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其他文档 >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融合提升路径--兼论江浙的比较分析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融合提升路径--兼论江浙的比较分析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融合提升路径--兼论江浙的比较分析,格式为 docx ,大小 49252 KB ,页数为 11页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融合提升路径--兼论江浙的比较分析


('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融合提升路径--兼论江浙的比较分析付达院【摘要】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以及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的压力下,浙江等沿海地区传统微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但仍不足以提供浙江与江苏城市整体竞争力变化差异的充分解释。文章以英国IainDeas城市竞争力模型为理论基础,基于竞争资本和竞争结果的视角,构建产业集群、竞争资本与城市竞争力的互动模型,并以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均具有相似度的绍兴和常州为起点,进而延伸到浙江与江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其战略差异的分析,从而揭示产业集群及其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作用,最后提出产业集群战略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相融合的实现路径,以及在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政府如何进行产业集群战略调整以便在市场和政府之间作出倾向性选择的政策建议。%Underthepressureoflabor-intensiveenterprisesandtherisinglaborcosts,thetraditionallowprofitmodelinZhejiangandothercoastalareashasbeenseverelyimpactedandchallenged.However,itstillcannotprovideafullexplanationaboutvariationsanddifferencesofoverallcompetitivenessinZhejiangandJiangsu.BasedonthecitycompetitivenessmodelofIainDeasinBritish,fromtheperspectiveofcompetitivecapitalandcompetitiveresult,thispaperconstructsaninteractivemodelofindustrialclusters,competi-tivecapitalandurbancompetitiveness,andtakesShaoxingandChangzhou,whichhavesimilarEconomiclevelandindustrialstruct-ure,asthestartingpoint,furtherextendedtoanalysisofthedevelopmentpatternandstrategicdifferencesbetweenZhejiangandJian-gsuIndustrialClusters,inordertorevealthekeyroleofindustrialclusteranditsstrategyon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urbancompetitiveness.Finallythispaperputsforwardthepathofintegrationofthestrategyofindustrialclusterandpromotionofurbancompe-titiveness,andprovidespolicyrecommendationsforthegovernmenttoadjusttheindustrialclusterstrategyinordertomakeapreferencebetweenthemarketandthegovernmentatdifferentdevelopmentstagesofindustrialcluster.【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5页(P124-128)【关键词】产业集群战略;城市竞争力;劳动力成本;产业结构;竞争资本【作者】付达院【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从本质上而言,城市竞争力即为城市在生存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获取和争夺资源并转化利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决定着城市对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支配和处理,而且制约着城市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吸纳和扩散。自1950年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中首次提出“发展极”的概念以来,重要区域增长极的城市及其竞争力的研究倍受关注。特别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之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以极具创新能力和增长能力的产业集群为核心,代表特定区域参与全球化竞争,在经济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膨胀,城市用地规模的迅猛增加,城市体系和空间分布的急剧变化,以及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逐渐形成和壮大,我国城市竞争力向着总体间差距缩小和局部内差距扩大的趋势发展。在内地城市竞争力逐步提升的背景下,浙江等沿海地区城市竞争力也面临着不利的竞争格局。据中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2009年浙江城市竞争力整体趋于下滑,而2010-2014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但相比较而言,江苏城市竞争力的变化却和浙江有着明显差距。根据《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除香港、澳门之外,2014年全域城市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江苏占据3席,除了苏州、南京之外,无锡取代佛山进入竞争力十强,常州跻身于城市竞争力二十强。相比之下,浙江仅杭州1座城市进入十强。俗语称“苏锡常”、“杭甬绍”,选取绍兴和杭州等典型城市进行对比,很容易发现差距所在。作为地处长三角的改革开放先行城市,绍兴在经济制度方面的竞争力一直位居全国各地级市前列。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7~15》以综合竞争力指数为依据的排名显示,2008年绍兴城市竞争力在294个城市中位列第49位,2009年下降到第55位,2010年下降到第62位,2011年继续下跌至第73位。尽管绍兴实行三区融合战略对绍兴城市竞争力的打造具有积极意义,但绍兴整体城市竞争力仍位居常州之后,难以进入综合竞争力前20。自2006年以来常州城市竞争力水平提升速度大幅超越排名接近城市。2009年常州城市竞争力在294个城市中位列第33位,2010年上升至第29位,到2011年升至第27位,而到2014年继续攀升至第19位。根据近十年综合竞争力指数变化的分析,常州当选为中国城市竞争力提升最快的50个城市之一,与中西部地区竞争力发展强劲的城市相媲美。为什么浙江城市整体竞争力连年下滑,而江苏城市整体竞争力仍旧坚挺?同位长三角地区,同为三线城市,与绍兴有着相近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为什么常州近年来城市竞争力却能逆势上扬?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以及劳动力成本连年上升的压力下,浙江等沿海地区传统微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由此导致了这些地区城市竞争力近年来排名整体居于下滑趋势吗?为了探寻其中究竟,文章把目光集中投向产业集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城市特定空间内集聚的产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降低成本。作为一种崭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在资源和信息的争夺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这一结论早已被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轨迹所证实。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巴西、印度、中国等国家多个城市的研究也逐步发现,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充分表现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上。可以说,产业集群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但政府部门的战略引导以及政策支持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制度环境不同,其产业集群也遵循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以绍兴和常州两个代表性城市为例进行对比,可以探究浙江与江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及其战略差异。从总体经济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的较长一段时间里,绍兴与常州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均具有相似度,产业集群发展基础也比较接近,因而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战略具有一定可比性。绍兴地处杭州湾地区,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人文氛围造就了绍兴产业集群近30年的发展奇迹。2015年绍兴国内生产总值达4470亿元,居浙江第4位和全国第36位。绍兴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战略特征体现在:一是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相融合战略。即一个大型专业市场可能同时与周边地区多个产业集群存在紧密联系,而一个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的相关产品可能同时在周边多个专业市场中加以销售。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柯桥中国轻纺城市场、诸暨大唐袜业市场等专业市场在绍兴就已陆续建立,近年来绍兴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之间融合更加密切。二是集群内企业与开放市场互动战略。即随着市场的深化,逐步建设多个相对应的能够实现分项功能的细分市场,从而与产品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相衔接,并通过集群内企业的带动效应和开放市场的互动与合作,实现集群内企业生产和服务功能的完善。三是社会网络与分工协作结合战略,即一方面重视地方性历史传统和人文环境,因为这是绍兴原生型产业集群成长的内在动力之一;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行各业分工的内向发展,通过社会网络与分工协作的交互影响,提供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自我繁殖及其成长动力。四是“无为而治”与“适时而动”战略,即在自发型集群形成前期,地方政府为避免与国家政策发生冲突,尽量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宽松政策环境;但绍兴市各级政府在集群具备雏形后,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极大提升产业集群发展速度。常州地处苏锡常都市圈,利用其独特的区位资源和体制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并已逐步形成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苏南模式”。2015年常州国内生产总值达5200亿元,居江苏第6位和全国第34位。常州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战略主要特点为:一是加强规划和有效整合集群链战略。得益于政府合理规划,目前常州已经形成洛阳机电、湖塘纺织、孟河汽摩配件、横林强化木地板、湟里电动工具等15个产业集群链,高效承担专业化分工和配套协作功能,在原材料供应、检验检测、产品研发、市场信息、物流运输、专利技术以及企业和协会管理等领域加以密切合作。目前这一形式正向成熟化方向发展,产业链的效率和水平大幅提升。二是以企业为载体引导产业集群创新氛围战略。常州以高新区为依托,以集群内的企业为载体,集聚创新资源、集中优势和重点布局相结合,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和加强成果就地转化,逐步建立并完善专利转让、技术交易和风险投资等公共服务平台,从而使包括众多高薪技术在内的集群内企业获得成长初能量和持续发展后劲。产业集群创新氛围的形成带动常州高新区智能仪器、软件、电子信息、新材料、动力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发展,其产值、利润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达到30%,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常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50%。三是推进知识技术转移扩散战略。在传统生产要素报酬率下降和知识技术报酬率提升的背景下,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也逐步转变为知识和技术的创造、组合、吸收和扩散。知识扩散和技术转移能力是常州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创新的重要源泉,常州不仅重视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组织内的相应集中,也通过产学研政策导向积极引导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合作与交流,提高技术和知识由产业集群中心向四周扩散与传播的效率。综上分析可见,包括绍兴在内的浙江产业集群很大一部分属于由市场驱动的“自发型”发展模式,即较好利用本地要素禀赋,并结合其历史文化优势,以专业产品、专业市场和专业分工为纽带,生产性企业与商贸服务性企业作为两个重要的子群落相互耦合,因而能够很好地根植入当地经济社会中而具有极强活力。这种市场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主要特征是,产业集群自下而上形成,对竞争优势的追逐推动企业自发集结并能够给企业带来显而易见的竞争优势。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前提下,政府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产业集群形成之后的调节领域,外部政策力量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成长及演化。而江苏的产业集群自形成之初就与当地的政府行为密切相关,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发展模式。除了常州高新区案例以外,苏州、无锡等城市的“开发区产业集聚”现象也是其重要体现。因为这种集群模式由政府主导规划并直接参与产业运作,因而能够集中社会各界力量并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产业集聚结果。从浙江和江苏的案例比较发现,不同的城市可以集聚大量具有某种相近特质的企业,从而形成表面看来产业功能接近的产业集群,形成不尽相同的竞争结果。究其原因,区域制度、企业文化与竞争方面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因素,集聚在一起的企业能否植根于当地经济中,并与其它企业融为一体从而形成网络型的互动关系,是城市是否能够实现通过产业集群发展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已表明,企业竞争优势是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产业竞争优势是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支撑;反过来,城市和产业集群又充当培育企业竞争优势的温床。因此,产业与企业、城市三者竞争优势具有一种良性传导机制。1.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的互动模型国外关于城市竞争的研究起步较早,Granovetter等学者认为,经济活动不仅是该城市与其他区域竞争的表现和过程,也是城市与其他城市争夺资源和配置处理的结果,而这种表现、过程和结果必定局限于一定的场所之内。因此,一种普遍的观点表明,经济活动和场所特制共同决定了城市竞争力的大小。以此为基础,国外相关学者构建了包括经济活动要素和场所特质要素在内的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前者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后者主要包括区域禀赋和人力资源。无论是经济活动要素还是场所特质要素,都必须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经济活动要素中,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处于中心地位,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实质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和产出增加值,还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科技实力和资本引进发挥作用。除此之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与行业、政府等相关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促进企业文化、政府管制和政策体系趋于完善的催化剂,并有效吸引区域内外高新技术人才从而提高城市人力资源水平和质量。特别是由产业集群创新所带来行业和区域科技实力的增强,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因素。目前国内外对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中应用较广的是:结合城市竞争绩效和竞争环境,从竞争角度解释城市竞争力。以英国IainDeas城市竞争力模型为理论基础,引入产业集群要素,基于竞争资本和竞争结果的视角,可以构建产业集群、竞争资本与城市竞争力的互动模型,从而充分阐释产业集群、竞争资本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互动关系。物质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四大环境的总和构成了城市的竞争资本,其中物质环境指的是劳动、土地、人口等生产要素的分布状况,经济环境指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社会环境指的是区域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整个社会文化体系,而制度环境指的是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这四大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们的总和构成竞争资本,主要在市场等非管制因素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基于企业的竞争结果和基于场所的竞争结果,当然其中也可能出现地方和非地方管制带来的的正向或负向影响。这种竞争结果反过来,又会促进竞争资本的不断深化并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克服交易不确定性和分散性等市场风险,具有类似特征的企业集聚于一定的场所,形成特定产业集群以降低中间产品交易成本。因此,竞争资本反映了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决定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对外影响程度,并间接决定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而作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产业集群及由此形成的集群文化,直接作用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由此可以认为,由物质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竞争资本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而产业集群及由此形成的集群文化构成了城市竞争力的物质实体,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产业集群、竞争资本与城市竞争力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2.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的相互作用通过产业集群、竞争资本与城市竞争力的互动模型,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之间是良性互动的过程。亦即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城市竞争优势形成,同时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又将反作用于产业集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第一,产业集群发展作用于城市竞争力提升。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系统创新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能够发挥一种集群效应,这种效应是具有分工合作联系的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特定区域内集聚的动因所在,也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基础和产业集群不断完善的推动力。产业集群效应包括资源集聚效应、创新激励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区域品牌效应等,区内企业依靠这些效应获取区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从而形成集群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并通过竞争优势传导机制,带动城市竞争优势的有效提升。其一,产业集群的资源集聚效应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认为,决定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条件是生产要素丰裕程度。随着集群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资源集聚的客体对象逐渐向政策偏移,良性发展的集群自然成为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助推器。其二,产业集群创新激励效应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竞合关系会大幅推动创新进程,因为通过充分建立联合和分项机制,集群内企业可以将自身要素条件和研发资源进行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有效配置。其三,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在集群所在地域范围内,产业集群组织内部的各类企业、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通过研究与开发可以获取相关新知识,而生产流程、产品工艺、市场信息、管理创新等知识一旦外溢,就成为产业集群内所有相关主体所共享的公共知识,并在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时形成城市独特的竞争优势。其四,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区域品牌是指某个地理或行政区域内某一优势产业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知名品牌,这一品牌为该产业集群内所有企业共同拥有并在产业市场中拥有较高市场份额和较大影响力,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提炼和浓缩,也是城市宝贵的无形资产。第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对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城市竞争力对产业集群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因素、市场需求、政府政策、人才聚集等方面。首先,城市竞争力是获取和争夺资源并转化利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直接或间接关系到该区域在某个特定发展机遇内获取各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这些因素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一个城市竞争力越强,区域集聚因素将更加有利,对资源的吸引和扩散能力越强,更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会提升该区域创新能力,并带动区域内企业的创新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扩大该区域产品输出以及产业集群规模。再次,城市竞争力越强的地区,不仅具有较高经济水平和更完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也会更加人性化,这些优越条件会吸引更多人才流向该区域,这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人才集聚条件。最后,任何集群都不应是一个保守而封闭的系统,如今区域产业已融入全球产业网络、区域经济发展已纳入全球框架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力提高可以吸引外来资金流入。产业集群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工具。基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学者总结出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从以上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出发,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最终获取城市的核心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战略制定和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本城市的物质资源和制度资源,突出区位特色和区域优势,构筑其它地区难以模仿的城市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市场驱动的发展模式,还是政府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政府都应在产业集群战略规划以及实施过程发挥应有作用,以促进产业集群战略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相融合。与此同时,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1.产业集群战略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相融合的实现路径城市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竞争资本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出发点。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战略与高科技产业区竞争力的提升,意大利以制衣、皮革、玩具等为主传统产业集群战略与意大利东北部及中部地区(俗称“第三意大利”)竞争力的提升等经典案例均表明,应以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四大维度,构建产业集群战略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相融合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其一,优化城市物质环境,加快信息化步伐。在合理改善劳动、土地、人口等生产要素布局的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更要注重城市信息化建设,帮助集群内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产品实现技术创新,提高决策反应能力和交易成功概率,实现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和价值链延伸,为产业集群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相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其二,完善城市经济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支撑。这就要求政府实施相关措施加强集群内企业技术交流和贸易往来,建立人才培训和融资担保服务机制,支持和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法律环境,并为集群内企业搭建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平台。其三,改善城市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应在集群内部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并形成科技资源与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深化专业分工和共创品牌知名度,以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和城市竞争力水平提升。其四,加强制度环境建设,营造区域文化氛围。不仅要求注重内部资源利用,而且要重视外部资源整合;在建设区域内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的软环境建设,从而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实现城市竞争力提升。此外,还应合理实施主导产业集群确定、产业集群区位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等产业集群战略及其配套措施以有效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2.政府在产业集群战略实施不同阶段发挥作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还得益于政府的宏观调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完全自主型”、“自下而上型”、“自上而下型”三条途径。其中,“完全自主型”即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利益诱致下自发地在某个区域聚集,而政府部门只是被动地发挥作用,因此可以称作是仅仅依靠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自下而上型”指的是政府部门在产业集群雏形出现后,积极地运用产业集群战略加以培育,从而发展成为高效产业集群;“自上而下型”的形成是指政府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出清晰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并加以有效地实施,从而最终培育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从浙江和江苏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战略对于实现区域腾飞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政府的直接干预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不再具备优势,无法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起支配作用。政府需要行使市场主导模式下的政府职能。因此,即使是复合型集群发展模式,在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自主发展和政府规划调控两者发挥的作用必然存在主次之分。为了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相适应,与产业集群战略相协调,就要求产业集群在市场和政府之间作出选择。在产业集群形成阶段,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市场环境、制度环境需要政府主导并构建,企业家精神和文化氛围也需要政府积极培育,这些是产业集群发展并走向快速发展通道的重要保证。在产业集群成长阶段,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一个都不能少,宜适用“政府+市场”的复合型模式。政府可以为群内企业的初创期提供必要的信贷扶持和其他优惠措施,加强教育和培训以建立集群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建立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以利于集群内外各组织之间信息沟通,促进集群信息网络的形成以不断完善集群创新的发展环境,从而帮助产业集群摆脱“成长的烦恼”。在集群成熟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宜以市场主导。政府应倡导扩大合作范围以避免群内企业长期合作而导致的路径锁定,尤其是鼓励群内企业与群外企业或者国外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这些措施实现政府促进创新的政策导向,以保持产业集群内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集群衰退阶段,政府应该审时度势,根据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前景进行客观评估,谨慎采用复合型模式或者政府主导型模式。从以上产业集群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选择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因为在资金、人才、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于一定区域内集结的过程中,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政府的规划和调节作用功能也不可低估。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起到的不同作用,进一步深化产业集群战略以促进城市竞争力持续提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大型跨国企业,更需要根植于众多中小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分工与便利化交易,产业集群在资源和信息的争夺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搭建了产业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这一结论不仅被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轨迹证实,也充分体现在中、印、巴等新兴经济增长案例中。作为一种崭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逐步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均具有相似度的绍兴和常州为起点,进而延伸到浙江与江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其战略差异的分析,可以揭示产业集群及其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作用。包括绍兴在内的浙江产业集群很大一部分属于由市场驱动的“自发型”发展模式,以专业产品、专业市场和专业分工为纽带进而相互耦合的生产性企业与商贸服务型企业,能够很好地根植入当地经济社会中而具有极强活力,外部政策力量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成长及演化,政府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产业集群形成之后的引导和调节。而江苏的产业集群自形成之初就与当地的政府行为密切相关,由政府主导规划并直接参与产业运作,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发展模式,因而能够集中力量并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产业集聚效应。不同城市可以集聚大量具有某种相近特质的企业,从而形成表面看来产业功能接近的产业集群,形成不尽相同的竞争结果,产业集群及其战略差异可以作为解释浙江和江苏城市竞争力出现不同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当然,区域制度、企业文化与竞争方面的差异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集聚在一起的企业能否植根于当地经济,以及城市是否能够实现通过产业集群发展获取竞争优势。以英国IainDeas城市竞争力模型为理论基础,引入产业集群要素,基于竞争资本和竞争结果的视角,构建产业集群、竞争资本与城市竞争力的互动模型表明:由物质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竞争资本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而产业集群及由此形成的集群文化构成了城市竞争力的物质实体,产业集群、竞争资本与城市竞争力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因而,产业集群战略制定和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本城市的物质资源和制度资源,突出区位特色和区域优势。无论是市场驱动的发展模式,还是政府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政府都应在产业集群战略规划以及实施过程发挥应有作用,以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四大维度,构建产业集群战略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相融合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在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在市场和政府之间作出倾向性的战略选择。产业集群战略规划及相应的政策体系建设,在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浙江与江苏的比较分析,以及产业集群、竞争资本与城市竞争力的互动模型构建,深入剖析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的协调机理,力求在案例探究和理论分析上进行拓展。但本研究在产业集群战略与城市竞争力协调发展的国内实践与国外经验的大样本调研方面仍有待深入,基于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也需要进一步探究。从产业集群战略的角度,基于数据分析并借鉴国内城市实践成果和国外城市成功经验对城市竞争力展开具体政策体系的研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文献】[1]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王仲智,王富喜.增长极理论的困境与产业集群战略的重新审视[J].人文地理,2005(6):34-37.[3]陆立军,王祖强.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陆立军,杨海军.市场拓展、报酬递增与区域分工——以“义乌商圈”为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4):67-78.[5]李刚.基于产业集群的内蒙古区域竞争力研究[D].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2008.[6]李佐军.创新型产业集群事关经济后续动力[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1):53-56.[7]龚丽敏,江诗松,魏江.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与战略定位:基于浙江两个产业集群的比较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2).[8]Palmade,V.IndustryLevelAnalysis:TheWaytoIdentifytheBindingConstraintstoEconomicGrowth[J].WorldBankPolicyResearchworking,2005.',)


  • 编号:1700753708
  • 分类:其他文档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11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49252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其他文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