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案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案,格式为 doc ,大小 53800 KB ,页数为 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教案


('1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观沧海》教学设计曹操【教材分析】《观沧海》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这首诗歌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学情分析】《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篇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一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歌了,到目前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学习诗歌的方式方法,但是初一的学生对语文的基本常识掌握的不多,诗歌的积累也还远远不够,可能很难从比较高的层面上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诗歌。【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3、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教学难点】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二、诗歌体裁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2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三、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四、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1、听录音;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3、参考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五、整体感知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3、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六、研读诗歌1、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2、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①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参考: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②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3、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A、景物的描写手法: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动静结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B、情感的表现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拓展延伸】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既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曹操的历史评价◆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4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课堂小结】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作业布置】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板书设计】《观沧海》借景抒情:实景:秋风洪波海水树木草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景:虚景: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开阔胸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理想',)


  • 编号:1700704460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4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53800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