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其他文档 > 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波特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

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波特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格式为 doc ,大小 33792 KB ,页数为 5页

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


('国家竞争力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一个综合的竞争力模型,这书引起了很多的议论,深入分析转变中的竞争环境。波特认为企业的成功在于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竞争优势。现今的竞争地位已不能单靠天然因素来维持,而是一定要建基于专利资产,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品牌和产品差异,以及卓越的管理。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因素情况、需求情况、相关和辅助行业,以及公司策略、结构和竞争。行业和国家的竞争力能否发挥,则视乎上述因素的互动效果。以下简述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生产因素情况就竞争优势而言,拥有先进的生产因素,(基本建设、有效率的通讯和人力资本投资)比拥有天然基础因素(劳动力的数量、土地、资本等)更为重要。·需求情况由于顾客的精明和要求,使生产商提高产品水平去迎合考究的需求。·相关和辅助行业由于相关行业的大量涌现,不论顺势或逆势的,刺激产品的创新和级次的提升。·公司策略、架构和竞争波特主张无障碍的竞争,强烈反对国家容许公司取得强大的市场力量。高度的竞争有助于提升层次和维持竞争优势。在波特的竞争力模型中,政府角色和机会是贯注在竞争力的发展因素。政府的角色是间接的,而政策是用来方便和支持市场动力,以及提高生产因素的水平。基于上述的竞争力决定因素,国家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这过程的次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必定包括所有阶段的。阶段阐析如下:·第一阶段:因素推动在这初步阶段,经济的推动力是基础因素,生产集中于基本用品和不老练的制造商。由于国家脱离这阶段遇到困难,故在发展中国家,只有少数的NIES脱颖而出。·第二阶段:投资推动虽有些厂商只在规模和成本的价格敏感基础上竞争,但投资仍为制造业带来发展。由于企业吸取科技和营销技巧能力的增加,为国家带来储蓄和长期的经济成长。马来西亚和泰国正处于这阶段。·第三阶段:创新推动在这阶段的高峰,因竞争力因素相互增强的效果,使本地经济可以摆脱对外国科技和营销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倚赖,去发挥自己的天赋的潜能,创出有效能的创新——利润——投资——创新周期。日本可能是这个阶段最佳的典范。·第四阶段:财富推动由于维持不断创新的必要投资少,引发经济毛病,最终导致经济萎缩。在这阶段中,企业的经营重点会放在财富的保有和权益上,这比企业效率更为优先处理。当公司与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时,他们便会谋求国内团结,巩固力量(合并和收购),免得被外国公司兼并。美国公司自八十年代中开始,逐渐出现这种情况。波特模型在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上,贡献很大,它尝试去抓紧和整理不同的片面(和不完全)的解释,归纳为基本的模式。这模式析述竞争因素相互间的影响;企业维持优势,需要在创新和改良上投资,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因素,特别是以熟练劳力作为资产。波特模式虽然有贡献,但也引来相当多的批评。波特模型最受批评之处是太过内向性。这模式所处理的是国际竞争力,但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全部都是以本土国内为基础。再者,波氏模型并没有详细考虑经常改变的贸易和投资方式、超国家组织的决定(如GATT)、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除出口外的国外市场服务的模式,这强烈的内向焦点,在模型的决定性因素中,明显可见,而较量与竞争也完全集中在本土。高层次的竞争有可能在大型经济体系中出现,但并不易在小规模的经济体系中找到。对于波氏模型,邓宁指出该模型忽略了FDI的角色和当时的MNE。波氏虽肯定对外投资的角色,但却忽略海外附属公司对竞争优势的贡献,这是‘不完全健康的’,故应以全球化的向度来分析国家的竞争力。邓氏更指出当跨国商贸日益重要时,企业以本国为基地,利用自己具竞争力的资产,在外国大展全拳脚。在较小型、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当个别公司愈来愈依赖国外市场的销售(和生产),其本国的市场则相对地萎缩。当他们扩展国际网络时,如转包合同、策略性联盟和其他合作关系,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地区独特性便变得含糊了。加拿大的商贸如上所述,因为美国市场对加拿大的影响,比加拿大对自己本土市场的影响更甚。事实上,对于欧洲和北美的企业来说,地区经济整合是跨国家的了。有学者则质疑波氏模式的适用性。波氏模式以十大工业国家的资料为基础,分析创新的、高科技的产品,其忽略了以资源为经济基础的国家,未能全面地代表世界经济的工业结构,故波氏模式应多考虑较小型或倚重农业、服务业或天然资源国家的经济结构,以能发展出更具普遍性的模型。其他批评则指波氏模型还有未尽善之处,包括对宏观经济的考虑、在模型中国家文化的角色、以及未能有效处理科技因素。无论上述对波特模型的争辩如何,波氏模型对企业策略和政府政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包括:·竞争优势是充满动力的概念,基本上,它是从改良、提高层次和改变发展出来的;·优势可在价值链任何一处作为起点,其不局限在制造业;·由于优势只可以靠不断的改进来维持,故公司应该以积极的方式来接受改变;·要维持优势就得提高它的来源的层次,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基本的经济来源是熟练员工;如果竞争压力是维持成功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公司应该可从国际策略中得益。对政府而言,波氏模型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政府的基本责任是缔造和维持有利竞争优势的环境;·政府支持弱势的工业,只会拖累国家,使国民生活水平下降;·由于人力资源十分重要,良好的普及教育制度是必不可缺的,但这并不足以带来国家经济的成功;·严谨的产品性能标准、产品安全和对环境的影响都会提高竞争力,宽松的标准就不能提高竞争力;·与主导竞争者合并和联盟会消弱国家的成就。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可能是实践波特模型的最佳例证。在过去的三十五年,新加坡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但她并非盲从地跟随波氏的做法,其政府以很强的干预、加上国家远见倚重对内投资,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包括下列的阶段:第一阶段,由1959年国家独立到六十年代中期,致力以进口替代达到工业化,这个策略是要克服独立所带来的困难,包括工业不稳、种族冲突、失业率高和转口贸易呆滞不前,并集资发展由马来西亚倡议的共同市场。她希望鼓励增长、提高工人就业率和提供另一转口贸易的途径。这阶段于六十年代中,因一连串事件发生迫使她改变策略的方向,继而结束,这些事件包括跟马来西亚拆伙,以及英国撤出新加坡的军事基地,事件对当地的经济不利。面对经济腹地的流失,只有极细小的本土市场,以及下跌25%的GNP,新加坡的发展策略转移到第二阶段,即出口劳力密集的货品。就在此时,由于发掘和培养本地的企业家是缓慢和不可靠,有人建议政府积极干预经济,依靠市场的力量,创造投资气候和商贸环境,包括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措施、制度改革、教育架构的重组,以及税制的详细审议,以吸引国际企业的投资。在这个阶段,新加坡的贸易和投资迅速增长,而MNEs将劳力密集生产程序,迁往劳工成本较低的地方,如新加坡。从七十年代初期,新加坡的劳动力充分就业。接着是劳工短缺和国外保护主义的兴起,经检讨竞争策略后,新加坡转移到高增值的经济活动,这是在1979年的第三阶段。当时,政府推行一连串的财政措施,增加对R£D和教育的承担,以创造一个成熟的、以制造和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虽有明显的成就,但新加坡不以为满足,他要继续的发展,在亚太区寻求新机会。座落在壮丽的地理位置,以及拥有完善基建和熟练劳动力的国家——新加坡,它要将自己定位在该地区的竞争策略中心,吸引更高层次的商贸活动,包括R£D、市场推广、金融和策划。为达到目标,部分借助新的地区组合,SIJORI成长三角带,结合三国的资源,互补不足,包括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基建和熟练劳工、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天然资源和廉价劳工。新加坡藉与香港很强的商贸联系,提供具吸引力的基础,以进军重要的中国和越南市场。以上述新加坡追求一个提高自己竞争优势的策略,她以清晰的国家远见,政府积极的干预,以及提升竞争优势的来源,包括劳动和基建,使经济得到高增长、充分就业,以及大大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经济中,香港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她被视为世界上最开放、最少管制的经济体系之一,政府实质上没有太多的管制和干预,插手有关国际竞争力的事务。另一方面,香港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表现出相当大的适应力,她以前是一个偏远的殖民地贸易区,跟中国通商,转口贸易,其角色开始逐渐转变。随着中国与1949年对外关闭,香港成为一个成功的制造业经济体系。上述的成功是因为一些有利情况的出现,包括因冷战刺激起对制造品的需求,从上海流入的技术与管理方式,有助香港制造业发展;加上当时从内地来港的难民潮,带来大量可训练的廉价劳工。这些因素配合中国人坚毅的企业家精神,以及香港的法律、财务与经济基础设施,带来可观的经济增长和表现,特别是小规模的纺织、成衣、塑料和电子制造业。近年,香港的经济角色已因将主权回归中国而有所改变。香港于华南地区的商贸并没有因资源互补而减慢发展速度。香港经济的优势是在于国际化。1979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港商基于中、港两地薪酬的差距和内地充足劳动力的因素,北上设厂,以降低制造成本,争取竞争优势。南中国的劳工成本大约是香港的十分之一。有研究分析香港两大制造业,即成衣制造业和电子业的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指出个别工业所采用的竞争策略有相同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成衣制造业和电子业的核心策略均是依赖劳力密集式的生产,定期快速地调节生产去供应市场。以电子业为例,他们的目标市场规模并不大,如图文传真机、电视游戏、发声玩具和其他合成电路的应用工具等。但成衣制造业来说,他们则集中以短期合约方式,生产外国国际名牌的高质时装。在这两种行业中,买手代理跟制造商的关系尤为重要,他们有一细小的网络,经常联系。香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能回应需求的改变,利用行业内高度相互依赖的灵活网络关系。香港的工业出现了高度“片段”和“断层”的现象。所谓“片段”现象是指不同的产品生产程序由不同的制造商负责;而“断层”则指在企业内没有整套生产成品的工序。工业截短的意思是需要自己全盘承担需要的经费,而破碎是指转移在什么地方进行工业活动。以电子业为例,厂商倾向将劳力密集式的生产迁移去内地,以人手装嵌零件,节省全盘自动化的成本,以维持竞争力。在行业的研究活动中,业者多在生产改良,而不是核心的技术或设计,故大部分的制造业以原厂设备制造经营,很多企业将经营的方向转以贸易为主,利用供应和转包网络,向前整合。根据研究表列香港商业活动的类别。在香港进行的商业活动─────────────────────────公司商业活动的百分率活动性质─────────────────────────70-90%总部、贸易融资/文件、商业谈判、交通─────────────────────────60-70%产品设计、商品销售、R£D、市场推广、市场研究─────────────────────────50-60%售后服务、样本制造、起模、品质控制、存仓/分销─────────────────────────40-50%包装─────────────────────────30-40%制造、装配/加工─────────────────────────上表显示,较需熟练技术和复杂的活动都是集中在香港;相反地,劳力密集的工序和装配就多在离岸的南中国地区进行。有学者利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香港商业竞争的情况,当中有不少的发现。公司策略、架构和竞争是香港工商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中成功的例子是具有网络、规模不大的中小型企业。在华人企业中,以中小型企业来经营的方式十分普遍,其藉策略性联盟来组成网络,使规模不大的公司联合起来,克服因规模小的资源限制。整体来说,合作体系的效率很视乎双方互信的关系,而有效率的系统则有助减低交易成本。波氏没有着眼在合作系统,他以个别公司作分析的单位,故没有考虑到公司间的网络关系。香港公司的策略是建基于:“速度和灵活的回应,培养互信的关系,以便在周转不灵时,维持现金流动,避免对劳工作沉重而长期的承诺,避免对某一种生产技术作巨额投资,以免将资金‘锁死’。”策略则重生产效率;与此同时,竞争激烈,因为有众多的供应商供采构者(买家)选择。对很多香港最成功的出口工业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设计规格、工人技能和灵活的生产技术。如上文所述,设计的投入并非香港企业的强项,一般由购买客户(机构)提供。由于香港企业规模小,没有自己的研究、设计和新产品的开发,故往往要在产品交易的最后阶段中离去。香港的熟练和可训练劳动力,其供应稳定。在较早期,涌入的难民为香港带来合适的劳工;而近期中国内地也提供了适合的劳工来源。基于文化原因,儒家传统鼓励人努力和有毅力,强调学习的价值和创造,以及创造灵活和服务的劳动力。同时,香港政府积极推行教育政策,提供高质素的小学教育、中学和专才教育(有私立的也有政府津贴资助的),以能将经济升级。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培训职业技能的专才,服务工商界。香港经济的开放,鼓励读取和使用有关市场机会和生产过程的商业资料。在香港的工业中,网络是指企业跟相关和辅助工业的关系,其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工业结构组成的竞争力至少于个别公司竞争力一样强。本地电子零件、时装布料、染料、配件和标签的供应商能以敏捷和灵活回应市场,作出贡献,故敏捷和灵活是香港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波氏所说本土需求的情况是跟香港处境关连不大的因素。香港本地对工业产品的内销需求不大,工业产品的需求多来自大手买家,而不是消费者,通过中间商的协助,使产品的需求和供应得以配合。香港的工业亦从某些项目中得益,包括强健的营商基本措施,生产技能和廉价劳工的吸引,中国经济开放所带来的大量劳动力供应,香港所扮演金融与管理中心的角色,以及香港经济开放所带来的灵活和协调。利用波特模型来分析香港的经济体系,其限制如下:第一,波氏模型强调国界的经济独立性,但香港的经济体系不能独立生存,其跟中国有解不开的联系,相互结连,即是说在同一个模型中,竞争力不是由单一经济实体所出,而是由两个不同但不可分割的经济体系所产生出来的;第二,以公司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跟大部分亚洲地区以网络营商的架构不配合。香港企业的成功,是有赖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相互依赖;第三,机会因素对与香港企业的竞争力极为重要,危险的地方是这机会因素比波氏模型的依赖性变数更为重要;第四,香港的需求状况似乎言过其实,因为很多成功的香港工业都是在最终市场中离开,依赖分包人和采购机构作为中间人,完成交易。根据《世界竞争力年报》的资料显示,香港的科技竞争力总排序从1992年的第十名降至1998年的第二十五名,而1992年至1998年香港在R£D资源、技术管理及科研环境分别跌了14、11和14个名次。香港要提升科技竞争力,可从下列四方面入手:1、改善人才结构香港虽注重工商金融方面的人才培养,但却忽视科技人才培训,故应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结构,同时要引进海外尖端科技专才,加强和内地合作高科技产业的发展。2、建立有利高新技术发展的融资机制发展高新科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设立第二板股市、政府专项基金,以及银行放宽对高新技术投入的贷款,都是有助发展高科技竞争力的方法。3、加强香港和内地的科技合作内地的科技专才和本港既有优势相结合,共同发展科技产业,有利双方长远的发展。4、政府积极支持,提升香港科技竞争力政府支持高新科技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设立创新科技委员会及政府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家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问题1、请阐析波特国家竞争力模型的优缺点。2、你同意上述对香港竞争力的分析吗?你认为以波特模型来分析香港会有哪些限制呢?3、请列述香港有哪些竞争优势。4、你认为香港是否需要加强竞争力?若有需要,请说明有哪些可行的方法。5、政府、MNEs和市场三者在未来的相互关系会有何改变?',)


  • 编号:1700773632
  • 分类:其他文档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5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33792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其他文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