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高职高等数学教案,高职高等数学教材

高职高等数学教案,高职高等数学教材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高职高等数学教案,格式为 doc ,大小 2621992 KB ,页数为 70页

高职高等数学教案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理论)教案系部:基础部任课教师:蔡高明教师职称:讲师授课对象:动漫142课程学时:60学年学期: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1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9.25(第四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函数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解方法;2、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会求解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师生互动,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定义域的求解;函数的几种特性;难点、定义域的求解;奇偶性的判断。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新教程序言为什么要重视数学学习(1)文化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准确性、严格性、应用广泛性,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思维特征,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2)开发大脑——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对于训练和开发我们的大脑(左脑)有全面的作用;(3)知识技术——数学知识是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能力和技术;(4)智慧开发——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为人的一生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二、讲授新课先介绍变量、区间以及领域的概念,然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匀速运动),引起学生的兴趣,进一步使学生想了解什么是函数,好奇心吸引学生们认真听课。顺利引出函数。1、函数的定义(课件展示(或板书))说明:函数是变量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单值对应),函数的表达式如下:(1)定义域:自变量的取值集合(D)。(2)值域:函数值的集合,即。2、函数的二要素(板书)构成函数的两个重要因素: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如果两个函数定义域相同,对应法则也相同,那么这两个函数是相同的。(熟记)注意:为了使定义域在数学上有意义,要求,(1)分母不能为0。如时(2)偶次根号下非负。如时(3)对数的真数大于0。如(4)正切符号下的式子不等于。(5)余切符号下的式子不等于。(6)反正弦、反余弦符号下的式子绝对值小于等于1。例1求函数的定义域。例2确定函数的定义域。说明:根据学生们做题的情况,老师仔细深刻地讲解,加深学生对定义域求解的理解和掌握。(5分钟)(15分钟)(10分钟)(10分钟)3、函数的表示方法通过板书结合实例,简述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且给出函数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该函数,加强学生对函数的表示方法的理解。4、分段函数分段函数:对自变量的不同取值范围,函数用不同的表达式。例如:符号函数、狄立克莱函数、取整函数等。分段函数的定义域:不同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并集。注意: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时,应先确定自变量取值的所在范围,再按照其对应的式子进行计算。点评:通过例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于分段函数的认识5、函数常见的几种基本特性(课件展示,板书辅助)函数常见的四种基本特性: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有界性。讲解思路:(1)给出奇偶函数的图形,对比性地进行讲解;(2)通过例题讲解,示范最小正周期的求解方法(3)给出一些函数,提问学生函数是否有界。三、例题分析例1的定义域为,值域为。例2的定义域为,值域为。例3设,求,和。解,,。注意: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时,应先确定自变量取值的所在范围,再按照其对应的式子进行计算。四、课堂小结1.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的二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2.函数的特性: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师生互动,提问学生本次课程相关的知识点问题。(10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思考题:1、确定一个函数需要考虑哪几个基本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2、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有那些?[定义域、对应法则都相同时两函数相同]2、思考函数的几种特性的几何意义?[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作业题:P10:习题1.1(3)(4)课后总结分析:第2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9.27(第四周星期六)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函数与极限§2初等函数、数列的极限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几种基本初等函数,掌握复合函数的概念,会判断函数是否为复合函数;2、掌握数列的概念,会求解数列的极限以及判断数列极限的收敛性和发散性。教学方法、手段: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习题训练为辅,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复合函数;数列的极限;难点:复合函数的判断;数列极限的求解;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知识回顾(板书)采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次课的主要内容。二、讲授新课1.基本初等函数(课件展示,板书辅助)熟记:六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像、性质。板书:结合图形,讲解六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性质。2.复合函数(板书给出)说明:(1)并非任意几个函数都能构成复合函数。如:y\uf03d\uf020lnu,u\uf03d\uf020\uf02d就不能构成复合函数。(2)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各个复合体定义域的交集。(3)复合函数的分解从外到内进行;复合时,则直接代入消去中间变量即可。强调:在求两个函数的复合时,注意中间变量的取舍。板书:给出例题,让学生们做练习,加深学生对复合函数的理解和掌握。复合函数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复杂性。3.初等函数由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和有限次复合步骤所构成的,并且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叫做初等函数;否则,不是初等函数。说明:(1)一般分段函数都不是初等函数,但y\uf03d\uf020︱x︱是初等函数;(2)初等函数的一般形成方式:复合运算、四则运算4.数列的概念(课件展示)板书:举出例子,配合讲解数列的概念,引起学生对于数列的极限的意识。5.数列的极限(课件展示)根据下面的一个例子引出数列极限的概念。半径的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为正多边形的边数,当越来越大时,就越来越接近圆的面积,当无限增大时,就无限接近圆的面积。这时,我们说以圆的面积为极限。通过对以下例子的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并且会运用数列极限的概念去解题。例如:当时,收敛于0;当时,收敛于1;当时,无极限,发散;(10分钟)(15分钟)(1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当时,时而取0,时而取1,震荡无极限,因而也是发散的。注意:数列极限的收敛性。三、课堂演练例1、分解下列复合函数;(1)(2)例2、求下列数列的极限并说明其收敛性;其通项分别为。四、课堂小结1、初等函数的结构:由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四则预算和复合步骤所构成;2、数列极限:直观描述,精确定义,几何意义3、数列的收敛性:如果一个数列有极限,则称该数列是收敛的,否则称为发散的(10分钟)(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思考题:举例说明两个任意的函数能够复合成一个函数吗?作业题:P10:习题1.1(5)(6)课后总结分析:第3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9.29(第五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函数与极限§3数列的左右极限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运用函数极限的概念求函数的极限;2、理解函数左右极限的的概念,会利用函数左右极限判断函数的极限是否存在。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函数的极限及函数极限的求法;难点:左极限与右极限。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复习基本知识——数列极限1、数列的概念;2、数列极限的概念;二、讲授新课引例:函数的图形。老师通过对引例的讲解,使学生们对函数的极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后给出极限的定义。1、当时,函数的极限(课件展示)(1)函数当趋向于无穷(记为)时的极限,记为或当时,。(熟记)(2)函数当趋向于正无穷(记为)时的极限,记为或当时,。(熟记)(3)函数当趋向于负无穷(记为)时的极限,记为或当时,。(熟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且。(结论)注:无限增大时,函数值无限接近于;无限减小时,函数值无限接近于。2、当时,函数的极限函数当趋向于时的极限,记作或(熟记)3、函数左右极限的概念函数当时的左极限,记为;函数当时的右极限,记为;(10分钟)(5分钟)(20分钟)(10分钟)(15分钟)注:左右极限统称为函数的单侧极限。函数的极限与左、右极限有以下关系: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注:我们主要利用此充要条件来验证某些函数主要是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极限情况。三、课堂演练例1:求下列函数的极限(1);(2);(3);(4);例2:试求函数在和处的极限。四、课堂小结(师生互动)1、函数的概念:趋于无穷时的极限概念,趋于正无穷、负无穷时的极限概念,趋于某一点的极限概念;2、函数的左右极限。3、极限是函数的一个局部性质。(20分钟)(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思考题:1、函数在趋于无穷和某一点时,函数的极限在定义上有什么区别?作业题:P19:习题1.2(1)(2)(3)课后总结分析:第4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0.9(第六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函数与极限§4极限的性质极限的运算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理解极限的惟一性、有界性、局部保号性、夹逼准则,以及极限性质的推论;2、熟练掌握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并且会用极限的运算法则求函数的极限。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利用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求函数的极限;难点:函数的极限的运算法则。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复习基础知识——函数的极限(课件展示)1、函数在不同情况下的极限的概念;(熟记)2、函数的左右极限。(理解)二、讲授新课1、极限的性质在讲极限的性质之前,给出两个新的概念:邻域和去心邻域。(了解)开区间称为点的邻域;开区间称为点的去心邻域,其中。极限的性质:(了解)(1)惟一性;(2)有界性;(3)局部保号性;局部保号性的推论;(4)夹逼准则。根据函数的图形,一一讲解极限的性质,使学生们对函数的极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2、极限的运算(熟记)(1)极限的可加(减)性;(2)极限的可乘性;(3)极限的可除性。老师根据例题对上面极限的运算一一进行了讲解,通过对极限运算法则的讲解给出如下折推论。推论1常数可以提到极限号前,即CAxfCxCf\uf03d\uf03d)(lim)(lim。推论2若m为正整数,则\uf05b\uf05dmmmAxfxf\uf03d\uf03d)]([lim)(lim。注意:在不能直接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时,可先考虑将函数适当变形,再考虑能否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常用的变形方法有:通分,约去非零因子,用非零因子同乘或同除分子分母,分子或分母有理化。三、课堂演练例1:求下列函数的极限(1);(2);(3);(4);例2:求下列函数的极限(1)。(2)。四、课堂小结(提问的方式)1、极限的性质:惟一性、有界性、局部保号性、夹逼准则;2、极限的运算法则:可加(减)性,可乘性,可除性。(10分钟)(20分钟)(20分钟)5分钟学生消化以上所讲的知识。(25分钟)(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思考题:在某个过程中,若f(x)有极限、g(x)无极限,那么f(x)+g(x)是否有极限?为什么?f(x)-g(x)是否有极限?作业题(补充):求下列各极限:(1);(2);(3);(4);(5)。课后总结分析:第5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0.11(第六周星期六)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函数与极限§5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概念,了解无穷小量的性质;2、掌握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它们的关系;难点: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复习基础知识——极限的性质及运算1、极限的性质2、极限的运算二、新课引入给出一个函数的图形,生动形象地讲解此函数的极限是趋向于0的,通过讲解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引出无穷小量。三、讲授新课1、无穷小量为无穷小量;(理解)例如:因为,,所以,均是当时的无穷小。因为所以均为当时的无穷小。因为,所以均为当时的无穷小。注意:(1)确定是无穷小,需指出的变化趋势;(2)绝对值很小的常数,不是无穷小,因为这个常数的极限是常数本身并不是零。(3)常数中只有零是无穷小,因为它的极限为零。例如是当是的无穷小;而当趋于常数时,不再是无穷小。2、无穷小量的性质(理解)(1)无穷小的可加性;(2)无穷小的可积性;(3)有界函数与无穷小的可积性;(4)常数与无穷小的可积性。老师利用板书通过例题以上面的性质一一进行讲解。3、无穷大量(课件展示)。(无穷大量)例如,是当时的无穷大,记作;是当时的无穷大,记作;是当时的无穷大,记作;是当时的无穷大,记作。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对以上的例子进行了讲解,并得出以下注意项。(10分钟)(25分钟)(15分钟)(25分钟)注意:(1)无穷大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它是一个绝对值无限增大的变量。(2)确定函数是无穷大,需指出自变量的变化趋势,例如函数当时是无穷大;当时,是无穷小。(3)无穷大必为无界函数;反之无界函数不一定为无穷大。例如:当时,是无界函数,但不是无穷大量。(4)无穷大是极限不存在的一种情形,这里借用极限的符号,但并不表示极限存在。四、课堂小结(师生互动)1、无穷小的概念;2、无穷小的性质;3、无穷大量的概念。5分钟学生消化以上所讲的知识。(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思考题:怎样利用无穷小进行等价替换?作业题:P23:习题1.3(3)(任选3小题)课后总结分析:第6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0.13(第七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函数与极限§6两个重要极限、常见未定式极限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无论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掌握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比较方法;2、正确理解函数的两个重要极限,并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函数的极限。3、会利用无穷小(大)量、重要极限求未定式极限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比较方法,函数的两个重要极限,常见未定式极限。难点: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比较方法,运用函数的两个重要极限,常见未定式极限;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复习基本知识——无穷小与无穷大(课件展示)1、无穷小量的概念;2、无穷小量的性质;3、无穷大量的概念。二、讲授新课1、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作图说明)结论:在自变量的同一变化过程中(注意:在极限符号中省略了自变量的变化趋势),设,若,则,反之,若,则。老师利用板书通过例题对上述结论做进一步的讲解,使学生对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理解。2、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比较结论:(1)高阶无穷小;(2)低阶无穷小;(3)同阶无穷小;通过给出的例题对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比较仔细讲解,使学生正确理解并会利用。定理:如果当时,,,且存在,则也存在,且。说明:求两个无穷小之比时,分子、分母均可用等价无穷小替代。注意:常见的等价无穷小,当时,有,,,,等。强调:等价无穷小中的,可用含有的表达式代替。3、两个重要极限(列表说明)(熟记)(1)(2)4、未定式极限(略)三、课堂演练例1求。例2利用等价无穷小代换定理求下列函数的极限:(1);(2)。例3计算。例4计算。(10分钟)(15分钟)(15分钟)5分钟学生消化以上所讲的知识。(25分钟)(15分钟)例5计算。例6计算。四、课堂小结(提问回答)1、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关系;2、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比较;3、两个重要极限。(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补充):1、求下列函数的极限。(1);(2);(3)。2、计算下列函数的极限。(1);(2);(3)。课后总结分析:第7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0.16(第七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函数与极限§7函数的连续性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增量的概念,熟练掌握函数的连续性;2、正确理解函数的左右连续性,会利用函数的左右连续性判断函数在某一点是否连续。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函数的连续性以及它的左右连续性;难点:函数的连续性以及函数的左右连续性。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复习基础知识——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关系及比较1、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关系;2、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比较;3、两个重要极限。二、导入新课通过对给出的两个函数的图象(一个是间断的,一个是不间断的)进行的讲解,引出函数增量的概念,从而也引出了函数的连续性。三、讲授新课1、增量的概念(课件展示)注意:增量可正可负。当时,说明变量从数值变到数值是增加的;当时,说明变量从数值变到数值是减少的。称为函数的增量。2、函数连续性的概念(课件展示,板书辅助)定义1:若,则称函数在点处连续,并且称点为函数的连续点。定义2:若,则称函数在处连续。根据定义2的内容,函数在点连续,需满足如下条件:(重点且熟记)①在点及附近有定义;②存在;在③。利用板书给出例题,老师通过例题讲解函数的连续性,使学生们正确掌握函数的连续性,并且会利用函数连续性的定义求解函数的连续性。3、函数的左右连续性若(或),则称函数在点处左连续(或右连续)。即。说明:如果函数在某一区间上每一点都连续,则称在该区间上连续,或者说是该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注:连续函数的图像是一条连续而不间断的曲线。关于函数的连续性有下面三点结论:(1)基本初等函数在它们的定义区间内,都是连续的;(2)连续函数的和、差、积、商(分母不能为0)在它的定义区间内,是连续函数;(10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15分钟)5分钟学生消化以上所讲的知识。(3)由连续函数复合而成的函数,在它的定义区间内是连续函数。三、课堂演练例1讨论函数在的连续性。例2求;例3求;例4求。四、课堂小结(师生互动)1、函数增量的概念;2、函数连续性的概念;3、函数的左右连续性,会利用函数的左右连续性函数在某一点是否连续。(20分钟)(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思考题:1、满足函数连续的条件?作业题:;习题1.5P37:(1)任选2小题(2)课后总结分析:第8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0.20(第八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函数与极限§8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及本章小结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及应用2、带领学生复习本章所学的知识中,巩固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及应用以及本章所学的知识点;难点: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及应用以及会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点。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定理:1.13,1.14,1.15例题:课堂练习:P39:习题1.6(1)(2)(3)二、基本概念1、函数的定义;2、基本初等函数;3、复合函数;4、初等函数;5、数列的极限;6、函数的极限;7、函数的左右极限;8、函数的连续性;9、函数的左右连续性。三、基本性质和方法1、函数的二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判断两个函数的相等性)2、函数的四种特性3、函数极限的性质;4、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5、无穷小的比较;6、函数极限的运算;7、两个重要极限。四、例题讲解例1求函数的定义域。例2、将下列复合函数进行分解。(1);(2)。例3试求函数在和处的极限。例4求。例5求。例6计算。例7计算。五、课堂演练例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25分钟)(10分钟)(15分钟)(25分钟)例2求函数与的复合函数。例3设,求,和。例4求下列各极限:(1);(2);(3)。(4);(5)。(6)。(7)。(1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课后总结分析:第9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0.23(第八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导数与微分§1导数的概念(1)授课类型(请打√)理论√□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导数、左右导数的概念;2、掌握通过左右导数的方法求函数的导数。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导数的概念;难点:会利用左右导数求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引入新课引入匀变速运动的例子(课件展示)。提问: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在数学中该如何描述。小结:实质上就是路程在某一时刻的变化率,即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比值的极限,这种特殊的极限就是函数的导数。(15分钟)总结解决此例题的步骤如下:(1)求增量:(2)定比值:(3)取极限:强调:上述步骤是函数求导的基本方法,需要学生掌握。二、讲授新课1、导数的概念通过以上对讲解,给出导数的概念。注意:(1)导数的常见形式还有:;;;(h即自变量的增量)(2)反映的是曲线在上的平均变化率,而是在点的变化率,它反映了函数随而变化的快慢程度。(3)这里与中的与是一个整体记号,而不能视为分子或与分母。(4)若极限即不存在,就称在点不可导。特别地,如果函数在开区间内的每一点处都可导,就称函数在开区间内可导,其导数一般是的函数,这个函数称为原来函数的导函数,简称导数,记为、、或。如果将上面式子中的换成,即得到导函数的定义式为或说明:(1)上式中,虽然可以取开区间内的任何数值,但在求极限的过程中,被当作常量,或是变量。(2)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导数指的是导函数。如果给出了具体的点,导数指的(20分钟)是该点的导数值。显然,函数在点处的导数就是导函数在点处的函数值,即。以后,如果求函数在点处的导数,就用先求导函数,再将点代入。2、左右导数的概念(单侧导数)从导数的定义中可知,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一个极限。提问:函数的连续有左连续和右连续,那么函数的导数的左导数和右导数吗?结论:把相应的左、右极限分别称为函数在点处的左导数和右导数,记做及,即(2-6)(2-7)说明:函数在点处可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在点处的左导数和右导数都存在且相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函数的左右导数是用来判断函数在某一点是否可导的。三、课堂演练练习题:1、根据导数的定义,求常值函数(是常数)的导数。2、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在处的导数。3、讨论函数在处的可导性。四、课堂小结本次课程的内容有: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几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左、右导数;(10分钟)(20分钟)(15分钟)(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必做题:P50(3)、(4)课后总结分析:第10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0.27(第九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导数与微分§1导数的概念(2)§2函数求导法则(1)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掌握通过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函数在某一点的切线法线方程;2、掌握导数的定义求导法则,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导数的定义求导,导数的四则运算;难点: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函数在某一点的切线法线方程。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前复习由于本次所讲的内容是上次课程内容的延伸,上次内容的掌握程度影响到本次课程的讲授,以提问的形式考察学生对于导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导数定义公式的掌握。二、讲授新课1、导数的几何意义引入实例,切线问题的求解,侧面讲解导数的几何意义。(课件展示)由切线问题的讨论和导数的定义知,函数在点处的导数在几何上表示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叫做曲线在点处的法线。如果存在,则曲线在处的切线方程为;曲线在点处的法线方程为,。注意:当=0时,切线方程为平行于轴的直线,法线方程为垂直于轴的直线;当时,切线为垂直于轴的直线,法线为平行于轴的直线。2、按定义求导数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导数的概念,那么谁知道按照定义怎样求函数的导数呀?学生们相互讨论,老师启发学生们思考,最后给出正确的结论。求的导数的一般步骤如下:(1)求增量:;(2)算比值;(3)取极限。说明:按定义求导数是这节课的重点,需要学生们会运用“三步骤”。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设和都在点处可导,则也在处可导,且。(2)设和都在点处可导,则也在处可导,且。(10分钟)(20分钟)(15分钟)(15分钟)推论:(为常数)。注意:以上两个法则可推广到有限个函数的情形。(3)设和都在点处可导,则也在点处可导,且。注:;。三、课堂演练练习题:1、求抛物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2、求函数且的导数。3、求的导数。4、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2);(3);(4);(5)。点评: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本次课程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解题应用。四、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有:导数的几何意义;按定义求导数;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20分钟)(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布置:P55:(1)任选2小题、(2)任选2小题课后总结分析:第11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0.30(第九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函数求导法则(2)§3特殊函数求导法则及高阶导数(1)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掌握利用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求函数的导数;2、正确理解隐函数的定义,掌握隐函数的求导法则。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难点:利用隐函数的求导法则求函数的导数。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前复习提问的形式复习复合函数的概念及复合函数的分解方法,以此考察学生对复合函数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设计意图:看学生对复合函数的理解程度,加以总结分析,为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做铺垫。二、讲授新课1、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设在可导,函数在相应的点可导,则复合函数在处也可导,且或。说明:应用复合函数求导时,首先要分析由哪些函数复合而成,如果所给函数能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函数,而这些函数的导数易求,那么应用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就可以求出所给函数的导数。注意:区别复合函数的求导与函数乘积的求导。设计意图:通过讲练结合,让同学们有一个理解求导法则的过程。2、隐函数的定义课件展示:隐函数的定义。板书:给出几个函数,让学生们判断哪些函数是显函数哪些是隐函数。说明:有些隐函数可以变换为显函数,例如,可化为;但有些隐函数则很难化为显函数,如。说明:要想直接计算隐函数的导数,需要找出隐函数求导的方法。下面就讲解隐患函数的求导法则。3、隐函数的求导法则通过以上学生们对显函数及隐函数定义的学习,对它们的形式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但是要想计算隐函数的导数,还是需要找出隐函数的求导法则。如下:求方程确定的隐函数的导数,只要将方程中的看作是的函数,利用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在方程两边同时对求导,就可得到一个关于的方程,然后从中解出即可。设计思路:讲解教材例题,加强同学们对隐函数求导法则的理解。三、课堂演练练习题:1、设,求。(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0分钟)2、设,求。3、求由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的导数。4、求由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在处的导数。点评:练习题考察的是隐函数的求导法则,以及符合函数的求导。四、课堂小结本次课程的内容有: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隐函数求导法则。(20分钟)(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P55(3)任选2小题、(4)任选2小题P61(1)任选1题课后总结分析:第12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1.3(第十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导数与微分§3特殊函数求导法则及高阶导数(2)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对数函数的求导法则,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2、掌握函数的二阶导数以及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教学方法、手段:讲练结合,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难点:求函数的二阶以及二阶以上的导数。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前复习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复习上次课程学习的知识点,重点之处加以讲解。二、讲授新课提问:如何求解对数函数的导数呢?利用此问题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的兴趣。1、对数函数求导思路:有这样两类函数,一是幂指函数,二是有一系列函数的乘、除、乘方、开方所构成的函数。对这两类函数求导时,先取对数,再利用隐函数的求导方法即可得到结果。点评:讲练结合,让学生利用隐函数的求导方法练习求对数的导数。2、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课件展示: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熟记)。说明: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是我们用来求函数导数的关键,因此,求导公式不但熟记,而且要求会运用它来求函数的导数。思路:为同学们仔细分析每一个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加强学生对求导公式的理解和运用。3、高阶导数提问:在前面我们所学的都是求函数的一阶导数,二阶导数怎么求呢?设计思路:通过提问,引出高阶导数的概念,以此为源头逐步进行讲解,给出高阶导数的定义。一般地,的导数仍然是的函数,我们把的导数称为的二阶导数,记作或或。类似地,二阶导数的导数叫做三阶导数,三阶导数的导数叫做四阶导数,…。一般地,阶导数的导数叫做阶导数,分别记作。二阶及二阶以上的导数,统称高阶导数。说明:求高阶导数是一个逐次向上求导的过程,无须其它新方法,只用前面的求导方法就可以了。三、课堂演练练习题:1、设,求。(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0分钟)2、求函数的导数。3、,求。4、指数函数的阶导数。演练意图:通过习题练习,考察学生对于本次课程知识点的初步掌握情况。三、课堂小结对数求导,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高阶导数。(20分钟)(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P61(2)(3)(4)(5)每题中各任选1小题课后总结分析:第13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1.6(第十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导数与微分§4函数的微分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微分的概念;了解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2、了解微分的几何意义,会运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求函数的微分。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微分的概念及微分公式;难点: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求函数的微分、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引入新课给出一个实例“一块正方形均质金属薄片因为受热膨胀(课件展示),其边长由变到”通过图形,分析此问题。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函数关系为:。据此,薄片面积的增加量可以看成当自变量自取得增量时,函数相应的增量,即。的几何意义很明显,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的线性代数,是图2-2中画斜线的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第二部分是,是图2-2中画交叉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一般情况下,当很小,更小。当时,是的高阶无穷小,即。所以,当很小时,是的很好的近似,即设计意图:通过对此实例的讲解,引出微分的概念。二、讲授新课1、微分的定义如果函数在点处的改变量可以表示为,其中,是与无关的量,则称函数在点处可微,称为函数在点处的微分,记作,即。注1:由微分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导数看成微分的商。例如求对的导数时就可以看成微分与微分的商,即。注2:函数在一点处的微分是函数增量的近似值,它与函数增量仅相差的高阶无穷小。因此要会应用下面两个公式:,。典型例题:(15分钟)(15分钟)例题1.(教材36页例2.19)讲解:略点评: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于微分定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微分的定义。2、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强调: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需要学生们熟记,这是求函数微分的关键。探索:给出一些函数,让学生利用微分公式求函数的微分。设计思路:由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可以直接得到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要求学生对比导数公式记忆。3、微分的运算法则说明:因为微分和导数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它们有相似的运算法则。微分的运算法则(课件展示)。设计思路:讲解例题,让学生们利用微分的运算法则求函数的微分。4、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则复习复合函数的导数运算法则,根据复合函数的导数的运算法则,给出复合函数的运算法则,如下:设函数,都可微,则复合函数的微分为。由于,所以,复合函数的微分也可以写成:。说明:无论是自变量还是中间变量,微分形式总保持不变,这一性质称为微分形式不变性。典型例题:例1.(教材38页例2.20)讲解:略点评:通过例题的讲解,初步复合函数微分法则的运用。三、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略)四、课堂演练练习题:1、求函数在处,当和时的增量和微分。2、填下面的空。(1)();(2)()。点评:考察学生对于定义求导数的方法。五、课堂小结本次课程的内容有:微分的概念,微分的几何意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5分钟学生消化以上所讲的知识。(10分钟)(10分钟)(15分钟)(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P67(1)任选2小题、(2)、(3)课后总结分析:第14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1.17(第十二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导数的应用§1微分中值定理§3函数单调性判定与极值的求法(1)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理解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罗尔定理、柯西中值定理;2、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教学方法、手段: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板书、幻灯片教学重点、难点: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罗尔定理);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知识点复习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复习微分的定义及其性质。设计意图:微分的性质是本节课程的基础,理解微分的概念才能更好的学习本节的知识点。二、讲授新课(一)拉格朗日中值定理1、定理2.3(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若函数满足:(1)在闭区间[]上连续。(2)在开区间()上可导,则至少有一点,使得或。定理的几何意义:如果连续曲线的弧AB上除端点外处处具有不垂直于轴的切线,那么,弧上至少有一点C,在该点处的切线平行于弦AB。说明:(1)此定理是微积分学的重要定理,它准确地表达了函数在一个闭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和函数在该区间内某点的导数间的关系,它是用函数的局部性来研究函数的整体性的重要工具。(2)此定理是充分而不必要的。2、罗尔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略)典型例题:例1讲解:略例2讲解:略点评:通过例题加深同学们对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理解,初步了解定义的运用。由拉格朗日定理,可得如下两个推论:推论1设函数在内可导,且,则在区间内是一个常数。推论2如果函数与在区间内每一点的导数与都相等,则这两个函数在区间内至多相差一个常数。(二)函数的单调性定理2.4(判定法)设函数在上连续,在内可导(1)如果在内,那么函数在上单调增加。(2)如果在内,那么函数在上单调减少。(10分钟)(20分钟)(15分钟)(10分钟消化新知识)(20分钟)CB图2-4xyAbao2\uf0781\uf078)(xfy\uf03d说明:判定法中的闭区间换成其他各种区间,包括无穷区间,结论也成立。确定函数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是:(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2)求出使和不存在的点,并以这些点为分界点把定义域分成若干个子区间;(3)确定在各个子区间内的符号,从而判定出的单调性。典型例题:例1讲解:略例2讲解:略点评:通过确定函数的单调性的步骤求解函数的单调区间,思路明确,解题时不易出错。三.课堂小结本次课程的内容有: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函数的单调性;(10分钟)(5分钟)布置作业:P74:(3)P86:(1)任选一题课后总结分析:第15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1.20(第十二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导数的应用§2洛必塔法则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理解洛必达法则;掌握洛必达法则的运用条件;教学方法、手段: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板书、幻灯片教学重点、难点: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知识点复习同学们回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函数单调性的求解步骤。设计意图: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函数的单调性是微分应用中常常运用到的两个知识点,希望同学们多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二、讲授新课(一)洛必达法则1.型未定式定理2.5设(1)当时,函数及都趋于零;(2)在点的某邻域内(点本身可以除外),及都存在且;(3)存在(或为无穷大),那么,。说明:(1)如果,当时仍属型时,且这时能满足定理中所要满足的条件,那么可继续再用罗必塔法则。(2)定理中的换为(或其他趋势)时,结论也成立。如果连续曲线的弧AB上除端点外处处具有不垂直于轴的切线,那么,弧上至少有一点C,在该点处的切线平行于弦AB。典型例题:例1讲解:略点评:此题也可以利用极限的等价无穷小代换去求。例2讲解:略点评:通过例题的讲解,初步加强同学们多于0/0型的洛必达法则的运用。2.型未定式定理2.6设、在点的某个去心邻域内有定义,若(1);(10分钟)(25分钟)(25分钟)(2)、在点的某个去心邻域内可导,且;(3)存在(或为无穷大),则=。把定理2.6中的换为(或其它情形)时,结论也成立。典型例题:例1讲解:略例2讲解:略3.其它类型的未定式说明:其他一些、、、、型的未定式,我们也可通过适当变形化为或型,再用罗必塔法则。典型例题:例1讲解:略例2讲解:略例3讲解:略注意:洛必塔法则是求未定式的极限一种有效方法,但最好能与其他求极限的方法结合使用。例如能化简时应尽可能先化简,可以应用等价无穷小替代或应用重要极限时,应尽可能应用,这样可以使运算更简捷。三.课堂小结本次课程学习的知识点有:洛必达法则的三大类型未定式;(25分钟)(5分钟)布置作业:P79:(1)任选3题P80:(2)任选2题课后总结分析:第16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1.24(第十三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导数的应用§3函数单调性判定与极值的求法(2)、§5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函数极值的判定方法;2、掌握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的求解。教学方法、手段:讲练结合,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函数极值的概念;难点:函数极值的判定。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引入新课课件引入实例,分析讲解例题求解思路,到处函数极值的概念。二、讲授新课1、函数极值的定义提问:找出图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引出函数极值的概念。课件展示:函数极值的定义。注意:(1)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概念是局部的。(2)函数的极大值未必比极小值大。如上图,就比小。(3)函数的极值一定出现在区间内部,在区间端点处不能取得极值;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可能出现在区间内部,也可能在区间的端点处取得。(4)从上图可看到,在函数取得极值点处,曲线上的切线是水平的;反之,曲线上有水平切线的地方函数不一定取得极值。(5)极值点是函数增减或减增的分界点。2、函数极值的判定和求法(10分钟)(20分钟)(20分钟)x\uf04fa1C2C3C4C5Cby0)(0\uf03dxfa0xbxy0)(0\uf03dxfa0xbxyoo观察以上图形,分析边讲解,当渐增地经过时,如果的符号由正变负,则函数在处取得极大值;如果的符号由负变正,则函数在处取得极小值。注意:如果当渐增地经过时,的符号并未改变,那么函数在处没有极值。课件展示:函数极值的判定和求法。说明:使函数导数为0的点(即=0的实根)叫函数的驻点。可导函数的极值点必定是驻点。反过来,函数的驻点却不一定是极值点。通过以上观察图形和分析图形,以及对函数极值的判定和求法的了解,得出可导函数求极值的步骤如下:(强调)(1)求出函数的定义域;(2)求出导数;(3)求出的全部驻点及导数不存在的点;(4)求出各极值点的函数值,即得函数的全部极值。说明:熟练掌握函数极值的求解步骤。典型例题:例1.讲解:略点评:通过例题的讲解,辅助学生理解函数极值的求解步骤。3、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课件展示:函数的最值,最大值及最小值的概念。说明:由极值和最值的定义可知,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而最值是一个整体概念。根据闭区间上连续函数一定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由以上内容可知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只可能在区间内的端点、或内的极值点处取得,而只有驻点和不可导点有可能是极值点。小结:求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步骤可归纳为:在闭区间上(1)求出函数在内的所有驻点及不可导点;(2)求出各驻点不可导点及区间端点处的函数值;(3)比较这些函数值的大小,其中最大者即为函数在内的最大值;最小者即为函数在内的最小值。典型例题:例2.(10分钟)(25分钟)(5分钟)讲解:略点评: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求解方法理解不难,求解方法需要多加练习,通过例题的讲解,为学生引导出一个求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基本方法。三、课堂小结本次课程的内容有:函数的单调性,函数极值的定义,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P86:(3)任选2小题P95:(1)任选2小题课后总结分析:第17、18次课学时4上课时间2014.11.27(第十三周星期四),2014.12.1(第十四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导数的应用§4曲线的凹凸和拐点§6函数图形的描绘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能够用二阶导数判断函数的凹凸性;会求函数的拐点.2、理解曲线的渐近线的概念;会描绘一些函数的图形。教学方法、手段:讲练结合,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凹凸性、拐点的判断及求法;渐近线的概念。难点:函数图形的描绘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讲授新课(一)、曲线的凹凸与拐点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对于了解函数的性态,描绘函数的图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仅依赖于这些知识,还不能比较准确地描绘出函数的图形.例如函数与在上的图形(图3-10),其曲线都是单调上升的,但他们的弯曲方向却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凹与凸的区别.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均位于曲线下方,形状是凹的,而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均位于曲线上方,形状是凸的.Error:ReferencesourcenotfoundError:Referencesourcenotfound图3-10一般地,从图3-11可以看出,在向下凸的曲线弧段上,任一点处的切线都在曲线的下方;在向上凸的曲线弧段上,任一点处的切线都在曲线的上方.对于此,我们给出下面的定义:定义1如果在某区间内,曲线弧段上任一点处的切线都在曲线的下方,那么称此曲线弧段为凹曲线;曲线弧段上任一点处的切线都在曲线的上方,那么称此曲线弧段为凸曲线.从图3-11中还可以看出,当曲线弧段是凹的时候,其切线的斜率是逐渐增加的,即函数的导数是单调增加的;当曲线弧段是凸的时候,其切线的斜率是逐渐减少的,即函数的导数是单调减少的.根据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有如下定理:Error:Referencesourcenotfound图3-11定理1设函数在区间内具有二阶导数.(1)如果当时,恒有,则曲线在区间内是凹的;(2)如果当时,恒有,则曲线在区间内是凸的.例1判断曲线的凹凸性.例2判定曲线的凹凸性.定义2连续曲线上凸的曲线与凹的曲线的分界点叫做曲线的拐点.例3求曲线的凹凸区间与拐点.例4求函数的凹凸区间与拐点.(15分钟)(二)、曲线的渐近线先看我们熟悉的函数,如:(1)函数,当时,函数值无限趋近于零,那么曲线无限接近于直线;(2)函数,当时,函数值的绝对值无限增大,那么曲线无限接近于直线;(3)函数,当时,函数值无限接近于,那么曲线无限接近于直线;当时,函数值无限接近于,那么曲线无限接近于直线.一般地,当曲线上的一动点沿着曲线移向无穷远时,如果点到某定直线的距离趋向于零,那么直线就称为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渐近线分为水平、垂直和斜渐近线,我们给出下面的定义:定义3当曲线上的一动点沿着曲线移向无穷远时,如果点到某定直线的距离趋向于零,那么直线就称为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渐近线分为水平、垂直和斜渐近线:(1)如果(或有时仅当或),则称直线为曲线的一条水平渐近线;(2)如果(或有时仅当或),则称直线为曲线的一条垂直渐近线.(3)若且(或有时仅当或),则曲线=有斜渐近线例如,直线是曲线的水平渐近线,直线是曲线的垂直渐近线.例5求曲线的水平渐近线和垂直渐近线.例6求曲线的水平和垂直渐近线.(30分钟)(35分钟)例7求曲线的渐近线.(三)、函数图形的描绘本章我们利用导数讨论了函数的各种性质,下面我们给出描绘函数的图形一般步骤:(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2)考察函数的奇偶性,从而判断曲线的对称性(如果函数不具有奇偶性,这一步可省略);(3)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求出极值;判断曲线的凹凸性,并求出拐点;(4)确定曲线的渐近线;(5)必要时,取一些辅助点;(6)作出上述各点,把它们连成光滑的曲线,从而描绘出函数的图像.例8作函数的图像.例9作函数的图像.二、课堂练习(略)三、课堂小结与提问小结:一阶导数常用于判定函数的单调性,二阶导数常用于判定函数的凹凸性;二阶导数的零点和不存在点可能为曲线的拐点之横坐标.提问:1.若())为曲线的拐点,则.2.若,则()必为曲线的拐点3.若为连续曲线弧的拐点,问:(1)有无可能是的极值,为什么?(2)是否一定存在?为什么?画图说明.四、作业P90(1)任选一题(3)P99(2)任选一题(50分钟)(30分钟)(20分钟)第19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2.4(第十四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第三章小结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巩固学生复习本章的知识点,加强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点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本章的基本知识点;难点:会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知识点复习1、课件展示:导数的概念。说明: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导数指的是导函数。如果给出了具体的点,导数指的是该点的导数值。2、微分的概念。课件展示:微分的概念。3、如何求函数的导数?有两种方法可以求函数的导数:用导数的定义求导和导致数的求导公式求导。探索:如果求两个函数的和、商或者乘的导数应该怎么求呀?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课件展示: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用导数的公式求导的方法以及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5、复合函数的导数法则(5分钟)(5分钟)(10分钟)(5分钟)课件展示:复合函数的求导方法。6、可导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提问:求极限的方法有哪些?小结:罗必塔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7、函数极值及最值说明:(1)要判定一个函数在某点是否可导,一般地,可先检查函数在该点是否连续,如果不连续,就一定不可导;如果连续,可直接用导数定义来判定,或用求左导数与右导数是否存在并且相等来判定。(2)复合函数求导数法是函数求导的核心,因为复合函数求导法既可以解决复合函数的求导问题,又是隐函数求导法与对数求导法等的基础。二、典型例题例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2);(3);(4)。说明:该部分习题考察学生对于函数求导法则的运用。例2求由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的导数。例3求由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在处的导数。说明:该部分习题考察学生对于隐函数求导法则的运用。例4求函数在处,当和时的增量和微分。点评:函数定义求导法则的“三步骤”例5(1);(2);(3);(4);说明:考察洛必达法则的运用,该部分习题需重点讲解。例6求=的极值。说明:考察函数极值的求解。(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15分钟)(10分钟)(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课后总结分析:第20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2.8(第十五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不定积分§1不定积分的概念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原函数,不定积分的概念;2、熟悉基本积分公式。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函数,不定积分的概念;难点:利用积分公式求函数的积分。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变速直线运动(课件展示))的分析和讲解,知其速度是路程函数对时间的导数,即速度。反过来,如果已知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函数,如何求出物体的路程函数,使得它的导数等于已知的速度函数。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解的重点。说明:从数学的观点来看,它的实质是:已知函数,求一个函数,使得。这就是与求导数相反的问题。通过对此例题的讲解,引出此节课要讲的不定积分的概念。二、讲授新课1、原函数的概念定义3.1设函数在某区间上有定义,若存在函数,使得在该区间任一点处,均有或则称为在该区间上的一个原函数。设计思路:通过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加强学生对于原函数概念的理解,为不定积分概念的学习做铺垫。2、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概念(课件展示),强调不定积分的重要性。说明:根据不定积分的定义可知,求函数的不定积分,只需求出的一个原函数再加上一个常数即可。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函数的不定积分既不是一个数,也不是一个函数,而是一个函数族。例如:,有;,有;,有。注意:求不定积分时,不要忘记在一个原函数后面再加任意常数,否则求的只是一个原函数,不是所有的原函数,即不定积分。通常把求不定积分的方法称为积分法。提问:积分运算与微分运算有什么样的关系?小结:①,此式表明,先求积分再求导数(或求微分),两种运算的作用相互抵消。②,此式表明,先求导数(或求微分)再求积分两种运算的作用相互抵消后还留有积分常数。对这两个式子,要熟练运用。2、基本积分公式课件展示:基本积分公式。说明:求不定积分就是求导数的逆运算。(5分钟)(20分钟)(25分钟)(20分钟)结合例题加以分析讲解基本的积分公式,加深学生对于积分公式的记忆,常用的积分公式着重讲解。强调:以上13个公式是积分法的基础,必须熟记,不仅要记住等式右端的结果,还要熟悉左端被积分函数的形式。三、课堂演练练习题:1、求下列各式的不定积分。(1);(2);(3);(4)。2、已知曲线上任意一点切线的斜率为,且该曲线过点,求曲线方程。四、课堂小结本次课程的内容有:原函数的定义,不定积分的概念,基本积分公式。(15分钟)(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课后总结分析:第21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2.11(第十五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不定积分§2不定积分性质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不定积分的性质,掌握性质求简单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不定积分的性质;难点:会利用性质求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引入新课提问:上次课程我们学了不定积分的概念,引入实例,通过实例的求解,引入不定积分性质的话题,初步分析不定积分的性质。二、讲授新课1、不定积分的性质1.积分对于函数的可加性,即,可推广到有限个函数代数和的情况,即。设计思路: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们练习不积分的可加性,加强学生对性质的理解。2.积分对于函数的齐次性,即。说明:利用不定积分的基本积分公式和性质,就可以求一些简单函数的不定积分(直接积分法)。2、典型例题例1求下列各式的不定积分:(1);(2);(3)。讲解:略例2求。讲解:略例3求。讲解:略例4求。例5求。例6求。例7求。说明:不定积分性质运用,理解比较困难,这种加强例、习题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15分钟)(25分钟)5分钟学生消化以上所讲的知识。(10分钟)(5分钟)(5分钟)(5分钟)(5分钟)(5分钟)(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P116(4)任选4小题课后总结分析:第22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2.15(第十六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不定积分§3第一换元积分法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第一换元积分法;2、会利用第一换元积分法求简单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第一换元积分法;难点:会用第一换元积分法求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引入新课引入一个例子,通过例题的讲解;提问:你能通过例子总结一下不定积分的积分方法吗?二、讲授新课1、第一换元法的概念给出不定积分,计算了它的原函数,注意:为复合函数。分析此不定积分:通过观察在积分表中没有此公式,只有,若将公式改写为员。令,则上式变为。这种先凑微分形式,再作代换的积分方法,叫做第一换元积分法。说明:第一换元积分法,又称凑微分法。设计思路:讲练结合,给出例题,让学生们利用第一换元积分法求函数的不定积分,加强对上方法的理解和运用。2、利用第一换元法求函数不定积分的步骤。提问:通过以上对第一换元法例题的讲解,同学们总结一下第一换元法求函数的不定积分的步骤是什么?小结:(1)先凑微分,即凑微分;(2)变量代换后积分,令,,令;(3)最后回代,回代。其中,第一步凑微分是关键,因而第一换元法又常称为凑微分法。设计思路:给出例题,根据所讲的求积分的步骤,求函数的不定积分,加强对此步骤的应用。三、课堂练习例1求下列函数的不定积分。(1);(2);(3);(4);(5);(6);(7);(8);(9);(10)。四、课堂小结(15分钟)(20分钟)(20分钟)5分钟学生消化以上所讲的知识。(25分钟)本次课程的内容有:第一换元积分法的概念;不第一换元积分法求不定积分的步骤(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P127(1)任选4小题课后总结分析:第23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2.18(第十六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不定积分§4第二换元积分法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第二换元积分法;2、会利用第二换元积分法求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换元积分法;难点:会用第二换元积分法求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引入新课回顾第一换元法。说明:第一换元法是先凑微分,再用新变量替换。但是有些积分是不容易凑微分的,需要新的积分方法。给出例子,分析、解答此问题。分析:在基本积分公式中,没有类似被积函数的公式,这就不能直接积分;也找不到合适的凑微分的部分,第一换元法就不能用。如果先去掉根号,可令,则。解=设计思路:通过例题讲解,引出第二积分法这一求解不易凑微分的求解积分的方法。二、讲授新课1、第二换元法的概念从以上例题的解法,可以看出,这种先换元,再积分,称为第二换元积分法。2、第二换元积分法的步骤第二换元积分法的步骤如下:(1)先换元,令,即;(2)再积分,即积分;(3)最后回代,,即回代。强调:运用第二换元积分法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变换函数。对于,要求单调可微,且,其中是的反函数。说明:(1)第一换元法先凑微分再换元;第二换元法是先换元再积分。(2)第二换元法常用的代换有幂代换和三角代换,当被积函数含有时,可作幂代换令;当被积函数含有,,等表达式时,可作三角代换,分别令,,。三、典型例题例1求下列函数的不定积分。(20分钟)(10分钟)(25分钟)5分钟学生消化以上所讲的知识。(1);(2);(3)。讲解:略点评:上述类型的习题,由于第一换元积分等方法不易求解,可根据第二积分换元法的解题步骤,逐次解答。四、课堂小结本次课程的内容有:第二换元积分法的概念;第二换元积分法求不定积分。(20分钟)(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P127(2)任选2小题(3)任选2小题课后总结分析:第24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2.22(第十七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不定积分§5分部积分法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分部积分法;2、会利用分部积分法求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部积分法;难点:会用分部积分法求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前复习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复习第二换元积分法;巩固学生们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二、讲授新课通过对第一换元积分法和第二换元积分法的理解,这节课学习一种新的积分方法。1、分部积分法设函数,都是连续可微函数,根据乘积微分公式,得,移项得,两边积分得上式,称为分部积分公式。说明:(1)分部积分法是与乘积微分法则相对应的,也是一种基本积分法;(2)如果计算比较困难,而容易计算时,可利用分部积分公式,把求的问题转化为求。(3)利用分部积分法求不定积分,有时需要多次使用分部积分公式才能得出结果。典型例题:求,?讲解:略说明:分部积分的方法是不定积分常用的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于分部积分方法的理解,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分部积分方法。2、利用分部积分公式,和选取的规律强调:利用分部积分法求不定积分时,有时多次使用分部积分公式,所求积分再次出现,于是得到一个关于所求不定积分的方程,解此方程便可得所求不定积分。在使用分部积分公式时,和的选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现归纳如下:(1),,,可设;(2),,,可设,,;(3),,设哪个函数为都可以。注意:此积分方法需要学生人熟练掌握,这是求不定积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三、典型例题例1求下列函数的不定积分。(1);(2);(3);(4);(5)。讲解:略说明:分部积分法是求不定积分常用的方法,同学们在课后需加强练习。四、课堂小结(15分钟)(25分钟)(25分钟)(20分钟)分部积分法是求不定积分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希望学生课后多加练习课后习题。(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P133(1)任选2小题(2)任选2小题课后总结分析:第25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2.25(第十七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不定积分§6本章小结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巩固复习本章的知识点,加强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本章的知识点;难点:会运用本章的知识点求解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知识点复习1、原函数的概念。(课件展示)注意:原函数不是唯一的;2、不定积分的概念。(课件展示)说明:求不定积分的问题就是求导数的反问题。提问:求一个函数的不定积分,有哪几种方法?3、第一换元积分法(课件展示)说明:第一换元积分法又称凑微分法。求一个函数的不定积分,一般的步骤如下:(1)使用凑微分法,利用微分形式不变性,“凑”成一个在基本积分公式中的函数求出不定积分。如果不能使用凑微分法,再考虑下一步;(2)如果遇到二次根式或有理函数,那么就用第二换元积分法或有理函数的积分法。如果前面两个方法都不能用,再考虑下一步;(3)如果没有二次根式,遇到两个不同类型的函数乘积,那么就用分部积分法。简单的说,求函数不定积分的基本原则是,被积函数有根号时用第二换元积分法消去根号,被积函数无根号,遇到两个不同类型的函数乘积用分部积分法。4、第二换元积分法(课件展示)小结:用第二换元积分法计算不定积分,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变换,使得新的被积函数具有原函数,再从中得出反函数,代入,即得的原函数。如果被积函数中含有被开方因式为一次式的根式时,令,可以消去根号,从而求得积分。如果被积函数中含有被开方因式为二次式的根式的情况,一般地说,可进行三角代换,当被积函数含有,可进行代换;当被积函数含有,可进行代换;当被积函数含有,可进行代换。它还是第二换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解题时还要有具体分析,有时用凑微分法更好。5、分部积分法(课件展示)强调:不定积分求的是的一切原函数,而的任何两个原函数之间相差一个常数。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才会出现同一函数的两个原函数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不管所求原函数的形式如何,其导数都必须是被积函数。二、典型例题例1利用第一换元积分法求下列函数的不定积分。(1);(2);(3);(4);(5);讲解:略点评:本部分习题考察学生对于第一换元积分法的运用。(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10分钟)(20分钟)例2利用第二换元法求下列函数的不定积分(1);(2);(3)。点评:本部分内容考察学生对于第二换元法的运用。例3利用分部积分法求下列函数的不定积分(1);(2);(3);点评:本部分内容考察学生对于分部积分法的运用。(15分钟)(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课后总结分析:第26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4.12.29(第十八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定积分及其应用§1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定积分的概念;2、会利用积分的概念求函数的定积分。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定积分;难点:会用定积分的概念求函数的定积分。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引入新课给出一个实例曲边梯形的图形,求曲边梯形的面积。上述问题的讲解和分析,求曲边梯形面积,总结: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分割:。(2)取近似:(3)求和:(4)取极限:由此可见,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可以归结为求和式的极限。设计思路:通过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出定积分的概念。二、讲授新课1、定积分的概念课件展示:定积分的概念。注意:(1)所谓和式极限存在,是指其极限值与的分割和点的取法均无关。(2)定积分的值只与被积函数及积分区间有关,而与积分变量的记法无关,即。(3)和通常称为的积分和。(4)如果函数在上的定积分存在,就说在区间上可积。(5)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或只有有限个第一类间断点的函数是可积的。(6)定积分定义中要求积分限,为此,补充如下规定:①当时,;②当时,。2、定积分的几何意义(20分钟)(20分钟)(15分钟)1)(A\uf02d3)(A\uf02dyo2)(A\uf02b从以上所讲的概念和上面的图形中,可知:在区间上,当时,积分在几何上表示由曲线、两条直线、与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即,在区间上,若时,则在几何上表示由曲线、两条直线、与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在轴下方)面积的相反数,即。在区间上,若有正有负,则在几何上表示曲线在轴的上方部分和轴的下方部分“带号面积”(规定:位于轴下方的图形的带号面积为负,其绝对值等于该图形的面积;位于轴上方的图形的带号面积为正,其数值等于该图形的面积)的代数和。如上图,有。3、定积分的性质根据以上对定积分概念及定积分几何意义的讲解,总结得出定积分的如下性质。课件展示:定积分的性质。注意:不论,还是,积分中值公式都成立。设计思路:讲练结合,通过例题的讲解,习题的练习,让学生们利用定积分的性质求函数的定积分,加强学生们对定积分及定积分的性质的理解。三、课堂练习练习题:1、用定积分的定义计算。2、估计定积分的值。四、课堂小结本次课程的内容有: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定积分的性质。(15分钟)(10分钟)(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P141(2)任选2小题课后总结分析:第27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5.1.5(第十九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定积分及其应用§2微积分基本公式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会求变上限积分的导数;2、正确理解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莱布尼兹公式;难点:会求变上限积分的导数。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前复习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复习定义计算定积分的方法。二、讲授新课1、变上下限的定积分课件展示:变上下限的定积分的概念。给出一个曲边梯形的图形,分析该图形,通过对图形的进一步讲解,加深学生们对变上下限的定积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说明:在几何上,当时,变上限的定积分表示右侧邻边可以变化的曲边梯形的面积,这时又称为面积函数。2、微积分基本公式课件展示: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板书;给出例题,让学生们利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求函数的定积分。根据学生们做题的情况,总结出以下注意事项。注意:(1)当被积函数含有绝对值或分段函数时,应利用定积分的可加性分别计算各小区间上的定积分。(2)在利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计算定积分时,一定要满足公式所要求的条件,否则就会出现错误的结果。例如:,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在上是无界的,即不满足公式的条件,故不能使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典型例题:例1.(教材83页例4.7)讲解:略例2.(教材84页例4.9)讲解:略点评: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是计算定积分常用的方法之一,需要学生熟练掌握,通过例题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于公式的运用。三、课堂演练练习题:例1已知,求。例2已知,求在处的导数。例3已知,求的导数。三、课堂小结本次课程的内容有:变上下限的定积分,微积分的基本公式。(10分钟)(25分钟)(35分钟)(15分钟)ax)(xfy\uf03db)(x\uf046(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P89:151(6).课后总结分析:第28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5.1.8(第十九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定积分及其应用§3定积分的计算方法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2、掌握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求函数的定积分。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难点:会运用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求函数的定积分。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前复习课件展示:曲边梯形的图形,利用图形讲解上节课所学习的主要的内容。设计思路:给出一些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做练习,加强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件展示:上节课所学习的主要知识点。二、讲授新课1、定积分的换元法课件展示:定积分的换元法。注意:在使用定积分换元公式时,用进行代换的同时,积分上下限应同时换成新变量的积分上下限。设计思路: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们练习,加强理解求定积分的换元法。2、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老师带领学生们复习前面所学习的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通过以前所学习的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推导出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课件展示: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设计思路:给出例题,学生们相互讨论,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便能熟练掌握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三、典型例题例1利用换元法求下列函数的定积分。(1);(2);(3);(4)。例2利用分部积分法下列函数的定积分。(1);(2);(3)。四、课堂小结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定积分的换元法,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15分钟)(20分钟)(20分钟)5分钟学生消化以上所讲的知识。(20分钟)(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课后总结分析:第29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5.1.12(第二十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定积分及其应用§4本章小结(I)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巩固复习本章的知识点,加强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本章的知识点;难点:会运用本章的知识点求解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知识点复习1、定积分的概念。课件展示;定积分的概念。2、不定积分的性质课件展示:定积分的性质。3、定积分的求解方法课件展示:变上下限的定积分和牛顿-莱布尼兹公式。说明:(1)当被积函数中含有绝对值符号时,被积函数一般在积分区间上是分段函数,计算分段函数的定积分可以用区间可加性,进行分段积分后再相加。(2)如果定积分的上限是的函数,那么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数公式对上限求导;如果定积分的下限是的函数,那么将定积分的下限变为变上限的定积分,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数公式来对上限求导;如果定积分的上限、下限都是的函数,那么利用区间可加性将定积分写成两个定积分的和,其中一个为定积分的上限是的函数,另一个为定积分的下(30分钟)限是的函数,都可以化为变上限的定积分来对上限求导。二、典型例题例1用定积分的定义计算。讲解:略例2估计定积分的值。讲解:略例3已知,求。讲解:略例4已知,求在处的导数。例5已知,求的导数。讲解:略例6已知,求的导数。讲解:略例7计算下列定积分:(1);(2);(3);(4)。讲解:略三、课堂演练(前四道题20分钟)(5、6、7三题25分钟)(1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课后总结分析:第30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5.1.15(第二十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定积分及其应用§5本章小结(II)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复习巩固本章学习的知识点,加强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解题能力;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本章的知识点;难点:会运用本章的知识点求解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前复习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课件展示:上节课主要的知识点。二、基本方法1、提问:不定积分的第一换元法和第二换元法?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让学生们想一想定积分的换元法,通过学生们的思考,总结给出定积分的换元法。强调:换元积分法包括第一换元积分法与第二换元积分法,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3点:(1)应用第一换元法(凑微分法)时,一般不需要引入新的积分变量,所以积分限不变;(2)应用第二换元法时,因为引入新的积分变量,所以换元时必须换积分限;(3)变量代换必须满足换元法中所限定的条件。2、提问:哪们同学知道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和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区别?学生们相互讨论并回答,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老师给出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三、典型例题例1利用换元法求下列函数的定积分。(1);(2);(3);(15分钟)(25分钟)(4);(5);(6);(7)。讲解:略例2利用分部积分法求下列函数的定积分(1);(2);(3);(4);(5);(6);讲解:略(25分钟)(25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课后总结分析:第31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5.1.19(第二十一周星期一)授课题目(章,节)总复习(I)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巩固复习第一章第二章的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第一章第二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第一章第二章的知识点;难点:会运用第一章第二章的知识点做题。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基本概念1、函数的概念2、数列极限的概念3、函数极限的概念4、函数的左右极限的概念5、函数的连续性6、导数的概念7、微分的定义8、函数的极值和最值的概念二、基本方法1、函数的二要素2、复合函数的求法3、极限的运算4、两个重要极限5、导数的四则运算6、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7、隐函数的求导法则8、微分运算法则9、罗必塔法则10、函数极值及最值的求法三、典型例题例1求函数的定义域。例2指出下列复合函数是由哪些函数复合而成的。(1);(2)。例3求下列各极限:(1);(2);例4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下列函数的极限(25分钟)(25分钟)(前四道题20分钟)(1);例5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2);例6设,求。例7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2);例8求=的极值。(后四题2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课后总结分析:第32次课学时2上课时间2015.1.22(第二十一周星期四)授课题目(章,节)总复习(II)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巩固复习第三章第四章的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第三章第四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第三章第四章的知识点;难点:会运用第三章第四章的知识点求解函数的不定积分和定积分。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基本概念1、不定积分的概念2、基本积分公式3、定积分的概念4、微积分的基本公式二、基本方法1、不定积分的第一换元积分法和第二换元积分法2、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3、变上限的定积分4、定积分的换元法5、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三、典型例题例1求下列各式的不定积分。(1);(2);(3);(4)。例2利用不定积分的第一换元法求下列函数的不定积分(1);(2);(3)。例3利用不定积分的第二换元法求下列函数的不定积分(1);(2)。例4利用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求下列函数的不定积分(1);(2);(3)。例5求下列函数的定积分(1);(2);(3);(4);(20分钟)(20分钟)(15分钟)(15分钟)(10分钟)(10分钟)(10分钟)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作业题:课后总结分析:',)


  • 编号:1700734067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70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2621992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