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大单元教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文言文公开课课件
跟书着本去旅行山川之美——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上)一、文体: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骈文或散文二、内容主旨:三、单元目标:语言目标思维目标价值目标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4篇课文中的景物,读准、理解并积累独特的文言表达。2.分析观察方法、景物特点及写法,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等角度品析表达效果。1.分析比较4篇课文选景的不同,梳理景物特点,培养对比思维和归纳思维。2.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骈散结合、对偶韵语等角度分类归纳景物观察方法与写作技巧,培养归纳思维和想象思维。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梳理课文情景关系,撰写游记,培养归纳思维与想象思维。通过参加《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的游学活动,加深对自然山水和文人之趣的认知,感受人与自然相融共存的和谐关系,建立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审美趣味。四、单元情境:参加《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的游学活动,身临其境,赏读课文,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之美,并养成积累优美词句的好习惯。,制作主题明信片,建设人物纪念馆,加深对自然山水和文人之趣的认知,感受人与自然相融共存的和谐关系,建立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审美趣味。共谈山川:《答谢中书书》他才高八斗,具宰相之才,却固守山林,他爱深山白云,有仙风道骨,听风吹松林。他就是南朝人陶弘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山水小品名作,它不仅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什么样的美文呢?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有“山中宰相”之称。作家作品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文题解读斜杠青年与青年才俊的忘年交【青年才俊】谢征:南梁名门谢家,在梁朝为官,官至中书郎等,兼中书舍人,故人称“谢中书”。后又担任过豫章王长史、南兰陵太守。据说,皇帝立皇储大事只跟三人商量过,其中一位就是谢征。【斜杠青年】陶弘景,当过诸王的侍读,做过将军,后辞官隐居,游历山水,寻访道经,研究炼丹。其人善书画,通医术。到了梁朝,梁武帝仰慕其声名才学,屡请不出。面对梁武帝的不解,陶弘景以“白云”为喻,表明归隐心迹。于是乎,梁武帝每逢大事辄前往山咨询。文学常识:山水小品是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可议论抒情,随性抒写自己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读入山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课文梳理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作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他的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形成。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课文探究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2.文章开头所说的“古来共谈”中的“共谈者”指的是哪些人?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与友人品赏山水,谈诗论文,是古人一大雅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比肩。第一层诗歌赏析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第二层课文探究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乱”字用得好,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3.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①多种视角相结合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②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动景4.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5.本文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情感的?作者在写景时,抓住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其一:美在山水相映。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美在色彩配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美在晨昏变化。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美在动静相衬。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处,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作用:(1)内容上,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第三层1.《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特征:文中所写景物非常秀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言外之意:1.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达了对谢灵运的钦慕;2.自谢灵运后,不再有人“与其奇”,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3.我是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希望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主旨归纳】本文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艺术特点1.结构严谨。文章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全文。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2.意境优美。文章意境优美。有山水相映之美:山峰高耸入云,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水给山带来了活力,山为水增添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有色彩搭配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景象动人。同时,文章还具有晨昏变化之美以及动静相衬之美。3.语言凝练。文章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言简意赅。“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交”“乱”“竞”三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表现得具体、形象、生动,十分凝练。学习过程环节一造境——空间设计1.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内容,准确提炼描写对象及其特征,确定场馆名称和景点。2.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确定组内一个较准确、完整、具有美感的方案。示例①文本及作者:《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与朱元思书》吴均②年代:皆为南朝梁;③场馆名称:奇山异水馆或欲界仙都馆(文中主旨句);④展出景物元素: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缥(piǎo)碧江水;游鱼;细石;急湍猛浪;寒树;河石;鸣蝉;横柯(kē)疏条。环节二入境——场景设计细读本文,提炼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的相同之处,设计奇山异水馆动态场景拍摄脚本。示例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具体场景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以动写静山树轩邈;五色交辉以行船视角,选择高耸之态的山与树,拍摄不断后移的连绵的山与树,后期增加山和树蔓延,石壁上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动画,突出动感。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1.以作者视角小组内朗读书信,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利用重音、语速、语调突出文章主旨情感,据此设计出AI作者朗读脚本。示例作者作品节奏声韵音色语气语速语调设计理由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四字短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五言断句:自/康乐/以来七言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八言断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读出节奏:本文多四字短语,对仗工整,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出舒缓:长句抒情、议论时,颇有自得之意。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描写时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抒情、议论时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吴均《与朱元思书》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断句读出变化:首段沉稳有力(总括“奇山异水”);第2段语速由缓到急(游鱼显石,清透见底;急湍猛浪,水势多变);第3段语调高昂,惊叹惊奇(山树轩邈,声响灵动);沉稳重音(全面之辞);语调渐缓(明暗光影)骈文多四六对仗句,句式整齐;骈文声韵和谐,讲究平仄。·作者写奇山异水、极尽视觉听觉等感观,“奇异”贯穿全文,惊叹不断,以此自述心志,意在劝勉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2.利用两封书信骈文整协的语言特点,为场馆背景乐填词。要求:(1)四字成韵;(2)注意景物顺序。示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夹岸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蝉鸣千转,猿叫无绝。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欲界仙都!奇山异水,欲界仙都!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3.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体会《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吴均寄寓其中的情怀,小组合作设计“回信”游客留言板。如果你是谢中书/朱元思……——“回信”留言板敬爱的吴均兄:(思路提示:(1)可以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似乎矛盾的说法进行回应。(2)对朱元思书信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的理解。)……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4.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体会《答谢中书书》中作者陶弘景寄寓其中的情怀,小组合作设计“千年飞信”,揣测谢中书此前写了一封怎样的来信,陶弘景才写此回信的。参考资料:【材料一】谢璟异之,常谓亲从曰:“此儿非常器,所忧者寿;若天假其年,吾无恨矣。”初为安西安成王法曹,迁尚书金部三公二曹郎、豫章王记室,兼中书舍人。迁除平北谘议参军,兼鸿胪卿,舍人如故。【材料二】谢征与河东裴子野、沛国刘显同官友善,裴子野尝为《寒夜直宿赋》以赠谢征,谢征为《感友赋》以酬之。时魏中山王元略还北,梁武帝饯于武德殿,赋诗三十韵,限三刻成。谢征二刻便就,其辞甚美,梁武帝再览焉。又为临汝侯渊猷制《放生文》,亦见赏于世。友人琅邪王籍集其文为二十卷。【材料三】陶弘景本来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材料四】当时,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音韵学鼻祖的沈约,正在东阳郡作郡守。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沈约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材料五】梁武帝(一说齐高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也就什么都有了。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材料六】另一次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让他出仕的念头。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4.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体会《答谢中书书》中作者陶弘景寄寓其中的情怀,小组合作设计“千年飞信”,揣测谢中书此前写了一封怎样的来信,陶弘景才写此回信的。亲爱的陶弘景兄:进来安好?(思路提示:(1)对两人身份、经历进行了解。(2)琢磨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含义。)……学习评价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汇报展示该场景入境、造境、化境三个环节的设计成果,其他每组一票(不投自己组),进行投票。评价参考维度:1.内容维度:不脱离文本,准确、完整、有文采、有创意。2.表达维度:分享流畅、表达清晰、有感染力。3.文化维度:对文本有正确、深入的探究,能结合课外资源对本场馆进行丰富呈现。谢谢
提供《答谢中书书》-【大单元教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文言文公开课课件会员下载,编号:1701029063,格式为 xlsx,文件大小为37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Excel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