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套试卷┃2018届上海市黄浦区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达标测试试题
本作品内容为┃精选3套试卷┃2018届上海市黄浦区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格式为 doc ,大小 1982976 KB ,页数为 48页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小强到体育用品商店购买羽毛球球拍和乒乓球球拍,已知购买1副羽毛球球拍和1副乒乓球球拍共需50元,小强一共用320元购买了6副同样的羽毛球拍和10副同样的乒乓球拍.若设每副羽毛球拍为x元,每副乒乓球拍为y元,根据题意,下面所列方程组正确的是()A.B.C.D.【答案】D【解析】设每副羽毛球拍为x元,每副乒乓球拍为y元,根据等量关系:①购买1副羽毛球拍和1副乒乓球拍共需50元;②用320元可买6副同样的羽毛球拍和10副同样的乒乓球拍;列方程组即可求解.【详解】设每副羽毛球拍为x元,每副乒乓球拍为y元,由题意得.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设出未知数,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2.下列算式计算结果为的是A.B.C.D.【答案】D【解析】根据合并同类项、同底数幂乘法、同底数幂的除法、幂的乘方逐项计算即可.【详解】A.=2,故不符合题意;B.,故不符合题意;C.,故不符合题意;D.,故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整式的有关运算,熟练掌握合并同类项、同底数幂乘法、同底数幂的除法、幂的乘方运算法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北京市为了全民健身,举办“健步走“活动,活动场地位于奥林匹克公园(路线:森林公园→玲珑塔→国家体育场→水立方)如图,体育局的工作人员在奥林匹克公园设计图上标记玲珑塔的坐标为(﹣1,0),森林公园的坐标为(﹣2,3),则终点水立方的坐标是()A.(﹣2,﹣3)B.(﹣2,3)C.(﹣3,﹣2)D.(﹣3,﹣1)【答案】A【解析】根据有序数对即可写出.【详解】解:如图所示:终点水立方的坐标是(﹣2,﹣3).故选: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有序数对的写法,解题的关键是熟知直角坐标系的定义.4.下列多项式中,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A.(﹣a﹣b)(a﹣b)B.(﹣a﹣b)(﹣a+b)C.(﹣a+b)(a﹣b)D.(a+b)(﹣a+b)【答案】C【解析】根据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后,即可得到答案【详解】A.(﹣a﹣b)(a﹣b)=﹣(a+b)(a﹣b),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故A项不符合题意;B.(﹣a﹣b)(﹣a+b)=﹣(a+b)(﹣a+b),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故B项不符合题意;C.(﹣a+b)(a﹣b)=﹣(a﹣b)(a﹣b),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故C项符合题意;D.(a+b)(﹣a+b)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项.【点睛】本题考查平方差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5.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2,7,x,则x的值可以是()A.3B.5C.6D.9【答案】C【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得到x的取值范围,进而可得答案.【详解】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可得:7-2<x<7+2,解得:5<x<9,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关键是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差小于第三边.6.下列调查中:①调查某批次手机屏的使用寿命;②调查某班学生的视力情况;③调查全国初中生每天体育锻炼所用时间;④调查某校百米跑最快的学生.最适合采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B【解析】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详解】①调查某批次手机屏的使用寿命,适合抽样调查;②调查某班学生的视力情况,适合全面调查;③调查全国初中生每天体育锻炼所用时间;适合抽样调查;④调查某校百米跑最快的学生,适合全面调查;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区别,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7.从长度为3cm、4cm、5cm、6cm和9cm的小木棒中任意取出3根,能搭成三角形的个数是()A.4B.5C.6D.7【答案】C【解析】首先写出所有的组合情况,再进一步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进行分析.【详解】解:其中的任意三条组合有:3cm、4cm、5cm;3cm、4cm、6cm;3cm、4cm、9cm;3cm、5cm、6cm;3cm、5cm、9cm;3cm、6cm、9cm;4cm、5cm、6cm;4cm、5cm、9cm;4cm、6cm、9cm;5cm、6cm、9cm十种情况.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其中的3cm、4cm、5cm;3cm、4cm、6cm;3cm、5cm、6cm;4cm、5cm、6cm;4cm、6cm、9cm;5cm、6cm、9cm能搭成三角形.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8.如图,已知,下面结论不正确的是()A.B.C.D.【答案】B【解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AB∥CD,∴∠ABD=∠BDC,∠BAC=∠DCA,∠ABC+∠BCD=180°,故选项A,C,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9.如图,长方形BCDE的各边分别平行于x轴与y轴,物体甲和物体乙由点A(2,0)同时出发,沿长方形BCDE的边作环绕运动物体甲按逆时针方向以1个单位/秒匀速运动,物体乙按顺时针方向以2个单位/秒匀速运动,则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19次相遇地点的坐标是()A.(1,﹣1)B.(2,0)C.(﹣1,1)D.(﹣1,﹣1)【答案】B【解析】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由于矩形的边长为4和2,物体乙是物体甲的速度的2倍,求得每一次相遇的地点,找出规律即可解答.【详解】如图所示,由题意可得:矩形的边长为4和2,因为物体乙是物体甲的速度的2倍,时间相同,物体甲与物体乙的路程比为1:2,由题意知:①第一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12×1,物体甲行的路程为12×=4,物体乙行的路程为12×=8,在BC边相遇;②第二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12×2,物体甲行的路程为12×2×=8,物体乙行的路程为12×2×=16,在DE边相遇;③第三次相遇物体甲与物体乙行的路程和为12×3,物体甲行的路程为12×3×=12,物体乙行的路程为12×3×=24,在A点相遇;此时甲乙回到原出发点,则每相遇三次,两点回到出发点,∵2019÷3=673,∴两个物体运动后的第2019次相遇地点的是A点,此时相遇点的坐标为:(2,0).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及按比例分配的运用,通过计算发现规律就可以解决问题.10.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平行,直线EF与AB,CD分别交于点E,F,若∠1=125°,则∠2=()A.65°B.55°C.50°D.45°【答案】B【解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详解】∵∠1=125°,∴∠AEC=180°-125°=55°,∵AB∥CD,∴∠2=∠AEC=55°,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二、填空题题1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若轴,则线段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解析】由垂线段最短可知点BCAC⊥时,BC有最小值,从而可确定点C的坐标.【详解】解:如图所示: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BC⊥AC时,BC有最小值.∴点C的坐标为(3,1),线段的最小值为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垂线段的性质、点的坐标的定义,掌握垂线段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正方形MNOK和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相等,边OK与边AB重合.将正方形在正六边形内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边KM与边BC重合,则KM旋转的度数是______°.【答案】30.【解析】求出正六边形的内角度数与正方形内角度数的差即为旋转的角度.【详解】正六边形每个内角度数=正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90°,∴KM旋转的度数是120°-90°=30°.故答案为:3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旋转以及正多边形内角的度数求法,掌握用求正多边形内角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13.若,则的值是______.【答案】4【解析】将变形为,整体代入即可.【详解】解:∵,∴,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熟练掌握整体思想的应用是解题关键.14.若不等式组,恰有两个整数解,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答案】-1<m≤1.【解析】根据不等式组恰有两个整数解,可以求得m的取值范围,本题得以解决.【详解】∵不等式组,∴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m≤x<2,∵不等式组恰有两个整数解,∴-1<m≤1,故答案为:-1<m≤1.【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求出m的取值范围.15.若P(4,﹣3),则点P到x轴的距离是_____.【答案】1【解析】求得P的纵坐标绝对值即可求得P点到x轴的距离.【详解】解:∵﹣1=1,∴P点到x轴的距离是1,故答案为1.【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点的坐标;用到的知识点为:点到x轴的距离为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16.若x=1,y=2是方程组的解,则有序实数对(a,b)=___.【答案】(1,5)【解析】把x=1,y=2代入方程组求出a、b,即可得到有序实数对(a,b).【详解】解:根据题意得解得:a=1,b=5,∴有序实数对(a,b)为(1,5).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17.一张试卷只有25道选择题,答对一题得4分,答错倒扣1分,某学生解答了全部试题共得70分,他答对了__________道题.【答案】19【解析】设他做对了x道题,则小英做错了(25-x)道题,根据总得分=4×做对的题数-1×做错的题数,即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设他做对了x道题,则他做错了(25-x)道题,根据题意得:4x-(25-x)=70,解得:x=19,故答案为:19.【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总得分=4×做对的题数-1×做错的题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8.如图,将三角形向右平移,使点移动到点,点移动到点,点移动到点,且,.(1)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2)若,求的长度.【答案】(1)详见解析;(2)3.【解析】(1)确定平移后图形的基本要素有两个:平移方向、平移距离.依据AA'∥BC,,即可得到平移后的三角形A'B'C';(2)依据平移的性质可得AA'∥CC',AA'=CC',根据AA'∥BC,可得B,C,C'三点共线,再根据,即可得出.【详解】(1)画出图形图中三角形由三角形向右平移得到(2)∵三角形由三角形向右平移得到,∴,又∵,∴三点共线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移作图,作图时要先找到图形的关键点,分别把这几个关键点按照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对应点后,再顺次连接对应点即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19.在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受台风的侵袭,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下表是中央气象台2018年发布的第13号台风“鲇鱼”的有关信息:请在下面的经纬度地图上找到台风中心在16日23时和17日23时所在的位置。【答案】见解析【解析】根据经纬度地图直接找到台风中心在16日23时和17日23时所在的位置.【详解】如图所示.【点睛】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根据经纬度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与在坐标系内找点的方法相同,注意经纬度都要准确.20.因式分解:(1)x2-9y2;(2)a2b+2ab+b.【答案】(1)(x+3y)(x3y﹣);(2)b(a+1)2.【解析】(1)原式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2)原式提取公因式,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即可.【详解】(1)原式==(x+3y)(x3y﹣);(2)原式=b(a2+2a+1),=b(a+1)2.【点睛】考查了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及平方差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21.从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剪掉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如图),然后将剩余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1)上述操作能验证的等式是;(请选择正确的一个)A.a2-2ab+b2=(a-b)2B.a2-b2=(a+b)(a-b)C.a2+ab=a(a+b)(2)应用你从(1)选出的等式,完成下列各题:①已知x2-4y2=12,x+2y=4,求x-2y的值.②计算:(1-)(1-)(1-)…(1-)(1-).【答案】(1)B;(2)①3;②.【解析】(1)观察图1与图2,根据两图形阴影部分面积相等,验证平方差公式即可;(2)①已知第一个等式左边利用平方差公式化简,将第二个等式代入求出所求式子的值即可;②先利用平方差公式变形,再约分即可得到结果.【详解】解:(1)根据图形得:a2-b2=(a+b)(a-b),上述操作能验证的等式是B,故答案为:B;(2)①∵x2-4y2=(x+2y)(x-2y)=12,x+2y=4,∴x-2y=12÷4=3;②(1-)(1-)(1-)…(1-)(1-)=(1-)(1+)(1-)(1+)…(1-)(1+)(1-)(1+)=××××××…××××=×=.【点睛】本题考查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以及因式分解法的运用,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是解本题的关键.22.乐乐和数学小组的同学们研究了如下问题,请你也来试一下吧.点是直线上一点,在同一平面内,乐乐他们把一个等腰直角三角板任意放,其中直角顶点与点重合,过点作直线,垂足为点,从过点作,垂足为点.(1)当直线,位于点的异侧时,如图1,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___(不必说明理由);(2)当直线,位于点的右侧时,如图2,判断线段,,之间的数量系,并说明理由;(3)当直线,位于点的左侧时,如图3,请你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2);证明见详解(3)作图见详解;【解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可判定,得到两三角形对应边的等量关系,代换可得;(2)同样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可判定,得到两三角形对应边的等量关系,代换可得;(3)同样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可判定,得到两三角形对应边的等量关系,代换可得.【详解】证明:(1)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又,,,,.(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又,,,,.(3)作图如下,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等,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点是解答关键.23.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ABC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分別在下图中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①以点C为顶点,另外两个顶点在格点上;②与△ABC全等,但与△ABC不重合。【答案】见解析.【解析】可以AC为对称轴,作出原三角形的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点C为旋转中心,作原图形相应的旋转图形.【详解】解:以AC为对称轴,作出原三角形的轴对称图形;点C为旋转中心,将△ABC顺时针旋转90°;点C为旋转中心,将△ABC逆时针旋转90°;点C为旋转中心,将△ABC旋转180°;【点睛】本题考查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经过轴对称,旋转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全等.24.(1).(2).【答案】(1)15;(2)1.【解析】(1)分别化简绝对值和平方,再计算加法;(2)分别计算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再计算减法.【详解】解:(1)原式=6+9=15;(2)原式=7﹣(﹣4)=7+4=1【点睛】本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绝对值、乘方、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意义.25.解不等式组:,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答案】-3<x≤2.【解析】试题分析:先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再根据找不等式组解集的规律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可.试题解析:∵解不等式①得:x>-3,解不等式②得:x≤2,∴不等式组的解集为-3<x≤2,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为:.考点: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如图,一副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放置,若AB∥DF,则∠BCF的度数为()A.30°B.45°C.60°D.90°【答案】C【解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详解】解:∵AB∥DF,∠B=60°,∴∠BCF=∠B=60°,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在实数、、、0.、π、2.1234567891011121314…(自然数依次排列)、中,无理数有()A.2个B.3个C.4个D.5个【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无理数有,π,2.1234567891011121314…(自然数依次排列),共3个,故选B.3.甲、乙两人共同解关于x,y的方程组,甲正确地解得乙看错了方程②中的系数c,解得,则的值为()A.16B.25C.36D.49【答案】B【解析】将x=2,y=﹣1代入方程组中,得到关于a与b的二元一次方程与c的值,将x=3,y=1代入方程组中的第一个方程中得到关于a与b的二元一次方程,联立组成关于a与b的方程组,求出方程组的解得到a与b的值,即可确定出a,b及c的值.【详解】把代入得:,解得:c=4,把代入得:3a+b=5,联立得:,解得:,则(a+b+c)2=(2﹣1+4)2=1.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利用了消元的思想,消元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与加减消元法.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P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的对应点的坐标为P(﹣1,3),则点P的坐标为()A.(2,3)B.(﹣2,﹣3)C.(2,5)D.(1,6)【答案】D【解析】根据横坐标,右移加,左移减;纵坐标,上移加,下移减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设点P的坐标为(x,y),由题意,得:x﹣2=﹣1,y﹣3=3,求得x=1,y=6,所以点P的坐标为(1,6).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用到的知识点为:左右平移只改变点的横坐标,左减右加;上下平移只改变点的纵坐标,上加下减.5.二元一次方程2x+3y=10的正整数解有()A.0个B.1个C.3个D.无数多个【答案】B【解析】将x看做已知数求出y,即可确定出方程的正整数解.【详解】2x+3y=10,解得:y=,当x=2时,y=2,则方程的正整数解有1个.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将x看做已知数求出y.6.9的平方根是()A.﹣3B.±3C.3D.±【答案】B【解析】根据平方根的含义和求法,求出9的平方根是多少即可.【详解】9的平方根是:=±1.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方根的性质和应用,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7.七年级某班部分学生植树,若每人平均植树8棵,还剩7棵;若每人植树9棵,则有一名学生植树的棵树多于3棵而小于6棵.若设学生人数为x人,则植树棵树为(8x\uf02b7)人,则下面给出的不等式(组)中,能准确求出学生人数与种植树木数量的是()A.8x\uf02b7\uf03c6\uf02b9(x\uf02d1)B.8x\uf02b7\uf03e3\uf02b9(x\uf02d1)C.D.【答案】C【解析】由于设学生人数为x人,则植树棵树为(8x+7)人,若每人植树9棵,则有一名学生植树的棵树多于3棵而<6棵,那么可以得到8x+7<6+9(x-1)和8x+7>3+9(x-1),由它们组成不等式组即可求出学生人数与种植树木数量.【详解】∵设学生人数为x人,则植树棵树为(8x+7)人,而若每人植树9棵,则有一名学生植树的棵树多于3棵而<6棵,∴依题意得.故选C.【点睛】考查了不等式组的应用,解题关键是弄清题意,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不等式组.弄清如何用x分别表示学生人数与种植树木数量,并且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组解决问题.8.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任意一点,DF⊥AC于点F,E在AB边上,ED⊥BC于D,∠AED=155°,则∠EDF等于()A.50°B.65°C.70°D.75°【答案】B【解析】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B=∠AED-∠BDE,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EDF=∠C,即可求解.【详解】解:∵∠B=∠AED﹣BDE∠=155°﹣90°=65°,又AB=AC,C∴∠=∠B=65°,DFAC∵⊥,EDBC⊥,∴∠EDF+∠FDC=∠C+∠FDC=90°EDF∴∠=∠C=65°,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是解题的关键.9.下面有4个汽车标志图案,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析】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详解】前三个均是轴对称图形,第四个不是轴对称图形,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图形,本题属于基础应用题,只需学生熟练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即可完成.10.16的平方根是()A.6B.-4C.±4D.±8【答案】C【解析】解:∵(±1)2=16,∴16的平方根是±1.故选C.二、填空题题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在x轴的下方,y轴的右方,到y轴的距离都是3,到x轴的距离都是5,则点P的坐标为_____.【答案】(3,-5)【解析】由题可知点P在x轴的下方且在y轴的右侧,于是可以确定M点在第四象限;由于第四象限内点的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负数,结合P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可得点P的坐标.【详解】∵点P在x轴的下方且在y轴的右侧,∴点P在第四象限.∵点P到到y轴的距离都是3,到x轴的距离都是5,∴点P的坐标是(3,-5).【点睛】本题考查了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确定,需明确各象限内点的横纵坐标的符号特点.12.x的与5的差不小于3,用不等式表示为__.【答案】x5≥1﹣.【解析】x的与5的差为因为x的与5的差不小于1,即故填13.写出一个大于3且小于4的无理数:___________.【答案】如等,答案不唯一.【解析】本题考查无理数的概念.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介于和之间的无理数有无穷多个,因为,故而9和16都是完全平方数,都是无理数.14.已知,那么的值等于_________.【答案】【解析】把z看做已知数表示出x与y,代入原式计算即可得到结果.【详解】方程组整理得:,②×4−①得:11y=22z,即y=2z,把y=2z代入②得:x=3z,则原式=.【点睛】本題考査三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解题的关键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z,然后再求解就容易了.15.有一个运算程序,可以使:当时,得,.若已知,那么________.【答案】1018【解析】根据题中的新定义,,总结规律得:(m+d)⊗(n+d)=k+d(N为正整数),由得到m=1,n=1,k=1,令d=1016,即可求出所求式子的值.【详解】已知:m⊗n=k,(m+1)⊗n=k-1,m⊗(n+1)=k+1.可得:(m+1)⊗(n+1)=(k-1)+1=k+1,即有:⊗号前后各加1,得到的值加1,可得:(m+d)⊗(n+d)=k+d,现在已知:1⊗1=1,即m=1,n=1,k=1,令d=1016,代入(m+d)⊗(n+d)=k+d,可得:(1+1016)⊗(1+1016)=1+1016=1018,即:1017⊗1017=1018.【点睛】此题主要新定义下的实数运算,根据已知运算条件,找到运算规则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6.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答案】两个角是对顶角【解析】根据命题由题设与结论组成可得到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若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详解】“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两个角是对顶角.故答案为两个角是对顶角.【点睛】本题考查了写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熟练掌握条件和结论是解题的关键.17.若,则的值为__________.【答案】2【解析】根据平方差公式再代入即可求解.【详解】(a+b)(a-b)=a2-b2=7-5=2.【点睛】本意主要考查平方差公式,熟悉掌握公式是关键.三、解答题18.填写下列空格:已知:如图,点、在上,平分,.求证:.证明:∵平分(已知)∴_______(______)∵(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角平分线定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量代换;【解析】根据∠DCE=∠AEC判断AB∥CD,可得∠1=∠DCF,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2=∠DCF,从而可得结论.【详解】证明:∵平分(已知)∴(角平分线定义)∵(已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量代换)【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及平行线的性质,涉及到角平分线的定义,比较简单.19.如图,在和中,点、、、在同一直线上,请你从以下4个等式中选出3个作为已知条件,余下的1个作为结论,并说明结论正确的理由(写出各种可能的情况,并选择其中一种说理).①;②;③;④.【答案】已知条件是①,②,④.结论是③.或:已知条件是①,③,④.结论是②.说理过程见解析.【解析】此题答案不唯一,可选择已知条件是①,②,④,结论是③.由④可得BC=EF,根据SSS可得出△ABC≌△DEF,从而证出结论③.【详解】解:已知条件是①,②,④.结论是③.说理过程:因为(已知),所以(等式性质).即.在和中,所以所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点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此题还可以已知①③④,再证明②,利用SAS即可.20.请把以下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已知:如图,∠A=∠F,∠C=∠D.点B,E分别在线段AC,DF上,对∠1=∠2进行说理.理由:∵∠A=∠F(已知)∴______∥FD(______)∴∠D=__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D(已知)∴______=∠C(等量代换)∴______∥____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3(______)∵∠2=∠3(______)∴∠1=∠2(等量代换).【答案】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BA∠DBACEB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解析】欲证明∠1=∠1,只需推知∠1=∠3=∠1.【详解】证明:∵∠A=∠F(已知)∴AC∥F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DB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D(已知)∴∠DBA=∠C(等量代换)∴CE∥B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对顶角相等)∴∠1=∠1(等量代换).故答案是: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BA;∠DBA;CE;B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解题时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数量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线的性质是由平行关系来寻找角的数量关系.21.如图,已知AB∥CD,∠B=60°,CM平分∠ECB,∠MCN=90°,求∠DCN的度数.【答案】30°【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BCD和∠BCE,根据角平分线定义求出∠ECM,即可求出答案.【详解】∵AB∥CD,∴∠B+∠BCE=180°,∠BCD=∠B,∵∠B=60°,∴∠BCE=120°,∠BCD=60°,∵CM平分∠BCE,∴∠ECM=∠BCE=60°,∵∠MCN=90°,∴∠DCN=180°-60°-90°=30°.【点睛】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定义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ECM的度数.22.如图,已知,,.(1)试说明:;(2)判断与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详见解析;(2),理由详见解析【解析】(1)根据,得出,再根据,得出即可;(2)根据得出,再求出即可.【详解】解:(1)∵∴∴∵∴在和中,∴(2),理由如下:∵∴∵,∴∴.【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和全等三角形,熟练掌握平行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3.如图,在中,点是上一点,,过点作,且.(1)求证:\uf020\uf040;(2)若,,,求的度数.【答案】(1)详见解析;(2)【解析】(1)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BAC=∠AED,再利用“边角边”证明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EAD,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出∠CED,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1)证明:∵,∴在和中,∴≌;(2)解:∵≌∴∵是的外角∴∴在中,.【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4.已知下列单项式:①4m2,②9b2a,③6a2b,④4n2,⑤-4n2,⑥-12ab,⑦-8mn,⑧a1.请在以上单项式中选取三个组成一个能够先用提公因式法,再用公式法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并将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答案】见解析【解析】直接将其中三个组合进而利用提取公因式法以及公式法分解因式得出答案.【详解】4m2+4n2-8mn=4(m2+n2-2mn)=4(m-n)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提取公因式法以及公式法分解因式,正确应用公式是解题关键.25.如图,直线,直线分别交直线、于点、,平分,若,求的度数.【答案】【解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出∠EFD,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HFD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平分,∴.∵,∴.【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如图,OE是∠AOB的平分线,CD∥OB交OA于C,交OE于D,∠ACD=50°,则∠CDO的度数是()A.15°B.20°C.25°D.30°【答案】C【解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AOB=∠ACD,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OE,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CDO=∠BOE.【详解】∵CD∥OB,∴∠AOB=∠ACD=50°,∵OE是∠AOB的平分线,∴∠BOE=∠AOB=×50°=25°,∵CD∥OB,∴∠CDO=∠BOE=25°.故选:C.【点睛】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2.乐乐发现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为()A.50°B.65°C.65°或25°D.50°或40°【答案】C【解析】在等腰△ABC中,AB=AC,BD为腰AC上的高,∠ABD=40°,讨论:当BD在ABC内部时,如图1,先计算出∠BAD=50°,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可计算出∠ACB;当BD在△ABC外部时,如图2,先计算出∠BAD=50°,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性质可计算出∠ACB.【详解】在等腰△ABC中,AB=AC,BD为腰AC上的高,∠ABD=40°,当BD在△ABC内部时,如图1,∵BD是高,∴∠ADB=90°,∴∠BAD=90°-40°=50°,∵AB=AC,∴∠ABC=∠ACB=(180°-50°)=65°;当BD在△ABC外部时,如图2,∵BD是高,∴∠ADB=90°,∴BAD=90°-40°=50°∠,∵AB=AC,∴∠ABC=∠ACB,∵∠BAD=∠ABC+∠ACB,∴∠ACB=∠BAD=25°,综上,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为65°或25°.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中注意讨论思想的运用,这是解此题的关键.3.书包里有数学书本,语文书本,英语书本,从中任意抽取本,则抽到数学书的概率是()A.B.C.D.【答案】C【解析】让数学书的本数除以书的总本数即为从中任意抽取一本,是数学书的概率.【详解】所有机会均等的可能共有10种,而抽到数学书的机会有3种,∴抽到数学书的概率有.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概率公式,熟练掌握计算法则是解题关键.4.若方程组的解满足,则的值为()A.B.﹣1C.D.1【答案】A【解析】根据等式的性质,可得关于k的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答案.【详解】,(1)﹣(2)得:可得:,因为,所以,解得:,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整体代入的出关于k的方程是解题关键.5.下列各点中,在第二象限的点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A、(-3,2)在第二象限,故本选项正确;B、(-3,-2)在第三象限,故本选项错误;C、(3,2)在第一象限,故本选项错误;D、(3,-2)在第四象限,故本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决的关键,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6.如图,在一个单位面积为1的方格纸上,△A1A2A3,△A3A4A5,△A5A6A7,……是斜边在x轴上,且斜边长分别为2,4,6,……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A1A2A3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1(2,0),A2(1,-1),A3(0,0),则依图中所示规律,点A2019的横坐标为()A.1010B.C.1008D.【答案】D【解析】先观察图像找到规律,再求解.【详解】观察图形可以看出A1--A4;A5---A8;…每4个为一组,∵2019÷4=504…3∴A2019在x轴负半轴上,纵坐标为0,∵A3、A7、A11的横坐标分别为0,-2,-4,∴A2019的横坐标为-(2019-3)×=-1.∴A2019的横坐标为-1.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点的坐标,正确找到规律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所示,下列条件能判断a∥b的是()A.∠1=∠2B.∠3=∠4C.∠2+∠3=180°D.∠1+∠3=180°【答案】B【解析】利用平行线判定定理即可解答.【详解】解:当∠3=∠4时,可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断a//b,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判定定理,熟悉掌握是解题关键.8.将50个数据分成3组,第一组和第三组的频率之和为0.7,则第二小组的频数是()A.0.3B.0.7C.15D.35【答案】C【解析】根据频率的性质,即各组的频率和是2,求得第二组的频率;再根据频率=频数÷总数,进行计算【详解】根据频率的性质,得第二小组的频率是0.3,则第二小组的频数是50×0.3=2.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频率、频数的关系:频率=.注意:各组的频率和是2.9.如图,在△ABC中,AB=AC,AD,BE是△ABC的两条中线,P是AD上的一个动点,则下列线段的长等于CP+EP最小值的是()A.ACB.ADC.BED.BC【答案】C【解析】如图连接PB,只要证明PB=PC,即可推出PC+PE=PB+PE,由PE+PB≥BE,可得P、B、E共线时,PB+PE的值最小,最小值为BE的长度.【详解】解:如图,连接PB,∵AB=AC,BD=CD,∴AD⊥BC,∴PB=PC,∴PC+PE=PB+PE,∵PE+PB≥BE,∴P、B、E共线时,PB+PE的值最小,最小值为BE的长度,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0.已知实数a,b满足a+1>b+1,则下列选项错误的为()A.a>bB.a+2>b+2C.﹣a<﹣bD.2a>3b【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不等式的性质得a>b,a+2>b+2,﹣a<﹣b.故选D.考点:不等式的性质.点睛: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来判断各选项.二、填空题题11.如图,直线MA∥NB,∠A=70°,∠B=40°,则∠P=___________度.【答案】1【解析】要求∠P的度数,只需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得其所在的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进行求解.【详解】解: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A的同位角是70°,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P=70°−40°=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可以牢记此题中的结论:∠P=∠A−∠B.12.不等式2x>3的最小整数解是______.【答案】2【解析】首先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再从不等式的解集中找出适合条件的整数即可.【详解】解不等式得:x>,则最小整数解是:2.故答案为2【点睛】此题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13.直线与交于,,,,则的度数为_____.【答案】或【解析】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1)∠BOE是锐角;(2)∠BOE是钝角;然后根据垂线的性质,分类讨论,求出∠BOE的度数是多少即可.【详解】(1)如图1,,∵直线OE⊥CD,∴∠EOD=90°,∵∠DOF=55°,∴∠EOF=90°-55°=35°,又∵直线OF⊥AB,∴∠BOF=90°,∴∠BOE=90°-35°=55°.(2)如图2,,∵直线OE⊥CD,∴∠EOD=90°,∵∠DOF=55°,∴∠EOF=90°-55°=35°,又∵直线OF⊥AB,∴∠BOF=90°,∴∠BOE=90°+35°=125°.综上,可得∠BOE的度数是125°或55°.故答案为:125°或55°.【点睛】本题考查垂线,关键是利用垂线的性质求出角的度数.14.不等式2x+9≥3(x+2)的正整数解是__________.【答案】1,2,1【解析】试题分析:先解不等式,求出其解集,再根据解集判断其正整数解.解:2x+9≥1(x+2),去括号得,2x+9≥1x+6,移项得,2x1x≥69﹣﹣,合并同类项得,﹣x≥1﹣,系数化为1得,x≤1,故其正整数解为1,2,1.故答案为1,2,1.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15.如图,已知长方形纸片的一条边经过直角三角形纸片的直角顶点,若长方形纸片的一组对边与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交成∠1,∠2,则∠2-∠1=____.【答案】90°【解析】如图:1+3=180°∵∠∠,∴∠3=180°﹣1∠.∵直尺的两边互相平行,∴∠4=3∠,∴∠4=180°﹣1∠.4+1=90°∵∠∠,∴180°﹣1+1=90°∠∠,即∠1﹣1=90°∠.故答案为90°.16.分解因式:=____________【答案】【解析】原式提取公因式xy,即可得到结果.【详解】解:原式=xy(2y+1),故答案为:xy(2y+1)【点睛】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熟练掌握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M(1,3)与点N(x,3)之间的距离是5,则x的值是____________.【答案】-4或1【解析】分析:点M、N的纵坐标相等,则直线MN在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可列出等式x-1=5,从而解得x的值.解答:解:∵点M(1,3)与点N(x,3)之间的距离是5,x-1=5∴,解得x=-4或1.故答案为-4或1.三、解答题18.如图所示,在长方体中,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两点的坐标分别为,,点在第一象限.(1)写出点坐标;(2)若过点的直线,且把分为:两部分,求出点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求出四边形的面积;(4)若点是射线上的点,请直接写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点B的坐标为(3,5);(2)点D的坐标为(3,4)或(3,1);(3)或1;(4)∠APB=∠CBP+∠OAP或∠APB=∠CBP-∠OAP.【解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求出点B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即可得解;(2)分AD是4份和1份两种情况讨论求出AD的长,从而得到点D的坐标;(3)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4)分点P在原点上方和在原点下方两种情况求解:连接PB,PA,过点P作PE∥OA,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求得结论.【详解】(1)∵A,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3,0),(0,5),∴点B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点B的坐标为(3,5);(2)如图,若AD为4份,则AD=5×=4,此时点D的坐标为(3,4),若AD为1份,则AD=5×=1,此时点D的坐标为(3,1),综上所述,点D的坐标为(3,4)或(3,1);(3)AD=4时,四边形OADC的面积=(4+5)×3=,AD=1时,四边形OADC的面积=(1+5)×3=1,综上所述,四边形OADC的面积为或1.(4)①当点P在原点上方时,连接PB,PA,过点P作PE∥OA,交AB于点E,如图,∵四边形OABC是矩形,∴PE∥BC,∴∠CBP=∠BPE,∠OAP=∠APE,∵∠BPE+∠APE=∠CBP+∠OAP,即∠APB=∠CBP+∠OAP.②当点P在原点下方时,连接PB,PA,过点P作PE∥OA,如图,∵四边形OABC是矩形,∴PE∥BC,∴∠CBP=∠BPE,∠OAP=∠APE,∵∠APB=∠BPE-∠APE,∴∠APB=∠CBP-∠OAP.【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性质,主要利用了矩形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注意要分情况讨论.19.(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情境:甲、乙两人共同解方程组由于甲看错了方程①中的a,得到方程组的解为乙看错了方程②中的b,得到方程组的解为试求出a,b的正确值,并计算a2018+的值.【答案】0【解析】将代入方程组的第二个方程,将代入方程组的第一个方程,联立求出a与b的值,即可求出所求式子的值.【详解】解:∵满足方程组中的②,将代入②,得b=10;又∵满足方程组中的①,将代入①,得a=-1.所以a2018+=(-1)2018+=0.【点睛】本题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方程组的解即为能使方程组中两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20.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交AB于点E.(1)若∠A=40°,求∠DBC的度数;(2)若AE=6,△CBD的周长为20,求△ABC的周长.【答案】(1)30°;(2)1.【解析】(1)由在△ABC中,AB=AC,∠A=40°,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得∠ABC的度数,然后由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D=BD,可得∠ABD的度数,即可求得∠DBC的度数.(2)由△CBD的周长为20,可得AC+BC=20,根据AB=2AE=12,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解:∵在△ABC中,AB=AC,∠A=40°,∴∠ABC=∠C=70°,∵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AD=BD,∴∠ABD=∠A=40°,∴∠DBC=∠ABC﹣∠ABD=30°.(2)∵MN垂直平分AB,∴DA=DB,AB=2AE=12,∵BC+BD+DC=20,∴AD+DC+BC=20,∴AC+BC=20,∴△ABC的周长为:AB+AC+BC=12+20=1.【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21.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是与,求和的值.【答案】a和x的值分别是1和1.【解析】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根互为相反数即可求得答案.【详解】∵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正数x的平方根互为相反数,即3a-5+3-a=0a=1∴当a=1时,3a-5=-2,x=(-2)2=1.答:a和x的值分别是1和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方根和相反数,熟练掌握平方根的性质是解此题的关键.22.某旅馆的客房有三人间和两人间两种,三人间每人每天25元,两人间每人每天35元,一个21人的旅游团到该旅馆住宿,租住了若干客房,且每个客房正好住满,一天共花去住宿费645元,两种客房各租住了多少间?【答案】租住三人间3间,两人间6间.【解析】设租住三人间x间,两人间y间,根据人数和住宿费用各列一个方程,组成方程组求解即可.【详解】设租住三人间x间,两人间y间,根据题意得:,解得:.答:租住三人间3间,两人间6间.【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设出未知数,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组求解.23.阅读材料:求不等式的解集解:根据“同号两数相乘,积为正”可得①或②解不等式组①,得;解不等式组②,得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或.请你仿照上述方法解决下列问题:求不等式的解集.【答案】或【解析】(1)、(2)根据题意得出关于x的不等式组,求出x的取值范围即可【详解】由题意,得①或②解不等式组①得解不等式组②得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或【点睛】此题考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24.如图,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格点,△ABC的顶点均在格点上,O、M也在格点上.(1)画出△ABC关于直线OM对称的△A1B1C1;(2)画出△ABC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所得的△A2B2C2;(3)△A1B1C1与△A2B2C2组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对称轴.【答案】(1)(2)见解析(3)是【解析】试题分析:(1)(2)(3)△A1B1C1与△A2B2C2组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如下:考点:本题考查轴对称图形。点评:轴对称的知识虽然是偏基础的,但是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辨认识别并判断轴对称图形,还要求学生能够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相应的对称轴。25.为了解某市市民“绿色出行”方式的情况,某校数学兴趣小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调查了某市部分出行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参与问卷调查的市民都只从以下五个种类中选择一类),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下不完整的统计图.种类ABCDE出行方式共享单车步行公交车的士私家车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市民共有人,其中选择B类的人数有人;(2)在扇形统计图中,求A类对应扇形圆心角α的度数,并补全条形统计图;(3)该市约有12万人出行,若将A,B,C这三类出行方式均视为“绿色出行”方式,请估计该市“绿色出行”方式的人数.【答案】(1)800,240;(2)补图见解析;(3)9.6万人.【解析】试题分析:(1)由C类别人数及其百分比可得总人数,总人数乘以B类别百分比即可得;(2)根据百分比之和为1求得A类别百分比,再乘以360°和总人数可分别求得;(3)总人数乘以样本中A、B、C三类别百分比之和可得答案.试题解析:(1)本次调查的市民有200÷25%=800(人),B∴类别的人数为800×30%=240(人),故答案为800,240;(2)∵A类人数所占百分比为1﹣(30%+25%+14%+6%)=25%,A∴类对应扇形圆心角α的度数为360°×25%=90°,A类的人数为800×25%=200(人),补全条形图如下:(3)12×(25%+30%+25%)=9.6(万人),答:估计该市“绿色出行”方式的人数约为9.6万人.考点:1、条形统计图;2、用样本估计总体;3、统计表;4、扇形统计图",)
提供┃精选3套试卷┃2018届上海市黄浦区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达标测试试题会员下载,编号:1700738867,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48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