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本作品内容为外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含答案,格式为 doc ,大小 65124 KB ,页数为 12页
('外新史期末复习每日纪闻《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凯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议事记录,书写在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木板上。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传播范围很广。新闻信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古罗马就开始存在。官方的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私人的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流社会。格塞塔格塞塔(Gazette)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币。15、16世纪,威尼斯手抄小报萌芽、兴起,一个Gazette买一份小报,所以人们就称威尼斯小报为VeniceGazette,以至于这个词后来成为西欧报纸的代名词。从某种意义上说,格塞塔是现在报纸的鼻祖。科兰特并非特定的报刊名,而是对那种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印刷出版物的一种通称。同现在所说的“报纸”、“期刊”的意思相近。1620年出现了最早的英文报纸“科兰特”(coranto)。由荷兰人创办、印刷,运往英国销售。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注重犯罪、丑闻、离婚、性等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报道。来源于《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上的“黄孩子”漫画。廉价报刊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三社四边”协定是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它们的业务日益越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也加入,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1934年瓦解。近代政党报刊的特点1.政治上有明显的倾向性;2.内容上侧重于时政新闻和言论;3.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廉价报刊的特点1外新史期末复习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2.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称大众化报纸,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4.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休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5.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6.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降低售价,扩大发行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报业管制1.征收知识税1712年5月16日,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规定征收印花税、广告税和纸张税,被统称为“知识税”;2.实行津贴制度为控制舆论,政府贿赂记者和津贴报纸。津贴费用被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成为宣传经费的一部分,并逐步形成津贴制度;3.叛国法和煽动诽谤法政府通过加强实施叛国法和煽动诽谤法限制与控制报纸。虽然因触犯叛国法而被处决的出版人极少,但因诽谤法有许多出版人被判处徒刑和罚金。英国杂志的兴起著名文学家主办的三大评论期刊:1.丹尼尔•笛福(英国第一个职业记者、英国报业之父)《评论》;2.理查德•斯梯尔《闲谈者》;3.阿狄生《旁观者》。弥尔顿及其出版自由思想弥尔顿(1608~1674)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代表作《失家园》、《论出版自由》等。他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政论小册子,阐述主权在民的思想。1644年发表了《论出版自由》的演说,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弥尔顿全面批评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强调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他相信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它意见而存在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从弥尔顿的这种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由修正过程”的概念。他认为这种自由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限制这种自由只会伤害真理。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石”。泰晤士报开山时期的两大主编及著名记者两大主编:1.托马斯•巴恩斯,在全国各地建立通讯员和记者网,撰写的社论既能指导舆论,又能反映人民心声,使该报成为独立而又权威的报纸;2.约翰•德莱恩,指导社论方向,活动于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之间,以探听政治机密,获悉政府动向。著名记者:拉塞尔北岩与《每日邮报》2外新史期末复习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有“舰队街的拿破仑”之称。1896年在伦敦创立《每日邮报》,大获成功,标志着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开端。成功的原因:1.北岩分析了英国社会的需要与报纸的积弊,一改当时一般英国报纸只报道片段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做法,开阔读者的视野,使读者看到社会完整的图像。有准确的市场切入点,精编、易读,是穷人和忙人的报纸。该报主要读者对象是中产阶级、广大劳工和妇女。北岩高薪聘请第一流的记者,长驻世界一些重要城市迅速报道重大事件,在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上能与高级报纸一争高低,并以清新、简洁的版面在读者中赢得了信誉。2.北岩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他在《每日邮报》创办的前三年亲任总编。制定了满足新时代读者的新闻原则:解释、简洁、清晰。标题鲜明、版面新颖,扩大报道面,经常改进内容,以便长期吸引读者。此外,他还善于培养和训练新型记者和编辑。3.健全的报业管理。北岩在《每日邮报》以至一生的新闻事业上的成就,都离不开他弟弟哈罗德的帮助。哈罗德·哈姆斯沃斯精明强干,是一名优秀的报业管理人才,曾担任过《每日邮报》的经理。北岩时代的泰晤士报《泰晤士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北岩得到该报控制权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使其起死回生,创造了创刊以来的销量纪录。1.更新设备,并改为便士报;2.出版特刊;3.奖励称职的记者编辑;4.主张文章写短一些,写的要有力量,多争论。本杰明•哈里斯与《国内外公共事件》创办于波士顿,为美国的第一份报纸。本杰明·哈里斯试图使它成为一份不受政府控制,不为政党立言的报纸。从内容和形式上说,诞生于17世纪末的这份报纸都相当有现代特色。其版面已经具备现代报纸的雏形。其内容有国外新闻,也有本地消息。在选材上,首先报道重大事件,报道消息是注重夹叙夹议。《国内外公共事件报》第一期内容评论了英国对北美法属殖民地的战争,批评了英国的同盟者印第安人霍克族待法国俘虏,揭露法国国王的荒淫。该报文字优美,在新闻水准上较18世纪初的后继者亦高出许多。其中含有“非常激烈的部份”,在详述法国与印第安人战时近况,特别强调了英国的印第安盟军虐待法国俘虏的部份。该报出版四日后,总督与参议会发表一项声名,查封了报纸。至此,美国第一份报纸称为出版许可法的第一个牺牲品。曾格案件与新闻自由1733年,德国移民曾格在纽约创办了《纽约周报》。该报发表的大部分文章是批评总督和地方议会的。为此,在报纸创办一年后,曾格被捕,并被提起诉讼。1735年开庭审理,安德鲁•汉密尔顿为其辩护。汉密尔顿指出:首先诽谤罪只有在言论不实时才成立,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其次陪审团不仅有权进行事实判断,还有权进行法律判断,裁决应由法庭和陪审团共同作出。最终,陪审团不顾法官的阻挠,判曾格无罪。这一案件是殖民地人民争取新闻自由的第一次重大斗争,取得了一定成果。3外新史期末复习曾格案件虽然没有确立法律例判,但确立了一项原则: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的权利是新闻自由的支柱之一,这一原则对我们今天的严格限权自由主义论者关于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学说是至关重要的。从心理方面看,曾格案件确实促进了这一效果实现。从1735年以后,再未出现过殖民地法庭以煽动性诽谤罪审判印刷商的案例。曾格案件同时也建立起一个原则:新闻自由是美国人民的一项重要的自由权利。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三大革命宣传家1.塞缪尔•亚当斯报纸《独立广告报》2.托马斯•潘恩发表《常识》、《危机》3.艾赛亚•托马斯经营《马萨诸塞侦探报》、撰写《美国印刷业史》美国政党报刊的“黑暗时期”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美国就已经有“效忠”和“爱国”概念的分歧,分为较为保守的联邦党和比较开明的共和党;战争爆发后,几乎全部报纸立即划分为立场分明的两派,或支持独立战争或效忠于英国统治者,从此进入美国的政党报刊时期。面对美国建国后国家未来政治体制的诸多问题,双方产生争论。两派报刊依附于党派,为自身利益辩护,相互诽谤谩骂并进行人身攻击甚至不同政见的报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打出手,报纸彻底沦为政党宣传的工具,因此成为黑暗时期。杰斐逊和他的新闻自由观独立战争后,杰弗逊在同联邦派的斗争周,捍卫《独立宣言》规定的人民民主权利,就出版自由和汉密尔顿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杰弗逊的观点是:1.新闻自由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他认为: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和腐化堕落的胚芽,为了防止政府的蜕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为了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充分了解公共事务。2.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意义杰弗逊认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们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3.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杰弗逊认为,人权法案没有明确宣布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疏漏,必须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修正。最终,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其中第一法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美国廉价报纸时期的代表1.本杰明•戴《太阳报》(成功原因);2.贝内特父子《先驱报》(首次确立报纸要新闻为报道主题的原则;“一个是争取新闻的大师,一个是创造新闻的奇才”);3.格里利《论坛报》(首先确立报纸理性原则,“伟大的道德机关报”);4.亨利•雷蒙德《纽约时报》(“档案记录报”)。4外新史期末复习普利策与大众报业一、早年经历贵人相助:舒尔茨、普雷托里斯、戴维森个性好强:对拿破仑事迹的向往、“林肯骑兵队”的军旅生活良好家教:匈牙利语、德语、法语、蹩脚英语;对拿破仑的崇拜犹太血统二、办报生涯1.《西方邮报》老板:共和党激进分子——舒尔茨,主编——普雷托里斯1868年底普利策开始为其工作。2.《圣路易快邮报》(St.LouisPostDispatch)31岁时(1878年)用2500美元买下《圣路易快报》,发行量为两千份。不久,竞争对手《邮报》提出两报合并——《圣路易快邮报》(St.LouisPostDispatch)开始出版。一方面抨击丑恶行为,倡导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又大肆煽情,以吸引读者眼球3.《纽约世界报》系列(NewYorkWorld)《世界晨报》《世界晚报》《星期日世界报》——首创星期日刊1860年创办,宗教日报—民主党报纸。1883年4月,普利策举家搬迁纽约。28日,与所有者古尔德签订合同,以346000美元买下《世界报》。5月11号,《世界报》新宣言:这家报纸将揭露一切骗局和耻辱,将与一切公开的邪恶与陋习作战,它将诚心诚意地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而战。辉煌成果:1883年底异军突起,销量赶上《太阳报》、《先驱报》、《论坛报》。1884年跃居纽约第一。办报作风:致力于社会进步事业,以揭露社会弊端,发动改革运动赢得声誉。提出该报为之奋斗的十个具体目标:包括征收奢侈品税、征收巨额收入税、改革文官制度、惩办贪官污吏、禁止买卖选票等。这些后来几乎都成为了美国法律。对社会黑暗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揭露与抗争,赢得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城市平民即所谓“大众”的信赖。不久以后兴起的揭丑报道与揭丑记者,即所谓“耙粪运动”与“耙粪记者”也源于此。放开手脚大肆煽情,以煽情新闻刺激销数。大量刊登两性消息、犯罪消息、殴斗消息等吸引大众的内容,又大肆渲染,极尽煽情。其头版被称为“血腥的头版”。内莉不莱(NellieBly)的环球旅行及其报道:“制造新闻”典型案例,类似《纽约先驱报》的斯坦利寻找里文斯通美国著名报人。1868年被《西方邮报》聘为记者,开始报业生涯。他以“工作、工作、工作,思考、思考、思考”为座右铭,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特殊的采访本领为报界所赏识。1878年,普利策购买了《圣路易斯电讯报》,不到一年合并了当地《邮报》,改名《邮讯报》。普利策用煽情主义的新闻报道手段,使《邮讯报》获得成功。这不仅为普利策积累了大笔资金,也为他经营更大规模的报纸提供了必要经验。1883年,普利策买下纽约《世界报》。在他的经营下,《世界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一大转折,标志着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刊的主体。普利策的报纸引领了当时5外新史期末复习廉价报纸的新风潮,其办报策略突出地证明了普利策报纸是大众报刊的代表:1.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添加大量轻松又刺激性的新闻以增加读者对报纸的兴趣;2.借发起全国性运动之机,提高该报声誉;3.高质量的社论版,有力地论述、倡导、支持新闻栏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4.篇幅大,报价低;5.率先使用插图;6.重视报纸的推广工作,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以上六点,都是当时大众报刊普遍采用的。掏粪运动19世纪后半期大批欧洲移民带着发财梦来到美国,但其境遇并不美妙。他们住贫民窟,靠微薄的工资为生,却在资本家的“血汗工厂”进行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于是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谴责贫富分化、控诉资本家只为满足个人贪欲不顾工人福利的运动。“掏粪运动”是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的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19世纪末,廉价杂志开始兴起。印刷的改进,特别是排株机的完善,使杂志能大量印行。掏粪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林肯·斯蒂芬斯,其担任《麦可卢尔杂志》的编辑,“掏粪者的时代”是从麦可卢尔的杂志1902年底发表的三组重要文章开始的。斯蒂芬斯发表了系列文章《城市的耻辱》,描述了早先邮讯报揭露过的圣路易斯市的情况,并揭露了纽约费城、芝加哥等其他城市的弊端,曝光了贫民窟的真实情况。2.埃达·塔贝尔,她在《美孚石油公司的历史》中,证据确凿地描述了美孚石油公司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把对手挤垮的行为。3.厄普顿·辛克莱,他的小说《屠场》,向人们报道了芝加哥肉类加工场里工人们所受的残酷剥削和骇人听闻的食品不卫生情况,引起了巨大反响。尽管“掏粪运动”中的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和谩骂倾向,但瑕不掩瑜,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疾呼改革的时代。辛克莱与《屠场》泰晤士报的创办人及其贡献1、非独立时期(沃尔特第一的阶段)1785-1803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报业独立化的趋势泰晤士报的创办人—约翰·沃尔特(JohnWalter),又称沃尔特第一1785年1月1日创刊DailyUniversalRegister《每日环球记事报》1788年改名TheTimes《泰晤士报》“泰晤士”是“times”的音译,times是时代的意思,和泰晤士河(Thames)没有关系。2、独立时期(沃尔特第二的阶段)1803-1847《泰晤士报》“旧貌换新颜”社会历史背景:客观: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兴中产阶层成为主流,《泰晤士报》成为其代言人;2)大英帝国崛起,《泰晤士报》成为帝国喉舌6外新史期末复习主观:沃尔特第二经营有方:1)更新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先后以信使、信鸽、轮渡、电报等当时最便捷的方式加快传讯速度,从而在报道许多重大新闻时捷足先登。2)延揽人才,重用人才。路透与路透社路透其人1816年出生于德国,后随大批德国流亡者来到巴黎,曾在哈瓦斯社任翻译。路透是路透社的创办者。从1851年创业到1899年去世,为路透社的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他与其说是新闻人,不如说是新闻商人。路透社发展与壮大天时地利人和:路透社成立于1851年,成立一个月后,英吉利海峡海底电缆开通。路透借助这条电缆,接受欧陆的金融消息,然后编成“路透社快讯”出售给银行、交易所、投资公司等。最初的业务主要是提供商情,客户主要限于商业金融界。最初的几年路透社生意冷清,后来主动上门推销招揽了很多报纸作为其客户。最终《泰晤士报》也成为其客户。自此开始获得长足发展。客观方面:束缚报业的印花税在此时废除,许多新报创刊,特别是中小报刊。它们无力负担昂贵的国外新闻采访费用,只能仰仗路透社提供国外新闻,为路透社发展提供有利现实环境。主观方面:路透社始终奉行“迅速、准确、客观、公正”的座右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从宏观来看,它的崛起与大英帝国的命运密不可分。虽然说是私人企业,但实际上充当着英国海外扩张的舆论先去,其国际新闻始终配合着英国的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庞大的英帝国为路透社提供了广阔天地,路透社的海外信息网络,又为大英帝国建立了迅速而高效的神经传导系统。现状:在世界共有2千工作人员。130个国家中建立了197个分社。用19种语言,一天发信大约有800万字的国内和国际稿件。(还有大量的金融消息)在世界共有2300名的编辑者、记者和摄影师。共有14,700名工作人员特点:首先是商业资讯社,其次才是新闻通讯社。商业金融方面的信息,是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因为在西方国家,商业是一切活动的核心。纯粹的国际通讯社。它只从事国际新闻的采访报道,至于英国的国内新闻,则由另外一个专门的国内通讯社负责,就是“报纸联合社”(PA)(1868)报联社与路透社曾达成协议,一个专管国内新闻,一个专管国际新闻,然后彼此交换。后来报联社成为了路透社最大股东。这种关系使它们互相得到对自己所有市场的垄断及其保障。本杰明•富兰克林及其办报活动赫斯特与黄色新闻7外新史期末复习赫斯特(Hearst)早年经历出身于一个富有的金矿主家庭幼年对报纸产生浓厚兴趣入哈佛大学攻读,因违反校规被开除报人生涯旧金山《考察家报》:旧金山有史以来最大胆、最出色、最动人的报纸。——最富有煽情色彩的报纸《纽约日报》:把具有煽情主义色彩的新闻推向极端。媒介王国在17个城市拥有25家日报,总发行量520万份,17家星期日报,总发行量673.5万份,还有24家杂志。并拥有国际新闻社,金氏特稿辛迪加、12家广播电台以及2家电影公司。当时美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从赫氏掌控的媒体刊物中获得每日新闻信息的。赫斯特的招数重金挖墙角,网罗业界顶尖的记者。包括杰克·伦敦(JackLondon)、马克·吐温(MarkTwain)等最得意的是将竞争对手普利策旗下的顶尖高手挖了过来。赫斯特的报纸采用插画、照片和出色的设计来吸引读者注意。由赫氏一手引入报刊杂志的连载漫画(Comicstrip),至今仍旧是西方报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色新闻大战的始末、影响与意义起源:美国第一张报纸《海内外公共事件报》堪称美国黄色新闻的滥觞。出版者本杰明·哈里斯强调新闻要充满情感冲突与惊险悬念,因而报道了法国国王玩弄王子宠妃的消息,过程交代翔实,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典型作品《玛塔·海丽被枪决》——赫斯特创办的国际通讯社。由来:1893普利策《纽约世界报》的星期刊《星期日世界报》其中的彩色连环漫画专栏《霍根小巷》(Hogan’sAlley),作者是奥特考尔特,讲的是一群孩子的滑稽故事。其中主人公是个顽皮的男孩儿,叫“黄孩子”,因为他总穿一件黄色睡衣。该专栏拥有大批读者,黄孩子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黄孩子(YellowKid)“双包案”:赫斯特为了与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一较高下,暗中出高价挖走了《世界报》星期刊的员工,包括奥特考尔特。普利策不肯服输,为了与赫斯特较量,又雇佣一名画家乔治·B.卢克斯,继续主持《星期日世界报》的黄孩子专栏。从此,赫斯特《纽约日报》与普利策《纽约世界报》以黄孩子为旗号,展开声势浩大的竞赛,争相张贴黄孩子的广告,招贴画等。“黄色新闻”由此产生,黄孩子仿佛也成为赫斯特《纽约日报》与普利策《纽约世界报》竞相追求那种高度耸人听闻的煽情作风的象征。高潮:1898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新兴美国和老牌的殖民帝国西班牙为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不义之战,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之一。结果美国取胜,西班牙被迫将原属自己的殖民地8外新史期末复习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拱手让给美国,古巴名义上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实际上处于美国控制之下。在美西战争中,黄色新闻起了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黄色新闻不择手段以求耸人听闻的特征,也在美西战争中表露得淋漓尽致,发挥的登峰造极。“赫斯特的战争”营救西斯内罗斯小姐的报道西斯内罗斯是古巴歧义领袖的外甥女,在其舅父起义失败被俘之后自愿陪同前往服苦役,期间刺杀西班牙军官未遂,被关进监狱。赫斯特看出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不惜余力大肆进行煽动性报道,并派记者前往古巴营救了西斯内罗斯将她送到华盛顿,受到美国总统接见。这个轰动数月的新闻是由赫斯特一手策划的,它使赫斯特与《纽约日报》大出风头。西班牙大使私人信件的报道西班牙派驻华盛顿的公使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批评了美国总统,这封信结果被赫斯特搞到手由《纽约日报》首先刊登。这致使美西关系更为紧张,成为导致美西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之一。“缅因号”事件的报道美国借口保护自己古巴侨民而派遣的战舰缅因号驶抵古巴,停在哈瓦那港内。一天深夜战舰突然爆炸,误认生还。爆炸原因始终未查清,但是一经黄色新闻暗示渲染,公众都把西班牙看成这起悲剧事件的罪魁祸首。总之,《纽约日报》《纽约世界报》《纽约先驱报》《纽约太阳报》《芝加哥论坛报》等报刊的报道及社论一首造成了美西战争期间狂热的社会舆论与战争心态。此时也成为黄色新闻发展的高潮。衰落:1901年9月6日,麦金莱总统在布法罗遭枪击,9月14日身亡。从凶手的口袋里搜出一张刊有攻击麦金莱文章的《纽约日报》。继任总统罗斯福:煽动刺杀总统的人,就是赫斯特。《纽约日报》改名为《美国人报》。读者纷纷加入抵制《纽约日报》的行列。《纽约日报》销量锐减。赫斯特《纽约日报》和普利策《世界报》为代表的黄色报刊开始逐渐衰落,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严肃报纸逐渐占领了市场。(一)积极意义1.“黄色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发展了现代新闻报道的“故事模式”,反映了传媒的两种功能之一:讲述故事。2.其受众定位非常明确,观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的改变。3.对低层读者口味的迎合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功能的一种预演和初步发挥,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4.“黄色新闻”在新闻业务上的一些变革,进一步活跃了报纸的版面,增强了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这一点为现代报纸所承袭。(二)消极影响1.“黄色新闻”的煽情主义宣传,大大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践踏了长期以来新闻界一贯奉行的最高准则——真实性原则。在追求利润、追求发行目标时,黄色报人们将报刊的使命、将社会公正置之度外,背离了近代社会的报业传统。2.黄色报纸的煽情报道、犯罪报道。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了人民的心灵。3.黄色报纸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宣传,转移了普通民众对切身的政治、经9外新史期末复习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他们对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意志。奥克斯、范安达与《纽约时报》帕特森与小报潮1919年6月,纽约出现一份只有普通报纸一半大的《纽约每日新闻》画报,以芝加哥论坛报纸公司的名义创办,具体负责人帕特森。该报到20年代初与赫斯特起而仿效的系列小报发生激烈竞争。这次的特点是报纸小型化,同时增加页数,所以美国新闻史上称“小报热”,目的是方便读者且经济,以图片为主,仿照英国的小型报纸《每日镜报》。一时间,纽约和美国其他城市出现了很多小型报纸,内容依然以煽情为主,但新闻写作不再遵循老式导语。文章生动简洁,很快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人们对老一套的煽情新闻厌倦了,小报热没有持续多久。小报化是目前西方国家新闻界里潜行的一股暗流,一些学者认为小报化的出现使严肃媒体向小报的新闻价值观靠拢,促成了新闻界道德的滑坡,并对西方的民主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危机。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不应否认小报的商业成功,认为小报不仅给大众带来了娱乐和享受,更代表了对公共生活的一种轻松的诠释。小报以个人化的案例讲述的正是更普通的社会问题,小报的出现正是满足了受教育程度不高和不富裕的人民的认知需要。小型报(tabloid)的特征:篇幅为普通报纸的一半;大量使用图片,特别是头版;内容通俗、煽情。英国的小型报《每日镜报》(1903)世界第一张小型报标题醒目、文字通俗、关注社会新闻、文娱新闻,头版几乎全被照片占据美国的小型报《纽约每日新闻报》美国最早也最有影响的小型报。大肆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新闻和犯罪消息,千方百计迎合大众趣味。具有黄色新闻的典型表征:女人、照片、死亡犯罪、突出的版面处理、通俗的文字风格等。《纽约镜报》赫斯特仿照《纽约每日新闻报》创办,90%的娱乐,10%的新闻。两报又展开黄色新闻竞赛。美联社一、发展历史美联社(AssociatedPress)即联合通讯社的简称,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通讯社,简称“AP”。1.兴起原因商业报刊的崛起——历史必要性:互有需要,相辅相成。电报的发明——现实可能性:随着电报网络的伸展而步步扩张1844年美国科学家莫尔斯发明了电报,深刻改变了人类的传播史。由于电报的出现,时空的距离被大幅度压缩,人们的生活世界以及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感知方式,随之发生巨大、潜移默化的变化。过去占据报纸中心的本地新闻,逐渐被遥远的外地新闻所取代;时效性逐渐成为制约新闻的首要因素。美国疆域的扩大:对外界信息需求增加10外新史期末复习墨西哥战争的影响:消息传递缓慢,电报资费昂贵。纽约六家报纸决定成立联合采访部2.发展历程:早期AP前身:1849.1.11NewYork港口新闻社:纽约《太阳报》等6家报社创建→1856年纽约联合新闻社→1862西部联合新闻社(WesternAssociatedPress)→1892伊利诺伊联合通讯社(插曲”合众社”)→1900年现代美联社现代AP1900年伊力诺依联合新闻社陷入一场延续两年的官司。官司后解散了该社,在纽约成立了新的通讯社就是现在的美联社。崛起于一战前后:是以美国的国力提升和全球扩张为背景的。一战后向海外迅速扩展二战后AP网络遍布全球目前为世界公认的第一大通讯社3.曾有的特点不以赢利为目的:把新闻提供给自己的成员;成为会员方能获得稿件合作性质的组织:不属于独家经营,成员分摊费用。元老斯通(M.E.Stone)“美联社之父”(伊力诺依联合通讯社第一任社长)早年创办芝加哥第一份廉价报纸提出五个W和一个H、倒金字塔结构,作为标准的新闻写作手法广为沿用。与三大通讯社合作战胜合众社1900年解散原社,成立现代美联社奠定现代美联社雄厚基础提出“新闻事实”的概念肯特·库珀AP史上另一位元老任AP总经理30余年鼓吹客观性法则最早从法学意义上提出“知情权”美联社与客观性法则定义:objectivity,在新闻报道中,力求客观、中立、不带感情色彩、不加主观评判的一套报道原则以及一系列相关手法。作为一种职业意识形态,客观性包括三项承诺:独立(新闻应该不受政治压力的左右)、平衡(新闻在表现上应该不偏不倚)、客观(新闻应该仅仅陈述事实其中不能渗透主观判断)提出与发展:由美联社最先提出——客观报道的先驱原因:美联社是个合作性质的组织。由于美联社的众多社员分属不同阶层、党派地区,利益千差万别,口味各不相同。要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美联社只有一种选择——客观报道。11外新史期末复习由于美联社的大力倡导,在西方新闻界,客观性法则被奉为尊贵神圣的职业理念。反思:第一,“客观性”是神话——美丽而虚幻李普曼的《舆论学》,对西方的传统民主理论以及有关报界功能的看法做了深刻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作了全面批判。按照传统民主理论,人类可以凭借理性辨明是非,因此新闻媒体的任务就是客观报道新闻。而李普曼发现,其实人的意见是很容易被支配的,舆论是很容易被作用的。此外,在他看来,事实和真实不同,新闻和真实也是两个概念。新闻报道充其量只能引起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关注,并不能提供全部“真实”。而且有时候,新闻会不由自主地歪曲现实。因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必须经过感情、习惯和偏见这个三棱镜的折射,就是李普曼所说的“刻板印象”折射。【刻板印象(stereotype)原为印刷行业术语,义为浇铸的铅板。李普曼用它来表示人们的思想如同浇铸的铅板,一旦形成,便牢不可破。它深深根植于人的大脑,对各种外界的信息起着类似电脑格式化的作用】所以,既然新闻媒介的作用仅仅在于突出某一事件而不在于提供事实真相,那么所谓的公民可以凭借新闻媒介提供的事实真相来辨明是非作出判断的“民主假设理论”就难以成立了。第二,“客观性”是盾牌——维护现状,弃绝异端客观性是一块现存体制、既定观念的挡箭牌。许多批评客观性法则的人都指出,所谓客观报道常常将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事实”一次次重复,实际上维护现状,“客观性法则本身就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途径”。传播学的许多研究都从不同侧面证明客观性法则的虚妄及深层动机。例如“把关现象”,是指处理新闻时的主观判断与选择。在商业化媒介中,把关中考虑的首先是经济因素,甚至超过了公共兴趣。这样一来,新闻报道中的世界也现实世界的差距就更大了。12',)
提供外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含答案会员下载,编号:1700739222,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12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