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古茶树论文,古茶树图片

古茶树论文,古茶树图片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古茶树论文,格式为 doc ,大小 57856 KB ,页数为 17页

古茶树论文


('宁洱县古茶树(园)分布现状及评价陈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政办公室昆明650231)摘要宁洱县(原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种茶历史悠久。作者通过考察宁洱县古茶树(园),概括了宁洱县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分布类型、古茶树基本生物学特性,古茶树的利用现状等,并分析了古茶树(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茶树(园)的分析评价。关键词宁洱县古茶树(园)分布评价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部,地处北纬22°40′—23°36′,东经100°42′—101°37′之间,横断山脉南段,东西遥对的把边江和小黑江沿县界呈帚状向南扩展,无量山余脉纵贯南北,形成分水岭。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海拔差距大,平均每公里海拔高度下降22米,最高点为梅子乡与景谷县交界的干坝子大山,海拔为2851.1米;最低点为黎明乡窑房把边江与勐野江的合汇口,海拔551.7米。县境面积约91.9%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兼有热带、中亚热带、南温带等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8.2℃,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无霜期334天,年降雨量1414.9毫米,5至10月为雨季,年平均气温19.4—21.3℃,年积温达7200—7700℃,月平均温度12.6—14.9℃,日照时数1921.2小时。这一特定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和季风气候,以及所形成的土壤植被条件,不仅屏障了第四纪冰川的侵袭,保留了不少古老的树种和古茶树,同时也为茶树的起源、茶树种族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一个特有的理想生态环境。同时,古茶树(园)的存在和大面积分布,也为证明宁洱县茶叶种植、产制历史的久远提供了无可辨驳的活体证据,也给讹传“宁洱县历史上不产茶,只是集散地”的道听途说者给予响亮的振聋发聩。为弘扬普洱茶文化,发展普洱茶经济,振兴普洱茶产业,进一步全面掌握宁洱县境内存活的古茶树(园)的分布、面积情况,切实加强对古茶树(园)的保护管理,做好古茶树(园)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经宁洱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于2005年5月20日成立了宁洱县古茶树(园)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作者作为该小组成员,于2005年5月30日至6月20日,分别深入到凤阳乡宽宏村困鹿山、勐先乡雅鹿村茶山箐、小高场、德安乡兰庆村木并栊山王匝二、磨黑镇新寨村白菜地、凤阳乡白草地豹子洞、黎明乡茶源山等发现有古茶树的乡(镇)进行摸底调查、确认、鉴定。同时对相关乡(镇)的古茶树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查明了情况,鉴别了真伪,摸清了底细。据统计,宁洱县目前共发现有古茶树(园)面积约5万亩。宁洱县古茶树(园)分布现状如下:一、宁洱县古茶树(园)地理分布状况宁洱县是普洱茶的历史集散地和重要原产地之一,茶文化底蕴深厚。据虞富连、蔡新等专家组对宁洱县古茶树(园)进行现场考察鉴定后认为,宁洱县处于茶组植物起源中心范围,是古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宁洱县种植茶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历史悠久,境内古茶树(园)资源较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和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在凤阳、磨黑、德安、梅子、把边、黎明、勐先等7个乡(镇)、12个村(社)、15处发现基部干径超过40cm、树龄达千年以上的古茶树。从山系来看,宁洱县古茶树(园)主要分布在无量山系所属的三棵桩头、白草地大山、干坝子大山、茶庵坡头、大牛峰包山、团山等山脉,以及这些山脉所形成的东西两部的分水岭。从水系上看,古茶树(园)主要分布在分水岭以西所属澜沧江水系的凤阳、宁洱等乡(镇)和以东所属红河水系的梅子、德安、把边、勐先、黎明、磨黑等乡(镇)。从古茶树(园)水平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北纬23°40′~22°40′之间;东经100°00′~101°48′,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纬23°20′~22°47′之间;东经101°00′~101°25′之间。从古茶树(园)的垂直分布来看,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m~2800m,其中以1600m~2200m处居多。通过调查,宁洱县目前发现的古茶树(园),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多如牛毛,分布面积约5万余亩,基部周长在30cm以上的不计其数,其中:基部周长100cm以上的约有20棵,基部周长200cm以上的6棵,最大基部周长有315cm。这些古茶树树龄估计都在千年以上。同时,宁洱县还分布有基部周长从15cm至80cm不等的,至今仍在采摘利用的古茶园三处,树龄约在500年左右。这些古茶树,正是见证宁洱县产茶历史久远,特别在证明普洱茶原产地和茶组植物的起源中心起到无可辩驳的作用。二、宁洱县古茶树(园)分布类型与特点在宁洱县存活的古茶树,既有较原始的野生型、有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共同作用的栽培型,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型。根据《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志》(1993年3月)和《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1985年6月)的记载和品种特性,这些古茶树的茶树品种共5类12目,即绿杆绿叶类,包括大绿叶茶、绿芽茶、小绿芽茶、柳叶茶;红柄茶类,包括大红柄茶、红柄茶;大红芽茶类,包括大红芽茶、红芽茶、小红芽茶;紫芽茶类,包括紫芽茶、小紫芽茶;水红茶类等。而按照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1981年所著《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一书的分类法,则在普洱发现的古茶树(园)基本上可分为两个系三个种,即五柱茶系的大理茶(C.taliensis)、茶系中的茶(C.sincnsis)和普洱茶(C.sinesisvar.assamica)。1.大理茶主要分布于凤阳乡宽宏村困鹿山,德安乡兰庆村茶树地、新厂河、黄草坝、木并栊山,黎明乡兴乐仙人村杨家寨社茶源山,勐先板山茶场烂坝箐,磨黑新寨白菜地、凤阳乡白草地梁子豹子洞等地。尤以德安兰庆、凤阳宽宏、白草地、磨黑新寨分布最多,居群更大。分布海拔为1600~2400cm,主要植被有红椿、栎类、红木荷、毛蕊茶和野生茶等,附生植物有爬树龙、挂兰、苔藓类等,野生茶树为居群的二级植物。植株多为乔木,偶有半乔木型,树高多在8—26米,叶长宽14cm×6cm,多为长椭圆或椭圆形,叶面平滑或微隆,有光泽,叶尖渐尖,叶质多脆,叶着生角度上斜或微上斜,叶色绿或深绿,叶脉明显,侧脉9—12对,芽叶无茸毛;花果较少,花瓣10—14片,花萼5枚、无毛,柱头4—5裂。据初步推算,这些大理茶种古茶树龄约在1000年以上。2.茶主要分面于海拔1700m—2500m的德安乡兰庆村茶树地、木并栊山、新厂河、黄草坝,德安乡大黑山茶场。在兰庆村茶树地、木并栊山随处可见。多数连片生长,偶有零星分布。主要植被为芭蕉、棕榈、竹子等次生杂木林。一般树高6~10m,树幅8~15m,分枝部位比较低,多数贴地分枝或从老桩上发枝,通常一级骨干枝较多,树姿直立,开展,生长势强,叶长宽7~11cm×4~6cm;基部干径20cm~90cm,叶多为长椭圆形,叶面平滑或微隆,叶尖急尖,芽长0.8~1.5cm,无茸毛或少毛,芽稍绿色。在德安乡兰庆村分布较广,大黑山茶场偶见两株,估计树龄在300—800年。3.普洱茶主要分布在海拔为1300m—1800m的德安乡兰庆村摒栊山、勐先乡雅鹿村茶山箐,梅子乡干坝子大山,凤阳乡困鹿山栽培型古茶园,凤阳乡西萨、谦岗两村的古茶园,普洱清真寺、宁洱镇新平办事处小新寨刘春波家、德安乡大黑山茶场、磨黑镇新寨山古茶园等处。多数为栽培型古茶树(园),树型为乔木或半乔木,一般树高为5—15米,叶面隆或微隆,光泽性强,叶色绿或深绿,芽叶茸毛多,花径3cm—4.3cm,花瓣5—8片,果实较大,果径2.1cm—3.5cm。除栽培型古茶园外,多数为单株生长,偶见成片集中,如勐先乡雅鹿村,特别是德安乡兰庆村木并栊山王匝二较为突出,每间隔约10米左右就有一株。野生的普洱茶种古茶树树龄约有500年以上,从某些古茶树的特征来看,可能也有上千年的,而栽培型的古茶园,其树龄都在300—600年左右。三、宁洱县古茶树(园)具体分布状况(一)野生型古茶树分布情况1.凤阳乡宽宏村困鹿山万亩古茶树群落。该群落实际包括把边乡团结村的中寨、新寨、丫口寨等所属地域,海拔1710米—2271米之间,即位于北纬20°14′至20°16′55″、东经101°04′55″至101°6′20″之间,植被良好,野生古茶树群落与阔叶林混生形成原始森林。经初步调查,古茶树基部周长在2.0米以上的有3株;1—2米范围有20多株;1米左右的无数株;10多厘米至60厘米的随处可见。综合来看,嫩枝和芽体无毛;平均叶长×宽为15.5cm×5.7cm,叶形长椭圆形,叶色绿或深绿,有光泽,叶面平,叶先端渐尖,叶基楔形,叶质较脆,叶齿稀锐,叶缘近基部1/3无齿,侧脉9—10对,叶柄、叶背、主脉均无毛,萼片5枚、无毛,花冠直径6—8.5cm,花瓣9—10片,质厚,白色无毛,柱头4—5裂,子房密被柔毛;果柄粗6mm,果皮厚3mm,种皮粗糙。从这些形态特征来看,品种属大理茶[Camelliataltensis(W.W.smith)Melchior]。古茶树位于杨龙大地,刺竹林、大茶树林一带,1号古茶树基围247cm,一级分枝高10cm,5杈,最粗95cm,最细22cm,可惜已死亡。二号古茶树基围165cm,一级分枝6杈;二级8杈。三号古茶树(张国立先生认养)基围253cm,一级分枝(约15cm)二杈,立于50°左右向北斜坡上。六号古茶树基围354cm,一级擦地皮分7杈,二级10杈,从老桩上发出。2.德安乡兰庆村茶树地、新厂河、黄草坝、摒栊山万亩古茶树群落。其中木并栊山王匝二发现该片基部周长最大的为100cm、最小的20cm约有10株以上;20cm左右的随外可见,面积约2000亩左右,保守地估计,兰庆村应有万亩以上古茶林。1号古茶树基围90cm,高10米左右,一级分枝三杈,立于箐边,周围有10多株直径在8—15cm的小茶树。2号古茶树基部干径28cm;一级分枝高20cm,分出干径70cm、90cm两枝,高约25米,旁边生长着直径在1—2米左右的栎类或其它杂树,生态原始。六号古茶树高约8米左右,树幅约6×9米,一级分枝沿地面分出5杈,干径30—67cm,长势良好。综合来看,该区古茶树(除六号外)叶为长椭圆形,叶色深绿或墨绿,平均叶长×宽为14.1×5.0cm,侧脉9—12对,叶质柔软,锯齿分布稀疏有16—45对,叶面微隆有光泽,近叶基部2/3或1/3处无齿,叶柄、叶背、主脉(突出而)无毛,叶先端渐尖,叶基楔形,育芽力一般,腋芽不突出,芽头小而呈紫褐色,新生枝节间长1—8cm;茶饼病、白星病突出,偶有虫口。从以上形态特征来看,除六号(为茶)外,其余的估计为大理茶和普洱茶。3.黎明乡兴乐仙人村杨家寨社茶源山万亩古茶树群落。黎明乡茶源山已发现野生大茶树居群生长在海拔高度1800—2040米,位于北纬22°46′26″、东经101°22′48″。属于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植被类型,1号野生古茶树为乔木,树高21.3米,树幅9.9×10米,基部干径0.67米,最低分枝0.38米,其生物学性状与困鹿山的基本一致,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山茶科山茶属的大理茶。所观测的茶源山2号、3号和4号野生茶树基本形态同1号,同属大理茶。黎明乡古茶树面积约有2.1万亩,待进一步考查鉴定。4.磨黑新寨白菜地(木桨子林)古茶树群落。该居群位于磨黑新寨木桨子林(白菜地)与凤阳乡白草地梁子会合处,经古茶树保护办公室初步考查,古茶树基部周长在70cm—2.6米之间,树高在5米—25米左右,所见数量在50棵以上,长势旺盛,地势陡峭,面积约有3000亩左右,基部周长在10多厘米的数不胜数。最大的基部周长2.6米,已中空,从四周擦地皮发出9杈,基部直径最大25cm,最小10cm,树高约15米左右。该区典型的9号古茶树高18米左右,基围135cm,一级分枝高10cm分三杈,干径55cm、65cm、75cm,长势良好,分枝稀。10号古茶树基围260cm,已中空,从老桩上擦地发出9株,干径10—25cm,长势良好,立于50°左右斜坡上,树体长满附着物,高约15米左右。综合来看,该区古茶树叶形为长椭圆形,叶色绿或深绿,叶先端渐尖或急尖,叶面平滑或微隆,光泽性强,叶缘呈微波状或波浪状,叶质柔软,侧脉9—12对,锯齿10—45对,平均叶长×宽为13.1cm×5.2cm,新生枝平均节间长0.7—1.5cm之间,木质化枝节间1.5—4.7cm之间,芽小呈黄绿色,嫩叶呈黄绿色,叶柄(呈绿色)、叶背、主脉均无毛,近叶柄1/3或2/3处无齿,叶基楔形,锯齿稀疏,间距约0.2—0.7cm。茶饼病、茶白星病明显,长势较好,均立于30—60°的斜坡上,生态较原始。(二)过渡型古茶树分布情况1.勐先乡雅鹿过渡型古茶树群落。该居群包括从雅鹿到菜子地铁厂、板山的区域,海拔2200米,在长有红毛树、细槌梨和旱冬瓜树混交原始森林边缘的斜坡上,长有茶树群落,面积约100亩,其中最大一株高8米,基围215厘米,直径68.5厘米,树覆9×10米,其间长有直径30至60厘米的茶树群落。还有茶山箐大茶树群落,位于雅鹿乡茶山箐附近,有百年前瑶族结寨而成的遗址,较大茶树8株,最大一株高13.5米,基部周长170厘米,根部长有许多瘤状结块,周围有7株茶树,直径在40—50厘米之间,面积约1万亩。勐先乡板山茶场烂坝箐一号古茶树基部周长135cm,胸围115cm,树体上满披青苔、爬树龙等寄生植物,长势旺盛,一级分枝高2.3米,分出2枝,径围15cm、50cm;二级分枝4枝。该树生于座南向北的约70°斜坡上,高约15米,无病虫害症状。2号古茶树基部周长155cm,高约18米左右,较直立,一级分枝高约10米左右,分两枝,长于约30°斜坡上,长势良好。3号古茶树基部周长250cm,长于箐边45°(向西)斜坡上,一级分枝擦地皮分出8杈,最粗158cm,最细8cm,高约10米,披张型,树幅较大,长势良好,听当地人介绍,自始至今一直有人采摘。统计来看,该区茶树叶为长椭圆形,叶色绿色,叶尖渐尖,叶缘微波浪形,光泽性强,叶面微隆或隆起,锯齿29—35对,叶脉10对,叶质柔软,平均叶长×宽13.8cm×5.4cm,叶柄平均长为0.6cm,绿色,主脉(突出呈绿色)、叶柄、叶背均无毛或少毛,偶见茶饼病。2.梅子干坝子大山茶树群落。位于海拔2200米以上的干坝子原始森林中最大一株树高6米,基部周长50厘米,其间茶树与阔叶林混生,面积约5000亩,以上两个大茶树群落的茶叶,经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鉴定:树龄千年以上,所含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等成分,属过渡型茶树类型。3.凤阳乡白草地梁子豹子洞古茶树群落。该片古茶树林位于白草地茶场东面,面积不详,约100亩,从初步考察得知,古茶树基部周长从1米至4.5米左右,发现有7株,其中1号古茶树基部周长2.7米,基盘突出,有一裸根直径达30cm,一级分枝高37cm,一级分枝10株,基部最小直径9cm,最大直径37cm,高约18米,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症状,立于箐沟中间,设有拜台。(三)栽培型古茶树分布情况1.困鹿山古茶园在海拔1900米的困鹿山,居住着16户农户,这是困鹿山村民小组,寨边有4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370多株。通过对园中I号典型植株的观测,该植株为小乔木,树高9.8米,树幅5.2×5.9米,基部干径0.53米,最低分枝高0.42米,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嫩枝及芽体多毛,叶长9.8—11.1cm,叶宽4.2—4.7cm,叶形长椭圆形,叶色绿色,叶面隆起,有光泽,先端渐尖,叶基楔形,叶齿浅、密、锐,侧脉9—11对,萼片5枚,无毛,花冠直径3.7—4.9cm,花瓣白带微绿,质薄,柱头3—4裂,子房密被柔毛;果径2.3cm,果柄细,果皮较薄;种子直径1.2—1.4cm,种皮较光滑,所观测的II号、III号古茶树基本形态同I号,根据这些形态特征,该茶树在分类学上属普洱茶种[CameiliasinensisV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该茶树在分类上属普洱茶种,是栽培形茶树,习惯称为大叶茶。此地相传为历代普洱贡茶的出产地。2.凤阳西萨、谦岗古茶园约100亩,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栽种。至今仍在采摘,长势一般。此地曾是普洱贡茶的出产地,后因茶园毁于兵燹,又重植。3.普洱清真寺园内古茶树1株,高4米,基部周长25厘米,树龄400年以上。4.宁洱镇新平办事处小新寨刘春波家古茶树1株,高约8米,基部周长84cm;一级分枝高98cm,分出5杈,最大基部直径41cm,最小29cm;二级分枝10杈,树龄约500年左右。古茶树性状特征为:叶为长椭圆形,叶色墨绿,叶尖急尖或渐尖,叶面较隆起,侧脉9—12对,锯齿42对,光泽性强,叶缘呈波浪形,叶质软,平均叶长×宽为14.9cm×6.4cm,平均叶柄长0.3cm,该树叶柄(绿色)、叶背、叶脉绒毛满披且密集,叶脉绿色且突出,叶基钝形,近叶柄处2cm无齿。树形开张,育花果力强,花萼5枚,新生枝节间1.2—2.0cm,花芽较多,芽黄绿色,每个芽上有包着花芽的鳞片,新生枝绒毛密布,偶见病虫害,立于房侧,长势良好。茶树基围84cm,一级分枝高98cm,分出5枝,干径从13.7cm至55.3cm,二级分枝高约8米左右。据树龄推算,树龄约500年左右。5.德安大黑山古茶树8株树高5—12米,基部周长40—80厘米,树龄300年以上,有六棵整齐地排成一排,另外两棵长在田坎上,周围有人家遗址、遗迹。6.磨黑新寨古茶园面积约150亩,长势良好,当地居民仍在采用。于2003年5月在某些人的鼓动下,遭村民砍去上半部分,仅留有50—80cm左右的树桩。四、古茶树(园)分布区人民对古茶树(园)的利用情况1.祭祀活动清代及民国时期迁往江城、西双版纳等地的哈尼、彝、瑶、布朗等民族,每年春季均按传统习俗,背上祭品,爬山涉水,前来普洱勐先与黎明交界的原始密林中,虔诚地跪在茶王树上的拜台上朝拜“茶神”,然后在大茶树上采摘一些散发清香味的青茶带回去,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20世纪40年代。目前哈尼等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六月二十四”祭茶王的仪式。2.古茶树的饮用居住在古茶树附近的村民,祖祖辈辈饮用古茶叶,其饮用方法因民族不同而有差异,哈尼族的大灌茶(煮清茶)、土锅茶、蒸茶;彝族的烤茶(盐巴茶),傣族的密茶、竹筒茶、拉祜族的大锅茶,布朗族的煮青竹茶,佤族的铁板烧茶等等,各具品味特色,功效奇妙。饮茶,从古至今都是普洱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众多的独特饮用方法中,普洱密茶、普洱盐茶、普洱青茶以其绝妙的功效最受国人喜爱。3.古茶的药用价值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可可碱、茶碱、茶多酚、氨基酸、黄酮类等物质,对人体有益,还具有药理功能。古茶树(园)附近村民就有用茶叶治病的习俗,如用盐茶治炎症等。4.采摘销售近年随着人们对“野生”、“生态”以及“古”字的追捧,古茶树(园)区人民也顺着这个趋势,古茶树(园)茶叶也水涨船高地特紧俏,一般售价在80—200元/kg,给茶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5.观光旅游随着普洱茶的热俏,关于探访、观光普洱古茶树(园)及其生态环境也成为一种时尚和旅游热点,目前宁洱县正在规划。五、宁洱县古茶树(园)管理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缺乏保护意识,古茶树(园)资源不断减少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特别是森林资源开发的加剧,古茶树(园)赖以生存的生态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近两年来对普洱茶特别器重“野生”、“乔木”、“古茶”,不少商贩和个人在高额利益的趋使下,或盗伐盗挖、或倒卖古茶树叶、枝、杆、根,严重地威胁着古茶树(园)的生存,再加上古茶树(园)经过几百年的自然生长或人为栽培,已是老态龙钟,病、虫和生物危害更趋日益侵蚀,使其濒临枯死,数量日益减少。在2003年2月,凤阳乡宽宏村困鹿山栽培型古茶树2株就曾被某些不法人员假借某种名义,在有关人员的带领和说服下,威逼利诱地挖走了。而磨黑新寨的栽培型古茶园,原有6—15米高,某人因到该地收购古茶晒青原料,竟然为了增加产量而要求寨中人将古茶树砍去上段,只留下50—80cm左右的下段。这些,看起来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也足见当地茶农保护和珍稀意识之淡薄。2.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没有专门的保护职能机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全省乃至全国来看,各级政府尚未把古茶树的保护纳入工作议程,也没有设立专门的保护古茶树机构,没有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意见;二是缺乏有关“征集、发现、举报、保护古茶树”的鼓励政策;三是缺乏古茶树保护专项资金;四是缺乏相应的条理法规依据,或者是执法不严。3.情况不明,家底不清尽管宁洱县组织了一次普查古茶树的活动,但从全国范围较小,人员不足,机构不顺,导致对宁洱县古茶树资源分布的准确情况,特别在野生,栽培、过渡类型各有多少,有多少个茶树品种,生长情况,以及相应的地理自然环境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古茶树的树龄和面积上也是一知半解,没有准确的数字,不利于宣传和开发利用。4.缺乏系统研究古茶树的机构和个人尽管在茶业界有众多的重量级的专家、学者,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还没有哪一个机构或个人。古茶树的生长环境、地理、生物学特征、树龄、类型以及保护、开发、科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研究。而在某些方面,则各吹各打,还没有统一的科研结论或学科报告。六、宁洱县古茶树(园)分析评价宁洱县古茶树(园),是茶树原产澜沧江流域的“活化石”,特别在证明宁洱县不仅是普洱茶的历史集散地而且是普洱茶的重要原产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普洱茶文化和世界自然文化和农业遗产,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是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宝库,能为研究茶树育种、茶树进化、茶树生态、茶树地理和茶树起源提供坚实的活文物证据,也将为研究普洱茶的种植、加工和文化提供珍稀的史料和物证,特别在推翻“宁洱县历史上不产茶”的谬论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从古茶树(园)分布的自然生态环境,当地少数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多姿多彩的生活、民间以及饮茶习俗和对古茶树(园)的利用方式。从生态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结合古茶树(园)的广泛居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虞富莲研究员、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茶学系蔡新教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张俊和研究员王平盛、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杨世雄、中国普洱茶研究院院长、高级农艺师杨柳霞等知名专家组成的宁洱县古茶树考察论证专家组于2004年11月19日—22日,对宁洱县部分古茶树(园)进行现场考察、调查和采访,认为,宁洱县处于茶组植物的起源中心范围之内。宁洱县所属栽培型的凤阳乡宽宏村困鹿山古茶园、磨黑镇新寨山古茶园、凤阳乡西萨、谦岗古茶园以及德安乡永顺村大黑山茶场8株古茶树,对研究茶树进化、普洱茶原产地、茶树驯化生物学、茶树良种选育、农业遗产与农艺史、茶文化发展史、农业考古、民族学、地方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它们是普洱茶原产地在宁洱县的物证,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根,是远古时代普洱茶衍生繁殖、民族饮食文化和科学实验的缩影和历史见证;是十分重要的古普洱茶文化遗物,是研究普洱茶历史的露天文物和开放档案,表明了宁洱县在普洱茶发展历史上的座标,专家考察后认为,从以上栽培型古茶园的茶树树龄、分布密度和长势看,是目前已发现的保存较好,仍有栽培价值的古普洱茶园之一,从而表明宁洱县是古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宁洱县古茶树资源,向世人共同验证了宁洱县也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为人类提供了对野生茶树驯化为栽培茶树最原始、古老的种植方式以及可以提供人们对古茶园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丰富的基因源;它们的存在,对于研究茶树原产地、茶树群落、茶树遗传多样性、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都具有重大意义。为证明宁洱县、普洱市乃至云南省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和使用茶叶的地区,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无论从古茶树的文化底蕴还是从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观赏价值来看,宁洱县古茶树资源都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珍贵遗产。加强对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的保护,不仅对研究茶的栽培历史、未来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古茶树资源是宁洱、云南以至全世界极为稀少的资源,由于古茶树资源独特,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文物价值和产业提升价值,应加以重点保护,将古茶树资源作为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响亮的品牌进行宣传,以此带动普洱茶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茶产业;同时,要建立古茶树(园)、野生茶树群落资源信息库;制定古茶树管理办法,使古茶树的保护与利用有法可依;申请设立古茶树(园)和野生茶树群落保护区,再从普洱茶资源、普洱茶、民间茶俗、茶马古道等方面,强化“普洱茶”原产地保护、“普洱茶”品牌的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七、对古茶树(园)开发利用的建议普洱茶文化是普洱茶区几千年古老文化在茶叶上的积淀,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建议在开发古茶树(园)的过程中,要结合着弘扬普洱茶文化。普洱茶文化的内涵较为丰富,它联系着民族、经济、文化、历史、科研、饮食、外贸、社交、农业、园艺等各方面。弘扬普洱茶文化,一方面要挖掘和发展普洱茶的冲泡技艺,还要了解、宣传与普洱茶有关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同时,积极稳妥地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将其转化为可观的古茶树经济,还要尽快采取措施,对县境内茶马古道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珍视其经济、文化、历史、文物和产业纽带价值。建议针对县境内普洱茶文化的内容,开发出古茶树群落的观光休闲旅游线路和拜谒茶王树活动。依托古茶树生长地区自然风光旖旎,建设生态园。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普洱茶的青睐和认识,更多的人产生了走近普洱茶、走近普洱茶乡、了解认识普洱茶及其文化的欲望。因此,开发和加强茶园特别是古茶树(园)生态旅游建设、因地制宜地重点开发,让游客既可领略茶园风光,品饮香茗,见证普洱茶历史的久远,还可亲手采茶做茶,亲身体验茶事,感受茶文化。可以说,开发普洱古茶树(园)旅游对于普洱县建设和宣传普洱茶都,具有较深远的意义,对打造普洱茶精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备注:该文成文日期为2005年,文中一些数据和提法已经与现在有所不同,敬请谅解)[作者简介:陈虎,男,1976年3月生,2001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曾工作于宁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茶科所、宁洱县农业局、云南省普洱茶证明商标办公室和云南省普洱茶协会;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政办公室综合科科长、院接待办副主任、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常务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理事、昆明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多篇论文在《云南茶叶》、《云南热作科技》、《云南省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普洱茶源》等刊物上发表或收录。E-mail:470407344@qq.com]',)


  • 编号:1700738669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17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57856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