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管理制度,中国土地管理制度演变的四个阶段
本作品内容为中国土地管理制度,格式为 docx ,大小 13950 KB ,页数为 3页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1.井田制定义: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是一种农业、行政与军事组织形式合一的重要制度。应用学科:百科名片目录古书解释简介起源井田制内容井田制所谓“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规划、亩积与疆界的方块田。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夫”,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井田规划各地区不一致。有些地方使用十进制,有些地方则以九块方田叫一“井”。由于把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井田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一井的面积是方一“里”;一百井是方十里,叫一“成”,可容纳九百个劳动力;一万井是方百里,叫一“同”,可容纳九万个劳动力。在井田的田与田、里与里、成与成、同与同之间,分别有大小不一致的灌溉渠道,叫遂、沟、洫、浍;与渠道平行,还有纵横的通行道,叫径、畛、途、道。各类渠道的大小、深浅与通道的宽窄,都有一定的规格。井田分类井田制的瓦解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止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社会的要紧生产资料——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历史考证《周代无井田制》井田制之有无,古今争辩众矣,然其所论多不从大处着想,博而寡。余今否认井田之说的最大理由,即周天子无土地授民是也。《诗经·小雅·大田》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之句,所谓公田,主张井田制者,即谓系井田中八家共耕之公田。事实上不然。周为封建社会,天子有籍田,卿大夫有圭田,此即所谓“公田”,非井田中之公田。公田借民力耕种,所谓力役之征是也。且解公田为公侯等之公田,或者公子公孙之公田,亦极有理。汉代犹称天子所有之田为公田,则公爵公子公孙之田,更宜物从主名。籍田、圭田,只是是天子诸侯所有田亩中之小部分,而大部分分赐农奴耕种,所谓“遂及我私”是也。故“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云云,不足为井田成立之根据。再说《周礼》言井田,更是自相矛盾,不足为据。井田范围,匠人遂人,有九夫十夫之异。[注4]受出单位,匠人遂人大司徒小司徒,有丁口家庭之别。同以家为单位,大司徒小司徒又有土肥瘠丁多寡之分[注5],同为一书,其记载混乱不堪,矛盾百出,可知《周礼》为伪书也。所言井田实不可信,亦可知世之以伪传伪,其可已乎?2.课田制中国西晋政府实行对自耕农征收赋的税收制度。曹魏时期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在魏末逐步被破坏以后,公元264年,司马昭决定“罢屯田官,以均劳役”,把大量的屯田客与电四士卒转化为自耕农。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规定了课田制度:男子1人有权占田70亩,女子30亩。这是应种上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予的土地数额。占田之中,丁男(16—60岁)有50亩、丁女有20亩、次丁男(13—15岁、61—65岁)有25亩要课税,称之课四,每亩课田收税谷8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西晋政府通过课四,一方面征收了赋税;另一方面意在达到“寓劝于课”,通过征收实物的种类与数量,达到劝她农民种田的目的。经济史学界对课田制的认识,长期存在是劳役地租还是实物地租、是田制还是税制的不一致看法。课田制通常是与占田制合称之占田课田制的。4.均田制定义: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始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初唐时均沿此制。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与露田。桑田可继承,露田在年老或者死亡后要收回。应用学科:百科名片唐代地图目录简介要紧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者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者身死还田,奴婢与牛的授田随奴婢与牛的有无而还授。(2)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进展均田制与赋役制密切联系均田制记载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好处与作用均田制在北朝的作用缓解了自东汉以来越演越烈的土地兼并的形势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操纵政府加强了对人民的操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进展减轻农民的负担缓解了阶级矛盾稳固了土地所有权唐代均田制有关研究均田制是在鲜卑拓跋部由游牧、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鲜卑及其他少数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它的实施加速了上述转变过程。隋朝因此能够统一南北与唐王朝的强大,均田制的实施是一个重要原因。均田制的性质学术界看法不一要紧有两种说法: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但此说对均田制是否包含社会上早已存在的私有土地懂得不一致。一部分学者认为,原有的私有土地已包含在均田制内。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私有土地存在于均田制之外,与均田制同时并存。均田制具有两重性弊端均田制尽管包含私有土地,但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与荒地,数量有限。因而均田农民受田,5.鱼鳞图管理地政信息的技术、工具与思想,因其直观上看形似鱼鳞而得名。古代鱼鳞图古代鱼鳞是旧时为征派赋役与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侧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古代“鱼鳞图”广泛使用始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皇朱元璋发现土地隐匿给国家税收造成严重缺失,为解决以上问题,组织专人开始古代鱼鳞图册编造完整、紧密的鱼鳞图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之“鱼鳞图册”。“鱼鳞图册”制度在相当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土地,是地政管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鱼鳞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中国古代人制造的用来有效管理地政信息的工具。它是确定土地所有权与征收赋税的根据。6.查田定产7.土地承包责任制',)
提供中国土地管理制度,中国土地管理制度演变的四个阶段会员下载,编号:1700820870,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3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