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其他文档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详细注释及译文 (1)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详细注释及译文 (1)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详细注释及译文 (1),格式为 docx ,大小 43297 KB ,页数为 6页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详细注释及译文 (1)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详细注释及译文元和八年,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了一封回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这封回信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论师道,一个是论写作。它是柳宗元文学理论的代表作,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二十一日,宗元白(陈述、答复):辱(谦词,表示承蒙)书云,欲相师。仆(谦词,柳宗元自称)道(指道德、学问的修养)不笃,业(学业、学识)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很不敢自以为是)也。不意吾子(韦中立)自京师(唐朝的首都长安)来蛮夷(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轻蔑称呼。此处指柳宗元当时的贬地永州)间,乃幸见取(被取法,受到看重的意思)。仆自卜(自量)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总是)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严正认真的态度)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周围的人对韩愈冷眼相对,指手画脚),而增与为言辞(加给韩愈种种非议)。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饭都来不及煮熟),又挈挈(急切地)而东(此处指洛阳。韩愈曾去洛阳做河南令),如是者数矣。【译文】: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湖北四川。这里泛指四川)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过分夸张的说法)。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越过)岭(南岭),被(覆盖)南越(广东、广西一带,古代称为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黄(同“仓皇”,张皇失措的样子)吠噬(咬),狂走者累日(连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不妥当),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但,只是)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同炫“”,显露自己)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译文】: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仆自谪过(因过失被贬谪)以来,益少志虑(指政治上的抱负)。居南中(对南方的泛称)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náo喧哗不休)者,早暮咈(fú烦挠)吾耳,骚(扰乱)吾心?则固僵仆(僵硬地倒下。此处指躯干活动不灵便)烦愦(kuì心烦意乱),愈不可过(不能过下去)矣。平居,望外(意想不到)遭齿舌(口舌,外间的非难)不少,独欠为人师耳。【译文】: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居住南方九年,增添了脚气病(风瘫之类的),渐渐不喜欢喧闹,怎能让那些喧嚣不休的人从早到晚来刺激我的耳朵,扰乱我的心绪?那么必将使我卧病不起,心烦意乱,更不能生活下去了。平时意外地遭受到不少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抑(兼且)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仪式,表示成人。唐代已不流行),将以责成人之道(成年人的行为标准),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上朝),至外庭(皇宫中群臣等待上朝和办公议事的地方),荐笏(hù把笏板插在衣带中),言于卿士(指上朝的各品官员)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wǔ莫明其妙的样子)。京兆尹(官职名称。京城所在的州为京兆,京兆的行政长官成为京兆尹)郑叔则怫然(fú不高兴的样子),曳笏(拿笏板的手垂下来)却立(退后站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不因此认为郑叔则的行为不对,而去赞许孙昌胤的做法),何哉?独为所不为(做别人所不做的事)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译文】: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以用成年人做人的道理来要求大家。这是圣人所以特别重视的原因。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决心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大臣们说:我“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却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退后一步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吾子行厚而辞深(品行敦厚,文学修养高),凡所作皆恢恢然(宽阔宏大的样子)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全部)陈(陈述)中(胸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译文】: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炫耀,夸耀)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脸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太过分,过分夸奖)。吾子诚非佞誉诬谀(随意称赞、奉承)之徒,直(只不过)见爱甚故然耳!【译文】:您以前想要看看我的文章,我已经全部陈列给您了,这并不是以此向您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您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的确是好是坏。现在您的来信,说的话都对我过奖了。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假意奉承的人,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辞藻)为工(工巧、精美)。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lǎng文辞优美,光采照人),务采色(致力于文章的辞藻、色采),夸声音(夸耀文章声韵的和谐)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自以为接近圣人之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译文】: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意同“掉以轻心”,指以随便、轻率的态度对待写作),惧其剽而不留(轻浮而没有根柢)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以懈怠的态度敷衍了事),惧其弛而不严(松散而不严谨)也;未尝敢以昏气(指头脑昏乱)出之,惧其昧没(指文章的意思表达不明确)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自高自大)作之,惧其偃蹇(yǎnjiǎn骄傲不恭)而骄也。抑(抑制,含蓄)之欲其奥(古奥,深刻),扬(发挥,尽情挥洒)之欲其明(意思明快),疏(疏通,条理清楚)之欲其通(流畅),廉(节制,适可而止)之欲其节(简洁);激(激昂,就抒情、议论而言)而发之欲其清,固(稳妥,就说理、论证而言)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辅佐、维护)夫道也。【译文】:您喜爱道而又赞许我的文章,也许它离道不远了。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翦用糊涂不清的态度去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流畅,进行精简是希望文辞凝炼;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望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本之《书》(《尚书》)以求其质(质朴、朴实),本之《诗》(《诗经》)以求其恒(永恒),本之《礼》(《周礼》、《仪礼》、《礼记》,是论证封建等级制度合理性的经典著作)以求其宜(适宜,合理),本之《春秋》以求其断(对是非的判断),本之《易》(《周易》)以求其动(变动,变化):此吾所以取道之原(汲取思想资料的本源)也。参之《谷梁氏》(《春秋谷梁传》)以厉其气(磨练文章的气势),参之《孟》,《荀》以畅其支(使文章条理畅达),参之《庄》,《老》以肆其端(舒展文章的端绪),参之《国语》以博其趣(丰富文章的情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使得文章尽量幽深),参之《太史公》(《史记》)以著其洁(使得文章鲜明精练):此吾所以旁推交通(广泛推求,交互融通),而以为之文也。【译文】:学习写作以《尚书》为本原,以求文章质朴无华,以《诗经》为本原,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礼》为本原,以求文章内容合理,以《春秋》为本原,以求文章是非明确、褒贬分明,以《易经》为本原,以求文章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办法。参考《谷梁传》,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参考《孟子》、《荀子》,以使文章条理通达,参考《庄子》、《老子》,以使文章汪洋恣肆,参考《国语》,以使文章增强情趣,参考《离骚》,以使文章能够情思幽微,参考《史记》,以使文章显得语言简洁。这就是我用来广泛学习,使它们融会贯通,并运用来写文章的办法。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有余暇)以告焉。苟亟(qì屡次,经常)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上文所说的越“之雪”、”蜀之日招“致犬吠的事),而为外廷所笑(指上文所说的孙昌胤给儿子举行冠礼,受到廷臣耻笑的事),则幸矣。宗元复白。【译文】:凡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义,不要招致越地和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或者象孙昌胤举行冠礼那样遭到人们的嘲笑,那就万幸了。宗元再告。',)


  • 编号:1700753568
  • 分类:其他文档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6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43297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其他文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