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孙月红)201409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写作的历史背景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经济学研究进行了总结,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并写下的序言。《序言》是他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序言》结构一、介绍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和方法(第1、2自然段)二、叙述他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和经过(第3自然段)三、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作了经典表述(第4自然段)马克思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1自然段)先按照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的顺序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再按照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顺序研究这三大阶级统一于资产阶级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必然结成关系,进行对外贸易,最后形成世界市场。1850—1853年,马克思写下了24个笔记本,即《伦敦笔记》,为今后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计划”在《伦敦笔记》基础上,马克思写《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并制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大分册的计划。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土地世界市场对外贸易国家劳动马克思阐述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2自然段)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通过对大量事实材料的剖析和研究,得出结论。马克思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大学期间,马克思所学的专业是法律,但他主要兴趣是哲学和历史。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是由于两方面现实斗争的推动。一是《莱菌报》工作期间,尖锐地抨击了普鲁士的社会政治制度,但又深深感到自己经济方面知识的不足。二是不满意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肤浅言论,认为他们脱离实际,陷入空想。这两方面的现实,使马克思逐渐认识到经济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要对资产阶级经济制度进行解剖,就必须借助于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3自然段)动因: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在《莱茵报》任主编,碰到了“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1)“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2)“关于地产分析的辩论”。(3)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经过:1842年9—10月,《莱茵报》上曾发表过一些表达18、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有着“善良”的前进“愿望”,但只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是一种空泛无力、肤浅的言论。尽管如此,这些思想还是遭到反动报刊《奥格斯堡总汇报》的攻击。为此,马克思写文章进行反击。由于马克思当时尚未深入研究经济学,所以他不好对此事(法兰西思潮)“妄加评判”。为了真正弄懂经济利益问题,马克思在《莱茵报》被查封的情况下,“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开始了他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二、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马克思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在客观经济基础之上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的和政治的、意识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及变革。上层建筑则为经济基础服务。(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枯。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这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人类解决这个矛盾就叫生产力。生产力作为物质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它构成了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关系:任何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除了形成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之外,必然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它也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人类社会,分为三个基本结构,构成两对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两个相适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个决定作用),因此,一定的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同样,一定的上层建筑要和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力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包括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两者关系: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绝对的依赖性。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建立起来以后,在一定时期内,它同生产力的状况是基本适应的。这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变得陈旧,不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而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就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这说明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是从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开始的。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活是人类历史的最基本条件,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穿、住的问题,而后才能从事政治、艺术、科学、宗教等等其它一些活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4、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1)两个决不会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社会形态的演进马克思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趋势的描述。把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划分为:亚细亚的(原始公社制)、古代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资本主义四个时代。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进程。社会革命的任务“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而这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3)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社会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社会形态演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封建社会两大社会形态史前时期的社会真正的人类社会社会形态比较史前时期的社会真正的人类社会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个性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个性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根源。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要求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成为埋葬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而且也预示着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前景。马恩相识过程和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取得成果《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1843年,马克思赞誉为“天才大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成果《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46年)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共产党宣言》《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年)马克思研究和创作的艰难过程马克思在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进行了15年的科学研究,研究了大量社会经济文献,研究过程中,生活十分贫困,经常靠恩格斯接济和写文章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但他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始终坚持不懈。1849年5月,马克思被普鲁士反动政府驱逐出境,1850年到达英国,重新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把毕生精力(40年)投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写下不朽著作《资本论》。表达自己对政治经济学的诚实态度马克思最后指出,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所得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管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他多年进行科学探讨的结果。并引用但丁的诗句来说明在科学的道路上是不能犹豫的,只有不畏艰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表现出了马克思不怕困难险阻,勇登科学高峰。三、意义《序言》是马克思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第一次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完整系统且经典的表述。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得马克思进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唯物史观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恩格斯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已经作了扼要的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一致性:强调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地位这种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着眼于历史主体性凸显了社会规律性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他们的活动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形式所制约。生产力的历史,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法身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中去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晚年注重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在生产。无论马克思和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的因素,那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国当代社会的历史方位:我国目前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充分认识我国的阶段性特征: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制度不完善,价值观念不成熟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提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孙月红)201409会员下载,编号:1701026917,格式为 xlsx,文件大小为37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Excel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