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1美元等于多少黄金
本作品内容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1),格式为 doc ,大小 90112 KB ,页数为 7页
('1、布雷顿森林体系: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其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2、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与之前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之后的旧金山会议。波茨坦会议共同构成雅尔塔体系。内容主要为如何打败处置法西斯国家,划分战后势力建立联合国等问题。标志着国际关系已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推动了战后政治民主化与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3、WTO:负责监督成员经济体之间各种贸易协议得到执行的一个国际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秘书处。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共有159个成员。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是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是就贸易进行谈判和解决争端的场所。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其成员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绝大多数,被称为“经济联合国”。4、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1947年3月1日开业,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总部设在华盛顿,由理事会、执行董事会、总裁和常设职能部门等组成。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相当程度上减轻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促进世界贸易。但其作用的发挥受美国影响,但总体来说,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5、纽伦堡审判:是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间,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欧洲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领袖进行数十次军事审判。由于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进行,故总称为纽伦堡审判。在这场审判中的被告共计22名,均为纳粹德国的军政首领。另外包括德国内阁在内的6个组织也被调查和判决,其中3个判决为犯罪组织,另外3个则无罪。纽伦堡审判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侵略战争的组织者、阴谋者、煽动者和计划执行者进行的国际审判,开了将战犯押上国际法庭接受法律惩处的先河。审判较为彻底,德意志民族同纳粹的过去划清界线,开始了对历史的反省。6、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1月19日,远东最高盟国统帅部根据同盟国授权,公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宣布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又称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由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等11个国家代表组成。于1946年5月3日开始进行,1948年11月12日结束,历时两年半。这次审判共开庭818次,出庭证人达419名,书面证人779名,受理证据在4300件以上,判决书长达1212页。判决书对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准备和发动对中国和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罪行进行了揭露,并宣判25名被告有罪。尽管存在缺陷,对日本法西斯惩治不彻底,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张扬了理性、公平、正义”,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和平而做出的努力之一。7、冷战:是20世纪40年代至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个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技等方面进行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全面展开。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使世界向整体性发展,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8、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9、杜鲁门主义:是在美国总统杜鲁门任期内形成的美国对外政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核心。1943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以希腊、土耳其问题为诱发点,视苏联为集权政治,主张以强硬的姿态遏制苏联。1947年5月,正式实施,历史长达20年之久。杜鲁门注意以意识形态的词藻掩饰其全球扩张的企图,“杜鲁门主义”是在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激烈变化的情况下促成的,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10、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4月3日正式开始,执行机构为经济合作署。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后来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美国达到经济,政治上的目标、将强对东欧的控制、加速冷战局面的形成。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是美国操纵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1949年8月24日成立,由美、加拿大和十二个西欧国家签订条约,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既是美欧遏制苏联的工具,也是美国用以从军事上、防备上操纵西欧各国的工具。规定“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各缔约国须“采取必要行动,包括使用武力”。北约在欧洲长期与华约组织对抗,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北约是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英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12、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之后,斯大林认为该计划会严重威胁到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不久,苏联就出炉了著名的“莫洛托夫计划”,也就是经济互助委员会的雏形。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总部设在莫斯科。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共同体。官方出版物有《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经济合作》,《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统计年鉴》。。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由于苏联的控制和其它经济政治原因,并且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经互会于1991年6月28日在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正式宣布解散解散。13、华沙条约组织: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后,1955年5月5日,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华沙举行第二次“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95年5月14日苏、阿、保、匈、民德、波、罗、捷8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根据条约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亚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华约组织观察员国。标志着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其初期在维护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与手段。东欧剧变后1991年6月华约解体,从而结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14、奠边府战役: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后期,越军对法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53年5月,驻印度支那法军制定了以奠边府为基地,准备在18个月内歼灭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由武元甲任前线总指挥,实际策划、指挥整个战役的是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12月,越军解放莱州后,先后集结4个步兵师,1个炮兵师及其他兵种部队共4万余人,从南、北合围奠边府,然后向奠边府法军发起攻击。战役从1954年3月19日~5月7日,共歼法军1.6万余人,击落、击毁法军飞机62架,俘法军卡斯特里准将及其全部参谋人员,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15、《旧金山和约》: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通称“旧金山和约”,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48个战胜国与战败国日本于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所签订的条约,并于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该合约主要是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日本的领土及国际地位问题。合约的声明:日本承认朝鲜半岛之独立、放弃台湾、澎湖、千岛群岛、库页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岛屿的主权。日本在和约前言的部分,请求加入联合国并遵守《联合国宪章》。随着这份和约的正式生效,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状态;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恢复正常。2013年3月12日,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决定,把4月28日作为纪念《旧金山和约》生效的“主权恢复日”。16、《日美行政协定》:1952年2月28日,日美两国代表腊斯克、约翰逊、冈崎胜男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第3条规定,在东京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协定正文有29条。详细规定了驻日美军的地位及特权,如日本向美军提供基地和设施,承认美国使用、管理和保卫这些基地及设施的权利;美国军人及其家属犯罪,日本无审判权;日本每年向美国支付1.55亿美元的防卫经费等。这个协定明确了驻日美军的权利和地位,使得其在日本的权益进一步合法化。条约执行中,由于连续发生美军暴行事件,引起日本人民的强烈反对。17、《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9月日美在旧金山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美国有权在日本及其周围驻军;根据日本政府的请求,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发生的暴动和骚乱,美军驻扎条件由两国间的行政协定另行规定。它不仅构成规定日本从属美国的法律依据,而且使美国可以在日本几乎无限制地设立、扩大和使用军事基地。18、莫内计划:1947年以法国经济学家莫内为首的计划总署制定的以复兴法国主要产业为目标的“现代化与装备计划”(1947—1953),简称“莫内计划”。莫内主张集中有限的资源,恢复基础工业部门,为实现法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它对战后法国经济恢复产生了积极影响。19、阿波罗登月计划: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11年,耗资250亿美元,其最光辉的成果是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成功载人登陆月球,实现了人类从地球到月球的梦想。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20、忠诚调查令:1947年3月杜鲁门政府颁布的9835号行政命令,即所谓的“忠诚调查令”。命令对所有的250万机关职员、学校教员和研究人员等进行忠诚检验,凡不忠诚,立即强迫辞职,所有雇员必须宣誓“效忠政府”。这种政治审查后来扩大到军队,社会各界及私人企业。在“忠诚调查”期间,政治恐怖弥漫全国。21、《1947年劳资关系法》:即《塔夫脱—哈特莱法》,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限制工人运动和工会权利的法案。其主要内容是: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的集体谈判,集体谈判的范围只限于50英里之内,禁止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司法部有权制止罢工,禁止联邦政府工作人员举行罢工等。它是美国历史上典型的反劳工立法,使得美国劳工长期斗争所取得的成果剥夺殆尽。22、麦卡锡主义:1950—1954年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国内掀起的一股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思潮。参议员麦卡锡指责国务院中“充斥着共产党人”,揭开麦卡锡主义序幕。共和党人把麦卡锡作为攻击杜鲁门政府和民主党人的党派斗争工具而大力支持。他肆意煽动反共制造白色恐怖,甚至将矛头对准艾森豪威尔政府,并将指控范围扩大到美国陆军,终于为当局不容。1954年12月,参议院通过谴责麦卡锡的议案,麦卡锡主义衰落。麦卡锡主义盛行期间,许多著名人士受到迫害和怀疑,对当时的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23、《蒙巴顿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根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8月25日,印巴正式分治,英军同日撤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告终。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1947年10月印巴战争的爆发,1949年停火并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24、《圆桌会议协定》:1949年8月荷兰与印尼签订的关于印尼独立以及荷兰在印尼的权益问题的协定。其主要内容为:印尼共和国与15个傀儡邦组成印尼联邦共和国,荷兰向该联邦“移交政权”;印尼联邦与荷兰及其属地组成“荷兰—印尼”联盟,承认荷兰女王为“最高元首”;印尼须在外交、国防、财政、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荷兰“持久合作”;承认外国人在印尼一切权益,偿还前政府债务以及荷兰继续占领西伊里安等。它的签订,结束了荷兰在印尼长达340年的直接统治。25、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盟同以色列进行的争夺巴勒斯坦地区的战争,又称为巴勒斯坦战争。战后犹太人掀起复国运动,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得以在巴勒斯坦建国,但遭到阿拉伯人反对,在1948年5月,埃及、约旦、伊拉克等国组成联军进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至1949年7月结束。在美国的支持和协调下,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的领土,使得大批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26、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等国与埃及因苏伊士运河问题而进行的战争。战后英法资本继续控制苏伊士运河,严重损害埃及主权。1956年,埃及纳赛尔政府宣布将运河收归国有,英法对此大为不满,鼓励以色列对埃及作战,10月以军分3路突袭西奈半岛,挑起苏伊士运河战争,在各国压力下,英法被迫停火,埃及收回运河主权斗争取得完全胜利。此事件后,英国势力被挤出中东,苏美成为主宰中东的真正力量。27、猪湾事件:指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后被古巴军民击退的事件。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后,古巴政府要求苏联给予援助。1960年,苏、古达成协议,苏联给予古巴贷款,并购买古巴的白糖。美国不甘心古巴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1961年4月17日,由1400人的美国雇佣军在美海、空军掩护下在古巴中部的吉隆滩(位于猪湾)、长滩等登陆,古巴军民经72小时战斗,全歼被包围在吉隆滩的美国雇佣军,使美国这场间接入侵破产。“猪湾事件”后,古巴完全倒向苏联,苏、古关系更加密切。28、柏林墙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苏联和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分界线处联合修建围墙的事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民主德国公民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东德政府颁布法令,修筑围墙以阻止公民外逃。1961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须经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人西逃,同时给西方施加压力。在战后东西方关系的紧张时期内,柏林墙始终是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所对峙的前沿阵地。此事件后,美苏又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29、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的美苏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查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危机结束。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这次危机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30、戴高乐主义:法国在二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逐步形成的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其实质内容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限于实力对比,它不可能从根本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31、新东方政策:1969年西德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推行的一条与苏联、东欧缓和的外交政策,因自俾斯麦以来,每一时期都有相应的东方政策,为了加以区分,故将此政策称为“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为:放弃主张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宣布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争取达成与东方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同苏联、东欧关系;承认东德,表示愿意实现两德关系的正常化,以和平方式谋求德国的统一。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32、亚非会议: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由缅甸、锡兰、印度、印尼、巴基斯坦五国发起,除这5个国家外,还有18个亚洲国家和6个非洲国家,共29个国家参加。会议通过了包括经济、文化合作、人权、民族自决权以及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内容的《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周恩来总理应邀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万隆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会议所体现出来的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战斗的精神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33、不结盟运动:冷战时期,一些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国家建立的松散的国际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同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了《会议宣言》,提出非集团的原则。其成员国,已由1961年的25国增加到1995年在的113个国家,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近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它是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讲坛。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集中地反映了它在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代表了时代的呼声。并将将适应形势,调整政策,继续前进。34、七十七国集团: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在维护自己经济权益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组织国际组织。1964年3月至6月在日内瓦举行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会上75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并决定在每次贸易会议前召开部长级会议,以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研究应采取的政策。此后该集团成员不断增加,但一直沿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它揭开了在联合国系统内南北经济斗争的序幕,是有组织的南北对话的序幕。它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35、新经济政策: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后为摆脱经济困境而推行的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房租和红利90天,要求国会削减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它曾一度对急剧发展的通货膨胀产生抑制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未能为解决滞涨问题找到出路。36、新联邦主义: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后推行的一项反危机措施,其实质是对战后急剧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修正。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经济陷入困境,尼克松政府认为这是由于联邦政府权力和责任过度集中造成的,于是提出“还权于州”、“还政于民”的口号,实行“新联邦主义”,主要措施是税收共享,目的是扩大地方职权及其干预经济的作用,减少和消除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借以克服“滞涨”型危机。它是尼克松政府对美国内战方针的一次重大转变,但并未取得多大进展。37、水门事件: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运动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时,当场被捕。事后,尼克松竭力掩饰开脱,国会两院准备弹劾总统,尼克松被迫于1974年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由副总统福特接任总统。它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38、波兹南事件:1956年波兰发生的一起工人示威游行的重大政治事件。战后波兰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而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在东欧各国引起强烈反响。1956年6月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工人要求增加工资,降低赋税遭拒绝而游行示威,政府出兵平息。事后,波兰党中央和政府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及教训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波兹南事件是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是波兰逐渐摆脱苏联政治控制的里程碑事件之一。39、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掀起的一场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1968年4月,捷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推行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捷“将进行试验,给社会主义发展以新的形式”,该纲领明显的表现出捷要求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争取独立发展的倾向,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在经济方面,主张实行权力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竞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自治。在政治方面,改革党的职能和领导方式,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和党直接管理行政的现象;保障国家行政机构、代议机构和书法机构的独立性;改革选举制度,确保公民的选举权等。8月,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侵捷,改革失败。它是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对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探索,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40、‘八一九事变”:1991年8月19日苏联传统势力发动的一次试图挽救苏联的政变。从1988年到1991年夏,苏联的改革渐入迷途,局势走向失控,8月19日清晨,苏联电台播发《苏联领导的声明》,宣布将总统全权移交副总统亚纳耶夫,并由其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但遭到叶利钦等人的反对,21日,叶利钦派代表去克里米亚将戈尔巴乔夫接回,起事失败。这次事变改变了苏联的政治力量对比,苏联解体速度骤然加快。',)
提供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1美元等于多少黄金会员下载,编号:1700754208,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7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