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标准规范 >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探析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探析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探析,格式为 docx ,大小 29538 KB ,页数为 4页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探析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探析摘要:我国地大物博,拥有的土地面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名的,但是由于土地的总量大,在我国进行土地管理的时候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我国的土地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当下土地制度下的制度问题以及功能的实施,为此,文章当下的土地管理效果进行评估,阐述了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分析。关键词:土地制度;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中国学术界和业界共同认为1986年是中国大陆地区土地管理制度开始建立的关键性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里发生了三件事: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名发布决定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从此开始了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的历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实施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这项土地管理制度建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今后怎么改革?本人就此发表个人管见,以就教同行。1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现状我国对于土地的管理制度化开始于1986年,在这一年,我国的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同时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基础上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下文详细的介绍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下的土地管理的现状。1.1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管理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管理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内务部地政司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二个阶段,我国政府将土地管理发展到一个分级管理的阶段,土地管理的只能分散到各个农村和城市的政府手中,农业部门主要开展对于农村土地的管理工作,交通部门主要从事铁路建设用地,交通部门主要管理交通建设用地,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对自身领域内的土地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管理。第三个阶段是土地的统管时期,这一时期,行政统管部门行使对于全国土地的工作职能,对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可用土地进行了一致的统筹规划。1.2我国土地管理的体制在我国,推行的土地管理体制是《土地管理法》,在当下的社会形态下,我国的管理部门对处在不同级别的土地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由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承担管理的责任,使得每一个土地管理任务分配到各级政府,尤其是在2004年,国务重新组织课省级以下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处在省级以下管理范畴的土地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使得土地部门对于土地管理的实际情况掌握更加详细,对于土地的掌控力增强。不仅如此,为了实现进一步增强国家对于土地资源的掌控,使得土地制度在我国人民群众范围内得到更优化的推广,应当在各级政府的管理部门内强化耕地责任,在法律的督促下推广土地管理。尤其是在2006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突袭督察机关,使得我国的土地管理得到了有效的管理,更加的趋向于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1.3我国土地管理推行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推行的《土地管理法》,国家在进行土地管理的时候,我国推行了国土全覆盖土地利用制度,在这一制度推行的过程中,重点处理土地的总体规划问题,对国土功能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尤其是将现阶段的土地分类为: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对于这三类土地之间的转化,应当进行严格的监查与计划,对于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现象进行重点的管理,控制当前我国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局面,并对农民的农用地推行特殊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的状况进行动态的监督管理,使得我国的土地管理现状适用于我国的国情、地籍现状以及地权、地价等等情况。2当前中国土地管理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建立至今这段时期,正值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取得奇迹般的增长。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中国土地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理应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口吃饭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对待。“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这是中国土地管理要处理好的第一要务;另一方面,“发展才是硬道理”,工业化、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土地是工业化、城镇化的物质载体,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土地其中包括耕地,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是我国今天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需要认真研究和破解的两难问题,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是对中国土地管理制度和中国人民智慧与能力的严峻考验。当今中国土地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学术界对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反思和对现行制度设计及其执行效率的质疑。中国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实际上耕地面积却逐年急剧减少,1996—2011年15年间减少1.24亿亩,减幅为6.4%。1996—2005年各类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达178.36万公顷,占这段时期耕地减少总量的15.26%。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际上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展,1996—2009年13年间扩展3.8万平方公里,增幅为13.33%。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取向存在三种不同意见:(1)实行土地管理的市场决定制。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在土地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发挥辅导作用。(2)实行土地管理的委托代理制。中央政府作为委托人将全国大部分土地下放给地方政府(作为代理人)代管,地方政府每年向中央政府交纳“土地占有税”。(3)实行土地管理中央集权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土地管理系统实行单线、垂直、封闭式管理。作者认为上述三种改革取向各有利弊,但以在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框架内实行改革为上。以下就是本人关于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内容的思考。3我国当下的土地管理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3.1重新树立政府的角色,充分的发挥土地管理的主体作用我国现行推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强调的是政府的主体地位,由政府代表国务院实行土地所有权的有关管理,也是我国最为经典的代理机制下的执行主体,但是在这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我国的土地管理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应当对这类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与优化,由国务院进行决策推行分级代理机制,委托省、地、县、乡等实行土地的分层次管理,促使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土地管理的权利集中,在职能上突出我国土地管理的重叠特征,使得这三类权力的利益不会出现重叠和冲突,在土地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管理者的经营利益不会受到冲击,使得管理的强度降低,使得土地的所有权的权益最大化,并使得我国土地管理的目标以及实施的政策实现协调一致。3.2完善土地制度管理的根本法律,建设优良的管理环境我国为了推行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这些土地管理法在推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推行以及链接的问题,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构架的限制,也使得土地管理在法律层面上出现了力不从心的局面。为此,在进行土地管理的时候,根据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用途的土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法律的制定,围绕土地管理的核心及特征,积极的处理土地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明晰人民群众对于土地享有的各项权利以及义务,协调期间出现的不协调关系,包括了土地民事权利与土地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土地的概念基础之上进行土地法律的相关立法工作,使得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呈现出良好的态势。4总结我国拥有广泛的土地,但是在进行土地管理的时候,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地管理的现行制度以及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我国未来的土地管理改革提出了几点改革的方向。参考文献[1]周敏.浅谈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2):126-126.[2]曲喜龙.浅谈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17):275-27',)


  • 编号:1700820870
  • 分类:标准规范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4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29538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标准规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