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其他文档 > 货币银行学--牙买加体系-材料

货币银行学--牙买加体系-材料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货币银行学--牙买加体系-材料,格式为 doc ,大小 147968 KB ,页数为 4页

货币银行学--牙买加体系-材料


('牙买加体系简介: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时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于1974的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地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1、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促进金融稳定,缩小汇率波动范围。2、推行黄金非货币化。协议作出了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贷币的决定。并规定: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成员国相互之间以及成员国与IMF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规定,IMF逐步处理其持有的黄金。3、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扩大其在IMF一般业务中的使用范围,并适时修订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4、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成员国的基金份额从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增加至390亿特别提款权,增幅达33,6%。5、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牙买加体系的运行1、储备货币多元化。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结构单一、美元地位十分突出的情形相比,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局面,美元虽然仍是主导的国际货币,但美元地位明显削弱了,由美元垄断外汇储备的情形不复存在。西德马克(现德国马克)、日元随两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国际储备货币已日趋多元化,ECU也被欧元所取代,欧元很可能成为与美元相抗衡的新的国际储备货币。2、汇率安排多样化。在牙买加体系下,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并存。一般而言,发达工业国家多数采取单独浮动或联合浮动,但有的也采取钉住自选的货币篮子。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多数是钉住某种国际货币或货币篮子,单独浮动的很少。不同汇率制度各有优劣,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为国内经济政策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与独立性,而固定汇率制则减少了本国企业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方便生产与核算。各国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经济结构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去权衡得失利弊。3、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主要包括:(1)运用国内经济政策。(2)运用汇率政策。(3)国际融资。(4)加强国际协调。牙买加体系的主要特征浮动汇率制度的广泛实行,这使各国政府有了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即汇率变动手段;各国采取不同的浮动形式,欧共体实质上是联合浮动,日元是单独浮动,还有众多的国家是盯住浮动,这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得复杂而难以控制;各国央行对汇率实行干预制度;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资历产和记帐单位的作用大大加强;美元仍然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而黄金作为储备资产的作用大大削减,各国货币价值也基本上与黄金脱钩。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1、牙买加体系的积极作用:(1)多元化的储备结构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间的僵硬关系,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储备货币供不应求的矛盾;(2)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经济,为作国维持经济发展与稳定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同时有助于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3)多种渠道并行,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2、牙买加体系的缺陷:(1)在多元化国际储备格局下,储备货币发行国仍享有“铸币税”等多种好处,同时,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下,缺乏统一的稳定的货币标准,这本身就可能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2)汇率大起大落,变动不定,汇率体系极不稳定。其消极影响之一是增大了外汇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尤为突出;(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现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果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是偶然的、局部的,那么,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就成为经常的、全面的和影响深远的。1973年浮动汇率普遍实行后,西方外汇市场货币汇价的波动、金价的起伏经常发生,小危机不断,大危机时有发生。1978年10月,美元对其它主要西方货币汇价跌至历史最低点,引起整个西方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这就是著名的1977年—1978年西方货币危机。由于金本位与金汇兑本位制的瓦解,信用货币无论在种类上、金额上都大大增加。信用货币占西方各通货流通量的90%以上,各种形式的支票、支付凭证、信用卡等到种类繁多,现金在某些国家的通货中只占百分之几。货币供应量和存放款的增长大大高于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而且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信用的依赖越来越深。总之,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不健全的体系,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牙买加体系”确立后美元走势从上图可以看出,自1976年“牙买加体系”建立以来,美元经历了五大阶段的升贬值走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贬值趋势持续10年之久,而目前我们正处在的第五阶段美元贬值趋势已达8年多,还能持续多久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第一阶段:四年贬值(1976—1980年)自从美元和黄金脱钩之后,美元指数一路下跌,1980年7月跌至84.12,美元指数下跌21.8%。其间,美国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使美国和全球货币供应量急速增长,导致石油危机以及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飞涨,世界经济陷入“滞胀”。第二阶段:近五年升值(1980—1985年)1979年开始,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大幅度提高,到1981年达到前所未有的16%,美元也结束近10年的持续弱势,开始走强。其间,美元急速上攻,于1985年2月底上冲至164.72的历史高点,美元指数上涨达95.8%。在这一阶段,供给学派所倡导的减税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同时,美国政府急剧增加的军费开支,造成美国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伴随着巨额“双赤字”的美元升值是该时期的突出特点。第三阶段:十年贬值(1985—1995年)经历了近5年的升值周期,美国庞大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成为美国强迫日元和欧洲货币升值的借口。1985年9月,五国集团签署《广场协议》,要求“其他主要货币相对美元进一步有序升值”。《广场协议》之后,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多次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抛售美元,买入日元和马克。此后的两年多里美元指数快速回调,到1987年年底已回调到1980年的水平,之后便是7年多的振荡下跌,到1995年4月美元指数跌至80.27。长达十年的贬值周期美元指数下跌51.3%。其间,美元由强转弱对美国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使得大量资本流出,触发了1987年10月19日的股市暴跌。第四阶段:6年多升值(1995—2002年)1995年1月,鲁宾就任美国财长时提出了“强势的美元,强大的美国”政策。同时,在美国网络科技增长刺激和美联储加息的带动下,美元1995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升值周期,到2001年7月美元指数攀升至120.9的高点,升值达50.6%。其间,弱势美元向强势美元的转换,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五阶段:贬值周期(2002年至今)从2002年开始,美联储为避免美国经济陷入持续严重衰退,不断降低基准利率,2003年美联邦基准利率曾达到1%的历史低位。美国长期保持低利率水平助涨了美国经济的泡沫,最终诱发了去年发生的“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2001年7月的高点到2008年3月中旬的71.657,美元指数下跌40.7%。其中,2005年由于美联储的加息周期美元曾出现一年时间的升值,而去年夏天至今年年初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元也上演了一波反弹行情,目前再次进入下跌通道。',)


  • 编号:1700774735
  • 分类:其他文档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4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147968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其他文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