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其他文档 > 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合计4份

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合计4份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合计4份,格式为 docx ,大小 35225 KB ,页数为 21页

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合计4份


('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现将学习相关心得体会如下:1、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2、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3、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4、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5、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6、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7、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8、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9、规范优化乡村地区行政区划设置,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10、全面培训提高乡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11、对农村党员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通过设岗定责等方式,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2、全面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13、推进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14、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15、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16、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予以适当倾斜。17、深化纠治乡村振兴中的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迎评送检、填表报数、过度留痕等负担,推动基层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发展、抓治理和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18、严防“割青毁粮”。19、开展吨粮田创建。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现将学习相关心得体会如下:一、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在最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里都是重中之重,2022年中央一号文第一部分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2023年中央一号文第一部分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并要求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粮食生产克服了新冠疫情多点散发、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南方极端高温干旱、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等困难,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粮食安全整体形势趋好。但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将长期存在,粮食安全仍处于紧平衡的状态。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尤其是需要由粮食转化的肉蛋奶等消费将大幅增长。加上受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外部因素,国际粮价涨幅高、涨价快,甚至出现拒绝粮食出口的现象。我国作为粮食消费大国,绝不可能全部依赖进口,所以粮食安全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从中央一号文看,“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L3万亿斤以上,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是重要目标。粮食生产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两稳”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力争有增加,确保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多增产。“两扩”就是扩大豆、扩油料,今年再扩种IoOo万亩以上,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两提”就是提单产、提自给率,力争玉米示范田亩产提高IOO公斤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以上百分点。这些内容,在中央一号文里都有相应描述。“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是关键措施。近些年很多农民放弃了粮食生产,其核心原因是粮食赚不到钱。很多人一算账,一年一亩田最多赚一两百块,甚至赚几十块钱乃至亏本。这种背景下,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稳住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核心要义是让种粮的农民挣钱得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才能稳面积稳产量。“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是主要行动。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实施过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其效果明显。2008年粮食产量刚过1万亿斤,2020年已达到1.34万亿斤,增加了3个千亿斤。当然,相比上一阶段的提升行动,新一轮的产能提升难度加大。我们已经取得了连续十九连丰,几大主粮的单位面积产量都已经到了高位,耕地规模扩大空间也很小。新一轮千亿斤产能提升工程,强调的是党政同责抓粮食生产以及通过技术攻关提高单产的鲜明导向,今年中央一号文首次提出“创建吨粮田”。除了粮食增产,粮食减损也很重要。我国粮食每年在收割、运输、仓储、消费等环节损耗400多亿斤,接近湖北全省的年产量。因此中央一号文强调,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二、大豆油料大豆油料是重要农产品,一方面关乎“油瓶子”的安全,另一方面豆粕是畜牧业的重要饲料。近些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2020年大豆进口首次超过1亿吨,数据惊人。近两年,虽然大豆油料扩种成效超出预期,自给率有所提升,但整体上对外依存度还是非常高。而且去年国际大豆和玉米的价格都在上涨,即使大豆进口数量有所下降,但进口花费却在增多。对此,中央一号文提出,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一是油菜产业。我国曾长期是世界油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但是受油菜收储政策调整和国外廉价油料的冲击,我国菜籽油进口量暴增。2020年,中国菜籽油进口量为179.4万吨,相比2019年增长了65.59%o国家从2022年开始大力支持油菜产业发展。根据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示了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全国总共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中有五个是油菜,分别在湖北、湖南、四川省、贵州和青海等五个省,此外还支持了湖北省武穴市、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等地以油菜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总共支持资金超过10亿元。另外还有专项资金支持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目前油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植意愿较低、加工企业效益不高,希望部分油菜主产地能借助国家政策东风,支持油菜加工业和品牌打造,坐实“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湖北”的说法。二是油茶产业。油茶作为木本油料,也是油料安全的重要补充。近几年湖北阳新、随县、麻城等多地在油茶上面投入很多,但成效较差。油茶产业面临着加工不足、成本太高等问题,尤其油茶采摘主要还是依赖人工,采收成本很高,导致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建议油茶产地政府结合国家政策,做好油茶产业的专项规划。三是豆粕减量的替代产业。豆粕是畜牧业主要的饲料来源,在大豆严重依赖进口的背景下需要尽可能的寻找替代品。上周省农业农村厅学习研讨会上,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XXX教授提出正在研发高蛋白玉米,如果成功的话可以替代大量豆粕,得到了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另外,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都是重要措施。三、生猪保供中国是生猪消费大国,每年消耗6亿多头,相当于平均每两人每年吃掉一头猪。因此,生猪供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央一号文提出,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去年我们生猪的价格一波三折,上半年生猪的价格很低,八九月份价格到了高位,到年底的时候生猪价格又跌下来了。最近跌破了盈亏线,国家又开始实行收储。生猪价格以前是两三年一次大周期,现在一年就出现了大周期。总体来说,现在国家要的是稳定生猪的供应,不希望大起大落,需要合理的宏观调控。生猪养殖的总体趋势是规划化和集约化,比如牧原集团、温氏股份等;普通养殖户在竞争中可能逐步淘汰,只能走特色化养殖之路。现在很多人追求生态健康,宁愿去买比市场上价格高不少的土猪肉,这给小规模传统养殖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传统养殖以黑猪土猪为主要品种,既能保护地方猪的品种,也是食物多元化供给的体现。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养殖也要符合环保相关规定。四、农业投资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国际竞争力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表现,同时也是最大的潜力所在,这方面有着巨量的投资需求。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对外透露,未来5到10年,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等投资需求近15万亿元。这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提升,以及建材、水泥、钢筋、机械等基础产业的拉动作用很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当前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的重点任务,也是增强农业保供能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长期举措。中央一号文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章节中,提出加大搭荒耕地利用力度、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农田、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中小型水库工程建设等要求,有利于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但是根据近几年的调研,在各地看到的烂尾农业投资项目比比皆是、触目惊心。部分项目动辄就是投资数亿元,最后草草收场、钱羽而归。归根到底,部分投资人缺乏对农业的认知,在立项阶段缺乏科学的谋划。部分地方政府误以为农业投资和工业投资一样,实行重资产招商,把厂房建好了给投资人用。但农业项目对厂房要求各异,很多厂房实际上没有派上用场。农业项目盲目投资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部门对招商项目的调研和论证不足,以及社会资本对农业农村项目缺乏清晰的认识。农业项目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容易让投资者后继乏力,导致很多投资项目失败告终。建议各地政府、社会资本在投资前期一定要科学严谨的论证,搞清楚凭什么投资农业农村、为什么在这里投资、投资后项目怎么推进等问题。政府要制定有效的支持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社会资本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投资方案。五、农业科技创新据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o而荷兰这一数据高达97乐德国、美国均超过了90虬由此带来的直接表现是,我国农业原始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比如玉米亩产较美国低380公斤以上,大豆亩产较美国低110公斤以上。没有先进的农业科技与装备支撑,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央一号文强调,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新主体。前期我们的政策导向是支持企业成为农业创新主体,以湖北为例,很多企业成立了相关研究院,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但是整体上效果甚微。因为农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足,且追求短期回报,无法和每年科技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美国孟山都等国际大企业相比。农业的重大科技攻关,往往需要跨区域跨科研院所的平台。近两年,国家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开始支持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如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一方面,部分农业科技创新以发论文为导向,缺乏现实应用价值,难以得到推广;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原有的农技推广站机构取缔,农业科技缺乏推广的主体,加上我国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造成了农技推广体系的脱节。近年来我们在各县市区调研时,很多基层农业农村部门都在反应这一问题。从实际出发,恢复农技推广等“七站八所”可能性较低,建议农技推广依托社会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六、种业振兴种业振兴行动在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中都有体现,今年提出的是,要求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针对性更强,措施也更具体。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以前品种的保护和培育没有引起重视,现在全社会都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七、乡村产业关于乡村产业,今年中央一号文定调是要求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四方面内容。周胜利认为,对于县域来说,发展乡村产业需要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过去几年,全国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国家也给予了大量财政资金支持。2022年,湖北省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农业产业强镇得到国家支持,获得6.1亿资金支持。其中,由省农规院完成的项目占4亿元。今年中央一号文明确继续支持创建三大产业融合类项目,说明产业聚集是产业发展的最集约化、最有效的方式,建议各地政府积极谋划和申报。二是科学布局产业园区。目前县域产业园区建设有几个错误的倾向,一是缺乏产业链思维,定产业园的定位不准,没有明确产业园的发展方向,只要是农场品加工企业都可以放到一个园区,导致各个加工企业之间无法形成合力;二是对当地资源禀赋认知不足,当地主要优势是交通区位、劳动力还是原材料,企业落户有什么优势都没有明确,甚至出现在偏旱山区建渔业产业园之类的现象;三是产业链的布局不科学,有些县域贪多贪全,动不动提出要搞八大产业、十大产业,计划一个乡镇搞一个产业园,实际上对于县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事情,“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提法已经过时。中央一号文明确提出,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三是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城乡之间的距离缩短,农民进城消费成为常态。因此,有人认为农村的商业体系和消费服务可有可无,从而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体系的建设进程,导致农民卖不出的东西便宜,买进来的东西贵。中央一号文提出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等措施,都是希望加快激活农村市场、释放农民消费潜力。虽然现在农民收入和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但创造的消费增量已经和城镇居民差不多了。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以新增2万亿元消费需求,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战略支撑作用非常突出。八、增收致富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同比增长4.2%,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5,比上年同期缩小0.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民就业制约因素较多,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有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挑战。2023年中央一号文相比2022年新增了一个章节,专门用来讲述“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可见国家的重视程度。农民增收致富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中央一号文提出了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经营增效、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三大渠道,据此有三条建议供各县市区政府参考。一是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这是帮助大学毕业生到乡、农民工返乡实现就业增收的有力平台。近几年中央一号文都有提到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发文强调了这一要求。但从实际看,各地都没有意识到返乡入乡创业园的重要性,部分地方政府认为这个项目没有支持资金而缺乏建设的积极性。这个创业园的核心不在于提供创业场所,而是营造创业氛围,为创业团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包装、法律顾问等多方面的扶持,从而提高乡村创业成功率、激发创业活力。二是支持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服务业。要实现小农户跟大市场的对接,农业现代化服务业是关键。湖北农业发展集团作为湖北唯一一家以现代农业为主业的省属国企,提出在5年内流转200万亩土地,并发展相应的生产托管和产销服务。有些社会资本也在尝试和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但政府在支持时要注意,不能让社会资本与农民争利、侵占农民的利益。中央一号文中也有明确表述,要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三是注意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红利。对比以往中央一号文,土地改革的内容多放置在乡村改革、乡村建设的框架之下,而今年将土地改革作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一部分,这就明确了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让农民享受红利、获得收益”。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湖北省公安县探索由村党支部领办土地、劳务、资产“三个合作社”,推进土地入股、劳力入社、资产入市,有效激活农村土地、人力、资产“三要素”。九、乡村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90%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84%的行政村,但是也存在仅有30%的村生活污水实现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通硬化路的自然村不足40%、农村安全饮水尚未实现全覆盖等问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周胜利提出,乡村建设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方面,中央一号文对村庄规划的描述近几年都有,今年的提法更加明确具体,表述为“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突出强调的是,农民的主体地位。要让农民全程全面参与规划编制工作,避免规划流于形式。二是全域土地综合治理方面,前期全域土地综合治理项目范围以若干个自然村、行政村或以乡镇为单元,今年中央一号文明确到以乡镇为单元来推进。前期全国各地都在开展项目试点,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指标无法覆盖项目成本、项目开发后期难以运营等,相信后续国家会进一步规范此类项目。三是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存在流于形式、形象工程等问题,没有促进数字乡村的实际场景应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束之高阁。中央一号文特别强调了“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数字乡村即将进入深化创新阶段。如果有地区能够抓住这一发展趋势,在数字化乡村场景方面进行深化和丰富,将在乡村建设方面成为突出典型。十、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更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农村社会大局稳定。周胜利认为,当前我国乡村治理总体面临着村庄人口“空”、乡村社会“散,工作负担“重”、集体经济“弱”和攀比性消费“浓”五大困难问题,使得乡村治理处于“村民自治被压缩,传统德治受挑战,而法治未建立”的局面。如何改善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和现状呢?结合中央一号文要求,周胜利认为重点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基层领导能力问题。中央一号文“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等内容,对基层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领头羊”的能力高地直接关系乡村振兴的实施进程。因此,全面培训提高乡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对农村党员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是关键。前几年因为疫情原因,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开展不够充分,从今年开始这项工作有望认真落实。二是基层减负问题。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这一年也被称为“基层减负年”。现在基层干部苦不堪言,有人称80%以上的精力用于考评和检查,没法开展实际工作。这几年中央一号文也在反复要求,今年更为具体:深化纠治乡村振兴中的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迎评送检、填表报数、过度留痕等负担,推动基层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发展、抓治理和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三是农村精神文明方面,最重要的现实问题是解决高价彩礼和消费攀比问题。农村高彩礼现象是社会热点,有的地方高达数十万,让农民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但彩礼作为社会自发行为,政府部门并不能强制干预。有些地区对高价彩礼进行了限制,比如山西省长治市政府曾发文,规定彩礼金额不超过5万元。实际这一规定就是形式大于作用,缺乏强制执行的基础。解决相关问题,更需要基层干部、党员带头引导。高价彩礼的形成也和农村攀比之风的盛行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消除。中央一号文是三农工作的指针,对于从事农业农村相关工作的人来说意义重大,是乡村规划人学习的范本。文件内容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对乡村振兴提出了详细要求,整体上看内容更加具体和明晰,给我们工作带来了很多启示。希望全体同事进一步深入学习,对具体内容进行专项研讨。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现将学习相关心得体会如下:一、研究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研究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切实摸清底数,加快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强规范管理,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保障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合法权益。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二、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稳定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加快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制度。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促进农业经营增效。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健全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坚持为农服务和政事分开、社企分开,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研究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切实摸清底数,加快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强规范管理,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保障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合法权益。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积极搭建二轮网签和农业统一大市场平台。以“农户少跑路、网络多跑路,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辅助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承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社会责任。学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2月13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现将学习相关心得体会如下:一、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当前,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并着眼长远,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我们要深刻领悟农业强国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统领地位,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不断强化政策和要素供给,着力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钾足干劲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唐仁健说。他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不受制于人。建设农业强国既是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世界上公认的农业强国有其共同特征。我们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更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震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唐仁健说,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集中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细化提出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明确路线图、施工图。二、抓好稳产保供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特别是去年克服疫情灾情、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高企等多重不利因素,实现丰收增产,为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产保供形势复杂严峻,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央一号文件对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全面部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紧紧围绕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千方百计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开展吨粮田创建,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推行稻油轮作。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稳定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供应。(2)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树立大食物观,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3)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以耕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重点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中央一号文件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进行具体部署。必须持续压紧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加快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步伐,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让脱贫群众生活越过越红火。重点从守底线、促发展两个方面加强部署和落实:(1)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O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发挥好预警响应作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继续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力量给予倾斜支持。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2)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就业帮扶,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帮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必须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扎实推进乡村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能够过上现代文明生活J要稳扎稳打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农村道路、供水、能源、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讲求惠风和畅、人心和善、和衷共济。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以和的理念贯穿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J下一步,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用好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平台和载体,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 编号:1700763980
  • 分类:其他文档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21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35225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其他文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