量、钢产量得到迅速增长,这反映出当时德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单凭材料信息得不出德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德国统一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德国经济发展,据此不能得出英法两国经济衰退,当时英法只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如德国,并不是经济衰退,排除C项。故选C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经济危机波及澳大利亚、巴西等地;纽约行情的剧变,波及新加坡等地,这说明在19世纪中期,世界各地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整体化态势,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资本输出成为列强的主要侵略方式,排除A项;C、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法国人“对于一般的大众消费品不屑一顾,衣着追求稀奇古怪、色泽鲜艳,尽可能是一人一样”,这就限制了工业品的大批量生产,从而使大量的非熟练工人无法进入工厂,工厂规模扩大受到限制,中小企业在法国近代始终占主要地位,延缓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进程,D项正确,排除AC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国民族主义意识的强化问题,排除B项。故选D项。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公共图书馆的设立有助于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从而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所以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政府之所以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是为了迎合工业革命发展对于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而非民众教育和休闲的需要,排除A项;立法保障是条件,工人阶级文化水平提升是结果,都不是原因,排除BC项。故选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73-1895年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私人垄断阶段,加快了瓜分世界的步伐,繁荣与危机并存,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的信息,排除A项;1873年经济危机既开启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第二阶段,又开启了帝国主义时代,BD项都体现了材料的一部分信息,不够全面,排除BD项。故选C项。10【答案】C【解析】由材料“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可知科技革命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C项正确;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三次科技革命对各大国的综合国力的影响,不是认识世界的视角,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这主要表明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A项正确;表格反映不出中西方所走城市化的道路,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排除C项;题干强调在城市化上,工业文明明显优于农业文明,没有体现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英国政府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设置济贫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去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建立各种公共措施,这说明英国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去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注重“以人为本”,不是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政府去解决城市化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注重“以人为本”,不是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D【解析】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造福人类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错误利用科技进步,残害人类、破坏人类文明的事件屡见不鲜。爱因斯坦所想、所思、所写实际上是反思科技对人类的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项。14【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及“科技立国”体现的是各国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均有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苏联的挑战无关,排除B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现代通讯、传媒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方便人们了解政治、参与政治,这说明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使地域因素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减小,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使公民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间的制约,而不是完全不受制约,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现代通讯、传媒和交通工具与公民政治生活的关系,并未突出通讯和传媒的发达,故排除D。16【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初王桢《农书》所载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在宋代均已有之,不但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并且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表明宋代基本完成了传统农具的定型化,A项正确;南宋时,中国经济中心完成了南移,南方农业生产超过了北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处于持续不断衰退中”,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具的发展状况,无法反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是否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17【答案】A【详解】根据“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贵族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从事其他新型职业,岗位需求迅速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工业化,出现了一些新型职业,岗位需求迅速增加,提高了就业率,反映了工业革命形成辐射效应,A项正确;B项“放弃”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贫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排除C项;材料反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贵族职业兴趣的变化,无法体现贵族制阻碍了社会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8【答案】D【详解】面对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环境污染,仍然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样鲜明的反差,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为到来的工业文明欢呼,D项正确,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对工业文明欣赏,并非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排除C项。故选D项。19【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第三次发生于1852至1859年间,亚、欧、非,北美多个大洲都未能幸免,此次大流行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大流行流行范围广,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此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D项正确;前几次霍乱流行时,民众防疫意识也不强,A项并不是第三次霍乱大流行特有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知各国措施是否得当,排除B项;缺乏国际合作并非主要原因,前几次也没有国际合作,但因为各国经济联系不强,造成的死亡人数比第三次霍乱大流行少,排除C项。故选D项。20【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但它们在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新冠疫情所产生的问题作出了贡献,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B项正确;信息技术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现代技术对疫病传播的缓解,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医疗机构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2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和德国的GDP在世界所占比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了明显增长,而美国和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在技术创新方面应用的比重较大,由此可知技术创新极大影响了经济发展,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各国GDP在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不能体现各国经济差距的变化,更与资本的原始积累无关,排除AB;比重的变化不能体现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排除C。22【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爪哇人之前的生活方式比较粗糙,中国瓷器和碗碟传入之后,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根本上改变”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3【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以此可以得出,茶叶贸易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榷茶制度”即由朝廷对茶叶实行专卖,材料当中的主语是茶农、茶客,并没有提到政府,排除A项;材料当中也没有明确说明斗茶的目的,排除B项;“茶叶技艺的提高”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排除C项。故选D项。2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英国爱德华四世采取的鼓励海外贸易的相关举措,这些举措有助于英国工商业发展,D项正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英国商业霸主地位确立是在打败荷兰之后,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世界市场”包括“旧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在近代,随着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这意味着区域市场为世界市场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当时的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排除C项;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东西方贸易以官方途径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26【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等,可以看出国际贸易逐渐扩大,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只是原因之一,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也是原因之一,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国际贸易的发展,未涉及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7【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不出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排除①;根据材料“......频繁的贸易活动,把产自中国的大量茶叶带入欧洲。荷兰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可分析出国际贸易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传播,②正确;根据材料“荷兰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依据自身习俗形成‘茶室’。”可分析出荷兰人的饮茶喜好已经发生改变,③正确;材料“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了频繁的贸易活动,把产自中国的大量茶叶带入欧洲。”可分析出东西方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④正确。综上,材料折射出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2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属于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亚洲和美洲之间的经济往来,B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不是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排除A项;C项中“完全”说法错误,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D项。故选B项。29【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欧洲人对放贷行为由谴责变为可以接受,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社会道德沦丧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新教传播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法律偏袒贵族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0【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美第奇银行采取联合经营、独立核算的新模式,成为一家国际性的银行企业。结合所学可知,美第奇银行的跨国经营方式,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资金和信用,有利于促进欧洲的长途贸易发展,故选C;工业革命加速工业资本的积累,而不是15世纪意大利银行业的发展,故排除A;美第奇银行的经营方式使意大利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说法过于夸张,故排除B;材料无法说明美第奇银行的经营方式会造成贫富差距悬殊,故排除D。31【答案】B【解析】材料“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体现的是当时世界货币金融关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处于混乱的状态,大国都想取得国际货币的主导权,B正确;国际货币混乱正是贸易保护政策的表现,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国际货币关系并不稳定,C排除;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D排除。故选B。3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手机的普及,微信视频、短信拜年逐渐取代“走亲串门”,反映了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B项正确;材料表明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并未体现中国宗法社会逐渐瓦解,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33【答案】B【解析】根据漫画内容可知,美国的盟友都抛弃了美国,并突破美国的阻碍加入亚投行,说明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动摇,国际金融秩序发生变化,B项正确;漫画内容反映的是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化,而非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排除A项;美国的霸主地位尚未丧失,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34【答案】C【解析】人造太阳是核能源,属于绿色能源,该项目是由中法等国家合作建设,体现了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C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排除A;人造太阳计划尚未完成,不能得出能源枯竭问题得到解决,排除B;D错在“开始”,排除。35【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图示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占比不断增加,但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绝大部分,由此可知发达国家在二战后一直主宰着世界贸易,故选D项;国家利益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贸易往来起决定作用,排除A项;材料仅仅说到了贸易不平衡现象的存在,但并不能说这种不平衡加剧了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排除B项;各类国家之间贸易占比的变化无法反映出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排除C项。36【答案】B【详解】明朝以胡椒为代表的折俸制度来减轻财政支出,使官员不得不把香料投放市场出售,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官员薪俸低廉,因此遭到了群臣反对,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中央财政状况,但这不是明朝的中央财政状况逐渐得到改善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B项。37【答案】C【详解】据材料“……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了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东学西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贸易网络就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38【答案】D【详解】由题干可知,18世纪末,全球分工进一步发展,体现出全球贸易网的发展,D项正确;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强调自由放任,与棉花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39【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如果英国没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就不可能在18世纪中期最先进行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200年的经济基础”“可知,广阔的世界市场为英国推行工业革命以及确立世界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A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排除B项;C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40【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市场的消费欲望不断下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有效需求不足,潜藏着经济危机,D项正确;这一时期生产能力得到提升,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这一时期美国并未受到欧洲的冲击,而且美国只是在经济上强大,在政治方面尚未称霸,排除C项。故选D项。41【答案】D【详解】材料“从2000年的304亿美元,增长为2018年的2089亿美元”“出口规模增长至2000年的6.87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体现的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中国贸易竞争力的不断增强,D项正确;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推进完善,排除A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的是经济全球化,非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B项;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不可能取消,排除C项。故选D项。42【答案】(1)变化:由良好的自然环境向严重的环境污染转变。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蒸汽时代”,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造成了空气和煤矿资源型城市的严重问题;工业革命带来迅速城市化,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大增,城市管理不足;英国发展起自由资本主义,倡导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政府忽视和无力管理环境问题;英国是第一个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对环境污染认识不足;英国是世界工厂其严重程度更为突出。(2)特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扶持;增长快;产销两旺;低能耗和低污染。(3)简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我国面对环境问题,积极转变发展战略的结果;作为国家战略,看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一政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增长,有助于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推动了我国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有助于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全球化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清北园第六次能力达标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会员下载,编号:1700737920,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18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