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标准规范 > 浅谈IP交换技术和ATM交换技术

浅谈IP交换技术和ATM交换技术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浅谈IP交换技术和ATM交换技术,格式为 docx ,大小 100438 KB ,页数为 14页

浅谈IP交换技术和ATM交换技术


('《路由与交换》姓名:曹礼彬班号:193142学号:_20141004157___院(系):计算机学院专业:网络工程2016年6月__8__日浅谈IP交换技术和ATM交换技术-—发展历史及前景展望目录浅谈IP交换技术和ATM交换技术.........................................................................................2第一章IP技术与ATM技术发展历史及融合关系................................................................3第一节IP交换技术.................................................................................................................31.1.1IP交换技术起源及原理简介.................................................................................31.1.2IP交换工作过程及原理..........................................................................................41.1.3IP技术应用.............................................................................................................4第二节ATM交换技术起源及原理简介................................................................................51.2.1ATM技术起源及发展.............................................................................................51.2.2ATM交换技术原理.................................................................................................5第二章ATM技术与IP技术的融合......................................................................................7第二章第一节IP技术与ATM技术融合概念......................................................................72.1.1IP技术与ATM技术融合模型................................................................................72.1.2IP交换技术发展现状.............................................................................................8第二章第二节融合的具体实现.....................................................................................82.2.1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82.2.2标签交换...............................................................................................................10标签................................................................................................................................10转发等价类....................................................................................................................10标签边缘路由器............................................................................................................10标签交换路由器............................................................................................................11TIB...................................................................................................................................11TDP.................................................................................................................................11工作过程........................................................................................................................11第三章结论和前景展望......................................................................................................12第三章第一节NGN.............................................................................................................12第三章第二节软交换.................................................................................................131.生成接口.....................................................................................................................132.接入能力.....................................................................................................................133.支持系统.....................................................................................................................13第三章第三节结论:针对NGN..............................................................................13【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在方方面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以它自己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在互联网领域最为基础的是交换技术,而目前使用最为广泛并且前景最为光明的IP交换技术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而作为IP交换技术技术基石的ATM交换技术又拥有着什么样的神奇魅力呢?第一章IP技术与ATM技术发展历史及融合关系第一节IP交换技术1。1。1IP交换技术起源及原理简介1996年美国Ipsilon公司提出了一种专门在ATM网上传送IP分组的技术,称之为IP交换。IP交换基于IP交换机,可被看作是IP路由器和ATM交换机组合而成,其中的“ATM交换机”去除了所有的ATM信令和路由协议,并受“IP路由器"的控制。IP交换可以提供两种信息传送方式:一种是ATM交换式传输;另一种是基于hop-by—hop方式的传统IP传输。采用何种方式取决于数据流的类型,对于连接的,业务量大的数据流采用ATM交换式传输,对于持续时间短的,业务量小的数据流采用传统的IP传输技术,IP交换是基于数据流驱动的。总之,IP交换技术就是IP技术与ATM技术的融合。1.1.2IP交换工作过程及原理IP交换的工作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对默认信道上传来的数据分组进行存储转发在系统开始运行时,IP数据分组被封装在信元中,通过默认通道传送到IP交换机。当封装了IP分组数据的信元到达IP交换控制器后,被重新组合成IP数据分组,在第三层按照传统的IP选路方式,进行存储转发,然后再被拆成信元在默认通道上进行传送。(2)向上游节点发送改向消息在对从默认信道传来的分组进行存储转发时,IP交换控制器中的流判识软件要对数据流进行判别,以确定是否建立ATM直通连接。对于连续的、业务量大的数据流采用ATM交换式传输,对于持续时间短的、业务量小的数据流采用传统IP存储转发方式。当需要建立ATM直通连接时,则从该数据流输入的端口上分配一个空闲的VCI,并向上游节点发送IFMP的改向消息,通知上游节点将属于该流的IP数据分组在指定端口的VC上传送到IP交换机。上游IP交换机收到IFMP的改向消息后,开始把指定流的信元在相应VC上进行传送。(3)收到下游节点的改向消息在同一个IP交换网内,各个交换节点对流的判识方法是一致的,因此IP交换机也会收到下游节点要求建立ATM直通连接的IFMP改向消息,改向消息含有数据流标识和下游节点分配的VCI。随后,IP交换机将属于该数据流的信元在此VC上传送到下游节点。(4)在ATM直通连接上传送分组IP交换机检测到流在输入端口指定的VCI上传送过来,并受到下游节点分配的VCI后,IP交换控制器通过GSMP消息指示ATM控制器,建立相应输入和输出端口的入出VCI的连接,这样就建立起ATM直通连接,属于该数据流的信元就会在ATM连接上以ATM交换机的速度在IP交换机中转发。1。1。3IP技术应用目前主要的IP交换技术有:IpsilonIP交换:改进ATM交换机,去除ATM控制器中的信令和协议,加上IP交换控制器,与ATM交换机通信.该技术适用于机构内部的LAN和校园网。Cisco标签交换:给数据包贴上标签,此标签在交换节点读出,判断包传送路径.该技术适用于大型网络和Internet。3Com快速IP交换(FastIP):侧重数据策略管理、优先原则和服务质量.FastIP协议保证实时音频或视频数据流能得到所需的带宽。FastIP支持其它协议(如IPX),可以运行在除ATM外的其它交换环境中。客户机需要有设置优先等级的软件。IBM聚类基于路由的IP交换ARIS(AggregateRoute-basedIPSwitching):与Cisco的标签交换技术相似,包上附上标记,借以穿越交换网。ARIS一般用于ATM网,也可扩展到其它交换技术。边界设备是进入ATM交换环境的入口,含有第三层路由映射到第二层虚电路的路由表.允许ATM网同一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通过一条虚电路发送数据,从而减少网络流量。基于ATM的多协议MPOA(MultiProtocolOverATM):ATM论坛提出的一种规范。经源客户机请求,路由服务器执行路由计算后给出最佳传输路径。然后建立一条交换虚电路,即可越过子网边界,不用再做路由选择.第二节ATM交换技术起源及原理简介1.2.1ATM技术起源及发展80年代中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进行快速分组交换的实验,建立了多种命名不相同的模型,欧洲重在图象通信把相应的技术称为异步时分复用(ATD)美国重在高速数据通信把相应的技术称为快速分组交换(FPS),国际电联经过协调研究,于1988年正式命名为AsynchronousTransferMode(ATM)技术,推荐其为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B-ISDN的信息传输模式。ATM的成功,固然取决于微电子等高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需求的驱动,而ATM其自身的优势,使它在交换技术中独占鳌头.ATM是在分组交换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快速分组交换.它综合吸取了分组交换高效率和电路交换高速率之优点,针对分组交换速率低的弱点,用电路交换完全与协议处理几乎无关的特点,通过高性能LS1的硬设备来提高处理速度,以实现高速化,因此也可以说ATM技术是在克服了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方式局限性的基础上产生的.1。2.2ATM交换技术原理ATM技术特点原理总的来说就是(1)采用了固定长度的信元并简化了信头功能(2)采用了异步时分复用方式(3)采用了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4)采用了标准化的ATM协议。(1)采用统计时分复用传统的电路交换中用STM(SynchronousTransferMode)方式将来自各种信道上的数据组成帧格式,每路信号占固定比特位组,在时间上相当于固定的时隙,即属于同步时分复用。在ATM方式中保持了时隙的概念,但是采用统计时分复用的方式,取消了STM中帧的概念,在ATM时隙中存放的实际上是信元。(2)以固定长度(53字节)的信元为传输单位,响应时间短ATM的信元长度比X。25网络中的分组长度要小得多,这样可以降低交换节点内部缓冲区的容量要求,减少信息在这些缓冲区中的排队时延,从而保证了实时业务短时延的要求。(3)采用面向连接并预约传输资源的方式工在ATM方式中采用的是虚电路形式,同时在呼叫过程向网络提出传输所希望使用的资源.考虑到业务具有波动的特点和网络中同时存在连接的数量,网络预分配的通信资源小于信源传输时的峰值速率(PCR)。(4)在ATM网络内部取消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而将这些工作推到了网络的边缘X.25运行环境是误码率很高的频分制模拟信道,所以X.25执行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又由于X.25无法预约网络资源,任何链路上的数据量都可能超过链路的传输能力,因此X.25需要逐段链路的流量控制。而ATM协议运行在误码率较低的光纤传输网上,同时预约资源保证网络中传输的负载小于网络的传输能力,ATM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放到网络边缘的终端设备完成.(5)ATM支持综合业务ATM充分综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既具有电路交换“处理简单”的特点,支持实时业务、数据透明传输,在网络内部不对数据作复杂处理,采用端-端通信协议;又具有分组交换的特点,如支持可变比特率业务,对链路上传输的业务采用统计时分复用等。所以ATM支持话音、数据、图象等综合业务VP/VC交换在ATM中一个物理传输通道被分成若干的虚通路VP(VirtualPath),一个VP又由上千个虚通道VC(VirtualChannel)所复用。ATM信元的交换既可以在VP级进行,也可以在VC级进行。虚通路VP和虚通道VC都是用来描述ATM信元单向传输的路由。每个VP可以用复用方式容纳多达65536个VC,属于同一VC的信元群拥有相同的虚通道识别符VCI(VCIdentifier),属于同一VP的不同VC拥有相同的虚通路识别符VPI,VCI和VPI都作为信元头的一部分与信元同时传输.传输通道、虚通路VP、虚通道VC是ATM中的三个重要概念。ATM的呼叫接续不是按信元逐个地进行选路控制,而是采用分组交换中虚呼叫的概念,也就是在传送之前预先建立与某呼叫相关的信元接续路由,同一呼叫的所有信元都经过相同的路由,直至呼叫结束。其接续过程是:主叫通过用户网络接口UNI发送一个呼叫请求的控制信号,被叫通过网络收到该控制信号并同意建立连接后,网络中的各个交换节点经过一系列的信令交换后就会在主叫与被叫之间建立一条虚电路。虚电路是用一系列VPI/VCI表示的.在虚电路建立过程中,虚电路上所有的交换节点都会建立路由表,以完成输入信元VPI/VCI值到输出信元VPI/VCI值的转换。虚电路建立起来以后,需要发送的信息被分割成信元,经过网络传送到对方。若发送端有一个以上的信息要同时发送给不同的接收端,则可建立到达各自接收端的不同虚电路,并将信元交替送出。在虚电路中,相邻两个交换节点间信元的VCI/VPI值保持不变。此两点间形成一条VC链,一串VC链相连形成VC连接VCC(VCConnection).相应地,VP链和VP连接VPC也以类似的方式形成。VCI/VPI值在经过ATM交换节点时,该VP交换点根据VP连接的目的地,将输入信元的VPI值改为新的VPI值赋予信元并输出,该过称为VP交换.可见VP交换完成将一条VP上所有的VC链路全部送到另一条VP上,而这些VC链路的VCI值保持不变.VP交换的实现比较简单,往往只是传输通道的某个等级数字复用线的交叉连接。VC交换要和VP交换同时进行,因为当一条VC链路终止时,VP连接(即VPC)就终止了,这个VPC上的所有VC链路将各自执行交换过程,加到不同方向的VPC中去.交换原理交换结构应该能够完成两方面基本功能,一是空间交换,即将信元从一条传输线上交换到另一条上,又叫路由选择;另一功能是时间交换,即将信元从一个时隙转移到另一时隙。第二章ATM技术与IP技术的融合第二章第一节IP技术与ATM技术融合概念2。1。1IP技术与ATM技术融合模型实现IP与ATM融合的模型主要有重叠模型和集成模型两大类.重叠模型在重叠模型中,IP运行在ATM之上,IP选路和ATM选路相互独立,系统需要IP和ATM两种选路协议,使用IP和ATM两套地址,并要求地址解析功能,重叠模型使用标准的ATM论坛/ITU—T的信令标准,与标准的ATM网络及业务兼容。但需要维护两个独立的网络拓扑结构,地址重复,路由功能重复,因此网络扩展性不强,不便于管理,IP分组的传输效率较低.IETF推荐的IPOA、ATMForum推荐的LANE和MPOA等都属于重叠模型。集成模型集成模型只需要一套地址和一种选路协议,不需要地址解析协议,将逐跳转发的信息传送方式变为直通连接的信息传送方式,因而传送IP分组的效率高,但它与标准的ATM融合较为困难。Ipsilon公司的IP交换、Cisco公司的标记交换、IBM的ARIS和IETF的MPLS都属于集成模型。2.1。2IP交换技术发展现状IPX的原则已经由GSMA成功网地测试和验证。在2004年以前,GSMASIP实验局用多个基于IMS的业务测试了基于IP的NNI。IPX预商用实现实验局从2007年4月开始运行,特别专注于分组交换语音业务。2008年的GSMA通稿声明,IPX实验局完全成功。很多国际运营商都准备推出IPX业务,例如IPX语音(IPXVoice)、比利时电信国际运营商业务(BelgacomInternationalCarrierServices)、英国电信(BT)、中信国际电讯(CITIC1616)、德国电信(DeutscheTelekomICSS)、iBasis、Reach、SAP移动服务,Syniverse,塔塔电信等等。这些公司都面向固定和移动运营商和其它服务提供商类型做为IPX提供商.GSMA公开地按需支持进一步的实验.第二章第二节融合的具体实现2。2.1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多协议标记交换(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MPLS)是新一代的IP高速骨干网络交换标准,由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IETF)提出。MPLS是利用标记(label)进行数据转发的.当分组进入网络时,要为其分配固定长度的短的标记,并将标记与分组封装在一起,在整个转发过程中,交换节点仅根据标记进行转发。MPLS独立于第二和第三层协议,诸如ATM和IP。它提供了一种方式,将IP地址映射为简单的具有固定长度的标签,用于不同的包转发和包交换技术。它是现有路由和交换协议的接口,如IP、ATM、帧中继、资源预留协议(RSV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等等.在MPLS中,数据传输发生在标签交换路径(LSP)上.LSP是每一个沿着从源端到终端的路径上的结点的标签序列。MPLS主要设计来解决网路问题,如网路速度、可扩展性、服务质量(QoS)管理以及流量工程,同时也为下一代IP中枢网络解决宽带管理及服务请求等问题.在这部分,我们主要关注通用MPLS框架.有关LDP、CR-LDP和RSVP-TE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个别文件.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最初是为了提高转发速度而提出的。与传统IP路由方式相比,它在数据转发时,只在网络边缘分析IP报文头,而不用在每一跳都分析IP报文头,从而节约了处理时间.MPLS起源于IPv4(InternetProtocolversion4),其核心技术可扩展到多种网络协议,包括IPX(InternetPacketExchange)、Appletalk、DECnet、CLNP(ConnectionlessNetworkProtocol)等。“MPLS”中的“Multiprotocol”指的就是支持多种网络协议。1.基于MPLS的VPN传统的VPN一般是通过GRE(GenericRoutingEncapsulation)、L2TP(Layer2TunnelingProtocol)、PPTP(PointtoPointTunnelingProtocol)、IPSec协议等隧道协议来实现私有网络间数据流在公网上的传送.而LSP本身就是公网上的隧道,所以用MPLS来实现VPN有天然的优势.基于MPLS的VPN就是通过LSP将私有网络的不同分支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基于MPLS的VPN还支持对不同VPN间的互通控制。CE(CustomerEdge)是用户边缘设备,可以是路由器,也可以是交换机或主机。PE(ProviderEdge)是服务商边缘路由器,位于骨干网络.在骨干网络中,还存在P(Provider),是服务提供商网络中的骨干路由器,不与CE直接相连。P设备只需要具备基本MPLS转发能力,可以将其配置为M-BGP的路由反射器,不维护VPN信息.2.基于MPLS的VPN具有以下特点:PE负责对VPN用户进行管理、建立各PE间LSP连接、同一VPN用户各分支间路由分派。PE间的路由分派通常是用LDP或扩展的BGP协议实现。支持不同分支间IP地址复用和不同VPN间互通.减化了寻路步骤,提高了设备性能,加快了报文转发.3。基于MPLS的QoSNE80E支持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和差分服务Diff-Serv特性,在保证网络高利用率的同时,可以根据不同数据流的优先级实现差别服务,从而为语音,视频数据流提供有带宽保证的低延时、低丢包率的服务。由于全网实施流量工程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在实际的组网方案中往往通过差分服务模型来实施QoS。Diff-Serv的基本机制是在网络边缘,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将该业务映射到一定的业务类别中,利用IP分组中的DS(DifferentiatedService)字段(由ToS域而来)唯一的标记该类业务;然后,骨干网络中的各节点根据该字段对各种业务采取预先设定的服务策略,保证相应的服务质量。Diff-Serv对服务质量的分类和标签机制与MPLS的标签分配十分相似,事实上,基于MPLS的Diff—Serv就是通过将DS的分配与MPLS的标签分配过程结合来实现的。2。2。2标签交换标签交换(tagswitching)是由Cisco公司于1996年提出的,它是一种利用附加在IP数据分组上的标签(tag)进行快速转发的IP交换技术。由于标签短小,所以根据标签建立的转发表也就很小,这样就可以快速简便地查找转发表,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分组的传输速度和转发效率。与IP交换不同,标签交换不是基于数据流驱动的,而是基于拓扑驱动的,即在数据流传送之前预先建立二层的直通连接,并将选路拓扑映射到直通连接上。标签交换所基于的二层技术不局限于ATM,还可以为帧中继、802.3等。标签标签是数据分组上附加的一个字段,在标签交换中,对三层分组头进行分析后,将其映射到一个固定长度、无结构的值中,这个值就叫做标签。在传统的数据分组存储转发过程中,路由器基于复杂的分组头信息进行分析和选路,并且一个数据分组在它所经过的所有的路由器上都要进行独立的分组头分析和选路,使转发速度减慢。在标签交换中,路由器只根据简单的标签来决定数据分组的下一跳,与数据分组头相比,标签信息简单,因此采用标签交换大大提高了数据分组的转发速度。转发等价类转发等价类(FEC:forwardingequivalenceclass)[2]是一组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分组,这一组数据分组以相似的方式在网络中转发,FEC可被看做是具有相同选路决策的一类数据分组.标签边缘路由器标签边缘路由器(TER:tagedgerouters)位于标签交换网络的边缘。它负责给进入到标签交换网络的数据分组加上标签,并负责将离开标签交换网络的数据分组的标签去除,对数据分组进行第三层转发。标签交换路由器标签交换路由器[3](TSR:tagswitchrouters)位于标签交换网络内部,负责根据标签来转发数据分组。TSR接收来自TER的TDP消息,并根据这些消息所携带的信息建立自己的标签信息库(TIB:taginformationbase).在标签交换网络中,只依据标签进行数据分组的转发。TSR主要由转发组件和控制组件组成.TIBTIB存储着有关数据分组按照标签转发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输入端口号、输出端口号、输入标签、输出标签、目的网段地址等。TIB中的这些信息由TDP协议负责控制更新.TDP给一个转发等价类分配一个标签,被称之为标签绑定(tagbindings),标签绑定的信息也被称为标签关联信息或标签映射信息。标签交换设备(TSR、TER)使用TDP向其相邻节点通知标签关联信息和更新标签信息库。TDP的基本功能是在相邻TSR之间支持标签关联信息的分发、标签转发路径的请求和释放。TDP不能替代传统的路由协议,而是与标准的网络层路由协议(OSPF,BGP等)相结合,协同工作来实现相应功能。工作过程标签交换网络主要由TSR和TER设备组成,在标签交换网络上运行的协议有传统的路由协议和TDP。标签交换的过程可分为以下4个步骤。(1)当一个要转发的数据分组进入标签交换网络时,TER和TSR使用标准的路由协议(OSPF,BGP等)来确定数据分组的转发路由,并将这些转发路由信息存入FIB。TSR根据FIB的内容产生标签,并将标签关联信息通过TDP协议分发.相邻TSR接收到TDP信息后会建立标签信息库TIB。(2)当一个TER接收到一个要转发的数据分组时,TER会分析网络层数据分组头,实现可应用的第三层增值服务,从FIB中为这个数据分组选择一个可用路由,给数据分组加上一个标签后,将其转发给下一个TSR.(3)在标签交换网中,TSR接收到加有标签的数据分组,不用再次分析数据分组头,而是只使用标签基于TIB对数据分组进行快速地交换。(4)加有标签的数据分组到达网络边缘的TER时,TER会去掉标签,然后把数据分组交给上层应用,从而完成数据分组在标签交换网络中的传送.第三章结论和前景展望第三章第一节NGN下一代网络(NextGenerationNetwork),又称为次世代网络。主要思想是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以统一管理的方式提供多媒体业务,整合现有的市内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基础上(统称FMC),增加多媒体数据服务及其他增值型服务。其中话音的交换将采用软交换技术,而平台的主要实现方式为IP技术,逐步实现统一通信其中voip将是下一代网络中的一个重点.为了强调IP技术的重要性,业界的主要公司之一思科公司(CiscoSystems)主张称为IP—NGN从发展的角度来看,NGN是在传统的以电路交换为主的PSTN网络中逐渐迈出了向以分组交换为主的步伐的,它承载了原有PSTN网络的所有业务,同时把大量的数据传输卸载到IP网络中以减轻PSTN网络的重荷,又以IP技术的新特性增加和增强了许多新老业务.NGI的术语由互联网研究部门和标准化实体(例如IETF)所提出,两者从不同的源点(对电话优化的网络和对数据优化的网络)出发朝着几乎相同的目标发展。在ETSI中,对NGN有这样的定义:“NGN是一种规范和部署网络的概念,即通过采用分层、分布和开放业务接口的方式,为业务提供者和运营者提供一种能够通过逐步演进的策略,实现一个具有快速生成、提供、部署和管理新业务的平台。”下一代网络ITU-T将NGN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多业务(话音与数据、固定与移动、点到点与广播的会聚)、宽带化(具有端到端透明性)、分组化、开放性(控制功能与承载能力分离,业务功能与传送功能分离,用户接入与业务提供分离)、移动性、兼容性(与现有网的互通)。除此之外,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包括QoS的保证)是电信运营公司和用户所普遍关心的,也是NGN与的互联网的主要区别.NGN是传统电信技术发展和演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网络特征和网络发展上看,它源于传统智能网的业务和呼叫控制相分离的基本理念,并将承载网络分组化、用户接入多样化等网络技术思路在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下实现。因此,准确地说NGN并不是一场技术革命,而是一种网络体系的革命。它继承了现有电信技术的优势,以软交换为控制核心、以分组交换网络为传输平台、结合多种接入方式(包括固定网、移动网等)的网络体系。NGN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三章第二节软交换软交换技术是NGN网络的核心技术,为下一代网络(NGN)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软交换技术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软交换技术区别于其它技术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其核心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生成接口软交换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API与“应用服务器”配合以提供新的综合网络业务。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兼顾现有通信网络,它还能够通过INAP与IN中已有的SCP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2。接入能力软交换可以支持众多的协议,以便对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投资并充分发挥现有通信网络的作用.3.支持系统软交换采用了一种与传统OAM系统完全不同的、基于策略(Policy-based)的实现方式来完成运行支持系统的功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网络特性进行实时、智能、集中式的调整和干预,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作为分组交换网络与传统PSTN网络融合的全新解决方案,软交换将PSTN的可靠性和数据网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新兴运营商进入话音市场的新的技术手段,也是传统话音网络向分组话音演进的方式。在国际上,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组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所接受和采用。第三章第三节结论:针对NGN下一代网络宽带接入:NGN必须要有宽带接入技术的支持,因为只有接入网的带宽瓶颈被打开,各种宽带服务与应用才能开展起来,网络容量的潜力才能真正发挥。这方面的技术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四种技术,一是基于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二是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EPON)的光纤到家(FTTH);三是自由空间光系统(FSO);四是无线局域网(WLAN).城域网:城域网也是NGN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城域网的解决方案十分活跃,有基于SONET/PDH/SDH的、基于ATM的、也有基于以太网或WDM的,以及MPLS和RPR(弹性分组环技术)等。弹性分组环:弹性分组环是面向数据(特别是以太网)的一种光环新技术,它利用了大部分数据业务的实时性不如话音那样强的事实,使用双环工作的方式。RPR与媒介无关,可扩展,采用分布式的管理、拥塞控制与保护机制,具备分服务等级的能力。能比SONET/SDH更有效地分配带宽和处理数据,从而降低运营商及其企业客户的成本。使运营商在城域网内通过以太网运行电信级的业务成为可能.城域光网:城域光网是代表发展方向的城域网技术,其目的是把光网在成本与网络效率方面的好处带给最终用户。城域光网是一个扩展性非常好并能适应未来的透明、灵活、可靠的多业务平台,能提供动态的、基于标准的多协议支持,同时具备高效的配置能力、生存能力和综合网络管理的能力.软交换:为了把控制功能(包括服务控制功能和网络资源控制功能)与传送功能完全分开,NGN需要使用软交换技术。软交换的概念基于新的网络分层模型(接入与传送层、媒体层、控制层与网络服务层四层)概念,从而对各种功能作不同程度的集成,把它们分离开来,通过各种接口协议,使业务提供者可以非常灵活地将业务传送协议和控制协议结合起来,实现业务融合和业务转移,非常适用于不同网络并存互通的需要,也适用于从话音网向多业务多媒体网的演进.参考文献1。《基于ATM的IP交换技术》陈跃斌白凤山陈克林2000年10月2.《看网络交换技术的变迁》赵慧玲2008年11月10日3.《IP交换技术与ATM的紧密结合》刘芳杨传厚1999年3月12日4.《电信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及展望》刘海鹏5。百度百科(1)IP交换(2)ATM技术(3)NGN(4)软交换',)


  • 编号:1700877967
  • 分类:标准规范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14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100438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标准规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