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2003--2020--16页)
本作品内容为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2003--2020--16页),格式为 doc ,大小 107560 KB ,页数为 14页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目录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1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3【1】总规修编历程3【2】规划期限3【3】规划范围4【4】发展目标与战略4【5】城市性质与职能6【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6【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6【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6【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7〖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7〖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7〖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7〖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8【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8【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8【12】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8【13】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8【14】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9【15】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9【16】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9【17】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10【18】城市远景发展构想102)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情况103)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11【1】1号线(新都大丰站—华阳广都站)11【2】2号线(龙泉东站—郫县石牛站)11【3】3号线(新都红星车站—双流板桥南站)11【4】4号线(温江站—龙泉西河站)12【5】5号线(驷马桥站—华阳江河站)12【6】6号线12〖1〗6号线主线(沙湾站—华阳四河站)12〖2〗6号线支线(琉璃场站—双流航空港站)12【7】7号线(郫县生态站—龙潭东站)124)成都城市规划解读12【1】城市发展战略———扇叶绿楔、向东向南、七星拱月12【2】城市交通发展格局———“井”字加“环”状13【3】市域城镇体系13【4】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13【5】未来成都模式是“一城三圈六走廊”13【6】未来主城区扩容的主要城市组团14〖1〗基本情况14〖2〗各组团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职能、空间发展策略14[1]华阳组团———小康居住新城14[2]新都、青白江组团———大型制造业基地15[3]双流(东升)组团———新型工业基地15[4]龙泉驿组团———山地型休闲旅游区15[5]温江(柳城)组团———花园居住新城15[6]郫县(郫筒)组团———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6【7】成都“11858”规划发展构想16【8】高密成都规划16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1】总规修编历程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2】规划期限近期:2003-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3】规划范围〖1〗市域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涉及面积12,390平方公里。由于行政区划和规划方针的变动,分为市区和市区外市县两个层次,原近郊区县划入市区以内,现称为中心城周边区县,原远郊区县现称为市区外市县。〖2〗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为未来市区,包括中心城五城区、高新区和六个周边区县的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为3,681平方公里。〖3〗主城区主城区为规划城市建成区范围。以成都四环路为界,分为中心城区和新都——青白江、龙泉、华阳、双流(东升)、温江、郫县等六个周边组团。〖4〗中心城区成都四环路以内(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的用地范围,面积597平方公里。【4】发展目标与战略〖1〗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西部竞争力最强的都市区。围绕成都发展总目标,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将成都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花园宜居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2〗城市发展战略[1]整合区域战略逐步构筑成渝环形城镇密集带空间布局。成渝南线:成都——资阳——内江——重庆(沿老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北线:成都——遂宁——南充——重庆(沿渝遂高速铁路、成达铁路和成南高速公路)。积极推动成都平原城镇经济圈城市化进程,形成绵——德——成——眉——乐城市带。以成都作为发展中心,依托成绵高速公路和成宝铁路,推进成——德——绵区域发展,构建城市带的主体部分。[2]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一致,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选择大中小城市多元化发展模式,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向重点城镇合理聚集。将人口流动与城乡建设相结合,重点将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相结合,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将农村要素流动和农业发展相结合,繁荣农村经济。[3]经济一体化战略梯度有序的产业集群战略:统一调控城乡土地空间资源,优化与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整合集中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发展用地。推进产业结构提升的创新战略:鼓励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地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形成创新产业特色。促进企业的产权重组,形成规范的产权市场与要素市场。加强政府投资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基金和资本融资市场。利用生产要素资源,融入区域市场分工。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调整和促进工业主导产业的快速形成重点发展机械、电子、食品、医药、服装、纺织等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化工、航空、航天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非义务教育等第三产业;积极发展面向区域的旅游会展、物流、科研教育、房地产、文化卫生、体育休闲、通信网络等现代服务业。产业的延伸战略:立足自身与区域的基础优势资源,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成都科技产业化速度,加快工业及相关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发挥科技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延伸上下游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4]非均衡战略积极促进都市化进程:提升主城区在区域发展中的速度,保障主城区内的资源优先配置,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积极促进主城区用地空间结构调整:打破主城区均衡惯性拓展模式,积极促进用地空间结构的调整,通过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促进城市不同功能的整合与集聚、重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全面协调发展。【5】城市性质与职能〖1〗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2〗城市职能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人口与建设用地发展规模近期(2010年):总人口11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2万人。远期(2020年):总人口1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026.6平方公里。〖2〗市域城市化水平以非农人口计,2010年为40~45%,2020年为55~65%。以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计,2010年为63%,2020年为70%。【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515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570万人,人均90平方米;中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59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人均89平方米;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6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760万人,人均87平方米。【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多极,一轴一群”的城镇空间格局。“一心”指主城区;“多极”指规划区外的四市和四县。“一轴”指由主城区沿成雅高速公路和成绵高速公路向南北伸展并连接新津、蒲江以及市域以外的广汉、德阳、乐山等而形成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一群”指依托成温邛快速路和成雅高速公路,由崇州、邛崃、新津、大邑、蒲江,以及为数众多中小城镇组成的联系紧密、分工合理、功能一体化的城镇群。〖2〗市域城镇体系———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规划特大城市1个,为成都市主城区;中等城市4个,包括都江堰、崇州、邛崃和彭州;小城市4个,包括新津、大邑、蒲江和金堂;重点小城镇36个;以及多个大型聚居点(一般镇)。【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近中期空间拓展以向东、向南方向为主,远期和远景以向南、北方向为主。〖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逐步改善“环状+放射型”布局形态,突出双轴线发展定位,形成南北展开的带状布局形态,南北轴线重点发展,东西轴线辅助发展。南北发展轴:北翼发展轴主要由宝成铁路、川陕公路、成绵高速公路、蜀龙大道等组成,沿交通通道向新都、青白江、金堂、广汉方向发展。南翼发展轴主要由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川藏公路、大件路、人民南路延长线、新成仁公路等组成,沿交通通道向华阳、双流、新津方向推进。东西发展轴:由成灌高速公路、成灌公路、蜀都大道、成渝公路、成龙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等组成,西部以郫筒、柳城为界,从中心城西侧适度向西分进;东部沿龙泉山向南北展开。〖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构建“一主两次多核”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一主: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地位,构建南北、东西两条十字交叉轴线,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区。两次:位于主城区南、北两个发展方向的华阳、双流、新都——青白江组团作为城市的主要发展区域,构建华阳和新都两个综合性次中心区。该区域是成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将是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并承担区域物流、专业服务交通枢纽和居住等职能。近中期重点建设华阳次中心区,远期重点建设新都次中心区。多核:除华阳、新都——青白江以外的其他周边组团将成为重要的城市功能增长核,起到不同职能的分中心作用。〖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构建两轴、西控分进、南北展开、重心东移,中心疏散。突出主城区整体发展效益,按各组团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开发模式,实施长期规划引导,采用非均衡建设管理手段,远期逐步形成南北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划定资源和环境控制区域,切实保护具有国家性、公共性和唯一性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确定了水系、山体、都江堰精华灌区、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开敞空间、气流通道、生态绿地、生物多样性通道等八项控制要素。【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加快成都北编组站及连接线的建设。在成龙公路南侧建设成渝高速铁路,并预留宝成、达成、成昆高速铁路通道。将成都南站建设成为成渝、成昆、宝成、达成高速铁路客运站和轨道公共交通枢纽。在龙泉组团大面镇预留第三客运站选址。完善“环形+放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架构。建成成绵、成渝、成雅等10条高速公路。规划13个公路客运主枢纽站场和11个货运主枢纽站场。搬迁凤凰山、太平寺机场,中远期搬迁黄田坝机场。搬迁后的用地发展居住、公建和城市绿地功能。【12】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的联系;整合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式的协调;采用非均衡路网布局形式;强化道路网系统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合理发展步行交通与自行车交通;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规划主城区快速路形成“三环、十一放射加半环”的结构;形成主干路159条预留轨道交通发展用地;完善各类交通设施。具体见附图《成都市中心城对外多通道路网规划示意图》。【13】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根据国家相关公共设施配置标准结合实际状况规划级配体系,完善配套设施。行政办公设施:主要安排在中心城区南北轴线上。市级行政办公中心位于南心片区的人民南路以西。人民北路北延线预留省级行政办公中心用地。商业设施:区域商业中心位于城市核心区内。在华阳组团和新都-青白江组团规划设置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其他各区设置各具特色的区级商业中心。教育设施:在双流、温江、郫县布置教育产业园区,大型科研机构主要安排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在龙泉组团形成市级职教及成教基地。体育设施:市级体育中心布置于十陵景区。对文化、卫生设施等做了统筹安排。【14】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住区建设坚持中高标准,以规模体量适度的多层住宅为主(备注:该规划有所调整)。每户家庭拥有一套设施基本齐全、居住环境良好的住宅,2020年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调整居住用地结构,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合理布局,集中开发,形成规模,避免零星开发建设。主城区居住用地分为36个片区,其中中心城区22片,周边组团14片。坚持住房开发市场化、集约化的原则,强化政府导向作用,形成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住宅供给体系。重点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妥善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新增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分阶段改造城市边缘地区村庄,逐步将农村村民转为城市居民。【15】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整合现状工业区空间分布,企业向工业区集中,促进、引导各类产业在合适的区位集中,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具有规模效益的工业区。规划形成6大工业产业带(片)和一个后备发展区。形成北部、南部两大区域物流中心,四个区域配送中心。【16】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坚持整体发展、动态保护、原真性保护、公众参与的原则,扩展保护范畴与力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框架,在保护现有古城区格局和真实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保护外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附以名城展示体系,推动名城保护工作的全面进展。城市格局保护包含古城格局保护、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重要视廊与视域保护。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包含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水井坊等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华西医科大学和四川大学老校区等两个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及市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景区的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包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22处优秀历史建筑和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和名木古树、地下文物和传统建筑构件保护。以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和标志物体系为构成要素,在中心城区形成“三片一带多点”的展现空间结构。【17】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近期(2010年)绿地建设力争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35%,绿地率30%,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中期(2015年)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0%,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远期(2020年)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8%,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建构“蓝脉绿网、四圈八片”的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蓝脉绿网”:沿城市重点景观河道和主要城市道路设置绿化带,与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广场相结合,构筑相互联通的绿色网络;“四圈八片”:四圈指府南河环城公园、二环路绿地、三环路和铁路环线绿地、四环路绿地,八片指三环路和四环路之间的绿化开敞区。【18】城市远景发展构想继续强化“一主两次多核”的轴向开放型城市空间体系和非均衡轴向拓展的带状空间形态,空间布局以中心城为核心南北展开。2)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情况成都“十一五”规划建议将成都发展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按照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集约发展的原则,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一城三圈六走廊”的空间发展格局(注:一城指中心城;三圈,第一圈层是指中心城,第二圈层是指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的行政区域,第三圈层是指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大邑县、新津县、蒲江县、金堂县的行政区域;六走廊是指中心城—华阳—正兴、中心城—双流—新津—蒲江、中心城—温江—邛崃、中心城—郫县—都江堰、中心城—新都—青白江—金堂、中心城—龙泉);加快建设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等等。3)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根据规划,成都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由1号线(南北方向主干线)、2号线(东西方向主干线)、3号线(东北-西南向骨干线)、4、5、6、7号线填充线辅助线,以及6号线支线等七条线路组成。七条线路中,各条线路两两相交。主城区内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274.15公里(中心城内全长186公里),其中地下线长度144.24公里,地上线129.91公里。全线网共设车站146座,其中换乘站24座。根据规划,成都市将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地铁1号、2号骨干线路,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其具体规划如下(规划图见附件《成都市轨道交通线网及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示意图》):【1】1号线(新都大丰站—华阳广都站)为南北方向主干线,北起大丰镇,沿人民北路北延线、人民北路、人民中路人民南路、人民南路南延线及南都西路、孵化园北干道、外环高速敷设,经会展中心、科技园后,沿人民南路南延线南下,止于华阳镇广都街附近。1号线线路全长31.6公里,设23座车站。其中地下线长约22.44公里,地上线长约9.16公里;高架车站5座,地下车站18座。【2】2号线(龙泉东站—郫县石牛站)为东西方向主干线,2号线东起龙泉东,经龙泉镇西行,过东三环路后,穿过沙河,西止于石牛附近,线路全长为50.65公里,设26座车站。其中,地下线长约17.45公里,地上线长约33.2公里;高架车站11座,地下车站15座。【3】3号线(新都红星车站—双流板桥南站)为东北—西南向骨干线,东北起自规划红星车站附近,南止于板桥南站,线路全长为49.28公里,设车站22座。其中,地下线长约15.59公里,地上线长约33.69公里;高架站11座,地下站11座。【4】4号线(温江站—龙泉西河站)为东西方向内部填充线,西起温江,东止于西河站,线路全长38.9公里,设车站19座。其中,地下线长约20.21公里,地上线长约18.69公里;高架车站8座,地下车站11座。【5】5号线(驷马桥站—华阳江河站)为中心城西部南北方向的外部填充线,北起于3号线的驷马桥站,止于江河站,线路全长24.63公里,设车站13座。其中,地下线长约17.9公里,地上线长约6.73公里;高架车站2座,地下车站11座。【6】6号线〖1〗6号线主线(沙湾站—华阳四河站)为中心城东部南北向的外部填充线,是南北向第二条辅助线,起于5号线的沙湾站,止于四河站,线路全长22.05公里,设车站13座。其中,地下线长约15.5公里,地上线长约6.55公里;高架车站2座,地下车站11座。〖2〗6号线支线(琉璃场站—双流航空港站)为东西方向,连接规划行政中心和机场。东起于6号线琉璃场站,西止于双流航空港,线路全长为15.11公里,设车站8座。其中,地下线长约5.52公里,地上线长约9.59公里;高架车站4座,地下车站4座。【7】7号线(郫县生态站—龙潭东站)7号线为开口向北的U型辅助线,北起生态站,东止于龙潭东站,7号线线路全长41.93公里,设车站22座。其中,地下线长约29.63公里,地上线长约12.3公里;高架车站5座,地下车站17座。其中,地铁2号线、地铁7号线在东方新城片区设有站点。4)成都城市规划解读【1】城市发展战略———扇叶绿楔、向东向南、七星拱月中心城布局形态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发展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布局;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七个卫星城镇:大弯、龙泉、柳城、桂湖、郫筒、东升、华阳。【2】城市交通发展格局———“井”字加“环”状“井”字形道路:东城根街、红星路、新华路、滨江路(中心城区快速交通路网);环状道路:内环路、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外环路放射状道路:成绵、成渝、成南、成雅、成邛、川陕、成仁、老成渝等。【3】市域城镇体系按照规划,将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基本建成东部、南部新区和中央商务区,抓好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扩大抓好县城和重点镇规模,逐步形成由一个特大城市(成都主城区)、4个中等城市(都江堰、邛崃、彭州、崇州)、4个小城市(新津、大邑、蒲江、金堂)、30个重点镇及一般乡镇所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同时,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一圈层着力提高服务功能和竞争能力,成为带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参与区域竞争的主体,第二产业将逐步退出,同时保留少量的观光休闲农业;近郊的二圈层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成为工业新一轮集聚区和城市主要的生产功能区,并按照产业自身的技术经济特性形成若干组织程度高、群聚效应好的产业群、产业链,全面提升成都工业的发展水平。二圈层传统的城郊农业逐步向具有生产、生态、生活、旅游、社会等综合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转化;中远郊的三圈层在区位上相对处于劣势,但仍具备依托自身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在有选择、有条件地发展工业,承接传统城郊农业功能的基础上,特色农业大有作为。即五城区和城东、城南副中心区域为服务业集中发展重点区域;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彭州市、温江区、双流县、郫县区域为新型工业重点发展区;崇州市、邛崃市、都江堰市、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金堂县区域为特色产业发展区。【4】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按照规划,将把成都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科技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以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5】未来成都模式是“一城三圈六走廊”根据《成都全境规划》第一阶段研究成果,未来成都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为一城(即外环路以内的中心城)、三圈(指三个圈层)、六条经济走廊。所谓一城,就是继续把成都建成一个特大中心城市,巩固、加强其大都市的地位,这是聚集人气、商气以及城市实力的核心;三个圈是三个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而六条经济走廊则是成都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城市再发展,尤其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载体。六条“经济走廊”是正南:人民南路南延线—华阳正兴—黄龙溪;正东:成都——龙泉驿(这是成渝经济带的主走廊,最短,但经济流量最大);东北:新都——青白江——金堂(以新、精、轻产业为主)西北:郫县——都江堰;西南:成都——温江——邛崃;西南:双流——新津——蒲江。六条经济带都是相对独立的,今后成都市将沿经济带进行重点规划建设,包括基础设施配置、轨道交通、高速路建设、产业聚集以及城市管理等。从功能上而言,经济走廊内的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独立的新城,而彼此间在产业上也有所呼应和协调。从规模上来看,今后走廊沿线人口聚集度大约在300万左右。“一城三圈六走廊”是成都城市终极模式的设想,是成都平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带的主要骨架的一部分,也是成都市现有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的最佳搭配架构。【6】未来主城区扩容的主要城市组团〖1〗基本情况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成都市主城区包含中心城和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华阳、东升、温江、郫县周边组团。〖2〗各组团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职能、空间发展策略目前成都近郊的六个区县实际上是单独的一个城市,下一步发展成组团后,将成为成都都市区的一部分,在功能上将拥有一部分城市功能。[1]华阳组团———小康居住新城华阳组团,山水园区好安家。功能定位:城市主要功能区,公共服务、居住、高新产业区。重点发展职能:城市综合服务、区域商务中心、小康居住新城、山水型休闲产业区、中心城分流人口主要聚集地。空间发展策略:主城区近中期重点建设区域。主要职能应与中心城和航空港物流产业中心的建设相结合,通过轴向梯度推进的方式促进组团的完善形成。需要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与山水的关联,在华阳以南形成“传承蜀都文脉、城抱两江”的景观格局,东部丘陵区以低密度开发为主,结合环境,建设以高级居住和娱乐休闲产业为主的“南郊山水风光园”。[2]新都、青白江组团———大型制造业基地功能定位:城市主要功能区,新型工业、物流、居住、旅游。其中:新都发展综合服务、新型工业、物流、居住、旅游产业;青白江发展工业、居住产业。重点发展职能:城市综合发展、区域大型物流中心、大型制造业基地、城市化新增人口聚集地。空间发展策略:中远期重点建设区域。以点促片,通过集中性的区域开发带动组团的带型连片发展,逐渐形成相对独立与中心城外具备一定自我完善、拓展能力的新城区。火车北站和东站物流中心的改造以及相应的路网建设对该组团的开发十分重要,同时需要严格控制与中心城相邻的城乡接合部的规划建设,由于该地区位于城市上风向,需严格控制有大气污染的工业进驻。[3]双流(东升)组团———新型工业基地功能定位:城市重要功能区,主要功能包括新型工业、物流、居住。重点发展职能:空港物流产业中心、新型工业基地、城市化新增人口聚集地文教基地。空间发展策略:近中期重点建设区域。进一步强化双流航空港建设及其对产业发展和空间拓展的促进作用,加强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创新与管理,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提高产业效益。[4]龙泉驿组团———山地型休闲旅游区功能定位:城市重要功能区,新型工业、公共服务、居住。重点发展职能:大型制造业基地、区域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城市化新增人口聚集地、山地型休闲旅游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空间发展策略:近中期重点建设区域,承担区域重大基础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配套职能,限制工业污染,防止低水平建设。[5]温江(柳城)组团———花园居住新城功能定位:城市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居住、教育、高新产业、旅游。重点发展职能:花园居住新城、花卉博览产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休闲度假区、文教基地、生态保护示范区等。空间发展策略:应以产业高级化、专业化为主要特征,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防止和控制土地的无序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6]郫县(郫筒)组团———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功能定位:城市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高新产业、居住、教育、旅游。重点发展职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特色休闲旅游区、文教中心、生态保护示范区。空间发展策略:以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和特色产业作为发展主动力,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严格限制盲目扩张,提升发展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7】成都“11858”规划发展构想为了承接未来的大发展,为此成都市提出了“11858”的规划发展构想:第一个“1”是指一个特大中心城市;第二个“1”是指第二圈层的新青(新都—青白江)、龙泉、华阳、双流、温江、郫县、清泉(清泉—石板滩—姚渡)、洛带(洛带—西河)、新繁(新繁—斑竹园—龙桥)、新兴等10大新城;第一个“8”是指第三圈层的都江堰、崇州、邛崃、彭州、金堂、新津、大邑、蒲江8个中等城市;“5”是指第四圈层的50个新市镇(区域中心镇);最后一个“8”是指第五圈层的8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为此,在目前的绕城高速之外,成都市正在规划一条全长180公里“新外环”,作为城市的第五条环路,串起成都第二圈层的双流、温江、龙泉、郫县、新都和青白江等10个城市,从而将成都第二圈层纳入城市整体格局,并为新兴的成都平原城市群搭建起一条高速交通骨架。【8】高密成都规划针对成都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特别是成都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今年成都市规划局公布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规划思路———城市将向“高密方向”发展,限制在中心城区修建普通多层社区,鼓励城区建筑向两三百米高度发展,原则上不再批七层楼以下的多层建筑。在高密的思路下,成都市将遵循分区原则,比如,中央商务区等该高的地方要高,历史文化街区等不能高的地方则不能高,“高密”发展的重点是规划中确定的CBD和城市“六条经济走廊”区域。按照规划,六条经济走廊(人民南路南延线—华阳正兴—黄龙溪;成都—龙泉驿;新都—青白江—金堂;郫县—都江堰;成都—温江—邛崃;双流—新津—蒲江)是成都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未来产业、居住、商业将向这些走廊靠拢,经济走廊上的建筑将向高度发展,人口密度将增大。',)
提供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2003--2020--16页)会员下载,编号:1700820393,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14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