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2000-历史,1900到2000的历史事件
本作品内容为1900-2000-历史,格式为 doc ,大小 136704 KB ,页数为 11页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国外国中国外国中国外国1800-1832议会改革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37人民宪章1848《共产党宣言》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1850-1864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1889第二国际1900-新中国外交三大政策、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四月提纲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10联合国宪章1946丘吉尔铁幕演说1947杜鲁门主义1948马歇尔计划,柏林危机1949北约1949苏与东欧经互会1950-1950朝鲜战争1951欧洲煤钢共同体1953中访印、缅(和五)1971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1972尼克松访华、上海《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田中角荣访华、《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中美《建交公报》新时期外交方针新意:1954越南战争1954日内瓦会议-五大国1955第一次亚非国际(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955华约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1956南斯拉夫铁托-不结盟1961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1971第26届联大1956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0-70)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1967欧共体70-西方能源危机1956“双百方针”提出1978政治思想节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20世纪中后期以电脑、原子能、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四项原则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9中美正式建交1984全国人大通过“一国两制”方针1989《中国城市居民民委员会组织法》90年代以来参加亚太经合活动1997.7.1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7.9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1985戈尔巴乔夫改革1989东欧剧变1990德国统一1991经互会、华约解散“819事件”12月独联体-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1993欧盟1984经济特区的设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92中共“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89APEC成立1995WTO成立1998《中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南联盟科索沃战争(民族矛盾)1999以美为首华约组织空袭南联盟2000-2001底中国加入WTO上海合作组织(中亚)2002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11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2001.9.112002阿富汗战争2003伊拉克战争空想社会主义:1.背景:(1)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机器大工业要求相互联系的各生产企业密切配合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资本家追逐利润与工人受残酷剥削,购买力低下(贫富分化明显)经济危机(特点:生产相对过剩)(2)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代表人物:私有制、竞争是导致社会灾难的根源,在不同程度上主张对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共:建立公正、理想社会制度意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之一法国圣西门:实业制度,“工业社会”最早预言家法国傅利叶,英国欧文:建立合作组织圣西门、傅利叶指望国王或者夫人来投资建设他们设计的社会组织欧文:新和谐公社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英国宪章运动:1.背景:共性:(1)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西欧各国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工人阶级(2)早期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为悲惨(3)早期工人阶级在政治上毫无权利个性:1832议会改革赋予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阶级被排斥(直接原因)2.过程: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的工人领袖与议会的一些激进派议员共同草拟请愿书——人民宪章三次请愿运动:1839、1842、1848宪章运动的结果失败;影响:对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对国际工人运动。局限: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共产党宣言背景: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②、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③、马克思、恩格斯的积极投入——探索理论(三个理论来源)、关注工运、改组“正义者同盟”;④、正义者同盟领导信服马、恩的观点。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1864.9)背景:(1)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斗争不断高涨;(2)1857年经济危机激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欧洲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并逐步走向国际联合。(3)马、恩总结各国工人斗争经验,进行理论研究,同时深入群众,培养工人运动骨干,为创建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准备了条件。成立:1864年9月,为声援波兰人民起义伦敦国际工人协会(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中心)灵魂:马克思活动:支持、领导英国工人参加选举改革、支持波兰人民民族独立斗争意义:推动工人运动(罢工,英国工人参加选举改革)开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巴黎公社1871年背景:普法战争1870—71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对外卖国民族矛盾对内镇压阶级矛盾1871年3月18日---3月26日——5月28日26-巴黎公社诞生28-失败性质:新型的工人政权(是巴黎人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全国性的政权形式)巴黎公社政权措施建设:(1)实行民主制——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选举产生;(一半是工人代表,其他知识分子代表)(2)公职人员与人民的关系(工资);(3)努力维护工人劳动者的权益尤其是妇女;(4)通过其他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改革法令;(5)高举国际主义旗帜历史意义: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恩的作用:提供帮助;失败后总结《法兰西内战》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有坚强的政党、可靠的武装和工农联盟。)第二国际背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工人阶级壮大,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重新高涨,实现国际工人联合再次被提上日程。成立:1889.7.14法国巴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主要活动:集会、游行、罢工(贯彻劳动节);制定捍卫工人利益的方针政策;引导工人进行政治斗争,特别是合法的议会斗争。意义: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有何异同?相同点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都是建立在工人运动由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恩格斯参与了两个国际组织的领导组织工作不同点组织基础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第二国际在各国工人政党基础上成立与各国工人组织关系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团体的上级组织;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政党的上级组织工作方式第一国际直接领导各国团体开展工人运动;第二国际通过历次代表大会决议,为各国政党组织指明方向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861年改革→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改革不彻底→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表现)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建党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通过国际共运史上第一个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多数派)。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使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沙俄政府为了摆脱困境而参加“一战”,频吃败仗、危机四伏。(2)俄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四月提纲》提出使资产阶级政权转到无产阶级手中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的纲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冷战”的兴起(一)背景——“二战”后美苏关系逐渐恶化A.共同敌人被打败,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B.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将苏联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C.苏联要确保边界安全,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D.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二)冷战的序幕丘吉尔1946年铁幕演说(三)冷战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且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四)冷战的运用——“马歇尔计划”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通过援助欧洲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其意义如何?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五)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2).“北约”和“华约”(一)柏林危机(1948)美苏“冷战”第一次高潮(二)德国分裂1949年,美国策动了联邦德国的成立,民主德国也在苏联支持下建立了。(三)“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在美国的策动下,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A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NATO),简称北约。(四)“华约”的建立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成立,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开始标志两级格局的初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成立,标志最终形成。冷战这种形式,则贯穿两极格局的始终。“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1.“冷战”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核战争的边缘,又因为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发生世界大战。3.美苏争霸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2.“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及其影响日本投降后,苏联和美国军队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以北纬38度为界。1948年,在北部和南部先后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并入侵朝鲜;朝鲜战争的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完全破裂;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及其影响在日内瓦会议上,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法军撤出越南。希望统一越南的北越领导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击队“民族解放阵线”反对南越吴廷琰政府。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越南战争的影响耗费了美国的国力,导致美国相对衰落,使美国的军事实力被苏联大体赶上。3.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东欧剧变(1989)(3)“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中)宣布正在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由他本人代行总统权力。(八一九事件)1991年12月21日,前苏联的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11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会晤,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两级格局最终瓦解4.冷战后的和平与动荡两级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特点?缓和与动荡并存总趋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存在的问题?民族、宗教、领土;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1)欧共体成立的原因?必要性:战争造成的灾难和痛苦;冷战的世界局势可能性: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恢复联系加强(2)成立过程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于1952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于1958年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欧盟的成立1993年(3)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的关税、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的大市场、欧洲货币体系(欧元)欧共体经济合作欧盟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4)欧洲一体化的意义政治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美国:①对日本进行社会改革②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③50年代,从自己的战略需要出发扶植日本(结束占领、放弃赔款、释放战犯等)日本主观: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②外向型经济发展③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④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客观机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军大量军事物资订货的刺激崛起后的政治战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成为政治大国)西欧、日本崛起的影响经济格局多极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基础),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亚非国家的纷纷独立;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2).不结盟运动的概况创始人铁托、尼赫鲁、纳赛尔成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宗旨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标志不结盟运动诞生、兴起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1949——1955)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建国初期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持续至今)2.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毛泽东在建国初提出的外交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强调意识形态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3年12月,中国和印度开始就中印关于中国西藏与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4)参加万隆会议(1955第一届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倡导“求同存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二、70年代的外交成就国际环境:这一时期,苏美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中国的外交方针:1974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毛主席还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威胁。(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45年,联合国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这是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一次联合国大会上发言的场面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美国因素、亚非拉因素、中国因素(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29号,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中国和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改革开放后)(1)新时期外交的“四项原则”(2)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新内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新时期的外交成就A.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中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届领导人会议D.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E.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F.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G.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提供1900-2000-历史,1900到2000的历史事件会员下载,编号:1700739923,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11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