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格式为 doc ,大小 2651272 KB ,页数为 30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名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位置)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0日19时,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将于卡塔尔(25°26′N,51°46′E)内揭幕,近一个月的赛程将为球迷们带来一场足球盛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太原的小明观看世界杯揭幕直播的时间为()A.20日11时B.20日14时C.21日0时D.21日6时2.卡塔尔世界杯比赛期间()A.天安门广场日出渐早B.伦敦正午物体影子渐长C.悉尼的昼长不断缩短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答案〗1.C2.B〖解析〗〖1题详析〗结合材料可知,卡塔尔51°46′E位于东三区,我国太原使用的时间为东八区区时,且位于卡塔尔东侧,故比卡塔尔的时间早5个小时,即小明观看揭幕直播的时间为19+5=24点,即21日0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析〗结合材料可知,世界杯比赛时间约为11月20日~12月19日期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并逐渐向南回归线移动。结合所学可知,此段时间内,北半球昼长逐渐变短,故北京的日出时间渐晚,A错误;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当地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伦敦位于北半球,故可知在比赛期间伦敦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其正午影长逐渐变长B正确;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的昼长不断变长,悉尼位于南半球,故昼长变长,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地球公转7月初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1月初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在比赛期间,地球公转靠近近日点,故公转速度逐渐加快,D错误。故选B。1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在山西碛口地质公园的黄土冲沟中,分布有高低错落的“盖帽土林”,即头顶着砂岩的棕红色黄土柱(下图)。研究表明,“盖帽土林”顶部砂岩与其周边山体高处裸露的砂岩性质相同,砂岩形成年代早于黄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图中黄土柱顶部的砂岩属于()A.沉积岩B.侵入岩C.喷出岩D.变质岩4.“盖帽土林”的形成过程依次是()①砂岩形成②流水侵蚀③砂岩崩塌④黄土形成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④②③①D.①④③②5.随时间的推移,“盖帽土林”中的黄土柱最终会()A.变矮B.变粗C.变细D.坍塌〖答案〗3.A4.D5.D〖解析〗〖3题详析〗结合所学岩石的形成和分类相关知识可知,砂岩属于沉积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4题详析〗结合材料“砂岩形成年代早于黄土”可知,砂岩先形成,黄土后形成,故过程应为先①后④;由材料“研究表明,‘盖帽土林’顶部砂岩与其周边山体高处裸露的砂岩性质相同”可知,先是山体高处的基岩被侵蚀、搬运或崩塌掉落至低处,经堆积作用压实、保护下部黄土,即过程③;未经保护的黄土则不断被流水侵蚀、切割,最终该地形成盖帽土林景观即过程②,综上,“盖帽土林”的形成过程依次为①④③②,D正确,ABC错误。故选D。〖5题详析〗2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题目强调的是黄土柱的“最终”情况,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黄土柱在形成后仍然会不断接受外力的侵蚀作用,故黄土柱会不断变细,最终会坍塌,D正确,C错误;黄土上方覆盖着砂岩,由于砂岩的保护,黄土柱一般不会变矮,但也无法变粗,AB错误。故选D。下图示意阿留中海沟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阿留申海沟的成因是()A.太平洋板块俯冲B.美洲板块俯冲C.太平洋板块张裂D.欧亚板块张裂7.与海沟相伴的地形有()A.海岭、裂谷B.裂谷、盆地C.山脉、岛弧D.高原、丘陵〖答案〗6.A7.C〖解析〗〖6题详析〗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A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D错误。所以选A。〖7题详析〗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AB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C正确;板块运动一般不会形成丘陵地貌,D错误。所以选C。下图中甲地位于金沙江谷地,其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研究认为该地黄土3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冬春季节,谷风常常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白天风速变大,黄土状物质沉积速度增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造成黄土状物质在甲地缓坡发育的主要外力是()A.流水沉积B.风力沉积C.冰川堆积D.重力崩塌9.确定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的主要依据是()A.空间位置B.物质组成C.粒径大小D.堆积年代10.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白天风速变大的原因可能是()A.山风与湖风叠加B.谷风与陆风叠加C.山风与陆风叠加D.谷风与湖风叠加〖答案〗8.B9.B10.D〖解析〗〖8题详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谷风常常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造成黄土状物质在甲地缓坡发育的主要外力是风力沉积,B正确;流水沉积多形成江心洲、冲积平原等地貌,A错误;冰川堆积作用常形成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等地貌,C错误;重力崩塌常形成滑坡、倒石堆、岩屑锥等地貌,D错误。故选B。〖9题详析〗黄土状物质与湖泊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具有相似性,可以推断黄土状物质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B正确;虽然黄土状物质与湖泊沉积物物质分布位置靠近,但不能确定黄土状物质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A错误;黄土状物质粒径小于湖泊沉积物,堆积年代略晚于湖泊沉积物,不能推测出黄土状物质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CD错误。故选B。4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10题详析〗白天山坡受热相对较热,山坡处为上升气流,山谷处相对较冷,山谷处为下沉气流,水平气流从山谷吹向山坡,为谷风;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近地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谷风和湖风叠加,使风力增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下图示意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与甲区域超强气旋生成相关的因素有()①副极地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极地东风带④盛行西风带⑤东北信风带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12.与乙区域比,甲区域超强气旋频次多的原因是()A.寒流影响广B.离岸流规模大C.暖流势力强D.上升流范围大〖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析〗结合图中超强气旋总频率空间分布图可知,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出现在50°N~70°N之间。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到北极圈附近,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接近,①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回归线与30°纬线附近,并不在超强气旋频率最高5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的位置附近,②错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较为接近,③④正确;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与超强气旋高发地距离较远,故对其影响小,⑤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A。〖12题详析〗甲区域与乙区域均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与乙地相比,甲地区位于大西洋,受到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乙区域位于中高纬太平洋区域,附近有阿拉斯加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但其势力没有北大西洋暖流强大,故A错误,C正确;北大西洋暖流是在盛行西风影响下形成的风海流,既不是离岸流,也不是上升流,故离岸流和上升流不是导致甲地比乙地超强气旋频次多的原因,离岸流和上升流形多成于盛行离岸风的海域,BD错误。故选C。某年10月22~23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10月23日4时澳大利亚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图示时刻,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小的是()A.甲B.乙C.丙D.丁14.图示时刻,甲地的风向为()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15.图示时刻,正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13.B14.A15.C〖解析〗6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13题详析〗结合所学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动力,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在等压线图在,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越小,风力越小;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等压线最稀疏的是乙地,风力最小B正确,ABC错误。故选B。〖14题详析〗甲地西侧是高压,东侧是低压,按照风的形成过程可知:首先画出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气压梯度力,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即可得到当地风向。该地位于南半球故水平运动中的气流应在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左偏转,最后甲地的风向应该是西南风,A对,BCD错误。故选A。〖15题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发生沙尘暴的概率小,排除AB;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大分水岭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排除D;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最有可能正在发生沙尘暴,C正确。故选C。湖冰冻融交织时,湖面上的薄冰层不断被风吹碎,又被风和波浪推向湖岸。碎冰层层堆叠放眼望去,像是闪闪发光的鳞片。下图为新疆西北部赛里木湖冰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观赏赛里木湖冰鳞景观的最佳时间为()A.初春B.盛夏C.早秋D.隆冬17.冰鳞最可能出现在赛里木湖的()7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A.西北岸B.东南岸C.东北岸D.西南岸〖答案〗16.A17.B〖解析〗〖16题详析〗由材料可知,该景观是发生在湖冰冻融交织时,故而应在冬末初春湖冰开始融化之时或秋末冬初湖水开始结冰之时,A正确,盛夏、早秋还未结冰,BC错误。隆冬湖冰还没开始融化,D错误。故选A。〖17题详析〗由材料及上一小问可知,该景观出现在赛里木湖冬半年,赛里木湖冬半年冬季风为西北风故在西北风的作用下,薄冰层向东南方向移动,冰鳞最可能出现在赛里木湖的东南岸,B正确,ACD错误。故选B。某河发源于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且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图示日期中,该河段流量最大的是()A.4月19日B.5月21日C.6月3日D.8月15日19.该河段河流发育在()A.河漫滩平原B.滨海平原C.高原湿地D.高山峡谷20.7月后,该河段()A.地壳大幅下沉B.泥沙含量增大C.河水下蚀严重D.河水侧蚀严重〖答案〗18.C19.D20.B8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解析〗〖18题详析〗读图可知,6月3日的河流断面与其他日期相比,水位最高,河床最深,故此日期河段流量最大,C正确,ABD排除。故选C。〖19题详析〗结合材料“某河发源于内陆高山”以及河床形态可知,该河段河流以下蚀为主,河谷非常狭窄,应该发育在高山峡谷地区,这些地区地势落差大,通常属于河流上游,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D正确;河漫滩平原、滨海平原和高原湿地地区的河流,河流多以侧蚀和沉积作用为主,河床一般呈宽而浅的形态,与图片形态不符,ABC排除,故选D。〖20题详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段发育于高山峡谷地区,地壳一般处于抬升状态,导致河流下切AD错误;结合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且降水多为暴雨”可知,7月后河流多受暴雨的影响,暴雨的一般特点为降水量大、强度大,但时间较短,暴雨来临时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都会加快,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大增,B正确;但暴雨时间较短,短时间内难以对河床造成明显的下蚀,且暴雨造成的洪水退水快,退水时会河水中的泥沙会迅速沉积,导致河床淤积抬高,如图中8月15日所示情况,C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下图为某日某时刻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该日为北半球的____(节气),太阳直射____(纬度)。(2)在下图中绘制此刻全球昼夜分布状况(用阴影表示黑夜)。9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3)简述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及此后半年内太原市昼夜长短的变化年规律。〖答案〗(1)夏至日23.5。N(2)(3)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太原市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解析〗〖小问1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自转方形为逆时针,且太阳直射的经度为90。E,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23.5。N。〖小问2详析〗根据图像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昼半球的中线为90。E。10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小问3详析〗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过后的三个月里,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太原此时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22.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洋流分布,下表是该区域甲、乙两城市夏季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资料。月份678甲气温/℃20.12222.9降水量/mm21.05.16.0乙气温/℃14.416.516.1降水量/mm57.045.056.0(1)比较甲、乙两城市夏季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2)说明夏季甲城市气温高于乙城市的原因。〖答案〗(1)差异:甲少于乙。原因:夏季甲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量少;乙受西风带影响,且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降水量多。(2)甲城市纬度低,太阳辐射较强;夏季降水量少,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解析〗〖小问1详析〗结合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夏季时甲地降水要少于乙地。读图可知,甲乙都位于欧洲,但位置略有不同,甲地处于30°N~40°N之间地中海沿岸,乙地处于40°N以北,其降水差异应该是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导致的。结合所学可知,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受北移的副热带11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导致甲地降水少;乙地纬度偏高,终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控制,且沿岸地区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导致乙地降水多。〖小问2详析〗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和天气状况等因素。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与乙地相比,甲地纬度偏低,故夏季时甲地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温度高;且夏季时甲地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往年同期,且高温持续时间长。10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接连遭遇冷空气袭击,国庆长假期间多地“一秒入深秋”。10月8日,强冷空气再次南下,太原等地人们甚至感觉到“一秒入冬”。(1)说出国庆期间造成多地“一秒入深秋”的天气系统及其带来的天气。(2)从季风环流和气温变化角度,解释太原市“一秒入冬”现象产生的原因。〖答案〗(1)天气系统:冷锋。天气:阴雨、大风、降温。(2)进入10月,亚欧大陆内部降温快,冷空气快速南下;太原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干冷的西北风影响大;夏季气温持续偏高;国庆期间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解析〗〖小问1详析〗结合材料可知,国庆期间的“一秒入深秋”指的是短时间内快速降温,遭遇冷空气袭击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该现象的天气系统应该是冷锋。冷锋是冷气团势力较强的锋,故冷锋过境时,一般会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小问2详析〗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冬季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降温快,亚欧大陆形成强大的冷高压,导致冷空气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快速南下,且势力强劲;我国太原地处华北地区,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强烈,再加上材料提到“2022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往年同期,且高温持续时间长”可知,在国庆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仍较高,故国庆期间冷空气南下时,导致太原市降温特别明显;材料还要求从气温变化的角度进行考虑,结合所学可知,目前处于全球气候变暖时期,全球气12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增加,也是导致太原地区“一秒入深秋”的原因之一。24.下图示意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指出洋流①的性质。(2)在图中补绘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此时大气环流方向。(3)若太平洋东部赤道附近异常增温,温暖海水会沿大洋东岸向南流。推测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降水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答案〗(1)寒流(2)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3)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因为其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产生变化);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因为沿岸暖洋流的加湿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解析〗〖小问1详析〗大洋东侧冷水分布多,温度低,洋流①从为上升补偿流,下层海水水温低,上层海水水温高,海洋上从水温低流向水温高的地方的洋流,为寒流。13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小问2详析〗仔细读图,图中海域西侧的暖水多,说明温度高,大气以上升气流为主;而东侧冷水分布多,说明温度低,垂直大气以下沉运动为主,从而该大气环流圈为顺时针方向的。〖小问3详析〗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说明东岸的温度升高,上升气流会增加,同时还有暖洋流的加湿作用,降水量会明显增多。而西岸相对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所以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黄河入海口处的海岸潮滩上,海潮冲蚀形成了一条条潮沟(潮汐通道)。潮沟是淤泥质海岸常见的微地貌。从空中俯瞰,这些潮沟形如一棵棵大树,其主干伸向大海,枝杈朝向陆地,被称为“潮汐树”。下图为黄河口“潮汐树”景观。(1)指出“潮汐树”自然延伸方向与海岸线的关系。(2)简述“潮汐树”的形成过程。(3)推测“潮汐树”的生态与经济价值。14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答案〗(1)“潮汐树”自然延伸方向垂直于海岸线。(2)落潮时水的流速大,侵蚀能力强,滩面的水流在地势较低处冲刷出一道道潮沟;越靠近海面,汇集的水量越多,流速越快,侵蚀能力越强,冲出的潮沟越宽越深;滩涂植被加固潮沟岸,稳定了潮汐冲刷出来的潮沟系统。(3)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开发为滨海旅游资源;有利于提供丰富的海产资源;有利于保护海岸免受侵蚀。〖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信息“从空中俯瞰,这些潮沟形如一棵棵大树,其主干伸向大海,枝杈朝向陆地”可知,“潮汐树”自然延伸方向垂直于海岸线,由海岸线向陆地延伸。〖小问2详析〗由题干可知,潮汐树是由发育在海滩上的潮沟组成的,潮沟的形成机理又类似“河流的坡面冲沟”,结合该处的地理环境可知,其形成主要是由潮水在海滩上冲刷而成。其形状特征是“主干朝向海洋,树枝状分杈朝向陆地”,加之落潮时流速比涨潮时大的多,则表明侵蚀作用主要是落潮时的潮水,因为其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滩面的水流在地势较低处冲刷出一道道潮沟,并由于越靠近海面,水量越大,流速越快,侵蚀能力越强,潮沟越宽越深。由于该地的盐地碱蓬等滩涂作物发育良好,植被有效的遏制了潮水的进一步侵蚀,加固了潮沟两岸,稳定了潮汐冲刷出来的潮沟系统。〖小问3详析〗“潮汐树”为沿海滩涂湿地,贝类资源丰富,植被群落演替层次分明,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潮汐树”能够减缓潮汐对滩涂的侵蚀,有效的保护海岸带免受海浪侵蚀;“潮汐树”为独特的景观,观赏价值较高,能够带动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收入;“潮汐树”是潮滩上最活跃的地貌单元,是潮滩水、沙、营养物质等的交换通道,能够提供大量的海产资源,且能够依托“潮汐树”发展滨海养殖等。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15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名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位置)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0日19时,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将于卡塔尔(25°26′N,51°46′E)内揭幕,近一个月的赛程将为球迷们带来一场足球盛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太原的小明观看世界杯揭幕直播的时间为()A.20日11时B.20日14时C.21日0时D.21日6时2.卡塔尔世界杯比赛期间()A.天安门广场日出渐早B.伦敦正午物体影子渐长C.悉尼的昼长不断缩短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答案〗1.C2.B〖解析〗〖1题详析〗结合材料可知,卡塔尔51°46′E位于东三区,我国太原使用的时间为东八区区时,且位于卡塔尔东侧,故比卡塔尔的时间早5个小时,即小明观看揭幕直播的时间为19+5=24点,即21日0点,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析〗结合材料可知,世界杯比赛时间约为11月20日~12月19日期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并逐渐向南回归线移动。结合所学可知,此段时间内,北半球昼长逐渐变短,故北京的日出时间渐晚,A错误;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当地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伦敦位于北半球,故可知在比赛期间伦敦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其正午影长逐渐变长B正确;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的昼长不断变长,悉尼位于南半球,故昼长变长,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地球公转7月初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1月初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在比赛期间,地球公转靠近近日点,故公转速度逐渐加快,D错误。故选B。在山西碛口地质公园的黄土冲沟中,分布有高低错落的“盖帽土林”,即头顶着砂岩的棕红色黄土柱(下图)。研究表明,“盖帽土林”顶部砂岩与其周边山体高处裸露的砂岩性质相同,砂岩形成年代早于黄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3.图中黄土柱顶部的砂岩属于()A.沉积岩B.侵入岩C.喷出岩D.变质岩4.“盖帽土林”的形成过程依次是()①砂岩形成②流水侵蚀③砂岩崩塌④黄土形成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④②③①D.①④③②5.随时间的推移,“盖帽土林”中的黄土柱最终会()A.变矮B.变粗C.变细D.坍塌〖答案〗3.A4.D5.D〖解析〗〖3题详析〗结合所学岩石的形成和分类相关知识可知,砂岩属于沉积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4题详析〗结合材料“砂岩形成年代早于黄土”可知,砂岩先形成,黄土后形成,故过程应为先①后④;由材料“研究表明,‘盖帽土林’顶部砂岩与其周边山体高处裸露的砂岩性质相同”可知,先是山体高处的基岩被侵蚀、搬运或崩塌掉落至低处,经堆积作用压实、保护下部黄土,即过程③;未经保护的黄土则不断被流水侵蚀、切割,最终该地形成盖帽土林景观即过程②,综上,“盖帽土林”的形成过程依次为①④③②,D正确,ABC错误。故选D。〖5题详析〗题目强调的是黄土柱的“最终”情况,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黄土柱在形成后仍然会不断接受外力的侵蚀作用,故黄土柱会不断变细,最终会坍塌,D正确,C错误;黄土上方覆盖着砂岩,由于砂岩的保护,黄土柱一般不会变矮,但也无法变粗,AB错误。故选D。17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下图示意阿留中海沟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阿留申海沟的成因是()A.太平洋板块俯冲B.美洲板块俯冲C.太平洋板块张裂D.欧亚板块张裂7.与海沟相伴的地形有()A.海岭、裂谷B.裂谷、盆地C.山脉、岛弧D.高原、丘陵〖答案〗6.A7.C〖解析〗〖6题详析〗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A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D错误。所以选A。〖7题详析〗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AB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C正确;板块运动一般不会形成丘陵地貌,D错误。所以选C。下图中甲地位于金沙江谷地,其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研究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冬春季节,谷风常常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白天风速变大,黄土状物质沉积速度增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8.造成黄土状物质在甲地缓坡发育的主要外力是()A.流水沉积B.风力沉积C.冰川堆积D.重力崩塌9.确定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的主要依据是()A.空间位置B.物质组成C.粒径大小D.堆积年代10.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白天风速变大的原因可能是()A.山风与湖风叠加B.谷风与陆风叠加C.山风与陆风叠加D.谷风与湖风叠加〖答案〗8.B9.B10.D〖解析〗〖8题详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谷风常常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造成黄土状物质在甲地缓坡发育的主要外力是风力沉积,B正确;流水沉积多形成江心洲、冲积平原等地貌,A错误;冰川堆积作用常形成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等地貌,C错误;重力崩塌常形成滑坡、倒石堆、岩屑锥等地貌,D错误。故选B。〖9题详析〗黄土状物质与湖泊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具有相似性,可以推断黄土状物质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B正确;虽然黄土状物质与湖泊沉积物物质分布位置靠近,但不能确定黄土状物质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A错误;黄土状物质粒径小于湖泊沉积物,堆积年代略晚于湖泊沉积物,不能推测出黄土状物质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CD错误。故选B。〖10题详析〗白天山坡受热相对较热,山坡处为上升气流,山谷处相对较冷,山谷处为下沉气流,水平19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气流从山谷吹向山坡,为谷风;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近地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谷风和湖风叠加,使风力增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下图示意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与甲区域超强气旋生成相关的因素有()①副极地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极地东风带④盛行西风带⑤东北信风带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12.与乙区域比,甲区域超强气旋频次多的原因是()A.寒流影响广B.离岸流规模大C.暖流势力强D.上升流范围大〖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析〗结合图中超强气旋总频率空间分布图可知,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出现在50°N~70°N之间。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到北极圈附近,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接近,①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回归线与30°纬线附近,并不在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附近,②错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较为接近,③④正确;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与超强气旋20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高发地距离较远,故对其影响小,⑤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A。〖12题详析〗甲区域与乙区域均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与乙地相比,甲地区位于大西洋,受到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乙区域位于中高纬太平洋区域,附近有阿拉斯加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但其势力没有北大西洋暖流强大,故A错误,C正确;北大西洋暖流是在盛行西风影响下形成的风海流,既不是离岸流,也不是上升流,故离岸流和上升流不是导致甲地比乙地超强气旋频次多的原因,离岸流和上升流形多成于盛行离岸风的海域,BD错误。故选C。某年10月22~23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10月23日4时澳大利亚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图示时刻,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小的是()A.甲B.乙C.丙D.丁14.图示时刻,甲地的风向为()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15.图示时刻,正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13.B14.A15.C〖解析〗〖13题详析〗结合所学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动力,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在等21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压线图在,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越小,风力越小;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等压线最稀疏的是乙地,风力最小B正确,ABC错误。故选B。〖14题详析〗甲地西侧是高压,东侧是低压,按照风的形成过程可知:首先画出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气压梯度力,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即可得到当地风向。该地位于南半球故水平运动中的气流应在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左偏转,最后甲地的风向应该是西南风,A对,BCD错误。故选A。〖15题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发生沙尘暴的概率小,排除AB;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大分水岭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排除D;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最有可能正在发生沙尘暴,C正确。故选C。湖冰冻融交织时,湖面上的薄冰层不断被风吹碎,又被风和波浪推向湖岸。碎冰层层堆叠放眼望去,像是闪闪发光的鳞片。下图为新疆西北部赛里木湖冰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观赏赛里木湖冰鳞景观的最佳时间为()A.初春B.盛夏C.早秋D.隆冬17.冰鳞最可能出现在赛里木湖的()A.西北岸B.东南岸C.东北岸D.西南岸22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答案〗16.A17.B〖解析〗〖16题详析〗由材料可知,该景观是发生在湖冰冻融交织时,故而应在冬末初春湖冰开始融化之时或秋末冬初湖水开始结冰之时,A正确,盛夏、早秋还未结冰,BC错误。隆冬湖冰还没开始融化,D错误。故选A。〖17题详析〗由材料及上一小问可知,该景观出现在赛里木湖冬半年,赛里木湖冬半年冬季风为西北风故在西北风的作用下,薄冰层向东南方向移动,冰鳞最可能出现在赛里木湖的东南岸,B正确,ACD错误。故选B。某河发源于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且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图示日期中,该河段流量最大的是()A.4月19日B.5月21日C.6月3日D.8月15日19.该河段河流发育在()A.河漫滩平原B.滨海平原C.高原湿地D.高山峡谷20.7月后,该河段()A.地壳大幅下沉B.泥沙含量增大C.河水下蚀严重D.河水侧蚀严重〖答案〗18.C19.D20.B〖解析〗〖18题详析〗23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读图可知,6月3日的河流断面与其他日期相比,水位最高,河床最深,故此日期河段流量最大,C正确,ABD排除。故选C。〖19题详析〗结合材料“某河发源于内陆高山”以及河床形态可知,该河段河流以下蚀为主,河谷非常狭窄,应该发育在高山峡谷地区,这些地区地势落差大,通常属于河流上游,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D正确;河漫滩平原、滨海平原和高原湿地地区的河流,河流多以侧蚀和沉积作用为主,河床一般呈宽而浅的形态,与图片形态不符,ABC排除,故选D。〖20题详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段发育于高山峡谷地区,地壳一般处于抬升状态,导致河流下切AD错误;结合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且降水多为暴雨”可知,7月后河流多受暴雨的影响,暴雨的一般特点为降水量大、强度大,但时间较短,暴雨来临时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都会加快,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大增,B正确;但暴雨时间较短,短时间内难以对河床造成明显的下蚀,且暴雨造成的洪水退水快,退水时会河水中的泥沙会迅速沉积,导致河床淤积抬高,如图中8月15日所示情况,C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下图为某日某时刻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该日为北半球的____(节气),太阳直射____(纬度)。(2)在下图中绘制此刻全球昼夜分布状况(用阴影表示黑夜)。24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3)简述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及此后半年内太原市昼夜长短的变化年规律。〖答案〗(1)夏至日23.5。N(2)(3)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太原市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解析〗〖小问1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自转方形为逆时针,且太阳直射的经度为90。E,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23.5。N。〖小问2详析〗根据图像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昼半球的中线为90。E。25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小问3详析〗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过后的三个月里,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太原此时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22.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洋流分布,下表是该区域甲、乙两城市夏季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资料。月份678甲气温/℃20.12222.9降水量/mm21.05.16.0乙气温/℃14.416.516.1降水量/mm57.045.056.0(1)比较甲、乙两城市夏季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2)说明夏季甲城市气温高于乙城市的原因。〖答案〗(1)差异:甲少于乙。原因:夏季甲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量少;乙受西风带影响,且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降水量多。(2)甲城市纬度低,太阳辐射较强;夏季降水量少,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解析〗〖小问1详析〗结合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夏季时甲地降水要少于乙地。读图可知,甲乙都位于欧洲,但位置略有不同,甲地处于30°N~40°N之间地中海沿岸,乙地处于40°N以北,其降水差异应该是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导致的。结合所学可知,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受北移的副热带26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导致甲地降水少;乙地纬度偏高,终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控制,且沿岸地区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导致乙地降水多。〖小问2详析〗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和天气状况等因素。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与乙地相比,甲地纬度偏低,故夏季时甲地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温度高;且夏季时甲地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往年同期,且高温持续时间长。10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接连遭遇冷空气袭击,国庆长假期间多地“一秒入深秋”。10月8日,强冷空气再次南下,太原等地人们甚至感觉到“一秒入冬”。(1)说出国庆期间造成多地“一秒入深秋”的天气系统及其带来的天气。(2)从季风环流和气温变化角度,解释太原市“一秒入冬”现象产生的原因。〖答案〗(1)天气系统:冷锋。天气:阴雨、大风、降温。(2)进入10月,亚欧大陆内部降温快,冷空气快速南下;太原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干冷的西北风影响大;夏季气温持续偏高;国庆期间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解析〗〖小问1详析〗结合材料可知,国庆期间的“一秒入深秋”指的是短时间内快速降温,遭遇冷空气袭击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该现象的天气系统应该是冷锋。冷锋是冷气团势力较强的锋,故冷锋过境时,一般会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小问2详析〗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冬季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降温快,亚欧大陆形成强大的冷高压,导致冷空气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快速南下,且势力强劲;我国太原地处华北地区,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强烈,再加上材料提到“2022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往年同期,且高温持续时间长”可知,在国庆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仍较高,故国庆期间冷空气南下时,导致太原市降温特别明显;材料还要求从气温变化的角度进行考虑,结合所学可知,目前处于全球气候变暖时期,全球气27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增加,也是导致太原地区“一秒入深秋”的原因之一。24.下图示意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指出洋流①的性质。(2)在图中补绘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此时大气环流方向。(3)若太平洋东部赤道附近异常增温,温暖海水会沿大洋东岸向南流。推测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降水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答案〗(1)寒流(2)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3)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因为其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产生变化);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因为沿岸暖洋流的加湿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解析〗〖小问1详析〗大洋东侧冷水分布多,温度低,洋流①从为上升补偿流,下层海水水温低,上层海水水温高,海洋上从水温低流向水温高的地方的洋流,为寒流。28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小问2详析〗仔细读图,图中海域西侧的暖水多,说明温度高,大气以上升气流为主;而东侧冷水分布多,说明温度低,垂直大气以下沉运动为主,从而该大气环流圈为顺时针方向的。〖小问3详析〗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说明东岸的温度升高,上升气流会增加,同时还有暖洋流的加湿作用,降水量会明显增多。而西岸相对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所以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黄河入海口处的海岸潮滩上,海潮冲蚀形成了一条条潮沟(潮汐通道)。潮沟是淤泥质海岸常见的微地貌。从空中俯瞰,这些潮沟形如一棵棵大树,其主干伸向大海,枝杈朝向陆地,被称为“潮汐树”。下图为黄河口“潮汐树”景观。(1)指出“潮汐树”自然延伸方向与海岸线的关系。(2)简述“潮汐树”的形成过程。(3)推测“潮汐树”的生态与经济价值。29期中考试统考试卷(高中)〖答案〗(1)“潮汐树”自然延伸方向垂直于海岸线。(2)落潮时水的流速大,侵蚀能力强,滩面的水流在地势较低处冲刷出一道道潮沟;越靠近海面,汇集的水量越多,流速越快,侵蚀能力越强,冲出的潮沟越宽越深;滩涂植被加固潮沟岸,稳定了潮汐冲刷出来的潮沟系统。(3)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开发为滨海旅游资源;有利于提供丰富的海产资源;有利于保护海岸免受侵蚀。〖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信息“从空中俯瞰,这些潮沟形如一棵棵大树,其主干伸向大海,枝杈朝向陆地”可知,“潮汐树”自然延伸方向垂直于海岸线,由海岸线向陆地延伸。〖小问2详析〗由题干可知,潮汐树是由发育在海滩上的潮沟组成的,潮沟的形成机理又类似“河流的坡面冲沟”,结合该处的地理环境可知,其形成主要是由潮水在海滩上冲刷而成。其形状特征是“主干朝向海洋,树枝状分杈朝向陆地”,加之落潮时流速比涨潮时大的多,则表明侵蚀作用主要是落潮时的潮水,因为其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滩面的水流在地势较低处冲刷出一道道潮沟,并由于越靠近海面,水量越大,流速越快,侵蚀能力越强,潮沟越宽越深。由于该地的盐地碱蓬等滩涂作物发育良好,植被有效的遏制了潮水的进一步侵蚀,加固了潮沟两岸,稳定了潮汐冲刷出来的潮沟系统。〖小问3详析〗“潮汐树”为沿海滩涂湿地,贝类资源丰富,植被群落演替层次分明,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潮汐树”能够减缓潮汐对滩涂的侵蚀,有效的保护海岸带免受海浪侵蚀;“潮汐树”为独特的景观,观赏价值较高,能够带动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收入;“潮汐树”是潮滩上最活跃的地貌单元,是潮滩水、沙、营养物质等的交换通道,能够提供大量的海产资源,且能够依托“潮汐树”发展滨海养殖等。30',)


  • 编号:1700739008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30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2651272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