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宏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复习提纲
本作品内容为曼昆《宏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复习提纲,格式为 docx ,大小 40103 KB ,页数为 17页
('《经济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uf0b7理解稀缺性、经济学、机会成本、边际、激励以及市场失灵、外部性和通货膨胀等术语的含义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与他人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边际变动:对行动变化微小的增量调整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uf0b7熟悉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人们面对权衡取舍,有所得必有所失,要兼顾公平与效率。2、所得的成本就是放弃的东西,真正的成本不是会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3、增量大小的比较决定选择,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分析的关键。4、人们根据刺激做出决策,并随刺激的变化而进行调整。5、交换可以使有关各方都得到好处。6、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7、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局限,如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垄断等。8、一国生产能力的大小决定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9、货币发行过多可能造成通货膨胀。10、短期中,失业和通胀之间有替代关系。\uf0b7领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的含义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大炮vs黄油;环境vs收益;效率vs公平)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uf0b7理解循环流向图与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两个模型的内容循环流向图: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表明了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改变。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uf0b7学会利用图形分析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uf0b7理解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含义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不同生产者。如果一个生产者生产一个单位的物品所需的投入要素比其他生产者少,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此物品上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不同生产者。如果一个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比其他生产者小,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此物品上有比较优势\uf0b7学会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交易的机会成本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是因为它使人们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uf0b7理解四种市场结构的含义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垄断者:一些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寡头:有几个并不总是主动地进行竞争的卖者垄断竞争:有许多卖者,每个卖者提供略有差别的产品,有决定价格的能力\uf0b7能够分辨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需求量: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和能够购买的商品量需求: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其它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供给量:厂商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和能够供给的商品量供给:把价格与供给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投入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商品本身的价格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其他因素引起的都将是供给曲线的移动。\uf0b7理解互补品与替代品的含义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uf0b7熟悉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uf0b7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价格的变动\uf0b7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长期和短期均衡的含义第5章弹性及其应用\uf0b7理解弹性的经济学含义及其决定因素弹性:在经济上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一个变量变动影响另一个变量的程度。它通常是两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分母是自变量,而分子是因变量。需求的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分母是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分子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必需品与奢侈品、市场的定义、时间的长短、本身用途的广泛性\uf0b7学会利用弹性的定义计算价格或需求量的变动\uf0b7理解需求曲线形状与弹性的关系,以及弹性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Ep>1富有弹性曲线平坦降价销售可以增加销售收入Ep<1缺乏弹性曲线陡峭提价销售才能增加销售收入但是,由于同一条直线上弹性值不同,这就决定了在陡峭的曲线的上部,降价也能增加销售收入,反之,在平坦曲线的下部,降价则要减少销售收入。Ep=1单位弹性价格变动,总收益不动Ep=0完全无弹性一条垂线Ep=∞完全富有弹性一条水平线\uf0b7能够利用弹性概念分析“谷贱伤农”的含义当粮食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时,也导致了销售量的增加。但因为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所以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销售量增加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下降。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uf0b7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价格管制造成的经济后果均衡价格未必是能使人满意的价格,它可能偏高或偏低,偏低则谷贱伤农,偏高则公众消费不起,所以政府要将其控制在适当的位置上,这就产生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政府决定的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为支持价格,能在短期中推动政府扶持企业的发展,如稳定农业生产;扩大农业投资;长期中则增加财政负担,农产品供给过多,失业增加。政府决定的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为限制价格,在短期中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但却不利于刺激生产,产品短缺;不利于抑制需求,资源浪费;引发黑市交易、请客送礼,败坏社会气,滋生腐败。一般来说,行政手段干预的负面效应很大,市场手段改变需求的负面效应较小,但这两个手段仍只能在短期中不得已而为之,而不能作为常规操作手段。现在发达国家着眼于改变供给,其效果相对要好得多。\uf0b7能够区分稀缺与短缺这两个概念\uf0b7学会利用供求模型分析税收对买方价格和卖方价格的影响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均衡时的销售量减少了。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在新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得多了,而卖者得到的少了。\uf0b7理解供求曲线的弹性与税收负担之间的关系对买者和对卖者征税本质上是相同的,唯一区别是谁把钱交给政府。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弹性,税收负担更多得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因为,在本质上,弹性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需求弹性小意味着买者对消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供给弹性小意味着卖者对生产这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当对这种物品征税时,市场中其他好的选择少的一方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市场,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第7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uf0b7掌握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以及总剩余等概念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衡量了消费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买者自己感觉到的利益,由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反映了经济福利。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利益,由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总剩余:两者之和(=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uf0b7理解经济效率的含义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关于市场结果的观点:1)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給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2)自由市场把物品的需求分配給可以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3)自由市场生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均衡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uf0b7学会利用供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及其变动(比如技术革新的影响)第8-9章应用:赋税的代价与国际贸易\uf0b7熟练应用供求曲线分析税收和补贴所造成的无谓损失无谓损失:当税收(或某种其他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减少。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贸易的好处——买者评价与卖者成本之间的差额——小于税收。一旦征税,这些贸易就无法进行。无谓损失就是由于税收阻止了这些互利的贸易而引起的剩余损失。由于供给和序曲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的反应程度,所以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随着税收规模提高,无谓损失的增加越来越快,且快于税收规模。税收收入起初随着税收规模扩大而增加,但最终由于高税收减少了市场规模,也就减少了税收收入。\uf0b7学会应用供求曲线分析自由贸易与关税对国内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影响自由贸易对出口国的影响: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坏;在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自由贸易对进口国的影响: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坏;在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关税的影响:关税减少了进口量,并使国内市场接近于没有贸易时的均衡。关税会引起无谓损失,因为它是一种税,扭曲了激励,并使稀缺资源配置背离了最优水平。一部分是国内企业以高成本生产造成的无谓损失,一部分是消费不足的无谓损失。第10章外部性\uf0b7理解正外部性、负外部性的含义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会影响别的经济主体的福利。外部性有负,也有正,前者增加别人的福利,后者减少别人的福利。负外部性: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社会最适量小于私人市场决定的数量,征税正外部性:社会价值大于私人价值,社会最适量大于私人市场决定的数量,补贴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科斯定理:如果产权明晰,有关各方可以无交易成本地协商资源配置,那么,他们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庇古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庇古税是存在外部性时的正确激励,从而使资源配置接近于社会最优。因此,庇古税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提高了经济福利。第11章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uf0b7理解公共品的经济含义(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免费搭车问题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有无竞争性,如国防、灯塔、知识、基础研究和反贫困。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如清洁的空气和水、畅通的交通和野生动物。自然垄断: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搭便车:享有物品的好处,却避开付费的行为。由于公共物品没有排他性,搭便车者问题就排除了私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信总利益大于成本,他就可以提供公共物品,并用税收为它支付,这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uf0b7理解公共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私人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叠加方式的区别第12-14章生产成本、竞争市场上的企业以及垄断\uf0b7掌握机会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等成本概念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显性成本:实际发生的货币支出隐性成本:实际发生,但却没有货币支出的成本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主要有厂房设备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变动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主要指原材料、能源和工人的工资等。平均成本:单位产品上分摊的成本边际成本:生产最后一个单位产品所发生的成本\uf0b7注意区分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与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uf0b7理解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含义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因为超过了劳动力与设备的最佳配比点,工人越多,每个新增工人的产量就越小。成本曲线的重要特征:1)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要上升。2)平均总成本曲线是U型的。3)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最低点相交。(有效规模)短期成本是指至少有一个要素不变时期中的成本;长期成本是指在所有投入要素都发生变化时期中发生的成本。长期中没有固定成本。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uf0b7理解平均成本、供给曲线以及完全竞争的含义\uf0b7能够区分竞争性市场需求曲线与个别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以及竞争性市场的长期(短期)供给曲线与个别企业的长期(短期)供给曲线。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那一部分。竞争企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总成本曲线之上的那一部分。\uf0b7理解图15-5垄断者的利润和15-8垄断无谓损失的含义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当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uf0b7理解为什么垄断厂商没有供给曲线?为什么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反而有助于增进经济福利?供给曲线告诉我们,企业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时选择的供给量。当我们分析作为价格接受者的竞争企业时,这个概念是有意义的。但垄断企业是价格制定者,而不是价格接受者。问这种企业在任意一个既定价格时生产多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企业在选择供给量的同时确定价格。实际上,垄断者关于供给多少的决策不可能与它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分开。需求曲线的形状决定边际收益曲线的形状,边际收益曲线的形状又决定了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在竞争市场上,可以在不了解需求曲线的情况下分析供给决策,但在垄断市场上,这是不正确的。因此,我们从不谈论垄断者的供给曲线。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价格歧视能增加垄断者的利润,可能减少无谓损失。通过使一些本来不想购买的消费者得到物品而增加经济福利。第15章一国收入的衡量\uf0b7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概念,注意二者之间的差别;由于每一次交易都有买者与卖者,所以,经济中的总支出必定等于经济中的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国民在一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价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以国民为统计对象,只要是本国人的产出,不过他在哪里生产的都要算,那么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该指标就越不准确。国内生产总值以国境为统计对象,只要是在本国境内,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生产的都要算。这不仅准确,而且公道,所以后者正在取代前者。一般来说,衡量国民享有的福利用GNP,衡量经济的增长用GDP。\uf0b7掌握各种收入衡量指标以及GDP的主要组成部分,并能熟练进行相关计算;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之和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利息GDP的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Y=C+I+G+NX消费:除了购买新住房,家庭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投资: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主要指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住房属于投资。政府购买: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公务员的工资和对穷人的补贴等,不包括转移支付。净出口:一国的出口减进口,包括商品与劳务。名义GDP:按现期价格平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实际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反映产量的变动,而不反映价格的变动。因此,是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生产的衡量指标。GDP平减指数:反映物品与劳务的价格的变动,而不反映产量的变动,是经济学家用来监视经济平均物价水平的一个衡量指标。\uf0b7注意存货变动(投资)、教育支出(消费)、新购住房支出(投资)、转移支付等项目在GDP统计中的处理;\uf0b7掌握政府转移支付的含义及其与政府购买的区别。转移支付: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即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它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当政府为一位陆军将军支付薪水时,这份薪水时政府购买的一部分。但是,当政府向一个老年人支付社会保障津贴时,属于转移支付,因为它并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转移支付改变了家庭收入,但并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转移支付像负的税收)由于GDP要衡量来自物品与劳务生产的收入和用于这些物品与劳务生产的支出,所以,转移支付不计入政府购买。第16、17章生活费用的衡量以及生产与增长\uf0b7掌握消费物价指数(CPI)与生产物价指数(PPI)的计算方法;通货膨胀: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每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要除以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然后把这个比率乘以100,所得出的数字就是消费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总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第二年通胀率=生产物价指数(PPI):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生产物价指数变动将领先于消费物价指数,因此可以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uf0b7理解CPI是高估还是低估生活费用?为什么?替代倾向。一篮子的数量权重不变,但实际上便宜物品一直在替代昂贵物品,CPI高估了从某一年到下一年生活费用的增加。新产品的引进。新产品的出现并不能在一篮子物品中反映出来,所以物价指数不能反映公众享受到的福利。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物品质量变动不能在货币价值中反映出来,物价指数不能反映生活质量的变动。因此,CPI高估了真实的通货膨胀。\uf0b7了解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差异;消费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的变动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前者只指消费者的支出,后者指所有的商品和劳务,进口影响消费物价指数而不影响GDP平减指数;且两者的权重不同,GDP平减指数一直随GDP构成的变动而自动地改变物品与劳务的组合,而消费物价指数用固定的一篮子物品。指数化:当一美元购买力根据法律或合约自动按照通货膨胀校正时被称为通货膨胀的指数化。\uf0b7掌握生产率的含义以及决定生产率的各种要素;生产率: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生产率的决定因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uf0b7理解“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原理。一个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时衡量经济中所有人赚到的总收入和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一个经济的收入是该经济的产出。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出大量物品与劳务,它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第18、19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以及基本金融工具\uf0b7了解金融市场的类型与主要参与者;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金融机构分为两种类型——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通过它直接向借款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两种最重要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专门交易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的市场债券:一种债务证明书,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债券的三个特点:1)期限——债券到期之前的时间长度。债券的利率部分取决于它的期限,长期债券风险高、利率高。2)信用风险——借款人不能支付某些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这种不能支付成为拖欠。3)税收待遇——税法对待债券所赚到的利息的方式股票市场:专门买卖股票的市场股票:代表企业的所有权,也代表对企业所获得利润的索取权。与债券相比,股票既提供高风险,又提供潜在的高收益。股票市场上股票交易的价格是由其供求状况决定的。由于股票代表公司所有权,所以,股票的需求(以及其价格)反映了人们对公司未来盈利性的预期。股票指数:计算一组股票价格的平均数,可用于监视整个股票价格水平。企业筹资出售股票为股本筹资;出售债券为债务筹资。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它们是借贷双方的中介和桥梁。两种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银行和共同基金。银行:吸收储蓄者的存款贷放给借款人,赚取存贷款利差。银行可以给存款人提供支票,作为交换媒介进行交易。共同基金:是一个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各种股票、债券、或者它们的某种组合的机构。共同基金持有人接受这种资产组合相关的所有风险与收益。如果资产组合价值上升,持股人受益;反之则损失。共同基金的优点:可以使钱不多的人也能进行多元化投资,降低风险;可以使普通人享有专业资金管理者的服务。\uf0b7理解国民收入帐户恒等式以及储蓄和投资的含义(它适用于每个家庭和企业吗?);重要的恒等式Y=C+I+G+NX封闭经济(不与其他经济交易的经济)的净出口等于零,所以Y=C+I+G对此等式移项,得Y-C-G=I等式左端是在消费和政府购买之后留下的总收入,称为国民储蓄(简称储蓄),所以该式又可以表达为S=I储蓄等于投资也可以是S=Y-C-G或者S=(Y-T-C)+(T-G)储蓄因此等于私人储蓄与公共储蓄之和私人储蓄(Y-T-C)是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的收入量公共储蓄(T-G)是政府在支付其花费后剩下来的税收收入量,政府税收大于支出为预算盈余,反之则为预算赤字。该等式表明通过金融市场可以在整体上实现社会的储蓄等于投资。储蓄等于投资的机制:个人存款银行或买股票的储蓄未必等于另一个人购买厂房设备的投资,但是,投资者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借到不足的资金,这就能在总量上实现投资等于储蓄。\uf0b7理解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储蓄)和需求(投资)及其均衡;可贷资金市场:假定存在这样一个市场,所有的储蓄都进入这个市场,所有的投资都借自这个市场。这个市场的利率既是储蓄的收益,又是借款的成本。可贷资金:人们选择储蓄并贷出不用于自己消费的所有收入。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供给来自那些有额外收入,并想储蓄和贷出的人。其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买债券,也可以是间接的存款。需求来自希望借款进行投资的家庭和企业,包括抵押贷款购置住房或购买设备建立工厂。可贷资金的供求取决于实际利率。·挤出:由于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uf0b7能够利用供求曲线分析各类政策(譬如,存款利息政策)对可贷资金市场均衡的影响;\uf0b7掌握用现值来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掌握风险的概念并区分特有风险、总风险。金融学: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如何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作出决策的学科。现值:用现行利率带来一定量未来货币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现值的概念说明:接受现在一定量货币比接受未来等量货币更为可取;不同时点上的货币价值的比较要转换成现值进行。如果一个项目的现值超过成本,企业就应该投资这个项目。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按照复利计算的,其公式为FV=PV(1+r)t如果将未来的货币转换成现在的货币,其公式为PV=FV/(1+r)t风险厌恶:对坏事的厌恶大于对可比的好事的喜欢,边际效用递减多元化: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减少风险。特有风险:只影响一个经济主体的风险总风险:同时影响所有经济主体的风险股票有价证券的风险随股票数量的增加而大大降低,但完全消除风险是不可能的。多元化可以消除特有风险——与某公司相关的不确定性,但是不能消除总风险——与影响所有公司的整个经济相关的不确定性。投入股票越多,风险和收益就越大。第20章失业\uf0b7理解政府是如何统计劳动力与失业指标的;劳动力(成年人)=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成年人口失业指标并没有反映所有的失业者,特别是那些没有工作,找不到工作失去信心的工人,没有反映在失业统计中。失业大多是短期的,而在任何一个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是长期的。经济中大部分失业问题是由少数长期没有工作的工人造成的。\uf0b7注意区分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概念;正常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它为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所造成,可以分成摩擦性失业、求职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古典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与自然失业率背离的失业,它为总需求不足所造成。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找到最适于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解释较短的失业持续时间。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因为经济在发展,产业结构在调整,劳动力也要随之在不同产业之间转移,这个转移的过程就是摩擦性失业。失业保障: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护的政府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摩擦性失业,因为工人缺乏足够的就业刺激。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得到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解释较长的失业持续时间。当工资由于某些原因高于使供求均衡的水平时,就产生了这种失业。高于均衡工资的三个可能原因:最低工资法、工会和效率工资。工会:与雇主就工资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工会通过集体谈判和罢工,将工资提高得超过均衡水平,从而使就业的局内人得到好处,没有就业的局外人承受损失。工会的存在既有提高工资,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的一面;也有保护工人利益,形成乐观有效的工人队伍的一面。\uf0b7了解最低工资法是如何造成古典性失业的;\uf0b7了解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效率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它在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而且高效率的收益大于工资成本的上升。效率工资有利于工人的健康,降低工人的流动性,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可以选择高素质的工人。第21章货币制度\uf0b7理解货币的含义和货币的三项职能;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货币的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交换媒介:当买者在购买物品与劳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计价单位: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价值储藏: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流动性: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黄金、香烟)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而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纸币美元)美国经济中的货币主要有现金和支票。信用卡不包括在货币量的所有衡量中,结算卡上的账户余额包括在货币量的衡量中。现金: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活期存款:储户可以随时开支票的银行账户余额\uf0b7理解货币的创造过程与乘数效应,并能计算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准备率: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存款比例。美联储规定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量的最低水平,称为法定准备金率。银行可以持有高于法定最低量的准备金,称为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1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是准备率的倒数M=1/R,所以银行创造多少货币量取决于准备率。\uf0b7了解美联储管理货币供给的三个主要工具:公开市场活动、准备金率、贴现率。中央银行:为了监督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货币量而设计的机构。公开市场活动: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高价买进国债,收益率下降,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反之中央银行低价卖出国债,利率上升,货币供给量减少。法定准备金:关于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在繁荣时期,提高准备金率,货币乘数缩小,货币供给减少,可以防止经济的过热;在萧条时期,降低准备率,货币乘数扩大,货币供给增加,可以促使经济回暖。其长处是作用速度快,影响所有有关金融机构,有明确的告示效应。其短处则是作用效果太强烈,无法经常灵活地逆向调控。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减少基础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抽紧银根;反之,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降低利率,放松银根。所以,再贴现也有明显的告示效应,公众可以从再贴率的变化判断中央银行政策意图倾向,但有被误导的可能。第22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uf0b7掌握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数量论、货币中性、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税、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等概念;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物价水平、美元工资、名义GDP)实际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生产、就业、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实际GDP)古典二分法:名义和实际变量的理论区分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实际变量的观点。(适用于长期经济。在短期中,货币变动对实际变量有重要影响。)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指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交易的次数V=(P×Y)/M货币数量论:一种理论,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货币数量方程式:货币数量(M)乘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产品价格(P)(GDP平减指数)乘产量(Y)(实际GFP)M×V=P×Y货币数量论的本质:1)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2)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货币数量变动引起名义产值(P×Y)同比例变动;3)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不影响实际产量(Y);4)货币变动将反映在价格水平(P)上;5)货币供给过多将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税:政府多印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以减少货币价值的方式增加政府收入,也就是向所有的货币持有人征收额外的税。\uf0b7注意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区别;因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所以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货币在长期中为中性的,货币增长的变动不会影响实际利率,这就决定了通货膨胀将导致名义利率上升,这就是费雪效应。费雪效应的分析具有长期正确性。而在通货膨胀不可预料的短期中,费雪效应是不成立的。确切地说,费雪效应表明名义利率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调整。长期中预期通货膨胀随实际通货膨胀而变动,但短期中不一定。\uf0b7理解古典通货膨胀理论和数量方程式;古典通货膨胀理论: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反方向变动,物价越高就是货币价值越低。在长期中,物价水平要调节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均衡位置,如果物价高于(货币价值低于)均衡水平,人们将减少商品购买,他们期望持有的货币大于央行发行的货币,物价将会回落;如果物价低于(货币价值高于)均衡水平,人们将增加商品购买,他们期望持有的货币将小于央行发行的货币,物价相应回升。\uf0b7理解通货膨胀的代价。1)造成工人的损失:通货膨胀未必降低实际购买力,因为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同时,人们的工资也增加了。但如果工资的调整滞后于通货膨胀,它还是会造成工人的损失。2)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3)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4)价格扭曲误导资源配置:通胀造成商品的价格不完全反映商品的效用,而为产品对通胀的灵敏度为转移。从而使得资源从效用高,但对通胀灵敏度低的产业进入效用低,但对通胀灵敏度高的产业,造成资源配置实现的社会满足低于没有通胀时的同等情况。5)税收扭曲提高税负:政府按照名义收入征税,而不管通胀造成实际收入减少,这就加重按实际收入计算的税赋。高税收降低利息受益,遏制储蓄。指数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未必总是有效。6)造成价值尺度的紊乱:货币是价值尺度,尺度不准将导致对经济活动评价的紊乱。通货膨胀造成不同时期的货币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难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真实收益、成本和利润。7)没有预期到的通胀扭曲财富再分配:没有预期到的通胀有利于借款人,不利于贷款人;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老板,不利于员工;有利于政府,不利于公众。轻微的通胀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严重的通胀则会扭曲价格信号,甚至使货币失去应有的功能。第2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uf0b7理解造成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三个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衰退:实际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萧条:严重的衰退。古典理论描述长期世界,并不描述短期世界。长期:根据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物价和其他名义变量,但并不影响实际GDP、失业以及其他实际变量。短期:实际与名义变量高度相关,货币供给的变动可以暂时地使产量背离其长期趋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Y=C+I+G+NX1)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使货币更值钱,消费者更富裕,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需求量更大。2)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需要持有的货币量减少,家庭努力把自己的一些货币换为有利息的资产,所以利率下降,鼓励了更多地支出于投资物品,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3)汇率效应: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实际汇率贬值;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uf0b7理解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三种理论:粘性工资、粘性价格、错觉理论。供给曲线:长期中是垂线;短期中向右上方倾斜。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供给取决于它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生产技术。由于物价水平不影响这些实际GDP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意味着产量(实际变量)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名义变量)。它所决定的产量水平称为自然产量率,因为它表明当失业为其自然率或正常率时经济的产量。自然产量率是长期中经济所趋向的生产水平。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1)粘性工资理论:如果物价水平P降到低于预期的水平而名义工资仍然滞留在W上,那么,实际工资W/P就会上升到企业计划支付的水平之上,企业的实际成本增加了,则企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2)粘性价格理论:由于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变动的状况而迅速调整,未预料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这些高于合意水平的价格压低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量。3)错觉理论:低物价水平引起相对价格下降的错觉,而且这种错觉引起供给者对较低物价水平的反应是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所有这三个理论都表明,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其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产量的供给量=自然产量率+a(实际物价水平—预期的物价水平)a是决定产量对物价水平未预期到的变动作出多大反应的数字。第2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uf0b7运用流动偏好理论分析短期内价格上升对利率的影响;流动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货币供给: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变动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影响货币供给,但是,这种变动不受利率影响,所以货币供给曲线是条垂线。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利率下降,持币的机会成本也下降,所以货币需求增加。货币市场均衡: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公众买入国债,国债价格上升,利率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公众卖出国债,国债价格下跌,利率上升。在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利率实现均衡。\uf0b7运用流动偏好理论理解美联储运用三个主要工具时对货币供给和市场利率的影响;当美联储增加了货币供给时,它降低了利率,增加了物价水平为既定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流动偏好理论说明:既可以根据货币供给,也可以根据利率来描述货币政策。\uf0b7理解政府购买增加引起的乘数效应与边际消费倾向(MPC)的关联性;\uf0b7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例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总需求趋向如何移动?财政政策:指政府对政府购买或税收总水平的选择。在长期中影响储蓄、投资和增长;在长期中,影响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移动。边际消费倾向(MPC):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乘数=1/(1-MPC)表示每1美元政府购买所引起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乘数普遍存在所有的政府购买、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收支中,也就是支出增加,国民收入乘数增加,支出减少,国民收入乘数减少。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挤出效应部分抵消了政府购买对总需求的影响。根据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大小,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大于或小于引起它的政府购买的变动。\uf0b7掌握乘数效应、挤出效应、自动稳定器、转移支付等概念;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用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也会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主要是累进所得税和转移支付,它表现为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自动增加财政税收,减少支出,遏制社会总需求;反之,在经济萧条的时候,自动减少税收,增加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从而使过热的经济降温,过冷的经济升温,国民经济因此而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财政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还是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提供曼昆《宏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复习提纲会员下载,编号:1700733267,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17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