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标准规范 >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格式为 doc ,大小 30208 KB ,页数为 5页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制度、法律、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标签: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设想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顺应时代潮流,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优先发展经济的倾向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心,各级政府纷纷把经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却简单地认为GDP增长就是经济增长,把GDP作为唯一的追求。在这种错误的唯GDP的发展观、政绩观指导下,他们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忽略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保证经济增长的数字,许多地方采取了粗放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重复建设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目标责任考核中生态文明的指标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几乎排在了最后。在片面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考核指标的引导下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二)城市建设中缺乏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管理。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保证可持续发展。我国相对比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已经对资源造成了很大地浪费,而相对落后的、缺少对生态合理性考虑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更是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例如:有些城市的街道拆了修,修了拆,反复多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另外,规划执行不到位也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开发商在真正建设时,往往出于利益考虑,缩减了原来用于生态建设的用地及投入,对生态建设规划执行大大折扣。(三)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和农业的重视程度不高。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在城市需要重视,在农村更要重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离自然最近,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然而我国城乡发展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致使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境况。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重金属污染、农田污水灌溉、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等问题,不仅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而且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容乐观,生态建设被忽视的情况急需改观。(四)生态建设方面的法律缺失。我国现有的宪法和法律中虽有一些生态保护及惩罚的条文,但往往原则性比较强,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标准修订滞后,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破坏生态的惩罚力度不够,使得那些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过低。其次,生态立法方面仍存在大量空白,某些新兴领域如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等方面仍然无法可依。最后,生态执法力度不够,有时也会受到为了经济发展而影响生态保护的行政手段干预。(五)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是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和考核标准,它决定着生态文明具体实践的制度设计以及后续的政绩考核,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唯有科学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对其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判。然而至今为止,国家有关部委还没有出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实践上也主要是参考相关领域的指标体系并在其基础上作细微的调整。①(六)社会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生活消费方式不合理。据调查,我国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公众没有能完全把握生态保护的真正内涵,尤其是对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准确的把握,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了解不足。当遇到现实的生态问题时,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应付更多的责任,没能从自身出发思考生态保护问题。从具体行为来看,公众主动参与环保的行动不足。即使有生态保护的行动也主要从自身出发去考虑,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比如节约水电等。而在一些给个人生活带来某种程度的不便或需要增加个人支出的环保行为,被采用的程度则相对较低,例如外出就餐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把废电池投放于专门的回收箱及使用再生纸等等。①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抓起,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融合②。首先,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调整空间结构,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③最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战略推进产业的集聚,建设产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符合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逐步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二)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同时,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也可以减少生态保护的投入成本,为企业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些动力。因此,要创造环境大力推动对科技的进步和创新。首先要用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研发节能环保技术、环保材料及设备,并建立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其次对新投入的产业及其相关项目,要严把准入关。要严格按照最新的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完成项目审批,并注重该项目的后续监管,保证环保措施的落实。(三)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首先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确保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进入各级党政决策者的具体决策过程之中,并能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重大决策、重要规划的源头上融入生态建设。其次是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该基于各利益相关方:政府、企业、公众的定位、驱动力等分析后科学制定,内容应当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层次,目的是指导各主要利益相关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行为,并通过考核促进各项指标的落实。再次是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必须改变某些领导干部唯GDP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第四是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价格和税收政策的调节,就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市场和经济手段调节相结合,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增加),以政策制度来约束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最终形成“污染者付费、使用者补偿,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局面④。除此之外,还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制定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模式,全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最后是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监管。根据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强环境日常监管,建立数据库。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保证环境监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四)加强生态法律建设。法律对于约束人们的不文明行为具有强制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因此有必要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加强生态法律建设。首先,在立法上,修订和完善已有的生态方面的法律,特别是要弥补生态法律方面的空白,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尤其要注意增加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其次,在执法方面,一定要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秩序。最后,要保证公正司法,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因经济发展而用行政手段干预司法。(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区域协作、部门协作。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完成这样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增强各区域、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参与性,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深入推进。另外,在区域内,也同样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而不至于出现相互推诿、扯皮,无人管理的生态文明格局。(六)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参与度,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将生态文明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之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社会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并能自觉的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能自觉参与生态保护、生态监督等活动中去。特别是能树立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自觉的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指导规范生活、消费行为,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寻找人与自然最佳契合点,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⑤总之,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参考文献〕〔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08.〔2〕刘文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12.〔3〕倪珊,何佳,牛冬杰,包存宽,王娟.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同行为主体的目标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01).',)


  • 编号:1700878208
  • 分类:标准规范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5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30208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标准规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