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野望》公开课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野望王绩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3.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秋天已经来临,同学们有没有看到秋天的美景?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还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还是“一霎微雨沥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呢?在秋天傍晚时分,诗人王绩遥望山野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触发了他怎样的情感?我们一起走进王绩的《野望》。课堂导入王绩(约589—644)初唐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作家作品文题解读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写作背景王绩出身于一个儒学世家,官宦世家。家世显赫,诗书传家,家族多人文坛史书留名。其兄王通,是隋末大儒,另有兄弟王度、王凝,亦是博学多才之人。他的侄孙(王通的孙子)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写作背景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初,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关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在句式、字数、段数、对仗、声韵等各方面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律的诗歌体式。根据每句字数不同可将律诗分为“五律”和“七律”。文体常识由于它完成在唐代,所以唐代人称它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世也就沿称。这都是对着“古诗”、“古体诗”而起的名称。所谓“律”,是指形式排偶和声调和谐的法则,也就是指整齐化和音乐化的规格,所以这种律又被称为“格律”。文体常识律诗的基本特征(1)每首限定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全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但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必须是对偶句。文体常识文体常识律诗结构起合承转“起”是开头,即一首诗的首句,“起”句有奠定基调的作用。“承”是承接上一层而过渡展开,具有承上启下作用。“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变换,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荡起波澜,曲折有致。“合”是收合结尾,使结构严谨完整。文体常识交代点题写景叙事转折变换议论抒情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起转承合重点字音东皋()徙倚()采薇()驱犊()薄暮()基础积累gāodúxǐwēibó整体感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接近傍晚徘徊梳理诗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诗意: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都只有落日梳理诗意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诗意: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赶小牛猎物梳理诗意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意:举目相望没有认识的人,我只好吟唱《采薇》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相视隐居不仕梳理诗意1.东皋“皋”是水边地。“东皋”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躬耕东皋之意。三个典故三个典故2.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三个典故3.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合作探究1、哪一个字是全诗的总领字?望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近景动态写人互文对偶白描对偶3、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视觉变化?由近及远4、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情感?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5、颔、颈两联中的景物有何不同?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在颔联的静谧背景下,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6、尾联化用典故,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不得已辞官隐居的苦闷与惆怅之情。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采薇而食。用典7、结合首联和尾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①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②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寄托避世退隐的愿望。这首律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彷徨、孤独、苦闷的情怀。课堂总结写作特色1、绘景如画,借景抒情。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把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地结合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写作特色2、多种表达,语言质朴。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语言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拓展延伸名家评价王尧衢说:“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沈德潜说:“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拓展延伸名家评价闻一多先生更认为此诗“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自然处渊明亦当让步”。板书设计首联:叙事、抒情——迷茫、失意野望颔联:远景、静态颈联:近景、动态景色宜人尾联:巧用典故——追怀古贤孤独无依前途渺茫文精语品
提供14《野望》公开课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会员下载,编号:1701028858,格式为 xlsx,文件大小为38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Excel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