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中学2023年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

中学2023年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中学2023年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格式为 docx ,大小 22458 KB ,页数为 13页

中学2023年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


('XXXX中学2023年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育人模式和深化课程改革,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和《XX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X教基〔202X〕9号)的要求,按照淮南市教体局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XXXX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以促进我校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为指导,深入贯彻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充分体现时代要求,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课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我校实际,切实贯彻执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各项要求,在总结和继承我校优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课程体系,调动教师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开创我校教育教学的崭新局面。二、工作目标1、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2、立足我校实际,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协调一致的管理形式,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3、按新课程方案要求开设课程。课程的开设合理有序,开足开齐必修课,提高学校研发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形成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走班指导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5、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应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6、全面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关注学生的成长,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工作重点1、创造性的编排课程,形成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层次多、选择空间大的课程编排方案。课程编排既要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体现学校实际和学校特色。2、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开发以0.5个学分为基本单位,10课时完成教学任务。3、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加强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加强社团规范管理,着力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劳动教育及相关学分认定工作。4、重视基于走班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形成。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学校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5、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尤其行动性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6、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四、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我校新课程新教材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以下组织机构:1、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在经费使用、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课改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保证新课程新教材的顺利实施。2、课程发展指导中心组负责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审定学校的课程设置;审定和评价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开发研制的校本课程方案及教材;负责学校课程编制、教师培训;负责课程表、课表、教学班学习场所编排表、学生个人课表的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负责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的管理;指导教师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保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质量;负责沟通校际间交流合作的渠道,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3、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组负责制定学生学习指导制度、行政班和教学班学生管理责任制度、学生管理情况通报制度;负责学生人生规划教育和班主任学业指导能力培训;制定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制度;负责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与落实;负责对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定期调研、及时反馈;负责对发展做出科学地检测和评价。五、保障措施新课程新教材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1、不断完善课程管理制度,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需要建立现代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应,对此要不断建立健全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2、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按照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要求,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学校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3、加强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全体教师不断学习和钻研。学校将加强与有关教研部门、专家指导组的联系,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4、重视师资培训。要把新课程新教材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切实抓好校本培训,主要内容有集体备课、观看新课程新教材音相资料、上研讨课外聘专家举办报告会、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观摩学习和自学等。每年秋季,新高一组建后进行为期三天的学习交流活动,每人都要交流关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学习体会,在此基础上组织好集体备课。5、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召开高一学生和学生家长选科动员会,为指导与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选修计划,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6、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新型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师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7、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六、课程设置1、课时安排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每周正常课时40节,每课时按40分钟计。周一上午第一节为级部晨会课,周三下午第三、四节为党、团(共青团和社团)活动课,其余下午第四节为研究性学习课。按照国家课程标准(18课时/45分钟设定1学分),本校学生通过20.25课时的科目内容学习并获得合格评价后可获得1学分。2、课程类别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但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3、开设科目与学分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具体学分安排如下:科目必修学分选择性必修学分选修学分语文80--60--6数学80--60--6外语60--80--6思想政治60--60--4历史40--60--4地理40--60--4物理60--60--4化学40--60--4生物学40--60--4信息技术、通用技术60--180--4音乐、美术60--180--4体育与健康120--180--4综合实践活动8劳动6合计88≥42≥144、科目安排结合我校实际,必修课程统一安排,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高校专业科目指引、兴趣爱好和毕业学分要求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结合实际安排。外语增设日语,学校还将创造条件开设其他小语种专业供学生自主选择。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必修内容分别为3学分,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完成。音乐、美术,必修内容各为3学分,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完成。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每周开2节课至高三结束,学校将提供多种运动项目模块供有需求学生选择。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其中研究性学习须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劳动课程中的志愿服务,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通过家务劳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乐田综合实践基地活动、上窑新四军林活动、学校卫生大扫除等完成;其余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选修课程可以分散在各学期,从高一年级开始安排。每个学生每周三下午保证参加2课时的选修课程学习时间。除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其他学科必修课程内容为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范围。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六个选考科目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范围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部分内容选修课程的考核,由学校自主实施。5、课程常规管理采取行政班和教学班同步管理,在加强行政班管理的基础上,重视做好教学班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的自习课班会课等在行政班进行,高一下学期组织开展倾向于物理或倾向于历史的学生选科摸底、动员工作,并进行模拟选科走班。班主任协调学业规划教师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为每个学生建立并保存选科档案。走班学科教师担任教学班学科导师,负责教学班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指导。班主任要积极协调相关学科导师,相互通报和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对班主任和导师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建立班级教育、班级管理考核机制。政教处组织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仍以行政班为单位参加。学校加强对学生会、团委会的工作指导。对学生的社团组织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七、学分与学籍管理1、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2、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不少于42学分(其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以及选择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科目应修满上限学分;对于不选考的科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修部分模块);选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包括社团)活动、军训等相关课程,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劳动教育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校本课程不少于14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3、军训、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其他校本课程的学分认定由指导教师或班主任考核赋分。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因考试或考查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补考或参加其他教学班相同学习模块的考试,补考合格后可获得学分;补考仍不合格者,允许重修或改修其他模块(必修课程和有必修学分要求的选修课程不能放弃)。重修要在接到学分不被认定通知后1年内完成(高三年级要在本学年第—学期内完成)。4、严格学时、学分管理,不得以学分奖励学生。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5、参加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含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的学科(含奥林匹克学科及科技、文艺、体育)竞赛且获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可向学校申请免修相应科目必修模块的部分或全部学时及申请免予考试。6、省内省级示范高中学校之间学生所得学分可以互认。外省转入本省的学生,其学分依据省、市学籍管理规定予以确定。7、认定的学分要分别记入学生学籍管理档案。学生学分认定档案内容应包括学生在该模块修习过程中所用课时学习表现评定结果、考试(考查或考核)成绩、学分认定时间等。',)


  • 编号:1700737323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13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22458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