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标准规范 > 生鲜乳收购站卫生管理制度,生鲜超市卫生管理制度

生鲜乳收购站卫生管理制度,生鲜超市卫生管理制度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生鲜乳收购站卫生管理制度,格式为 doc ,大小 64552 KB ,页数为 48页

生鲜乳收购站卫生管理制度


('..生鲜乳收购站卫生管理制度一、建立卫生消毒责任制,由专人负责,定期消毒,确保消毒工作到位,不留死角,并认真填写各项卫生消毒记录表,并保存2年以上。二、工作人员进入生鲜乳收购站应穿工作服、工作鞋,并戴上工作帽。要洗净双手、剪短指甲并磨光,并经紫外线消毒。工作服、工作鞋以与工作帽必须每天消毒。非工作人员禁止进入生鲜乳收购站。三、在挤奶、冷却、贮存、运输过程中,应在密闭条件下操作,确保生鲜乳不与有毒、有害、挥发性物质接触。生鲜乳运输罐在起运前应加铅封,严防运输途中向奶罐加入任何物质。四、挤奶厅与相关设施在每班次牛挤奶后应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并进行喷雾消毒。奶桶、奶杯等每班次专用,用后彻底消毒和清洗。五、应严格按照设备清洗规程对挤奶、贮奶设备进行清洗、消毒,并保存有完整的清洗前后水温、冲洗时间、酸碱液浓度记录。如果清洗消毒后超过96小时未使用,再次使用前应重新清洗消毒。六、贮奶罐外部应保持清洁、干净,没有灰尘。贮奶罐的盖子应注意保持关闭状态。交奶后应与时清洗消毒贮奶罐并将罐的水排净。七、清洗完毕后,应排干或烘干管道以与所有和生鲜乳接触过1/48..的容器表面的水,防止因湿度过大引起微生物滋生。奶泵、奶管、节门应定期通刷、清洗,每周2次。八、挤奶厅、贮奶间只能用于生产、冷却和贮存生鲜乳,不得堆放任何化学物品和杂物;禁止吸烟,并贴相关警示标志;有防鼠防害虫措施,如安装纱窗、使用捕蝇纸和电子灭蚊蝇器,捕蝇纸要定期更换,并不得放在贮奶罐上;贮奶间的门应注意保持经常性关闭状态;贮奶间污水的排放口需距贮奶间15米以上,并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九、站许可使用的化学试剂与产品应存放在不会对生鲜乳造成直接或间接污染的位置。十、收购站周围环境每周应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其它高效低毒消毒剂消毒一次。站排污池和下水道等每月用漂白粉消毒一次。十一、收购站周围路面要硬化,雨雪天不得存积雪或积水,并每周定期对路面清理消毒。生鲜乳日常检测制度一、奶站设立化验室,至少配备抗生素速测仪、冰箱、电炉、试管等设备,负责本站生鲜乳日常检测工作。二、设专人负责生鲜乳化验,按技术操作规程和规定时间严格进行化验。三、化验室应对收购的生鲜乳进行批批检测,并每日填写生鲜乳检测记录。2/48..四、化验室对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生鲜乳,应立即报告生鲜乳收购站负责人,不合格产品不得销售。五、化验室检测中发现含抗生素等其他物质的,应立即查找原因,追溯源头,形成处理意见,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六、化验室应严格检验记录和档案管理,检验记录和档案至少保存2年以上。生鲜乳收购站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一、生鲜乳收购站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持有健康合格证上岗。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患有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生鲜乳收购站各项工作。二、生鲜乳收购站管理者应熟悉奶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熟悉生鲜乳生产、收购等相关专业知识。三、生鲜乳收购站应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卫生安全培训和教育,增强质量安全观念。四、生鲜乳收购站从事生鲜乳化验检测的人员应经培训合格后上岗,熟悉生鲜乳生产质量控制与相关的检验检测技术。五、工作人员要做好购销记录,即生鲜乳收购记录、生鲜乳检验记录、生鲜乳留样记录、生鲜乳交售记录等;严格落实五项制度,即卫生消毒制度、日常检测制度、购销台帐制度、营运交验制度和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六、生鲜乳收购站管理人员应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3/48..《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技术培训等工作。生鲜乳购销记录制度一、必须如实填写生鲜乳购销各项记录。二、严格按照每天实际收购、检验、交售情况填写。不得编造虚假数据,补造各项记录。三、生鲜乳购销各项记录应当按月汇总,保存时间不少于2年。四、填写必须用蓝黑钢笔或碳素笔,不能随意涂改。生鲜乳营运交验管理制度一、生鲜乳的营运必须按照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与有关部委的各项规定办理。二、生鲜乳运输车辆除符合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外,还应遵守下列规定:1、应当取得所在地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核发的生鲜乳准运证明;2、符合低温或保温的要求;3、运输罐应使用易清洗、无异味的不锈钢材料制成;4、运输生鲜乳的车辆和贮存器具,应当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清4/48..洗和消毒。三、运输车辆运输过程中必须随车携带生鲜乳交接单和随车人员健康合格证。交接单应当载明生鲜乳收购站的名称、生鲜乳数量、交接时间,并由生鲜乳收购站经手人、押运员、司机、收奶员签字。四、要求配备押运人员。押运员必须由工作责任心强,经过培训的人担任。五、运输的生鲜乳必须来自于有《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的收购站。六、生鲜乳交验时要有接收单位负责人签字。“五禁止”制度一、禁止在生鲜乳生产、收购、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添加任何物质。二、禁止收购经检疫不符合健康标准或者未经检疫的奶畜产的生鲜乳。三、禁止收购奶畜产犊7日的初乳。但以初乳为原料从事乳制品生产的除外。四、禁止收购在规定用药期和休药期的奶畜产的生鲜乳。五、禁止收购其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生鲜乳与散养户牛乳。生鲜乳分户留样制度5/48..一、按照基础监管前移、实现可追溯的思路,对生鲜乳收购站实行分户留样制度。二、奶站必须具备储存奶样的冷藏设备,有发酵用的恒温专用设备,有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计量和检测仪器设备。三、奶站每次挤奶时要对各户奶牛进行采样检测,每户采取奶样两份,一份由生鲜乳收购站当场检验、发酵试验,一份编号保存,以备复检和质量追溯。生鲜乳收购站应做好采样编号记录工作。四、分户留存的生鲜乳样品应冷藏保存三天以上,至少应保存至本批生鲜乳经乳品加工企业检测合格并收购后,方可处理。五、生鲜乳进入乳制品生产企业后,若检测出含有其它物质,应与时追溯到生鲜乳收购站,对留存的生鲜乳样品送县级以上质监机构检测,对检出问题的奶农依法予以处罚,并赔偿生鲜乳收购站和其他奶农损失。未严格执行分户留样制度的,对生鲜乳收购站予以处罚,由生鲜乳收购站赔偿奶农损失。生鲜乳收购站挤奶规化操作制度一、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奶牛不得入厅挤奶:正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以与不到规定的停药期的奶牛;产犊7天的奶牛;患有乳房炎的奶牛;患有结核病、布鲁氏菌病与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奶牛;不符合《乳用动物健康标准》相关规定的奶牛。二、挤奶前应对乳房进行清洁与消毒。先用35~45℃温水清6/48..洁乳房、乳头,然后用专用药液药浴乳头15~20秒后擦干。每头奶牛应有专用的毛巾,鼓励用一次性纸巾擦干。药浴液应在每班挤奶前现用现配,并保证有效的药液浓度。三、手工将头2~3把奶挤到专用容器中,检查是否有凝块、絮状物或水样物,乳样正常的牛方可上机挤奶。乳样异常时应与时通知奶站管理人员,禁止异常乳混入正常生鲜乳中。四、应在45秒将奶杯稳妥地套在乳头上,使奶杯均匀分布在乳房底部,并略微前倾。挤奶时间4~7分钟,出奶较少时应对乳房进行自上而下地按摩,防止空挤。挤奶套杯时应避免空气进入杯组中。挤奶过程中应观察真空稳定性、挤奶杯组奶流,必要时调整奶杯组的位置。五、挤奶结束后,应在关闭集乳器真空2~3秒后再移去奶杯。不得下压挤奶机,避免过度挤奶。挤奶结束后,应再次进行乳头药浴,药浴时间为3~5秒。六、挤出的生鲜乳应在2小时之冷却到0~4℃保存。贮奶罐生鲜乳温度应保持0~4℃。生鲜乳挤出后在贮奶罐的贮存时间不应超过48小时。7/48..中华人民国农业部令第15号《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已经2008年11月4日农业部第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部长政才二○○八年十一月七日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8/48..第一条为加强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促进奶业健康发展,根据《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生鲜乳,是指未经加工的奶畜原奶。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国境从事生鲜乳生产、收购、贮存、运输、出售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第四条奶畜养殖者、生鲜乳收购者、生鲜乳运输者对其生产、收购、运输和销售的生鲜乳质量安全负责,是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者。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奶畜饲养以与生鲜乳生产环节、收购环节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围负责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其他工作。第六条生产、收购、贮存、运输、销售的生鲜乳,应当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9/48..准。禁止在生鲜乳生产、收购、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添加任何物质。第七条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商务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奶业发展规划,加强奶源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奶业健康发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国和省级奶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本行政区域奶畜养殖规模,科学安排生鲜乳的生产、收购布局。第八条奶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引导、规奶畜养殖者、生鲜乳收购者依法生产经营。第二章生鲜乳生产第九条地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结合当地奶畜发展需要,向奶畜养殖者提供奶畜品种登记、奶牛生产性能测定、青粗饲料生产与利用、标准化养殖、奶畜疫病防治、10/48..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服务,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乳制品生产企业与其他相关生产经营者为养殖者提供所需的服务。第十条奶畜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向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备案,获得奶畜养殖代码。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按照良好规要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第十一条奶畜养殖场应当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建立养殖档案,准确填写有关信息,做好档案保存工作。奶畜养殖小区应当逐步建立养殖档案。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和指导奶畜养殖场、奶畜养殖小区依法建立科学、规的养殖档案。第十二条从事奶畜养殖,不得在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中添加动物源性成分11/48..(乳与乳制品除外),不得添加对动物和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第十三条奶畜养殖者应当遵守农业部制定的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直接从事挤奶工作的人员应当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奶畜养殖者对挤奶设施、生鲜乳贮存设施等应当在使用前后与时进行清洗、消毒,避免对生鲜乳造成污染,并建立清洗、消毒记录。第十四条挤奶完成后,生鲜乳应当储存在密封的容器中,并与时做降温处理,使其温度保持在0~4℃之间。超过2小时未冷藏的,不得销售。第十五条奶畜养殖者可以向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生鲜乳收购站出售自养奶畜产的生鲜乳。第十六条禁止出售下列生鲜乳:(一)经检测不符合健康标准或者未经检疫合格的奶畜产的;(二)奶畜产犊7日的初乳,但以初乳为原料从事乳制品生产的除外;12/48..(三)在规定用药期和休药期的奶畜产的;(四)添加其他物质和其他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第三章生鲜乳收购第十七条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奶源分布情况,按照方便奶畜养殖者、促进规模化养殖的原则,制定生鲜乳收购站建设规划,对生鲜乳收购站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的生鲜乳收购站建设规划,结合本地区奶畜存栏量、日产奶量、运输半径等因素,确定生鲜乳收购站的建设数量和规模,并报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第十八条取得工商登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开办生鲜乳收购站,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13/48..(一)开办生鲜乳收购站申请;(二)生鲜乳收购站平面图和周围环境示意图;(三)冷却、冷藏、保鲜设施和低温运输设备清单;(四)化验、计量、检测仪器设备清单;(五)开办者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明复印件;(六)从业人员的培训证明和有效的健康证明;(七)卫生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制度。第十九条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完成申请材料的审核和对生鲜乳收购站的现场核查。符合规定条件的,向申请人颁发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并报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第二十条生鲜乳收购许可证有效期2年。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从事生鲜乳收购14/48..的,应当在生鲜乳收购许可证有效期满30日前,持原证重新申请。重新申请的程序与原申请程序一样。生鲜乳收购站的名称或者负责人变更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换发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第二十一条生鲜乳收购站的挤奶设施和生鲜乳贮存设施使用前应当消毒并晾干,使用后1小时应当清洗、消毒并晾干;不用时,用防止污染的方法存放好,避免对生鲜乳造成污染。生鲜乳收购站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杀虫剂和其他控制害虫的产品应当确保不对生鲜乳造成污染。第二十二条生鲜乳收购站应当按照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对收购的生鲜乳进行感官、酸度、密度、含碱等常规检测。检测费用由生鲜乳收购站自行承担,不得向奶畜养殖者收取,或者变相转嫁给奶畜养殖者。15/48..第二十三条生鲜乳收购站应当建立生鲜乳收购、销售和检测记录,并保存2年。生鲜乳收购记录应当载明生鲜乳收购站名称与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编号、畜主、单次收购量、收购日期和时点。生鲜乳销售记录应当载明生鲜乳装载量、装运地、运输车辆牌照、承运人、装运时间、装运时生鲜乳温度等容。生鲜乳检测记录应当载明检测人员、检测项目、检测结果、检测时间。第二十四条生鲜乳收购站收购的生鲜乳应当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生鲜乳,经检测无误后,应当在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监督下销毁或者采取其他无害化处理措施。第二十五条贮存生鲜乳的容器,应当符合散装乳冷藏罐国家标准。第四章生鲜乳运输16/48..第二十六条运输生鲜乳的车辆应当取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核发的生鲜乳准运证明。无生鲜乳准运证明的车辆,不得从事生鲜乳运输。生鲜乳运输车辆只能用于运送生鲜乳和饮用水,不得运输其他物品。生鲜乳运输车辆使用前后应当与时清洗消毒。第二十七条生鲜乳运输车辆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奶罐隔热、保温,壁由防腐蚀材料制造,对生鲜乳质量安全没有影响;(二)奶罐外壁用坚硬光滑、防腐、可冲洗的防水材料制造;(三)奶罐设有奶样存放舱和装备隔离箱,保持清洁卫生,避免尘土污染;(四)奶罐密封材料耐脂肪、无毒,在温度正常的情况下具有耐清洗剂的能力;(五)奶车顶盖装置、通气和防尘罩设计合理,防止奶罐和生鲜乳受到污染。第二十八条生鲜乳运输车辆的所有者,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生鲜乳运输申请。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日,17/48..对车辆进行检查,符合规定条件的,核发生鲜乳准运证明。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第二十九条从事生鲜乳运输的驾驶员、押运员应当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并具有保持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基本知识。第三十条生鲜乳运输车辆应当随车携带生鲜乳交接单。生鲜乳交接单应当载明生鲜乳收购站名称、运输车辆牌照、装运数量、装运时间、装运时生鲜乳温度等容,并由生鲜乳收购站经手人、押运员、驾驶员、收奶员签字。第三十一条生鲜乳交接单一式两份,分别由生鲜乳收购站和乳品生产者保存,保存时间2年。第五章监督检查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奶畜饲养以与生鲜乳生产、收购环节的监督检查,定期开展生鲜乳质量检测抽查,并记录监督抽查的情况和处理结18/48..果。需要对生鲜乳进行抽样检查的,不得收取任何费用。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在进行监督检查时,行使下列职权:(一)对奶畜养殖场所、生鲜乳收购站、生鲜乳运输车辆实施现场检查;(二)向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有关情况;(三)查阅、复制养殖档案、生鲜乳收购记录、购销合同、检验报告、生鲜乳交接单等资料;(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生鲜乳;(五)查封涉嫌从事生鲜乳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扣押用于生产、收购、贮存、运输生鲜乳的车辆、工具、设备;(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第三十四条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鲜乳生产者、收购者、运输者行为记录,19/48..与时提供给中国人民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第三十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布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并与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通报生鲜乳质量安全事故信息。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发现奶畜养殖者和生鲜乳收购者、运输者、销售者涉嫌犯罪的,应当与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举报生鲜乳生产经营中的行为。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公布本单位的电子地址或者举报;对接到的举报,应当完整地记录、保存。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收到举报的,对属于本部门职责围的事项,应当与时依法查处,对于实名举报,应当与时答复;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围的事项,应当与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第三十八条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生鲜乳运输车辆不20/48..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收回生鲜乳准运证明,或者通报核发生鲜乳准运证明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收回,同时通报有关乳制品加工企业。第三十九条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畜牧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第六章附则第四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国国务院令第536号《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已经2008年10月6日国务院第2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21/48..二〇〇八年十月九日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保证乳品质量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奶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乳品,是指生鲜乳和乳制品。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法律对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奶畜养殖者、生鲜乳收购者、乳制品生产企业和销售者对其生产、收购、运输、销售的乳品质量安全负责,是乳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者。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奶畜饲养以与生鲜乳生产环节、收购环节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负责乳制品生产环节和乳品进出口环节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乳制品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乳制品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职权负责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综22/48..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围负责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其他工作。第五条发生乳品质量安全事故,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与时报告、处理;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对有关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有领导责任的负责人依法追究责任。第六条生鲜乳和乳制品应当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并根据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结果与时组织修订。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应当包括乳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以与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乳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通用的乳品检验方法与规程,与乳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以与其他需要制定为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容。制定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婴幼儿身体特点和生长发育需要,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疾病信息和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信息等,对发现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乳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立即组织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监测、检测和监督措施。第七条禁止在生鲜乳生产、收购、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添加任何物质。禁止在乳制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可能23/48..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第八条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商务部门,制定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奶业健康发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本行政区域奶畜养殖规模,科学安排生鲜乳的生产、收购布局。第九条有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引导、规奶畜养殖者、生鲜乳收购者、乳制品生产企业和销售者依法生产经营。第二章奶畜养殖第十条国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扶持奶畜养殖者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支持奶业发展资金,并鼓励对奶畜养殖者、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等给予信贷支持。国家建立奶畜政策性保险制度,对参保奶畜养殖者给予保费补助。第十一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向奶畜养殖者提供养殖技术培训、良种推广、疫病防治等服务。国家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和其他相关生产经营者为奶畜养殖者提供所需的服务。第十二条设立奶畜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符合所在地人民政府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奶畜养殖规模;24/48..(二)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场所和配套设施;(三)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四)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五)有对奶畜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六)有生鲜乳生产、销售、运输管理制度;(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奶畜养殖场、养殖小区开办者应当将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名称、养殖地址、奶畜品种和养殖规模向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三条奶畜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容:(一)奶畜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二)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三)检疫、免疫、消毒情况;(四)奶畜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五)生鲜乳生产、检测、销售情况;(六)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容。奶畜养殖小区开办者应当逐步建立养殖档案。第十四条从事奶畜养殖,不得使用国家禁用的饲料、饲料添25/48..加剂、兽药以与其他对动物和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禁止销售在规定用药期和休药期的奶畜产的生鲜乳。第十五条奶畜养殖者应当确保奶畜符合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并确保奶畜接受强制免疫。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奶畜的健康情况进行定期检测;经检测不符合健康标准的,应当立即隔离、治疗或者做无害化处理。第十六条奶畜养殖者应当做好奶畜和养殖场所的动物防疫工作,发现奶畜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立即报告,停止生鲜乳生产,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疫病扩散。奶畜养殖者对奶畜养殖过程中的排泄物、废弃物应当与时清运、处理。第十七条奶畜养殖者应当遵守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制定的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直接从事挤奶工作的人员应当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奶畜养殖者对挤奶设施、生鲜乳贮存设施等应当与时清洗、消毒,避免对生鲜乳造成污染。第十八条生鲜乳应当冷藏。超过2小时未冷藏的生鲜乳,不得销售。第三章生鲜乳收购第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奶源分布情况,按照方便奶畜养殖者、促进规模化养26/48..殖的原则,对生鲜乳收购站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必要时,可以实行生鲜乳集中定点收购。国家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划布局,自行建设生鲜乳收购站或者收购原有生鲜乳收购站。第二十条生鲜乳收购站应当由取得工商登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开办,并具备下列条件,取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生鲜乳收购许可证:(一)符合生鲜乳收购站建设规划布局;(二)有符合环保和卫生要求的收购场所;(三)有与收奶量相适应的冷却、冷藏、保鲜设施和低温运输设备;(四)有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化验、计量、检测仪器设备;(五)有经培训合格并持有有效健康证明的从业人员;(六)有卫生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制度。生鲜乳收购许可证有效期2年;生鲜乳收购站不再办理工商登记。禁止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开办生鲜乳收购站。禁止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收购生鲜乳。国家对生鲜乳收购站给予扶持和补贴,提高其机械化挤奶和生鲜乳冷藏运输能力。第二十一条生鲜乳收购站应当与时对挤奶设施、生鲜乳贮存27/48..运输设施等进行清洗、消毒,避免对生鲜乳造成污染。生鲜乳收购站应当按照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对收购的生鲜乳进行常规检测。检测费用不得向奶畜养殖者收取。生鲜乳收购站应当保持生鲜乳的质量。第二十二条生鲜乳收购站应当建立生鲜乳收购、销售和检测记录。生鲜乳收购、销售和检测记录应当包括畜主、单次收购量、生鲜乳检测结果、销售去向等容,并保存2年。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生鲜乳价格的监控和通报,与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必要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由价格、畜牧兽医等部门以与行业协会、乳制品生产企业、生鲜乳收购者、奶畜养殖者代表组成的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确定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供购销双方签订合同时参考。生鲜乳购销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生鲜乳购销合同示文本由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公布。第二十四条禁止收购下列生鲜乳:(一)经检测不符合健康标准或者未经检疫合格的奶畜产的;(二)奶畜产犊7日的初乳,但以初乳为原料从事乳制品生产的除外;(三)在规定用药期和休药期的奶畜产的;(四)其他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28/48..对前款规定的生鲜乳,经检测无误后,应当予以销毁或者采取其他无害化处理措施。第二十五条贮存生鲜乳的容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在挤奶后2小时应当降温至0-4℃。生鲜乳运输车辆应当取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核发的生鲜乳准运证明,并随车携带生鲜乳交接单。交接单应当载明生鲜乳收购站的名称、生鲜乳数量、交接时间,并由生鲜乳收购站经手人、押运员、司机、收奶员签字。生鲜乳交接单一式两份,分别由生鲜乳收购站和乳品生产者保存,保存时间2年。准运证明和交接单式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制定。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设备,确保监测能力与监测任务相适应。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鲜乳进行监督抽查,并按照法定权限与时公布监督抽查结果。监测抽查不得向被抽查人收取任何费用,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列支。第四章乳制品生产第二十八条从事乳制品生产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取得29/48..所在地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一)符合国家奶业产业政策;(二)厂房的选址和设计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三)有与所生产的乳制品品种和数量相适应的生产、包装和检测设备;(四)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五)有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水、废气、垃圾等污染物的处理设施;(六)有经培训合格并持有有效健康证明的从业人员;(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质量监督部门对乳制品生产企业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应当征求所在地工业行业管理部门的意见。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乳制品生产。第二十九条乳制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制度,采取质量安全管理措施,对乳制品生产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第三十条乳制品生产企业应当符合良好生产规要求。国家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乳制品安全管理水平。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应当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对通过良好生产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乳制品30/48..生产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实施跟踪调查;对不再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应当依法撤销认证,并与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第三十一条乳制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生鲜乳进货查验制度,逐批检测收购的生鲜乳,如实记录质量检测情况、供货者的名称以与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容,并查验运输车辆生鲜乳交接单。查验记录和生鲜乳交接单应当保存2年。乳制品生产企业不得向未取得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购进生鲜乳。乳制品生产企业不得购进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超标,或者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致病性的寄生虫和微生物、生物毒素以与其他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生鲜乳。第三十二条生产乳制品使用的生鲜乳、辅料、添加剂等,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生产的乳制品应当经过巴氏杀菌、高温杀菌、超高温杀菌或者其他有效方式杀菌。生产发酵乳制品的菌种应当纯良、无害,定期鉴定,防止杂菌污染。生产婴幼儿奶粉应当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不得添加任何可能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物质。第三十三条乳制品的包装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如实标明产品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化学通用名称,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法31/48..律、行政法规或者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使用奶粉、黄油、乳清粉等原料加工的液态奶,应当在包装上注明;使用复原乳作为原料生产液态奶的,应当标明“复原乳”字样,并在产品配料中如实标明复原乳所含原料与比例。婴幼儿奶粉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与其含量,详细说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三十四条出厂的乳制品应当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乳制品生产企业应当对出厂的乳制品逐批检验,并保存检验报告,留取样品。检验容应当包括乳制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和乳制品中使用的添加剂、稳定剂以与酸奶中使用的菌种等;婴幼儿奶粉在出厂前还应当检测营养成分。对检验合格的乳制品应当标识检验合格证号;检验不合格的不得出厂。检验报告应当保存2年。第三十五条乳制品生产企业应当如实记录销售的乳制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与其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第三十六条乳制品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乳制品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险或者可能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或者生长发育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报告有关主管部门,告知销售者、消费者,召回已经出厂、上市销售的乳制品,并记录召回情况。32/48..乳制品生产企业对召回的乳制品应当采取销毁、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第五章乳制品销售第三十七条从事乳制品销售应当按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有关证照。第三十八条乳制品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乳制品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并建立乳制品进货台账,如实记录乳制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与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容。从事乳制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应当建立乳制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批发的乳制品的品种、规格、数量、流向等容。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第三十九条乳制品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所销售乳制品的质量。销售需要低温保存的乳制品的,应当配备冷藏设备或者采取冷藏措施。第四十条禁止购进、销售无质量合格证明、无标签或者标签残缺不清的乳制品。禁止购进、销售过期、变质或者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乳制品。第四十一条乳制品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第四十二条对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存在危害人体33/48..健康和生命安全或者可能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乳制品,销售者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追回已经售出的乳制品,并记录追回情况。乳制品销售者自行发现其销售的乳制品有前款规定情况的,还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通知乳制品生产企业。第四十三条乳制品销售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购货凭证,履行不合格乳制品的更换、退货等义务。乳制品销售者依照前款规定履行更换、退货等义务后,属于乳制品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的责任的,销售者可以向乳制品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追偿。第四十四条进口的乳品应当按照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尚未制定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参照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国外有关标准进行检验。第四十五条出口乳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保证其出口乳品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同时还符合进口国家(地区)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第六章监督检查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奶畜饲养以与生鲜乳生产环节、收购环节的监督检查。县级以上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加强对乳制品生产环节和乳品进出口环节的监督检查。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乳制品34/48..销售环节的监督检查。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乳制品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督管理。监督检查部门之间,监督检查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之间,应当与时通报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畜牧兽医、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监督抽查,并记录监督抽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需要对乳品进行抽样检查的,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列支。第四十七条畜牧兽医、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在依据各自职责进行监督检查时,行使下列职权:(一)实施现场检查;(二)向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有关情况;(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检验报告等资料;(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乳品以与使用的生鲜乳、辅料、添加剂;(五)查封涉嫌从事乳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扣押用于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对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险或者可能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乳制品,责令并监督生产企业召回、销售者停止销售。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生鲜35/48..乳购销过程中压级压价、价格欺诈、价格串通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监督检查。第五十条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乳品生产经营者行为记录,与时提供给中国人民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第五十一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与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通报乳品质量安全事故信息;乳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信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公布。第五十二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奶畜养殖者、生鲜乳收购者、乳制品生产企业和销售者涉嫌犯罪的,应当与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第五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畜牧兽医、卫生、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举报乳品生产经营中的行为。畜牧兽医、卫生、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应当公布本单位的电子地址和举报;对接到的举报,应当完整地记录、保存。接到举报的部门对属于本部门职责围的事项,应当与时依法处理,对于实名举报,应当与时答复;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围的事项,应当与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立即处理,不得推诿。36/48..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五十四条生鲜乳收购者、乳制品生产企业在生鲜乳收购、乳制品生产过程中,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照;尚不构成犯罪的,由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所得和生产的乳品,以与相关的工具、设备等物品,并处乳品货值金额15倍以上30倍以下罚款,由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照。第五十五条生产、销售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乳品,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照;尚不构成犯罪的,由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没收所得、乳品和相关的工具、设备等物品,并处乳品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由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照。第五十六条乳制品生产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对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或者可能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乳制品,不停止生产、不召回的,由质量监督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召回;拒不停止生产、拒不召回的,没收其所得、乳制品和相关的工具、设备等物品,并处乳制品货值金额15倍以上30倍以下罚款,由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照。第五十七条乳制品销售者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对37/48..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或者可能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乳制品,不停止销售、不追回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追回;拒不停止销售、拒不追回的,没收其所得、乳制品和相关的工具、设备等物品,并处乳制品货值金额15倍以上30倍以下罚款,由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照。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婴幼儿奶粉生产过程中,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或者生产、销售的婴幼儿奶粉营养成分不足、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依照本条例规定,从重处罚。第五十九条奶畜养殖者、生鲜乳收购者、乳制品生产企业和销售者在发生乳品质量安全事故后未报告、处置的,由畜牧兽医、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没收所得、收购的生鲜乳和相关的设备、设施等物品,并处乳品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有许可证照的,由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照:(一)未取得生鲜乳收购许可证收购生鲜乳的;(二)生鲜乳收购站取得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后,不再符合许可38/48..条件继续从事生鲜乳收购的;(三)生鲜乳收购站收购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禁止收购的生鲜乳的。第六十一条乳制品生产企业和销售者未取得许可证,或者取得许可证后不按照法定条件、法定要求从事生产销售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第六十二条畜牧兽医、卫生、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不履行本条例规定职责、造成后果的,或者滥用职权、有其他渎职行为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六十三条草原牧区放牧饲养的奶畜所产的生鲜乳收购办法,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照本条例另行制定。第六十四条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42号39/48..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切实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严把生产经营许可关(一)严格乳制品行业管理。各省(区、市)要认真执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对新建和改(扩)建乳制品工业项目严格进行核准,突出对起始规模、配套奶源基地、布局合理性和出资人必备条件的审核,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不得予以核准。对已建乳制品工业项目,要于201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重新审核清理工作,届时达不到有关行业核准条件的,由质检部门依法注销生产许可证。(二)严格乳制品生产许可。要按照从严管理的原则,进一步严格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条件,禁止以承包、转包或租赁乳制品生产企业等方式逃避监管,禁止将乳粉再还原生产乳粉,依法严格限制乳粉分装生产行为。质检总局要于2010年10月底前修订完成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对新建乳制品生产企业,省级质检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对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要于2011年2月底前按照修订后的生产许可审查条件进行重新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依法撤销或吊销其40/48..生产许可证并公告;对撤销或吊销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当地政府要采取吊销营业执照、收回税务发票、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防止企业非法开工生产。(三)加强生鲜乳收购运输许可管理。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的许可管理,严格审核相关资质和条件,禁止向经工商登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发放许可证;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生鲜乳收购站的标准化建设。对已被责令关停的生鲜乳收购站,要采取封存、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防止其暗自收购,并将关停信息与时通报同级质检部门与辖区的奶牛养殖户和乳制品生产企业。(四)强化乳制品流通许可管理。工商部门要细化和完善乳制品流通许可制度,进一步明确对乳制品经营单位的资质要求;将乳制品列为食品流通许可项目核定类别单独审核,严格按照许可项目登记营业执照的经营围;发现销售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制品的,一律依法吊销流通许可证。对未取得流通许可非法经营乳制品的,要依法进行处罚。(五)严格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尽快会同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制定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三聚氰胺生产企业出厂销售用户登记制度、承诺制度和销售台账制度,并在从三聚氰胺批发商到零售商的流通全程建立销售实名登记等制度,防止三聚氰胺产品与其废料流向食品41/48..生产加工企业和饲料生产加工企业。二、强化检验检测和监测评估(一)加强对生鲜乳、原料乳粉和奶畜饲料的检验。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以非企业自建生鲜乳收购站和生鲜乳运输车辆为重点,加大对生鲜乳的抽检频次和围,对饲料加工厂、奶畜养殖场的奶畜饲料加强监督抽检。食品加工企业对购入的生鲜乳和原料乳粉要批批进行三聚氰胺检验,并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当地质检部门要对企业购入的生鲜乳、原料乳粉加强监督抽检,抽检比例不得少于所有批次的15%。(二)加强乳制品出厂和流通环节的检验。乳制品企业必须对每批出厂产品进行三聚氰胺等检验。当地质检部门要对企业出厂产品每周进行抽检。各地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乳制品、含乳食品质量安全的抽检围和频次。(三)切实做好风险监测和评估。卫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监测手段,合理布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重点加大对乳品中三聚氰胺等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监测频次;有关部门要与时向卫生部通报抽检、监测信息,卫生部要与时汇总分析相关疾病信息和抽检、监测信息,一旦在乳品中发现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要立即组织风险评估,科学发布预警;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尽早消除隐患,防止演变为系统风险。(四)切实提高检验效率。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统一调配检验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集中力量做好重42/48..点环节、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监督检验。各类抽检要随机进行,不得事先告知企业,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检查力度。农业、质检部门要建立健全本系统乳品质量安全异地抽检制度。要不断健全相关标准,完善检测方法,加快推广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提高检验质量和效率。三、完善乳品追溯制度(一)建立健全验证验票查询系统。质检、工商、商务部门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乳制品生产经营单位信息数据库,详细收录包括银行开户名和账号在的相关信息,从2011年6月开始向有关乳制品进货单位提供验证验票查询服务。相关检验机构要在检验报告上注明查询方式,并向有关进货单位提供查询服务。(二)完善进货查验制度。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对乳品生产经营记录和进货查验的具体要求,并做好各环节的衔接,增强记录的可追溯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购入乳制品时,应核实销售乳制品的生产企业、经营单位、检验报告、发票等方面的信息,不得购入无法验证真伪的产品,确保购入产品来源正规、渠道可靠;需要质检、工商部门和有关检验机构协助确认供货者资质以与产品合格证明文件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协助提供所需信息。发现虚假票证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立即向当地有关监管部门报告。监管部门发现乳品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记录、造成产品无法准确溯源的,或未验证产品真伪即购进的,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43/48..许可证。(三)建立电子信息追溯系统。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农业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为试点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实现从奶源、采购、生产、出厂、运输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有效监管,确保对产品在任何环节都能快速辨别真伪。2011年年底前完成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和相关标准、法规的制定,并逐步在乳品行业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四、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一)加大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审核力度。质检部门要根据《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组织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审核,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立即责令停业、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并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告。(二)严格落实驻厂监督制度。各市、县级政府要指定监管部门对辖区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派员驻厂监督,监督、指导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特别要监督企业对进厂原料和出厂产品批批检验,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确保驻厂监督制度落实到位。(三)强化流通环节监管。各地工商部门要加大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以婴幼儿配方乳粉批发企业、44/48..大中型超市为重点对象,明确监管责任人,实行每周抽检;对小超市、食杂店、零售商等经常抽检。质检部门要将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与产品名录上网公布并与时更新;工商部门要督促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严格按照公布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名录进货,对不在名录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要立即检查、发出消费警示,并追查来源、依法打击。五、加大对非法生产经营乳品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一)全面清剿非法生产经营乳品“黑窝点”。在省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市、县要明确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全面彻底清剿非法生产经营乳品“黑窝点”、非法制售三聚氰胺与其调和物“黑窝点”以与藏匿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粉“黑窝点”;要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对农村与城乡结合部、城镇临时建筑、出租库房等重点区域进行经常性排查,与时发现、取缔各类“黑窝点”。辖区出现“黑窝点”且未被与时清剿的,或发现仍有藏匿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粉未被清缴且重新流入食品生产、经营、消费环节的,要严肃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二)加大案件侦办力度。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乳品或含乳食品中检出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的,要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监管部门要与时查清来源;检出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的,有关监管部门要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并向当地公安机关与有关部门通报。公安机关要与时介入,对涉嫌45/48..犯罪的要迅速立案侦查;对跨省份的案件,公安部要挂牌督办。地方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由政府负责人统筹协调案件查处工作,确保部门工作衔接顺畅,案件查处与时有力。(三)加大惩处力度。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加大对乳品生产经营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有关规定,对生产经营乳品的责任单位和人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从重进行行政处罚。(四)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特别要鼓励生产经营单位部人员举报和提供线索;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协防员、信息员队伍,构建食品安全投诉网络。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畅通信息交流渠道,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处理新闻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与时发布权威信息,同时要引导媒体客观公正报道,防止不实炒作。六、严格落实乳品质量安全各方责任(一)企业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乳品与含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生产经营记录、检验检测、停开业报告、产品召回和质量安全自查自纠制度,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从业人员质量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要研究制定激励惩戒措施,积极推动乳品生产经营单位诚信体系建设。有关监管部门要抓紧46/48..建立所有乳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与时向社会公告企业与其法定代表人“黑”,同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劵等主管部门通报,对其投资、用地、融资、信贷等予以严格限制。(二)地方政府对本地区乳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乳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明确政府负责人与有关部门的职责;要将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列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切实加大人力、财力投入,依法落实各项监管与检验监测经费,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省级财政要切实做好质监、工商等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相关经费保障工作。市、县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乳制品企业的政府与相关部门领导定点包厂质量安全负责制,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和诚信记录,确定本地区重点乳品生产经营单位,明确有关部门对其实施重点监管。要将定点包厂负责人、“黑窝点”清剿负责人、驻厂监督员等责任人和监管与检验监测经费保障办法、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办法等报上级政府。对工作落实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三)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加快基层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快速检测能力建设。中央财政要在保证本级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的同时,继续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监察机关要加大行政47/48..监察和问责力度,对监管中的失职、渎职等行为,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国务院办公厅二○一○年九月十六日48/48',)


  • 编号:1700876089
  • 分类:标准规范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48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64552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标准规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