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其他文档 >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述评,比较达伦多夫和科塞冲突理论的差异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述评,比较达伦多夫和科塞冲突理论的差异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述评,格式为 doc ,大小 51240 KB ,页数为 8页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述评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述评——2011春社会学研究生班温广救摘要: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着力从社会压制角度研究本世纪工业社会的冲突现象,不陷于功能理论的旧域,力求反映时代变化,结合理论与经验分析,指出社会结构的重叠程度、经济财产、声望与权威的分配之间分散与重叠程度以及社会流动程度、社会经济的剥夺状况、冲突的调节机制对冲突强烈程度的影响以及协商和解、调停和仲裁对冲突激烈程度的控制。全面系统地梳理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对于分析考察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群体性矛盾、冲突现象,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冲突调节;启示拉尔夫·达伦多夫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视冲突为一切社会结合体在权威地位分化所产生的固有现象和权威结构内部两股对立力量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抗衡过程,并纳入社会结构中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其冲突理论,打破了西方社会学术界墨守平衡模式的窒息气氛,推动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我们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以权威为基础的社会冲突理论关于“社会冲突”,达伦多夫用“争夺、竞争、争斗、紧张以及社会力量之间明显的冲撞”(特纳,1987:135)来表示冲突。他认为“冲突可能包括从内战到议会辩论的连续现象,或从罢工、停工到集体协商的连续性”。(詹火生,1983:64)显然,达伦多夫所理解的冲突在范围上比较宽泛,它包括从差异到战争这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社会秩序的非和谐状态;其次,达伦多夫认为冲突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各种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破坏社会发展的基础,导致社会变迁;最后,达伦多夫以利益和运用“权力决定论”来研究社会冲突,其宗旨在于从社会结构要素中推导出未经解释的历史世界,来克服人们以前对这些事件的任意定性。总之,达伦多夫在批判结构功能理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冲突思想为基础,引用韦伯社会科层组织中的权威与权力的概念,用“权威关系”来取代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并以此来诠释社会阶层结构。重点探讨了社会结构的重叠程度、经济财产、声望与权威的分配之间分散与重叠程度、社会流动程度和社会冲突的关系,强调了冲突调节的结构性因素。他认为“冲突是任何社会结合体由于权威地位的分化而产生的固有现象,是权威结构内部两股对立力量所产生的抗衡过程。”(贾春增,2000:282-283)“社会和社会组织彼此连接在一起,渊自压抑的力量;……这种压抑力量就是产生冲突的动力。”(贾春增,2000:63-64)“社会有两副同样面孔:一副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副是变迁、冲突与压制。”(詹火生,1983:65)其次,他对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和冒充一般性理论的狂妄性也给以了批判。他认为,“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理论同时运用同样的范畴进行广泛的工作,但却强调各自不同的方面。”(达伦多夫,1987:12)作为社会两面性的冲突性和一致性是相辅相成的,冲突可以产生统一和融合。(一)关于社会冲突的形成达伦多夫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被剥夺群体的意识觉醒上。他认为,社会组织是强制性协调联合体,其内部的各种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权威和权力。社会结构中固有的这种不平等权威的分布,使社会分化为支配和被支配两大彼此对立的准群体。准群体是利益群体的来源,由权威关系决定的利益(包括潜在利益和外显利益)是客观的,人们意识到其外显利益并自觉追求阶级利益时,准群体在一定条件下过渡到明显利益群体,必然导致两大对立群体间的紧张和冲突。反之当人们没有意识到或者准群体过渡到明显利益群体的条件不成熟时,它只是一种“潜在利益”,群体间的利益也是潜在的。这种潜在的冲突要公开化,需要有一系列的技术条件、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必要的个人阶级意识即心理或社会心理。这样两类地位的占有者各自因其地位而拥有本质上不同和方向上对立的利益,每个强制协调的联合体内部都潜伏着利益冲突。但是,“权威关系的合法性不是稳定的,而是变动的。”(贾春增,2000:252-254)即处于组织中的个体总具体地处在组织结构的某一位置上,这就是人们在组织或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如佣人和主人、工人和老板等,他们都体现了某人在一个组织中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绝大多数职业,都是自致地位,它在原则上是可以被改变的。当然在组织中还有通常不能被改变的先赋地位。绝大多数的地位与责任、权力和声望是相联系的”。(陈新汉,2006:22)(二)关于社会冲突的程度达伦多夫认为,冲突的强度是指冲突各方面能量消耗以及他们卷入冲突的程度。烈度是指冲突双方用以达到他们目的和利益的手段,即常规化的暴力程度首先,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结构的重叠程度和社会冲突呈正相关。第一,社团重叠程度越高,冲突的强度就越大。冲突各方具有多种利益的对立,从而将不同场合产生的能量汇合成一体,不顾一切的利益冲突将会发生。在一个两种地位不同的强制结合群体中,当不同的强制结合体中的对立双方是同一社会成员时,冲突就是重叠,冲突性群体的成员在多种强制性协作团体中具有相同的角色地位,对立双方都能够将全副能量和人格投入冲突之中,其强度就很高;第二,权威和其他报酬的分配越是互相关联,冲突的强度就越大;由于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如果支配阶级成员凭借手中的权力,获得社会财富与相应的名望,就会在支配阶级和被支配阶级之间,在报酬和获取报酬的途径上扩大差距和不平等。被支配阶级便在愤怒之下否认现存不平等系统的合法性,易于选择冲突以改变现状,增大了冲突的强度,权力的稀缺性决定了这类群体激烈的矛盾性。利益群体组织条件的满足与否与冲突的强度与烈度相关联。就利益群体中的个人而言,随着冲突合法性与冲突问题获得对立群体的认可,则参与冲突的个人会逐渐减少,暴力冲突的可能性也相对减少。第三,社会流动(包括社会的纵向流动和社会的横向流动)程度与社会的稳定程度成正比,与冲突的强度成反比。社会流动程度越高,阶级冲突的强度就越低。在社会团体中,如果社会和团体不为人们提供向上流动的任何机会,积怨和仇恨便会在社会地位低的人群中积聚起来,并难以控制,最终导致向社会权威的挑战,爆发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就会增加。其次,就冲突的烈度而言。达伦多夫认为,冲突不可能被“平息”或被完全压制,否则冲突会潜入表层之下而积聚,最终以更激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按达伦多夫的界说,解放前中国的工人属于绝对剥夺,现代西方工人属于相对剥夺。如果被支配阶级的剥夺是绝对的,阶级冲突就可能采取暴力形式;反之,如果是相对的,尽管冲突强度可能是很高的,但不会使烈度升高,暴力冲突也几乎没有可能。第二,冲突的调节即对冲突激烈程度进行控制。冲突的调节与冲突性利益群体形成的政治条件有关。因此,他认为冲突双方缓解冲突的条件:即发生冲突的团体双方必须具有一致的价值前提;各个利益团体必须达到一定的组织程度;各个冲突团体必须共同遵守一些正式的冲突规则,以降低冲突的激烈程度;建立机构(包括协商、和解、调停和仲裁)。协商和解是通过一定的协商机构,采取和谐、定型化的形式,最终达到和解的效果。总之,冲突的强度、烈度随一系列“冲突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冲突是可以被调节或控制的。(谢立中,1998:218-222)自马克思以来,在各种条件下发生的变迁已经降低了阶级冲突的强度和烈度。由于各种调节冲突的制度化方法的建立,社会流动性的增强,都使西方权威关系的基本关系得到维护。达伦多夫赞成冲突的调节,反对掩盖冲突。(三)关于社会冲突的结果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变迁分为:“根本性社会变迁”和“突发性社会变迁”。“冲突强度”与“根本性社会变迁”、“冲突烈度”与“突发性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相关律。”(达伦多夫,1957:211)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被矛盾地联结在一起的整体,社会权力的资源是有限的,各个利益集团之间权利分配的不均就必然产生社会冲突。社会结构的变迁、重组,使得新的结构中同样存在两种对立的群体。首先,社会变迁的激烈性与突发性和社会冲突的强度与烈度有关。即社会冲突的强度越大,人们投入或卷入冲突的程度越高,冲突所导致的变迁可能越激烈;社会变迁的突发性程度则与社会冲突的烈度有关即冲突越激烈,结构变迁与再组织的程度越大;冲突越是具有暴力性,结构变迁与再组织的速率越高。其次,社会变迁是一个由社会内在冲突导致的社会权威结构不断更替的过程,社会成员事实上处在权力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之中。而且,社会结构的变迁、速度和深度取决于被称为“结构变迁条件”的干预变数。(四)关于社会冲突的根源达伦多夫把社会冲突的根源归结为特定的社会结构,并从权威结构中寻找冲突的根源。首先,达伦多夫从社会压制角度研究了本世纪工业社会的冲突现象他认为,冲突总是来源于合法权力的不平等分配以及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冲突的基本模式之中。社会包含冲突和共识两个方面,社会结构就是一部分社会成员(支配者)通过对另一部分社会成员(被支配者)实行有效的压制而成,而且不同的地位代表着不同的权威。从较抽象的意义上说,社会冲突的发生,其原因在于压抑的力量,而且这种压制力量是社会结构的一种组织形式,企图透过控制力量和压抑力量使彼此联系在一起。其次,达伦多夫基本上沿用了韦伯的“权力”和“权威”定义。在他看来,权威就是一种威望和支配的作用力量;而“权力”的观点则形同于苏珊·斯特兰奇和罗素的观点即“一些人发号施令,另一些人服从”(罗素,1991:8),把权力当作无所不在的社会关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围绕“权力”和“权威”形成了两个阶级:即处在支配地位,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以及处在被支配地位上,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对权威的争夺成为社会结构内部固有的冲突源泉。社会冲突的缘由除利益冲突外,还有信仰冲突。由于信仰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冲突不但是历史上的主要冲突,而且至今也还是战争和潜伏战争的主要因素。二.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对学术发展与影响冲突的观点远在早期的社会思想和哲学中已见端倪。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极大地冲击和震撼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美国国内社会冲突加剧。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就是基于社会现实和理论研究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作为上世纪中期最有影响的冲突理论家——达伦多夫,他的冲突理论被广泛用来解释社会及政治行为,为社会学的研究开启了另一个端绪。在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出现的大量以冲突概念为框架的论著,都体现了他学说的影响力。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就是在辩证取舍的基础上,使用了马克思冲突思想中的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变迁等词句,重点吸收和发展了韦伯关于“权威、财富和声望”、“社会流动”以及齐美尔关于社会冲突强度的条件等观点,形成了他自己的冲突理论。三.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一)达伦多夫生平及主要著作拉尔夫·达伦多夫,192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工人家庭。他先后获得过德国汉堡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的哲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马克思面面观》,表明了他在青年时代对马克思理论的兴趣。拉尔夫·达伦多夫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冲突,他的社会学著作颇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展望马克思》(1953),《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欧洲革命之观察》(1990),《现代社会冲突》(1991)等。被称为“经典之作”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主要从理论上剖析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以及其他许多以阶级为主题的论著,并参照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整合模式”形成了他的宏观社会冲突理论。《现代社会冲突》就是以此姐妹篇为基础形成的一部综合性冲突论代表作。(二)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的渊源19世纪德国伟大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和齐美尔对冲突理论所做的理论铺垫和体系结构的拓展工作,对达伦多夫冲突思想的形成影响极为深刻。马克思从经济角度研究社会,其冲突思想的核心是阶级斗争,阶级结构的基础是个人财产。社会冲突兴起的原因在于经济关系中地位的不平等,阶级冲突将导致暴力革命从而引起社会变迁;韦伯认为,社会冲突起源于三个条件,即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性,报酬的分配和低水平的社会流动率。不平等的权力分配导致社会冲突。权威结构内的权威依社会行动类型的不同划分为三类,即传统权威、个人魅力权威和法理权威;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则致力于“基本社会过程形式”的研究。达伦多夫通过对马克思、韦伯、齐美尔冲突思想的分析、比较,他认为,韦伯虽然与马克思一样,重视经济因素在冲突中的作用,但侧重点不同;重视领袖人物在冲突中的重要作用,但对作用力的分析存在分歧;都承认社会冲突导致社会变迁,但变迁的结果不同。除此,韦伯的社会分层方法没有深入地揭示描述客观分层与主观阶层认同之间存在的真实逻辑关系,也没有真正概括出具有规则、定理意义的阶级阶层意识和集体行为形成过程,其社会力量模型以及利益与要求相协调的精英模型也太过简单。四、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的特点与不足(一)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的特点达伦多夫不圄于功能理论的旧域,强调社会的冲突性,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冲突现状,强调对冲突激烈程度的调节。1.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主要是针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提出来的。他引述了从柏拉图以来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乌托邦故事。达伦多夫认为,冲突是永恒存在的,结构功能主义所研究的不是现实社会而是乌托邦。它把社会的冲突与变迁从社会的常态中排除出去,既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也不能恰当指导人们对社会的观察和分析;除此,达伦多夫把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或假设进行了归纳,用实例来说明社会现象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难以解释的,惟有代之以或借助于另一理论模式—“社会压制”或“社会冲突”的理论模式。在他看来,“社会冲突理论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反思和对立物”,(郑杭生,1994:552-556)结构功能主义着重从功能上分析研究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主张社会的稳定和整合;冲突理论主张社会的变革,强调社会冲突对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2.强调对冲突的调节在寻求解决冲突方式上,达伦多夫从被剥夺群体的社会心理角度探究了社会冲突的形成,然后把切入点放在冲突强度和暴力度的研究上,其宗旨是把冲突的破坏度控制在最低限度。首先,在分析冲突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冲突导致的后果时,他从假设、目标、方法论、作用、结果等方面加以描述,并采用测量、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冲突的强度、暴力度等项目进行具体的量化处理,把社会冲突的强度取决于社会流动的量度,并详细分析了引发冲突强度和烈度的四个变量及其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用量化的方法对冲突引起的后果做出测度,创造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他的不同方式“社会变迁”对“冲突强度与烈度”的影响,得到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特纳的高度评价。其次,达伦多夫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被剥夺群体的意识觉醒上。指出了潜在利益、明显利益、准群体和利益群体是解释社会冲突的基础,而且在理想状态不存在的情况下,许多因素互相干扰。而且冲突容易发生在具有不同社会心态的各群体或个人之间。与达伦多夫同时代的科塞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集中分析被剥夺者对现存制度合法性的认同程度上。在科塞看来,社会成员对自身利益的“意识觉醒”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冲突,只有当这种相对剥夺感迫使被剥夺者不再认同现存制度的合法性时,社会冲突才有可能发生。(二)达伦多夫冲突理论的不足由于受时代的局限,达伦多夫没有看到阶级社会中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甚至用他的政治主义的标签取代了马克思的经济决定主义,这使他的理论难以真正地、有力地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各种社会冲突现象。1.把所有的冲突追溯为两种权威关系达伦多夫独断地用权威地位来界定阶级和解释一切冲突现象,以权威关系作为划分社会冲突二分结构的首要的单一原则,极大地限制了其理论的解释力。他抛弃了马克思阶级决定因素是财产的观点,而代之于权威,把权力和权威比作某种稀有资源以及解释人类一切事物的关节点,既没有证明为什么权威对于人们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没有令人信服地说明“阶级”怎样与其他冲突群体不同。而且他的冲突理论对于社会冲突现象的分析也大多集中在政治方面,其所谓的阶级也是一个依赖权威地位划分的政治范畴。2.对于具体的社会冲突现象解释的粗疏或偏颇达伦多夫将各种具体的权威结构之间性质上的区别舍弃了,仅仅“用抽象的利益对立概念来概括一切团体冲突的结构原因,导致了他在解释具体的社会冲突现象时常常失之于粗疏或偏颇”,(贾春增,2000:283)夸大了占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倾向,抛开经济问题来谈社会的矛盾冲突。实质上,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是不可分割的。另外,他还将社会变迁统统视为权威结构的变迁,混淆了两个毕竟不完全等同的概念。概言之,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虽然在马克思主义利益冲突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并没有真正全面地阐发和坚持唯物史观的利益冲突论,但他在寻求解决冲突的方式上,始终把切入点放在冲突强度和暴力度的研究上,创造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降低了社会冲突的潜在温度,把冲突的破坏度控制在最低限度和最小范围。其基本理论取向和所提出的问题却是我们所要着力关注的;另外,植根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冲突理论,直面现实社会,不陷于功能主义的旧域,博采众长,辩证取舍,敢于持不同学术观点的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精神,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转型期的构建和谐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参考文献[1][美]乔纳森·H·特纳,吴曲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詹火生.新冲突的开拓者—达伦多夫[M].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德]R·达伦多夫,崔树义译.关于社会冲突的理论[J].国外社会学,1987(3).[5]陈新汉.权威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7][德]拉尔夫·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与阶层冲突[M].纽约:斯坦福达学出版社.1957.[8]罗素.权力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4.',)


  • 编号:1700756653
  • 分类:其他文档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8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51240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其他文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