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中国哲学考研类型试题整理(中哲篇)

中国哲学考研类型试题整理(中哲篇)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中国哲学考研类型试题整理(中哲篇),格式为 doc ,大小 25618 KB ,页数为 10页

中国哲学考研类型试题整理(中哲篇)


('名词解释离坚白淮南格物万理具于一心通为天下第一要义心斋人副天数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即万物之自虚理一分殊至良知俱分进化正名反者道之动春秋繁露言意之辩西铭六经注我致良知孔子改制考天演论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太虚即气理一分殊四句教绝四四德四几玄同奇正相生人副天数形神相即凡象皆气宙轮于宇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言立三表辩无胜静因之道物不迁言尽意神灭论一物两体理一分殊淮南格物道法自然形神相即一物两体至良知气者理之依反者道之动合同异生之谓性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以说出故六派七宗守真存一(守一存真)命不在天而在其人知行常相须以说出故崇本举末能必副其所天人三策以无为本形质神用辨名析理形神相即法与时变济有者皆有道统说论衡独化言意之辩天人不相预以心原物休符不于祥於其仁崇有论得意在忘象独尊儒术《礼记》谶纬崇本举末习与性成体用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心原物圣人体无一故神两故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三表四端心斋齐物论即万物之自虚理一分殊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张载王阳明民生史观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道德经》公孙龙天命之谓性斗莦之性裴頠天人交相胜四法界严复《虺书》《齐物论》五行相克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质神用得意忘象血气心知八识般若《仁学》《新理学》《大学》鹅湖之会王艮兼爱天人感应气质之性托古改制为仁由己道法自然言必立仪言尽意论物不迁论格物至知知行合一知难行易论六家要旨明儒学案贞元六书论衡正蒙东西均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墨子的义荀子的虚一而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王充的疾虚妄王弼的贵无僧肇的物不迁方以智的合二而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二和与同异,可否相继知己知彼,胜乃不殆三代相因,损益可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人之性恶,化性起伪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神形相即,形质神用静者静动,动静皆动论六家要旨明儒学案正蒙东西均白马非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浩然之气绝地天通否极泰来温故知新道法自然虚壹而静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三表效验无为中庸有无离坚白道统论抱法处势五德始终化性起伪天人相分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涤除玄览克己复礼为仁尽心知性知天参验制天命而用之兼爱天人合一有待无待名实三玄葛洪业报轮回相竞以器《论六家要旨》独化二谛贵无止观实相不真空性三品天人交相胜还相用言尽意论形质神用人副天数唯识无境《坛经》《封建论》天不变道亦不变一物两体阿赖耶天人感应六相圆融自生而必体有叶水心三纲领八条目心外无物理一分殊致中和心学无极而太极易简工夫事功学派童心即真心张载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传习录》《西铭》泰洲学派质测即藏通几经世致用以理杀人知难行易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俱分进化质力相推三世进化尚力非命法无顿渐托古改制天命之性民生史观公羊三世说《严译名著丛刊》三民主义《新学伪经考》心力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中和正始之音涅盘《传习录》知难行易《论语》兼以易别生之谓性不真空心外无物一阴一阳之谓道逍遥游白马非马六相圆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三表法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天行有常不真空民胞物与格物致知天人合一谶纬中体西用五德三教北宋五子反者道之动十翼仁内义外无故从有故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三惑泰定识体《七略》见分相分真唯识量《六逆论》新故相除元亨利贞为性者五法行法弛敬除其舍仁以通为第一义心力内籀外籀简答题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简论孟子的“四端”说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比较王弼、郭象、森肇(看不清楚了)比较罗钦顺、王挺相、王夫之、颜元的人性论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慧能“本性是佛”说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严复的认识论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华严宗的“四法界”说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试析韩非子对早期法家思想的综合。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比较。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述华严宗之“理事无碍”思想比较朱熹、王守仁、颜元之“格物”说韩愈关于仁、义、道、德的论述简述《淮南子》的元气论思想简述《淮南子》对黄老学派气论的发展简述《淮南子》的历史观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何谓"《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简述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思想.简述王充的认识论思想.何谓"魏晋玄学"简述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贵无论与崇有论在哲学上的根本分歧是什麼王弼的玄学观点与裴頠有何区别简述裴頠的"崇有论"的基本命题和主要思想.何谓"独化于玄冥之境"范缜是如何论证形尽神灭的范缜《神灭论》有何理论贡献如何理解"无所谓道德云著,合仁与义言之也".这句话的思想意义.解析"受命不于天於其人"与"休符不于祥於其仁"这两句话的思想内涵及其理论意义郭象如何理解"有无关系"评述魏晋玄学所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魏晋玄学所代表和反映的主要哲学思潮是什麼其与汉代哲学有什麼根本区别评述魏晋玄学的方法.《淮南子》和董仲舒各持何种学派立场他们在哲学上的主要差异是什麼评述《论衡》一书的思想学术宗旨及其思想方法.范缜《神灭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南北朝儒佛之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理解和评价由魏晋至隋唐近五百年的思想文化发展.韩愈道经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儒学发展的意义.韩愈对"道""德""仁""义"有何新的解释,这些解释有何理论意义评书柳宗元的"天人观".“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指的是什么?“理学”一词有广狭二义,分别指什么?试说明之。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特点为何?简述“孔颜乐处”的思想。程颐然后论“道”与“阴阳”的关系?试用白话接受张载的话“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朱熹用月印万川的比喻说明什么问题?试述王阳明的格物伦思想。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华严宗的“四法界”说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试论朱熹知行观理论价值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试述孔子的“以政为德”思想。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什么是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评述.试述郭象"独化论"张载"太虚即气"思想评析简述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简述朱熹“理一分殊”说。简析“白马非马”。简述“朱陆异同”。《周易》书名的由来与要义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汉书.艺文志》论法家王弼在魏晋玄学中的地位陆九渊的"心即理"与朱熹的"性即理"的区别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与思想特点《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齐物论》的逻辑理路《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张载的朴素辨证法思想述要范缜神灭论的理论贡献章太炎的学术史观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人大97)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98)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00)《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99)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99)《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墨子的兼爱思想(厦大01)《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0)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人大98)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人大0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00)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人大01)《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0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大01)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简述张载的“虚空即气”的思想及其理论意义。(复旦99)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宇宙生化观。(厦大99)比较宋明理学中“性即理”与“心即理”两种理论的异同(人大97)简述朱陆之争的基本问题极其意义(人大98)“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武大00)“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武大00)为什么说“心即理”即陆王心学的基本观点?(人大00)张载是怎样论证他的“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浙大00)简述先秦人性论思想简述老子的无为思想分析荀子“化性起伪”的思想何谓“烛火之喻”及其思想意义甚麽是禅宗的“无念”思想分析周敦颐的“立人极”说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哲学的中西体用之争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韩愈的道、德“虚位”说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张载的“太虚即气”说?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孟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是善的陆王心学是如何论证心即理的宋明理学一般分为即大学派?各自的特点是什麽简述王夫之关于动静变化的理论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恶的?简述禅宗自性是佛的理论。简述韩愈的道统说。谈谈你对“王门四句教”的理解。简述严复的“开明自营”伦理观(吉大00)严复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人大00)谭嗣同是怎样从哲学上批判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复旦99)康有为与公羊“三世说”。(厦大99)试比较谭嗣同与王夫之的道器观的同异。(人大99)试比较王夫之与孙中山知行理论的的同异。(人大98)简述维新派的历史进化论及其对古代历史理论的批判继承。(人大97)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浙大01)魏源的矛盾观。(南开00)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南开00)王夫之的知行观。(浙大0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试比较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之异同。从下列玄学家(王弼、稽康、郭象)中选择一个,分析其主要思想特征。禅宗“南顿北渐”说评析。试述朱熹的理气观。论述题#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知行观的批评#中国哲学中,“天人和一”论有哪几种理论形态?请分别予以评述。#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分析、评价庄子齐是非的思想#分析、评价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试述朱熹、王阳明、王艮及颜元的格物思想。#《易传》关于道的看法#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简述朱熹的理一分殊#论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知行观的异同#比较韩非与老子的道论;#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试分析孔子“仁”和墨子“兼爱”思想的同异。#具体说明宋儒“理一分殊”的思想。3,王夫之人性论的具体内容。#比较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异同#试论孔子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试论王夫之哲学中“道”与“器”的关系。#试析老子的“有生于无”。#试析张载的“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概说#朱熹理学的集大成特点#《明儒学案》中的学术史观对研治中国哲学的借鉴意义#中国哲学史上几种典型的矛盾观评析#从荀子的《天论》到刘禹锡的《天论》#先秦道家源流及哲学思想评诉#先秦儒家源流及哲学思想评诉#评孙文学说#张载的辩证法思想述评#孙中山的知行观述评#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大99)#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97)#庄子道论述评(吉大00)#评述荀子的虚壹而静论(武大00)#试述孔子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浙大00)#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及无神论思想。(南开00)#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认为:“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这里得出了般若之“智”与常识之“知”的关系,试用佛教真俗二谛论的方法,阐述此篇论文的主旨。(复旦97)#试述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的思想。(吉大00)#论述范缜《神灭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浙大01)#比较王弼贵无论与僧肇不真空论。(浙大98)#试述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思想。(浙大99)#范缜的神灭论及其证明。(浙大99)#从荀子的《天论》到刘禹锡的《天论》。(南开01)#试分析魏晋玄学的“本体论”特色。(厦大01)#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北师大01)#试述程朱理学的理一分殊思想。(人大99)#试析朱熹的心性思想。(吉大00)#宋儒“存天理,去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命题在学理上能否成立?它们的实际历史作用又是如何?(复旦97)#试析朱熹知行观的理论价值。(北师大01)#试论朱熹理学的集大成特色。(厦大01)#试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道释三教的源流关系。(人大01)#张载的“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浙大98)#评述孙中山的知行观。(武大00)#评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北师大01)#中国哲学史上几种典型的矛盾观评析。(南开01)#严复的经验论与孙中山的知行观之异同。(南开00)#论述近代的西学东渐过程,并论述进化论对中国近代哲学的作用和影响。(复旦97)#欧阳渐在20年代初作《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日科学之必需》的讲演,提出佛法与其他宗教的基本区别有四:“一者崇卑而不平,一者平等无二致;一者思想极其锢陋,一者理性极其自由;一者拘苦而昧原,一者宏阔而真证;一者屈己以从人,一者勇往以从己。”试评述欧阳渐“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主要论点,并阐述你对佛教哲学特点的基本看法。(复旦97#王夫之历史观述评。(厦大99)#试论黄宗羲对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浙大00)#《明儒学案》中的学术史观对研治中国哲学的借鉴意义。(南开01)#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时论中国哲学史上的“义利之辨”#韩非子说:“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请将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思想。#试述郭象“独化”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试述谭嗣同的“以太”说及其历史价值。#老子关于自然无谓的理论#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异同#魏晋玄学关于自然与名教的争论#张载关于“民胞物与”的理论及其现代意义#试比较老子道论与庄子道论之异同。#老子“自然无为”的理论及其思想基础。#试述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及其思想倾向。#试论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30分)#试论张载的气一元论为何在朱熹那里转化为理本体论。(30分)#试比较王充的“知为力”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异同。(30分)#试析黑格尔为何断言孔子没有哲学,认为《论语》只是格言集。(30分)从以下各题中选5题做答,1、“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指的是什么?“理学”一词有广狭二义,分别指什么?试说明之。2、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特点为何?3、简述“孔颜乐处”的思想。4、程颐然后论“道”与“阴阳”的关系?5、试用白话接受张载的话“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6、朱熹用月印万川的比喻说明什么问题?7、试述王阳明的格物伦思想。1、老庄哲学对道有何不同看法。2、庄子论心与物、道与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3、老庄有无观异同。4、荀子的逻辑学理论以及对当时三大谬误的批判。5试论述扬雄的玄本体论。6、王充的精气论。7、玄学部分如上所述3个角度。8、玄学补充角度:王弼与本无宗、郭象与即色宗的比较(如郭象与支遁逍遥义比较)9、僧肇的般诺无知论论述。10、隋唐佛学均是名解的详述(略)11、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12、张载的心性论论述。13、宋明理学部分(二、4中的归纳整理)14、朱熹罗钦顺理一分殊异同比较。15、朱陆之争论述。16、方以智随泯统、交轮几的思想论述。17、二程关于“有对”的思想。1、【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政治纲领,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12、【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1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14、【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15、【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16、【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17、【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18、【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19、【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20、【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2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22、【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23、【离间白】(关于成就,其一是人们向来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异”,“离间白”。而冯氏则认为先秦辩者之中实际上分为二派,一派以惠施为首领,主张“合同异”,另一派以公孙龙为首领,主张“离坚白”;)“坚白石二”是《坚白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孙龙以白石为例,阐述了他的“离坚白”观点。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合,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他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公孙龙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割裂了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夸大了共性和一般的相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认为它们可以独立自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的观点。《名实论第六》提出了名实观和正名的原则,可以看作公孙龙哲学的提纲和绪论(古人著述习惯将序放在末尾)。名实观是讨论名实关系问题的。公孙龙首先提出了“物”“实”“位”“正”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物”即天地万物,“实”即事物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位”就是物之实用来充实它自己而不空旷的那个范围,“正”就是事物应当处在它应在的正当位置。“无名,实谓也”。名是对于实的一种称谓。“正名实而化天下”,名实之辩风起云涌,而真正从逻辑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正,名”问题的论著,首推公孙龙的《名实论》。公孙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极其重视“正名”的问题。他力图纠正名实混乱的现象,达到教化天下,稳定和巩固社会制度的目的。“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立论基础。“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正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按照“唯乎其彼此”的原则,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一个名称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事物。《名实论》具有朴素反映论的性质,是公孙龙逻辑思想的基础。这一提法强调的是概念的自身同一,否定的是概念的含混游移,明确地揭示了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这是从概念论角度对公孙龙逻辑思想的总结,也是《名实论》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名实论》所描绘的万物彼此绝对独立和分离,却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和转化。它所主张的名实一一对应,则是名实关系的凝固化和对概念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理解。24、【体用不二】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是用,体用不二,谓之“天心”。生生不已,循环往复,谓之“天意”。“体用不二”论,是熊十力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这观念主要展现在其原创性的经典之作《新唯识论》之中。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创生的特质,实际上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同时又主张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蒂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与程朱“体用一源”的不同在于:程朱虽然肯定体在用中,体不离用,但体是存藏于用之中的,与用不离不杂的一种抽象实体。熊十力坚持实体不在功用之外、肯定精神对于物质的主导、认定实体自身是变动生生的,他的体用论可视为儒家刚健、崇德、用世等价值的本体论基础。(现代心学与理学)25、【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26、【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27、【不忍人之心】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际,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28、【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 编号:1700739952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10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25618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