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中学2023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2023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中学2023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格式为 docx ,大小 27584 KB ,页数为 16页

中学2023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XXXX中学2023年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XX年秋季起,我校高一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按照教育部、XX省、XX市和XX市的有关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实际,在试行稿的基础上,现修订我校新课程改革方案。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课程新体系。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充分体现时代要求,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市中课程。二、目标与任务1.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2.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保证教育质量,为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3.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提高课程的执行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营造课程实施的交流平台,形成先进的课程文化。4.改进教学行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5.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有利于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6.充分发挥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对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建立学业考试成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三、领导机构1.课程改革与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徐晓林(全面领导课程改革)副组长:胡福林(分管综合实践活动)徐永琴(分管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张永辉(分管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组员:何培中(负责各类上级文件的传达等)尹华(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等)施惠林(负责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管理等)洪敏(负责校本课程研究等)各年级组长唐琴(负责高一年级具体工作)陈忠平(负责高二年级具体工作)戈峰(负责高三年级具体工作)2.学生选科指导工作组高一年级组全体班主任、各学科备课组长和部分经过培训的教师。课改领导小组:统筹学校课程改革实施工作;做好规划,组织实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整合资源,协调管理;改善条件,提供保障;健全制度,制定政策;推广经验,做好宣传。课程管理工作组: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学科课程小组由本学科任课教师或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报学校课程管理工作组审定。课程管理工作组负责统筹学校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根据不同学习领域的特点设置若干个学分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负责学分认定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学生选科指导工作组: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规定选课指导工作的工作程序,明确选课指导的责任,安排指导教师,向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手册,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教科处:为课改搞好研究和服务;协助搞好培训,总结、推广经验。教务处:根据课改要求,落实课程计划的安排,开足新课程的课时数,搞好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德育处:根据课改要求,研究行政班教学班并行情况下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工作。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本学科、本年级的学科实验方案,老师制定个人实施计划,并实施。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专门抓,部门领导带头抓,深入课堂听课,及时研究和解决课改中的问题,形成人人了解课改、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四、重点工作(一)以校本培训为主,搞好岗前培训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课程改革就失去了灵魂。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就难以顺利、健康地进行。我们要把教育理论学习与培训作为课改最重要的环节,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切实抓好。我们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把集中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经常性的校本培训、即时点拨式的案例培训有机结合好。1、集中的通识培训,即通过集体培训打造共同的教育新理念,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产生思想、观念、情感上的认同感和投身课改实践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上坚持培训对象的全员性(学校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全体教师)和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利用暑假进行。2、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校本培训,即以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在职培训。校本培训以充分挖掘学校本身的课程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己、升华理念、解决自身问题为主要内容。坚持持续性、针对性、主体性、合作性和一致性。在目标上,追求“教师即研究者”,促进教师形成自我在岗学习提高的内在需要,鼓励帮助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经验,改进教育行为;在方式上,走“校本化专业发展”之路;在内容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侧重于实施新课程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3、即时点拨式的案例培训,即通过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来促进教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内化。依据因事因人的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点拨式的即时即地培训,促使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以研究推动工作,把研究成果落实在工作中,使问题得到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解决。要坚持培训方法的多样化:如专题培训法,考察学习法、观摩研讨法、课题研究法、导师带教法、学术沙龙法、总结经验法等。要倡导教师从案例入手,在分析教育行为中反思自己;倡导教师从评价入手,在进行自我评价中剖析自我;倡导教师从问题入手,在强化行动研究中明辨自我;倡导教师从课程入手,在发展课程中提高自我。要不断提高自己课程开发的能力、课程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1、理想的课堂蓝图只有化作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全面落实《新课标》。做到五个“注重”:(1)注重钻研“标准”、活用教材、分析学生、收集信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2)注重整体结构的设计;(3)注重设计学生学;(4)注重形成个性化的设计方案;(5)注重写教后札记。2、步骤:第一阶段:提出“自主、探究、合作、整合”八字教学方针,坚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通过相互听评课和校内调研,通过自评、互评、点评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进一步理解。同时,做好家长、社会的宣传工作。第二阶段:以每人一节研究课的方式相互学习借鉴,进一步打开思路。第三阶段:课改领导小组、教科研人员深入听课,重点发现、培养典型,总结、交流、推广,推进课改进程。3、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开放的教学课型;不搞单一的教学课型,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百花齐放,鼓励争鸣,支持尝试。如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等。4、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借他山之石。(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材选用:按市教育局统一要求选用。根据需要,酌情给教师再选一些其他版本教材。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着手:1、对教材灵活运用教师结合本地区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等。2、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及其合理利用(1)对教辅、教具自主开发。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和自己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简单的教辅、教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辅和适合学生交流、操作及合作学习中使用的教具。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2)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整合优质资源,开创适合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3、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时要坚持:(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2)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3)“实”与“活”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4)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5)量力而行,不可急于求成。(四)致力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要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实现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主要渠道(1)主体探究性课堂。通过展示事实、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引导点拨、思维整合一一剖析事物、体验创新一一讲练评议、综合运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积极探索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社会大课堂一一课题研究。即模仿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或由教师提出或由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产生自己学习成果。要特别注意发挥网络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2、实施策略(1)学生的学习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要创造多种方式让学生“随机学习”;(2)教学的辅导策略--强调教师的“引航”作用;(3)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策略---建立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4)学习内容的选择策略---开放学习内容;(5)教学手段的选择一一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作用。3、操作要点(1)要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情感。(2)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信息素养。(3)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精神,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及成果,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4、处理好几个关系(1)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2)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3)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4)独立学习与合作研究的关系;(5)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关系。(五)解读课改理念、优化教学管理课程改革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师生积极性,激活师生内在动力,激发师生的创造激情,提高教与学的双重质量。因此,教学管理创新的关键是“人本化”和“生本化”。1、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把教学管理的着眼点从注重教师“教”的管理,转到重视学生“学”的管理;从传统的半封闭型管理,转为开放型管理。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培养和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最大限度地为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提供条件和保障,要充分体现“规范”和“解放”的统一。2、加强学科内部纵向管理和学科之间整合的横向管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两个转变。3、建立以年级组管理为线索和以学科组管理为线索有机结合的管理体系,形成管理特色。4、创新教育教学制度适应新课改要求。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备课制度,以学生的“学”为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重视探究过程,教案要与课改同行。再如课程评价制度的改进,必须有利于对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有效监督和调控。还有课堂教学管理、活动课程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档案管理等制度创新都要体现人文精神,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提高。制度的创新重建难度较大,坚持边做、边研究、边修改。5、构建新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构建以学习、研究和探究为主要形式、以学习型组织和制度的形成为重点的教学管理模式。要将管理目标与管理过程有机统一起来。要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有效促进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教学研究制度的形成、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以及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高。(六)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我校的优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致力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要充分发挥现有硬件、软件的作用,并不断充实资源库;(2)要让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先进新课程实施的年级(班级),让课改班级在全校率先成为信息化实验班;(七)坚持科研先导,以课题研究带动新课程实施课程改革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研、科研显得特别重要。课改呼唤教研、科研,为教研、科研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课题和广阔的用武之地;课改也只有依靠教研、科研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和科学推进的动力及措施。思路:以师本研究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课题为载体,以培训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原则:边实验、边研究、边培训。首先,组织力量对以下问题进行调查研究:(1)新课程理念与我校教师教育观念的现状;(2)实施新课程所需物质环境与学校的现有条件;(3)新课程的课程结构与原课程结构及教学计划;(4)教师现有教学基本功与新课程的适应性;(5)现有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与学方式;(6)新课程实验教材与正在使用的教科书的比较分析;(7)现有评价方式与新课程评价要求的差距。通过调查研究,明确学校课程现状,找准课改工作的起点。其次,本着“整体规划、自主选题、成果共享”的思路,组织课题协作研究。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2)对课程开发、整合的研究;(3)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4)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研究;(5)校本课程、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6)艺术综合课程实施的研究;(7)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研究;(8)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第三,构建课程改革教科研网络。全校形成由学校教科室—各部教科室—教研组—实验教师组成的“横到边、纵到底”的教科研网络,积极开展课堂观摩、教育沙龙、教学评比、交流研讨等形式的研究活动。积极倡导“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目标是出成果:出理论,出人才要编写我校自己的《新课程教学设计集》、《论文集》等。第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课改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在理论指导下,加强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理论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研人员的作用,在重视个人学习与反思的同时,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与协调、交流与合作、经验共享、共同成长,要积极争取专家的支持和指导。(八)做好专项调研工作在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规划下,建立并完善课程改革的调研制度,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一情况,总结经验,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正常有序地开展新课程实验工作。(九)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根据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实验推进等各项工作。做好用于课程改革的经费预算和计划,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十)做好舆论宣传与发动工作利用家长会、宣传栏等形式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课程改革工作。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社会支持的良好环境,确保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实现。附:XXXX中学新课程改革各级领导小组名单一、课程指导与管理类1.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XXX副主任委员:XXX2.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组员:XXX、各年级组长3.课程管理工作组组长:XXX副组长:胡XXX组员:XXX、各年级组长二、学分认定与管理类4.学分认定工作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组员:XXX、全体班主任、各学科备课组长5.学分管理小组组长:XXX组员:XXX、各备课组长三、综合实践类6.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组员:XXX7.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组长:XXX组员:XXX、各年级组长8.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领导小组组长:XXX组员:XXX四、综合素质评价类9.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组员:XXX10.综合素质评价监督小组组长:XXX组员:XXX、学生会主席、家长理事会理事长',)


  • 编号:1700737323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16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27584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