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自考,格式为 doc ,大小 37416 KB ,页数为 7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自考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知识点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弱(参见课本第6-7页)关于中国封建社会(了解即可)经济特征: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C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基本的生产结构2、政治特征: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4、文化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参见课本第9-10页)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是英国针对中国禁烟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它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由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参见课本第14-15页)(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因为只有只有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解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本国的剥削和压迫,进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四、早期的维新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参见课本第40-43页)1、早期思想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即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具体而言A主张变法: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B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C主张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2、历史事件: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五、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参见课本第17-25页)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2、历史事件: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去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辛丑条约》支付赔款达4.5亿两白银;英国人赫德把持中国海关达40余年;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六、《资政新篇》内容(参见课本第35页)《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总理朝政的洪仁玕提出来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方面和外交方面。七、洋务运动的内容与指导思想(参见课本第37-38页)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意思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现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洋务运动的内容: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八、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参见课本第42-43页)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传播西学、革新文化、新式教育、改革社会风习九、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参见课本第49-50页)1、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十、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参见课本第52-53页,57-58)(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3、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5、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2、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十一、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参见课本第70-73页)近代中国存在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建国方案:1、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主张继续实行他们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力量,与广大人民处于对立的地位2、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为他们希望借此将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主张通过共产党来发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家,并再经过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由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为一方面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变成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摆在中国面前的只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也就是说剩下“两个中国之命运”,或者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由于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提出的方案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遭到了普遍的唾弃,只有共产党的方案才能获得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十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参见课本第80-81页)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是相对辛亥革命而言的:1、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十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参见课本第78-79页)(了解即可)历史事件: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昭示资本主义制度并非永恒,并且既然中国向西方学习又总是失败,何不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历史人物: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问题:中国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十月革命是如何推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了解即可)1、十月革命带来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引导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而中国与俄国当时的国情又非常相近。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这样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且经过五四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十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参见课本第89-90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面貌1、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真正分清敌友的基础上,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使得革命斗争有了明确的目标,开始取得成效。2、采取了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以前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不曾也不可能采用的方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十五、八七会议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参见课本第98-100页)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上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中共由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向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十六、中央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的胜利(参见课本第102、105、106页)中央革命根据地:红一方面军经过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得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的革命根据地。1931年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6年10月长征胜利。长征精神: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一切从实际出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十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参见课本第118-119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形成了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即中国共产党主要是通过开辟敌后战场,以游击战争的方式加入抗日战争当中的。它的历史地位体现在战略地位上,作用体现为中流砥柱的作用。具体而言:1、在战略防御阶段,虽然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敌后游击战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作用。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此外,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十八、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参见课本第110页)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沦陷区实行了“竭泽而渔”的经济政策,体现在:1、在东北通过成立大型垄断企业,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矿产资源。2、在关内成立专门的开发公司分管对华北和华中的经济掠夺。3、在占领区大肆掠夺土地及农产品,保证侵华日军需求并大量运往日本国内。十九、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与进步文化工作的开展(参见课本第120-122页)1、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主要体现在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的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也就是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2、进步文化工作的开展:文化届各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提出“抗战、团结、民主”的文艺创作三大目标。组建西南联合大学。二十、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参见课本第139页)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重点掌握:民革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由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联)、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民促)及其他国民党民主派在1947年秋联合成立,同年12月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九三学社为高级知识分子组成。二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参见课本第144-146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承担创建新中国的任务。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制定《共同纲领》,是当时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推选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共同纲领》的基础。二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人民的觉醒、民族的团结、抗争的英勇是决定性因素3、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力量的源泉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是精神动力提高综合国力是基本保证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又不惧怕战争5、坚持党的领导二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参见课本第158页)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下面一些历史性成就1、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5、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二四、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参见课本第162页)(了解)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途径。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实际上是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来了。二五、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参见课本第166页)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建国之后随着国内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及生产关系的变化,党在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六、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参见课本第171页)1953年12月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集中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即:1、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包括:1、先走合作化、后走机械化,把及时组织起来当作农村工作的大事。2、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稳步推进3、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4、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5、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二七、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参见课本第179-183页)(了解即可)中共在1956-1957年的早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取得了一些理论上的建树,包括:1、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提出“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2、1956年制定中共八大路线3、1957年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创造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4、1957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历史事件:大跃进1957起——文化大革命1966-1976——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挫败“四人帮”“组阁”图谋——文化大革命结束二八、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参见课本第203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这是因为:1、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2、开始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4、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由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二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及面临的考验和问题(参见课本第227-232页)(了解即可)包括经济成就、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宗教政策、统一大业、国防军队、外交影响、党的建设等。重点:国家先后启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激发各大经济区域的发展活力。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立法的形式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面临的考验和问题:(了解即可)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2、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3、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4、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5、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三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参见课本第223页)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1',)


  • 编号:1700731880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7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37416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