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其他文档 > 三松堂自序,三松堂自序pdf

三松堂自序,三松堂自序pdf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三松堂自序,格式为 docx ,大小 27197 KB ,页数为 5页

三松堂自序


('《》书评冯友兰先生是当代大哲学家和大哲学史家。他1895年12月4日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幼年读私塾,后就读于开封中州公学等校,1912年冬考入上海中国公学读大学预科,在此期间,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并确立了今后学习哲学的志向。1915年夏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年冬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当研究生,1923年夏获博士学位,后启程回国。在美期间,冯的老师杜威先生曾评价冯友兰说:“这个学生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材料。”杜威是有眼光的,结束了学生时代的冯友兰,从此踏上了一条漫长的学者道路。1923年至1928年,冯友兰在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任教,1928年至1952年的24年间,先生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先生在昆明任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先生重回母校北大,此后几十年间,先生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三松堂自序》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冯友兰的一本约二十五万字的哲学回忆录,完成于19世纪80年代初,先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单行本,后经校勘,收入《三松堂全集》。《三松堂自序》正如作者所说的:“非一书之序,乃余以前著作之总序也。”冯友兰教授寓北京大学燕南园凡三十年,庭中有三松,故名“三松堂”。这本书所涉及的时代,起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中国历史急剧发展时期。全书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分。《社会》占一半以上篇幅,十几万字,既是颇具文采的自传,也是一部别有特色,实录性强的百年史话。书中不仅有丰富的事例资料,而且给人以如何述史论事的启发。《自序》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作者那严肃的坦诚态度。他不仅把自己的出身家世,青年时代的求学,大学里的执教,以及解放三十多年来的前后情况作了详细的回顾和朴素的记录,而且用不少篇幅写了他在抗战时期同蒋介石、孔祥熙等人的接触,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参加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过程和细节。他通过几次与蒋介石吃饭的场面,看到了国民党腐朽不堪、必然垮台的征兆,悟出了一条规律:善于作官的人,如果蒋介石问他所管辖的那个地方的情况,总是回答说很好。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容易最保险的回答。假如回答说有问题,那就麻烦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可能还要受到斥责。作者认为,这样的官僚主义总是要把事情办糟的。1/5对于他自己是如何走上批林批尊孔道路的,作者也作了严肃认真的自我剖析。他引用古语“修辞立其诚”来进行评判。他说,“我们说一句话,自己的见解怎么样,就怎么样说,怎么样写,这就叫‘立其诚’。自己的见解可能不正确、不全面,但只要确实是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写出来,就是立其诚了。我在当时的思想,真是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这种自我剖析,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深处的,体现了“吾无隐乎尔”的君子风度。写一篇文章都要表达自己的真实的见事史料的丰富翔实生动,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阅读此书可增广很多见闻,增强爱国主义观念。作者对中国的官僚制度、衙门官吏、科举制度、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五四新文化运动,英国的牛津、剑桥,美国的选举,印度的文化,等等,都有相当翔实而生动的评述。尤为珍贵的是作者在书中记载了芦沟桥事变发生当天的北京实况,记载了西南联大抗战八年的战斗历程,以及作者为联大写的校歌和那块气魄宏伟、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纪念碑碑文的照片。书中述说了清华的师生在颠沛流离的南迁途中,汤用彤教授还不忘写《中国佛教史》,闻一多继续考订《周易》。冯先生还在书里记述了华罗庚在昆明西南联大的一次敌机袭击中被尘土埋起来的事,“幸亏很快就解除了警报,附近的人才把他扒出来。”这些史料,今天读来还是有极大的吸引力和颇能给人启发的。这本书中还有不少史料是首次披露的,并穿插了好些生动真实的小故事。书中写了建国以后中央领导同志同作者的多次交往,以及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徐特立等同志对冯先生的亲切关怀,是感人至深的。还有作者同美国的杜威、英国的罗素、印度的泰戈尔等世界文化名人接触的材料,恐怕在当今中国也寥寥无几的吧?过去读《鲁迅全集》有一封鲁迅致杨雾云的信中提到“安分守己如冯友兰,且要被逮捕,可以推知其他了。”但不知其详。这次读了《自序》才知原委:1934年作者在游历欧洲时也到苏联去看了一看,回国后,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了两次演讲,这就招来了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的灾难。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自传中也反映得非常鲜明突出。《自序》很大篇幅是写他一生的专业——哲学。他把自己的学术活动按年代顺序分为四个时期: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及以后。以时间为经,著作为纬,经纬交织,时空交错,给人们以条理清晰之感。通过对《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及尚未完成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代表性著作的分析评介,把自己的全部观点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整理和阐述。同时,他又分2/5别对每本著作的成书过程、观点的形成、当时的影响等情况作了详细具体的介绍,这对于别人了解他、研究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在阐述自己的著作时,还善于与当时出版的同类性哲学著作进行分析比较,既肯定了别人著作的长处,又对照了自己著作的不足之处,表现了一个哲学家应有的学术勇气和正派作风。19年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北京大学丛书之一”的胡适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当时不少人对胡适的这部书,发了些讥笑之词,认为是胆大妄为。然而冯先生不以人废言,他在《自序》中认为,这是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并分别阐释了蔡元培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序言中提出的该书的四大特长: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同时,他认为胡适的书,对于资料的真伪,文字的考证,占了很大篇幅,而对哲学家的思想则讲得不够透,不够细。但无论如何,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近代化方面,胡适的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与胡适的《大纲》对比,他认为自己的《中国哲学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第一点是,向来的人都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异,离坚白。”作者认为其实辩者之中分二派,一派主张“合同异”,一派主张“离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首领,后者以公孙龙为首领。第二点是,程颢和程颐两兄弟的哲学思想历来被认为是完全一致的。但冯先生认为,他们的哲学思想是不同的,说程氏兄弟二人开了一代思想之两大派的先声:程颢的哲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程颐的哲学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这两点都是发先人之所未发,而后来也不能改变的。”同时,他也承认自己的《中国哲学史》有两个大弱点:讲佛学失于肤浅,讲明清时代失于简略。象王夫之那样的大家,书中亦是稍带而过。这种坚持真理,明于知己的精神,对于一个老学者来说,是多么可贵啊!书中还针对五十年代后期陈伯达在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和理论与实践问题上对他的两次批判,冯先生在书中抄录了当时引起辩论的两篇文章,以说明当时辩论的情况,进而表明自己的见解,以作申辩。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在解放后所有的经历是很曲折的,所走的道路是坎坷的。因之在哲学和哲学史工作上也有曲折反复,这就是那些曲折和坎坷在学术思想上的反映。这些看似委婉的语言,却道出了在哲学问题上必须有自由的争辨,才能发展和繁荣的心愿。《三松堂自序》是一本充满大智慧的书,是一个大哲学家用哲学的眼光看宇宙、看世界、看人生、看历史并得出明确结论的书。笔者近年间深刻体会到,3/5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象世界里,因为现象是直接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态,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现象世界虽然是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但现象世界又是片面局部、多变易逝的;只有隐藏在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世界,才是和谐单纯、深刻稳定的。固然,现象和本质是构成客观对象的统一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又都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表现着事物的本质;但这并不等于说,任何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由现象而发现本质,由现象世界进入到本质世界;事实倒恰恰相反,人类的最大多数,终生在现象世界徘徊而不能进入到本质世界,只有善于思想的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才可能经历和体验到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而只有少数人类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才具备敏锐迅捷地从复杂的现象中抽取事物单纯本质的能力,人类也正是依赖着思想家的天才发现,才能够不断地认识宇宙、世界和自身,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前行。《三松堂自序》的许多深邃思想,就是一个具有高度抽象能力的大哲学家,对复杂纷纭的宇宙历史所做出的高屋建瓴的高度抽象。这些高度抽象的深邃思想,反过来又对复杂纷纭的社会人生产生了巨大的指导意义。《三松堂自序》又是一本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谈论中国大学教育的书。要谈中国的大学教育,就不能不谈中国大学的代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冯友兰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又一生执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因此,出之于冯先生笔下的北大和清华的历史,是和冯先生呼吸与共的历史,是北大和清华的一部“信史”;尤为可贵的是,在对北大和清华的发展历程所作的叙述中,冯先生概括总结出的教育思想,是明确、正确和深刻的,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乃至一般学校的教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仅就这个意义说,今天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很有必要读一读《三松堂自序》。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四十年代》一章中说:“当我在南岳写《新理学》的时候,金岳霖也在写他的一部哲学著作”,“我们两个人互相看稿子,也互相影响„„他曾经说,我们两个人互有短长。他的长处是能把很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我的长处是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金岳霖先生说冯友兰先生的长处是“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这一句话,真是说得好,说得准,的确是深刻地说到了冯友兰之所以是冯友兰的根本上。“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这当然是指冯先生的学术风格,而冯先生的学术风格,最终是通过冯先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能4/5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也同时说明了冯先生的语言风格。认真阅读《三松堂自序》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冯先生的语言,气象森严而又平和冲淡,逻辑严密而又至简至朴,表现出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现代汉语的语言魅力。就语言所表现出的简单之美而言,冯先生是当代能达此语言高级境界的少数作家之一;就“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而言,并世无人能出其右。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这就要求写作者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一个人就不能透过复杂纷纭的现象而看到事物相对简单的本质,那也就根本谈不上“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我们读《三松堂自序》,除了时时领略到由冯友兰先生高度的抽象能力而产生的“简单”之美以外,还能够处处体会到冯先生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地强调。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也是冯友兰透彻认识语言的内在特质和纯熟运用现代汉语的结果。因为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而只能间接地由读者的想象唤起形象感;过多的语言堆砌并不能造成形象,反而会妨碍读者的想象;只有简练而准确地表现了事物特征的语言,才能有力地促进读者的想象并从而唤起鲜明的形象感。读一读《三松堂自序》就会知道,冯先生不仅是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而且还是一位语言大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读《三松堂自序》,至少可以从中体会现代汉语的魅力,学习当代最好的散文语言。综上所述,《三松堂自序》作为一本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回忆录,它首先处处迸射着无与伦比的思想光芒,它是一本充满大智慧的书,是一本纵论中国大学教育的书,是一个大哲学家用哲学的眼光看待宇宙与人生并得出明确结论的书。而与其思想高度相辅相成的是《三松堂自序》的语言也达到了现代汉语的最高境界,因而它又是一本语言艺术家透彻认识语言的内在特质和纯熟运用现代汉语的书,是一本体现着语言臻于化境方能产生的简单之美和大家风范的书。《三松堂自序》从20世纪80年代出版以来,以其思想和语言的巨大魅力,在读书界获得了崇高的声誉。5/5',)


  • 编号:1700774854
  • 分类:其他文档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5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27197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其他文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