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观沧海-课件
1.1.4.1观沧海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奋发昂扬的精神风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本诗内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2.理解诗人的远大抱负。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一、导入中华民族是个能诗善诗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也被誉为诗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史,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诗人,留下了无数的脍炙人口的诗作。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曹操的一首佳作《观沧海》。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其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三、写作背景为消除边患统一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伐,大败敌军。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曹操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作者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jiédànsǒngzhìzāi以:连词,来。何:副词,多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代词,指大海。以:介词,用。四、(一)掌握字音、字义,扫除阅读障碍xiāosè课文注释临:到达,登上。观:看。海:渤海。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至,达到极点。志:思想感情。四、(二)朗读方法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学生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五、分析诗歌内容讨论1.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讨论2: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明确:海水荡漾——动景山岛耸立——静景草木丰茂——静景洪波涌起——动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实景想象之景虚景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讨论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小结这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这首乐府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就叫做意境。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八、板书设计观沧海壮丽景象博大胸襟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实景海水——山岛树林——百草秋风——洪波虚景日月星汉
提供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多媒体教学---观沧海-课件会员下载,编号:1701028953,格式为 xlsx,文件大小为14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Excel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