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其他文档 >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质,格式为 doc ,大小 39936 KB ,页数为 7页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质湖北随州市第四中学刘国建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不过早在19世纪末就曾出现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这一进程被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商业贸易高速增长,国际投资日趋活跃,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互联网迅速扩张。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原因。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张。这一要求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过程中,通过跨国投资活动,形成了在全球配置资源,跨国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例如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波音公司,制造的B-747巨型喷气客机的4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6个国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著名的ABB公司总部设在瑞士,工作语言是英语,财务报表以美元为单位,生产销售遍及全世界。其总裁曾说:“ABB公司四海为家,是许多个国家的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协作的联盟。”跨国性投资、生产与贸易活动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这种跨国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例如:全球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额从1989年的6200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1万多亿美元。外汇市场每天24小时处于全天候运行状态,各国金融外汇市场瞬间沟通,资金在全球快速流动。远洋运输技术、航空货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运输和通讯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例如:据世界贸易组织估算,从1980—1990年空运成本从每吨公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90年-97年世界出口商品的运输成本仅占其价值的2%;1930-l996年从纽约到伦敦的3分钟电话,话费从330美元降到1美元,估计到2010年可以降至3美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快速、经济地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大量信息数据成为可能,这样跨国公司的经理们,才可以把生产的各个阶段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通过信息传递,把这些生产统一组织起来而不至于形成管理的失控,从而使管理科学来了一次飞跃。它还使管理者可以在瞬息之间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场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计算,针对各地市场最有效地配置资源,获取赢利机会。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成为国际经济与合作的战略目标。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在国际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设制中,不遗余力地推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前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相继独立,在探索自己发民族经济的道路上大多数屡遭挫折,但一些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贸易、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改革。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技术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输出初级产品,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给者,有的甚至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也对进一步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提出了新的要求。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转型道路。为尽快摆脱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全球范围谋求发展机遇,也纷纷选择开放政策。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动选择。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为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经济自由化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因此,一些地缘相邻、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与地区相互提供贸易与投资便利,促进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它们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安排,与多边贸易关系的宗旨并行不悖。只要不出现排他性趋势,区域集团化也会从另一方面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从根本上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调整,不仅反应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在全球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更高,经历的时间更长。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始于90年代,那时所有外国投资的95%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他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从80年代的25%逐步上升,1996年就达到37%。正是由于新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全球化的趋势,所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认识全球化的实质,只有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考虑参与这个进程的总体战略,才能使我国对外开放工作与国内经济工作紧密联系,从而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争取最大利益,防范和减轻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弊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和对策王诚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涵义在最近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全球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空前加快起来。经济全球化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据专家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IMF)。“各国经济已不仅仅是一般地相互联系和交往,而是互相交织,互相融合,以致形成了全球经济的整体”(李琮)。其实,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诸方面。经济全球化,就是指所有或大部分国家中的社会经济活动超出一国的国界范围,人们在多国领域里进行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的趋势。在人类社会早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中,经济活动是通过原始部落内部的劳动自然分工生产、不同劳动之间的交换、满足生存必须的基本分配和集中性消费的方式来实现的。随着产品剩余的出现和财富积累的增多,以及超越原始“无我”状态的个人利益观念的出现,人类历史上产生了私有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国家通过强力征税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界定了生产活动中不同利益主体的产权,从而保证分工和经济活动得以维持和发展下去。这样,在以后的漫长时期,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限定在各个国家的权力范围内分别进行的。市场经济伴随着资本主义进入人类社会。一方面,资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资本在通过原始积累、自身积累、信贷融资和竞争性集中而获得巨大规模的同时,以推动企业制度和技术装备的创新的方式实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工业化。市场中的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增大社会财富和提高人类对外部自然世界的支配力。另一方面,资本在各类生产要素中日益居于支配地位。资本所有者可以从眼前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出发,不顾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而过度耗竭地力和资源,不顾劳动者的利益而将工资、工作条件压低到基本生存水平以下,不顾经营者的利益(在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资本主义中后期)而压低经营报酬和缩短任期,不顾技术发明者和品牌创立者的知识产权而生产盗版和假冒产品等等。因此,资本主义带来了新的利益对抗和工业化社会中的阶级和阶层斗争。历史上的西方国家对于这些对抗和斗争采取了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态度。前期以促进市场化(自由放任政策)和保护资本所有者权利(资本的守夜人)为取向。西方国家在逐渐拥有巨额资本积累的同时,也将经济矛盾、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积累和激化到社会面临崩溃的险境。由于从经济危机和马克思主义(部分地通过凯恩斯主义、部分地通过社会主义实践)中吸取了教训,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政策重心转向了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全面兼顾社会经济有关利益方的利益。这种政策,毫无疑问帮助避免了市场经济的大危机和市场经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使得资本主义较为稳定地发展了几十年至上百年。但是,资本的利润率在国家干预政策下受到了限制。利润作为一种剩余,在扣除了工会法和劳动法保护的工资率,专利法和商标法保护的知识产权收益,土地法和资源法保护的土地收益,社会保障法保护的退休、生病和失业等弱势人员的税费性转移收入,税法保护的国家公共收入以后,利润率必然比没有这些扣除或低水平的扣除要低很多。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在本质上是反感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和监管的。一旦遇到机会,资本就会要求回到“自由放任”的状态,任其获取在市场中的强势利益。然而,真正受到“公民待遇”的国内资本难以突破既定的政治博弈格局和利益格局,因此,最佳的出路是作为国际资本进入到提供“贵宾待遇”的国家或国际领域,让资本支配力得以自由发挥。这种放任资本自由的机会终于在90年代到来。一是从70年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放弃对资本跨境流动的限制。原来在国家监督和登记制度下进行的外汇交易,以及必须经过政府批准才能进行的大额款项的交换和划拨,逐渐被货币和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和大的金融市场投机商的操纵市场汇率的作法所取代。到1992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后解除对货币和资本流通的限制时为止,西方国家已经基本放弃了对资本跨境流动的监管。二是西方国家从80年代以来,对国内的金融市场相继实行了“大爆炸”(BigBang)的放松金融监管的市场化政策。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可以相互交叉,各金融行业实行自我监管,鼓励金融工具和金融活动的多样化。这样,资本的支配能力迅速扩张。目前的金融衍生工具已达到1200多种,使得资本的投机性大为增强。一定量资本所能支配的交易额(杠杆率)是其本身价值的20-30倍,有时甚至达100倍(环球时报,1998.10.11),极大扩展了资本对实际经济的支配力。目前,西方国家中与工商业等实际经济活动有关的金融交易量仅占全部金融交易量的3%左右,这证明了资本的自我过度膨胀和制造过多经济泡沫的能力。三是前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以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西方市场为参照系的市场化改革,使得西方国家失去了自二次大战以来一直存在的意识形态压力和与“共产主义世界”比赛“社会福利”的动力。国家在一般公民参选意识日益淡薄(如美国大选投票者仅为20%左右)的背景和大资本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其政策越来越向右转。比如,对大规模的失业、实际工资的降低和工会保障作用的逐渐丧失等情况,不能出台新的保护工人法规。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压制,大幅度和过度降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水平。国家对公共工程的投资淡漠,基本上放弃在大规模失业形势下创造就业机会的公共责任。对资本尤其是国际性跨国资本实行各种名目的减免税政策。对产业资本尤其是新兴产业资本实行大量的政府财政补贴政策等等。四是西方主要国家(如美国)为了获得政府自身的利益,也有意识地放任资本的自由流动。首先,纽约等几大股票交易所是世界金融交易的中心,大笔的金融交易给处于纽约等地的几大金融机构带来大量的手续费收益,也给这些国家政府带来可观的相关税收收入。其次,美国经济的实力目前在世界上最强,国际投机资本不会选择美国作为金融冲击的对象,而跨国资本对其他国家的冲击反而会削弱其竞争对手的实力,巩固美国等国的世界霸主或区域中心国的地位。再次,美元是世界上的主要使用货币。目前的世界各国官方硬通货储备的60%和各国私人储蓄的50%左右都是以美元形式实现的。资本的国际流动会进一步促进美元在世界范围的使用,从而会增强各国对美国经济的依赖,也会增加美国政府的铸币税收入。最后,跨国资本流动所带动的发达国家的管理、技术、信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西方文化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入,也与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政府希望以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政治意图相一致。所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资本跨国流动上主要采取一种放任态度。尽管有个别国家(如英国)和个别学者(如托宾)提出要限制资本流动,但是也难以为所有西方国家所采纳,因而不可能成为现实。这样,资本的跨国流动就将世界从国际间延续数百年的以单一交换关系(国际贸易)为主的状态,带入了生产、就业、交换、分配、消费等各方面全面一体化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二、经济全球化对当前世界的影响各国经济从原始分散的自然经济走到具有全球联系的现代经济,其内在的逻辑是社会的分工引起了交换、交换又促进了社会分工。资本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凭借其自我增值的“本能冲动”(AnimalSpirit),对于推动财富的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分工的实现必须依赖各分工方的公平合作”这一基本发展原理的失效。没有公平合作的分工,任何发展不可能持续多久。现实中的经济全球化,迄今为止依然是资本的跨国流动和政府和社会向这种流动的被动让步所构成。这样的全球化,创造了一个“投资者主权”的世界。资本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代理人(投资基金),以“抽走资本”为武器,向各国政府和各国市场要求:最优质的工作者和最低的工资,最小的雇员规模,最低的税收和最多的补贴,最自由进出的市场,最少的环保要求,最优的免费基础设施,最少的社会保障责任负担,最安全的社会政治环境等等。一旦这些要求的某些方面没有得到满足,资本就会“抽走”,给有关国家的经济带来资本不足的损失。当然,出于投机盈利的动机,即使这些条件都满足,资本也可能抽走,因为资本流动没有任何外在制度约束,而资本本身是不存在道德约束的。从各国经济的整体上来看,全球化的影响可以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种。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促进市场竞争和生产效率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激发科技开发和知识普及丰富市场供给的多样化促进世界生活方式的接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则主要有:加大金融危机的风险减少经济中的工作机会恶化收入分配状况社会关系变得紧张自然资源过度耗竭生态环境过度破坏当然,以上无论是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具体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各国内部,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典型表现。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影响所造成的典型表现是:“无就业性增长”。主要产业的效率、世界竞争力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仍在提高,经济增长率保持正的速度。但是,整体就业的增长率不但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表现为零增长或负增长。就业消失的原因是大规模资本收购和并购所引起的企业兼并浪潮和大量资本密集型技术和人工智能化技术的采用,以及由此引起的降低成本竞争的加剧。据西方国家的有关研究,西方的实际失业率已从十年前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马丁等,1998)。2.贫富两极分化明显,劳资矛盾加剧,社会认同感下降。一方面,财富向占人口约20%的大资本所有者、成功经理层和研发者集中(如美国目前最富有的一万户家庭拥有全部私人财产的约三分之一;上层经理的收入近20年来上升了约66%)。另一方面,大部分兰领和白领工作者的实际工资下降(如近25年来美国五分之四的雇员的小时实际工资下降了11%)。随着工人中失业比重的迅速上升,大量工人从合同工变为临时工、从临时工变为随机工,工会组织不断缩小,工人的谈判力量明显减弱。例如美国的工会组织在90年代急剧萎缩,全部工人中参加工会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加尔布雷思,1997,324页)。工人在工资下降的同时,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如国际劳工组织最新统计表明,美国劳动者的平均工作时间已经从每年1500小时左右上升到2000小时,超过被认为是“工作机器”的日本劳动者的1800小时(ILO,1999)。西方国家在最近十几年里的刑事犯罪率不断上升,防止犯罪的支出随之迅速膨胀。3.政府的再分配功能下降,“福利社会”正在消失。政府通过向高收入者征税和向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的再分配功能正在迅速弱化。公司税和利润税的征收比率在降低,而工资税和消费性增值税的征收比率在提高。如德国在1983-1995年公司和独立经营者在全部税收中的税负就从13.1%下降为5.7%;利润税率从1980年的37%下降为1994年的25%。政府收入下降的一个结果是大幅降低社会保障支出(例如美国和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大为削弱)。另一个结果是用于教育、公路、铁路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幅萎缩。4.资本外逃和投机性金融市场冲击严重,经济增长受到影响,西方国家间的竞争加剧。资本日益不满意西方国家的雇员高工资、累进所得税、公众和政府对于经营活动的严格监督等经营环境,所以纷纷外逃以寻求国际的优惠经营条件。同时,国际短期资本在对发展中国家发起攻击的同时也对发达国家的外汇市场进行攻击(如1992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对英国外汇市场的攻击)。由于市场经济是以民族国家作为基本的利益单位,发达国家在面对资本外逃和投机性冲击时是苦乐不均。因此,难以形成统一行动来对付这一问题。各自只得竞相提高吸引和留住资本的优惠政策。美国政府则想借机把“全球化”搞成“全球的美国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影响所形成的典型表现是:1.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严重的资本不足问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大量通过贷款形成的资本进入也易造成大量的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如1995年墨西哥发生的重大国际债务危机)。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和惯例,有助于缩短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但是,资本的进入也带来了“资本专制”等等不良西方文化的冲击,使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倾斜。3.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通过购并当地企业实现的外资进入还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促进产业竞争。但是,由于跨国资本“无国籍”和无民族认同感,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民族资本的功能。因此,外资的过度进入有可能挤垮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因而可能损害经济的长远发展。4.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但是,跨国资本总有一种摆脱所在投资国政府控制的倾向。在利用廉价劳动力替代发达国劳动力的好处的同时,往往对所购并的企业大量裁员,以及建立相对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所以,外资的正的“雇员效应”从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来看并不明显。如果还考虑到被外资挤垮的其他企业,则外资的雇员效应就要打更大折扣。例如,因加入经合组织而获得大量外资的墨西哥和土耳其,并未建立起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系,反而出现日益严重的失业和贫困劳动力(经济难民)外流难题。5.多种结构的跨国资本的进入,活跃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但是,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也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近两年发生在东亚的国际金融危机。三、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之策首先应当注意,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尚且处于一种非常粗放和自发的状态。由于还不具备坚实的合作基础,全球经济作为一个分工生产的经济社会共同体为时尚早。各有关国家尤其是一些有实力的西方国家出于各自的利益差异,也不愿出面共同解决“合作基础”问题。现行的国际协调机构如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尚未具备协调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和权威。有鉴于此,中国既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克服自身发展力量的不足,又不能盲目跟随所谓“国际分工的规律”,追求全面的无条件的经济全球化目标。中国的焦点在当前阶段只能放在“强化自身”,而不是“献身全球”。全球化只能是手段,不是目的。――根据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提高国家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的实力。在明确了国有经济必须重点驻守的产业领域以后,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国民间的民族产业资本。与目前经济全球化中资本过于张扬的情况相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以来甚至改革至今,民间资本仍受到过度的压制。资本受到各类政府机构和过时规章的歧视、排挤和随意浪费的现象依然严重,资本产权的界定工作迟迟难以完成。因此,中国的资本力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甚至在民间资本较快积累起来的地区,资本外逃的现象相当严重。据计算,1998年由于资本外流造成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帐户出现净负值63.2亿美元(课题组,1999)。对此,中国倒是应该从政策上重新尊重资本(民间资本),给资本以应有的和合理的生产要素地位,尽快完善资本市场,保护资本所有者的正当权利。以使中国真正的民族资本迅速壮大起来,而能与市场上的国际资本相抗衡。同时,要大力加强相应的基础性经济制度建设。比如,民间创业的行政管理制度环境建设,中小企业的辅导制度建设,教育普及和水平提高的制度建设,科技开发和运用的制度建设,其他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及要素产权保护的制度建设。同时,为了提高国家和地方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成功度,一定要加快各级政治体制民主化的进程,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从大到小的有激励、有效率、有制约、有活力的各级政府。――特别加强对金融市场完善化和金融监管高级化的力度。中国作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货币金融的经营和监管还有很重的计划经济下财政性方式的印记。面对新的市场化环境,银行业不注重盈利性和风险性的同步提高,不注重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国经济的金融深化受阻;同时,金融监管部门满足于简单和低水平的监管方式,不愿放开民间金融,使得中国的金融市场在相当程度上名不符实,金融监管能力也无法提高。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正是以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为先锋的,一个没有管理民间金融市场经验的政府,恐怕是难以应对当今复杂的资本流动浪潮的。――积极发展国际贸易,注意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的贸易,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扬长避短,一方面可以发挥自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如中国的纺织和服装产品出口以及旅游服务),另方面可以在引进国外较高技术产品过程中争取到一个新技术消化吸收的时间,以开发出自己的新技术产品(如中国的家电业和电脑业)。这样,可以促进中国自身的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转型。只要掌握好贸易发展的进程,国际贸易是比较有利而比较安全的。相反,国际资本的流动就不一样。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不使用国际资本几乎就不可能。但是,国际资本的投机性和不确定性太大。我们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分析各类资本的背景和结构。尽量引进比较稳定的资本,防止短期的“热钱”性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建设,尽中国的所能去维护一个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尽管中国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建立一个全球各国经济进行分工合作的制度基础,也难以充分影响发达国家采取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行动,甚至可能将面对经济全球化因其无序的扩张而在不久夭折的不利局面。但是,即使在万一发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崩溃而我们不得不关上大门之前,我们还是要尽量利用全球化的机会来加快我们的发展。因此,我们就需要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和政治活动过程中,努力尝试推动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建设。因为,形成合作共识的国家越多,则从事这方面努力的力量越大,因而越有可能将目前的大致尚存的和平和发展局面延续下去。',)


  • 编号:1700753109
  • 分类:其他文档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7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39936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其他文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