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其他文档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格式为 doc ,大小 35368 KB ,页数为 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内容: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物质性原理);②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能动性原理)(2)方法论: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运用: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②青少年要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现实,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上;③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我国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⑤反对封建迷信和各种形式的邪教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1)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2)方法论:我们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3)运用: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②兴建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动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加强地区之间经济联系;③开通政府网站,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原理(1)内容: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②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必定由一定原因引起。③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3)运用:①生产的发展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科学的发现和发明促进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一种因果关系;农业和工业互为因果,相互促进。②三峡工程的建设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必然出现的问题。③吸取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1)内容:①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②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2)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3)运用: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个人利益主体的功能,又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强大功能。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③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1)内容:①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②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2)方法论: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3)运用:①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内容。②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但是有生命力的新事物。③正确认识中国现实的国情,必须认真学习祖国的历史。④可持续发展既是今天对以往行为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探索。⑤知识经济时代,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6、规律客观性原理(1)内容: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抗拒性。②规律只能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③规律的客观性并不等于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2)方法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达到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统一(3)运用: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②搞好学习,必须按照学习规律学习。③忽视生态平衡规律,造成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④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结合历史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意义)7、矛盾普遍性原理(1)内容:①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②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③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2)方法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3)运用: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并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认真学习和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③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判与自我批判等矛盾8、矛盾特殊性原理(1)内容:①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②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③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2)方法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反对“一刀切”(3)运用: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②企业的发展必须既面向市场,立足市场,又加强科学管理,抓紧技术改造。③我国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矛盾要特别注意区分矛盾的性质,坚决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9、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1)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③二者又是可以变化的。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2)方法论:①正确认识事物,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顺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3)运用: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经验,党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来指导全国。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20世纪中国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③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④三个代表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1)内容: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但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方法论: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运用:①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必须高度重视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1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1)内容:①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②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运用:①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所以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②“一国两制”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性质。③正确认识形势和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好人际关系。对缺点和错误要防微杜渐,对成绩和胜利不要骄傲自满.12、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1)内容: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方法论: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反对把内因和外因割裂开来(3)运用:①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内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的结果。②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④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⑤技术引进的关键是消化和吸收,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利用外资要坚持平等互利原则量力而行.13、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1)内容: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④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2)方法论: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3)运用:①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脚踏实地、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③企业要优化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学习要优化时间配置,提高学习效率。14、事物发展的趋势原理(1)内容: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而发展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2)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3)运用:①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②既要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学会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主义的改革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③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1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1)内容:①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③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④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2)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3)运用:①青年学生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②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作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出正确的选择.③正确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原理(1)内容:①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②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④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周围环境的差异,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未必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得到增强.⑤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如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的程度、利益出发点问题等。(2)运用: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党中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都在人.③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④坚持正确的取向,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2、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1)内容:①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③人们认识事物必须获得理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实践基础上占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2)运用:①企业经营者必须抓住生产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组织生产.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③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关心了解课本以外的社会实际,正确认识其本质。3、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原理(1)内容:①认识过程有两次飞跃: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②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才算结束了.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完成。③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2)运用:①邓小平理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目标,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旗帜。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典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③在学习中应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多问为什么,层层深入,逐渐扩展。4、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1)内容:①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②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指导。二者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③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2)运用:①优秀的艺术作品都体现了分析与综合的统一。②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结果。③社会重大问题必须进行系统综合,运用战略性思维作出决策.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分析了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状、成绩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等方面综观全局后提出的.5、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原理(1)内容:①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令人吃惊的思维能力,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②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以创新为基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③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超越,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2)运用:①我国开展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中,许多中学生凭着青年人特有的想象力,以科学的态度,设计出许多有价值的成果。②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以伟大政治家的智慧和胆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实际出发,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出的科学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6、实践的特征原理(1)内容: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实践划分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2)运用: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把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②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五年计划",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③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实行对外开放,反对闭关锁国。7、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1)内容: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②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④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2)运用:①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③我国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④当今国际竞争中,科技是龙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各国都加紧制订和发展本国的高科技计划,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8、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②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2)运用:①马克思主义自觉面向实践,及时捕捉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并根据社会提供的新经验,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提出能够正确解决时代课题的新结论.②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需要,促进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③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1)内容: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③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2)运用:①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10、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1)内容:①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②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应该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改造世界中,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2)运用:①在实践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主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使个人得到全面健康发展.②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源于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各种观念使我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冲突。③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改善知识结构,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内容:①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及风俗习惯等。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③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运用: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等社会意识是以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根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③“以德治国"。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1)内容:①价值观是人们根据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而逐步形成的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需要和利益,不同阶级,人们的价值观不同。②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2)运用:①人是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生态价值观。②正确对待网络。③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正确的价值选择.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最高的价值观。⑤党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13、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原理(1)内容:①集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也是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产生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②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③坚持集体主义,就是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2)运用: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市场秩序,遵守社会规范,才有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②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腐蚀人的思想,涣散人心,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妨碍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进行。14、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原理(1)内容:①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属性。这是由于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并且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因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②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2)运用:①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违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不符合历史和现实。②动物本能的自保性不是人的本质;个人正当利益不等于自私。③青年学生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担负起历史责任。1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1)内容:①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从性质上看,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从程度上看,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大小之分。另一方面,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②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2)运用:①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②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③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1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1)内容:①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②我们应该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奋斗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2)运用:①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②青年学生应该努力培养热爱平凡岗位,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③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认识和处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抵制拜金主义的腐蚀,健康成长。④创造是生活幸福的源泉,是丰富人生的真正内涵。17、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1)内容:①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②人生离不开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由于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奋斗中实现理想。(2)运用:①青年学生应该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人民、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②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我国现阶段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③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 编号:1700756761
  • 分类:其他文档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12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35368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其他文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