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标准规范 > 城市住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支持高质量发展城市

城市住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支持高质量发展城市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城市住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格式为 docx ,大小 32922 KB ,页数为 32页

城市住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


('城市住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城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实力、实现争先进位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攻坚时期。为发挥住房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的促进作用,适应高品质居住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一、规划背景(一)“十三五”时期住房发展成效“十三五”时期,不断健全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住房的规划建设、配套服务等软硬件品质明显提高,居民总体居住水平持续提升,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重要贡献。(一)城乡居民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稳步增加,居民住房质量不断提高。新增居住用地开发强度明显下降,住房户型结构持续优化,商品住宅小区全面推行一次性装修到位,得到进一步推广,物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棚户区改造攻坚任务圆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人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绿色建筑、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平方米;城区新增商品住房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上户型套数占比达70%;城区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2%;完成棚户区改造20万户;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1000个,涉及18万户;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5%。(二)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多元需求。基本形成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累计供应居住用地500公顷,建筑面积20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保障房、安置房占比分别约40%、30%、30%。使城乡居民家庭购房需求得到满足、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以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方式更加成熟,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住房租赁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培育20家规模化机构,构建高中低并举、大中小兼备的多元市场主体格局,公租房管理运营水平不断提升,保障力度不断增强。(三)市场调控日趋完善成效渐显。积极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从供需两侧多措并举落实调控任务,符合场特征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回归理性,房价保持平稳,投机炒房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基本实现。地房市场联控、金融杠杆调节、供需两侧引导的土地、金融、财税政策高效协同;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预警平台全面运行,市场异动预警功能有效发挥;建立健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经纪机构诚信公示制度与负面清单制度,多部门联合深入实施专项治理。房地产领域风险总体可控。(四)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基本形成清山秀水城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人居环境。河湖流域治理提升初见成效,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清水绿岸”500公里,完成2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2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达到一级A及以上排放标准,建设改造城镇污水管网2.5万余公里,形成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建成海绵城市350平方公里。(五)房屋安全管理持续推进。严格落实城市危房和老旧房屋安全排查治理责任,重点对建筑年代较长、建设标准偏低、集中拉网式对失修失养严重及因其他因素产生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排查。“十三五”时期,累计排查房屋20万幢,涉及住户150万户。其中,发现疑似存在安全隐患房屋5000幢,经鉴定确认的危房已整改危房4500幢。(六)服务城市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住房产业持续带动经济增长,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房地产业累计投资30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30%,税收总收入占比25%,房地产增加值累计达到1000亿元。新建住房以区外为主,商品房重点保障区外供应,促进产业要素和人口要素向区外集聚,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住宅产业现代化全面发展,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建成投用智慧住建平台。(二)“十三五”时期住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三五”时期,城镇住房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住房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覆盖面还需拓展,保障精准度有待提升,保障标准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精细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2、商品住房发展水平尚不平衡。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尚不牢固,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需要关注,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3、住房供应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有待健全,租购同权难题有待破解。长租房市场发展不充分,多元化、多层次的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有待建立。商品住房中改善型住房供应不足,居民对高品质住房的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4、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改造量大面广,棚户区改造任务依然艰巨,资金与政策瓶颈有待进一步破解。部分区域职住分离问题突出,基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还存在短板。5、协调性方面,房价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协调,房地产市场风险依然存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三)“十四五”时期住房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五年,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城镇住房工作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等机遇。新型城镇化发展明确新任务。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系统抓好城镇住房发展,围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要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围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要优化住房空间布局,加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打造住房联动发展新格局;围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要推动住宅物业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住房需求发生新变化。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必须要积极适应人口结构和居住生活方式的变化,全市城镇常住人口总量将持续增加,主城都市区人口集聚趋势将更加明显,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显著转变,住房梯度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更加强烈;满足居家生活服务要求,需要提升物业服务水平。住房消费升级带来新空间。随着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住房新供给,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居住需求。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需要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加快新建或改造适老化住宅;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推动实现碳达峰,需要发展绿色建筑、成品住房,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为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人民群众享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为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二)规划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切实保障基本民生,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重点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坚持综合决策,统筹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与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优化空间布局,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住房长期平稳发展。坚持长效机制,平衡供需。遵循住房发展内在规律,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长租房市场,满足城镇居民多层次居住需求。坚持绿色发展,智慧引领。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住房及相关服务品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成符合城市特点更合理、可衔接、分层清晰、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补齐租赁住房短板,优化住房市场供应结构,引导形成“先租后购再改善”的住房梯度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保障有力、市场平稳、品质提升、治理有效”的住房发展新局面,实现基本住房保障均等化,人民群众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在住房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达到新的高度,房地产市场更加平稳健康,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1、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以盘活存量为主、适当新建为辅,优先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安置房、企事业单位自有住房、商业商务等存量房屋盘活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将符合条件的市场租赁住房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力争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率达30%以上。持续优化公租房运营管理。积极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不断完善人才住房保障机制。2、市场运行保持稳定。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实现住房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产品结构基本合理,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有序扩大市场租赁住房供应,以盘活存量为主、适当新建为辅,优先盘活闲置住宅,持续完善租赁市场体系。全面建立住房租赁服务监管体系,逐步推进租购同权。3、保持住房总量平稳增长。不断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秉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理念,优化住房区域布局,加大区外商住用地供应,提高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比例。加快城镇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推动住房功能和配套持续完善,新建城镇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比例达100%;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50%以上;全装修住宅比例达到60%。4、住房供应结构更加优化。以住房需求为导向,提高改善型商品住房占新建商品住房的比例,构建与人口流向、产业发展、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住房供应结构。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5、治理效能显著增强。持续健全创新住房治理手段,健全住房管理机制,巩固深化行政审批、市场秩序、质量安全、物业监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治理成果,不断完善与住房相关的土地、金融、财税制度,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管理,加强市场监测分析,防范市场风险。展望2035年,城镇居民住房现代化基本实现。住房居住属性更加凸显,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住房保障广泛有力,住房市场平稳健康、运行高效,居民住房更加健康舒适,居住环境更加绿色宜居,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生活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三、重点任务(一)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升住房保障力度。1、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实行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并举,分类实施保障。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快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公租房主要面向城镇住房、收入困难家庭供应,对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规范标准、支持政策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以及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略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中心城区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达到30%,确保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2、强化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支持。结合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支持利用存量闲置房屋和存量土地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将政府闲置的各类住房和符合条件的市场住房盘活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在符合规划原则及周边配套功能完善的基础上,有市场需求的,允许利用企事业单位存量土地按照一定程序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并变更土地用途,不补缴土地价款,原划拨的土地可继续保留划拨方式;在符合规划原则及周边配套功能完善的基础上,有市场需求的,允许按照一定程序利用闲置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在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期间,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不补缴土地价款;完善保障房分配与管理机制,缩短保障房审批轮候时限,提高保障房分配效率。3、提升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能力。推进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申请准入、保障标准、分配退出、运营管理等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构建法治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机制。探索政府购买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服务,提升保障性住房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各类政策支持的保障性住房进行梳理,将符合规定的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规范管理范围,严禁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名违规经营或骗取优惠政策。规范和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管理等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支持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建设和运营管理保障性租赁住房。4、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进一步健全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快实现住房公积金“应建尽建、应缴尽缴”,让更多职工享受应有权利。扩大制度覆盖范围,探索推进对缴存扩面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方式。深入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工作,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和使用面。进一步放宽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的条件,支持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进一步优化完善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重点支持缴存人贷款购买保障性住房和首套普通自住住房,加大对中低收入缴存人的贷款支持力度。全面加强住房公积金信息化能力建设,推进住房公积金服务跨省通办,推动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二)补齐租赁住房短板,推动租赁市场稳步发展。1、增加租赁住房有效供应。加大新建商品住房项目配建租赁住房力度,增加租赁住房用地供应、单列用地计划,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市场住房租赁规模化专业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用工单位,探索利用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或通过统租形式筹集长租房,解决本单位职工的住房问题。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持住房出租经营,培育多元化住房租赁供应主体,重点发展自持物业的住房租赁企业。引导金融机构、租赁企业规模收储、托管闲置房屋,通过专业化改造和经营,对外提供规范的租赁服务。支持人口净流入、住房租赁需求大的城市建立和完善租赁住房供应体系,通过新建、改建、购买、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满足不断增长的住房租赁需求,促进职住平衡。2、建立住房租赁政策支持体系。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对租赁登记备案的个人出租住房,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等向个人、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出租住房,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投资长租房市场,鼓励住房租赁企业发行债券用于租赁住房建设,鼓励银行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租赁住房用地出让金可采取分期支付方式,降低用地一次性投入成本。3、完善住房租赁服务。持续完善住房租赁信息综合服务,为住房租赁供需双方提供高效、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长期稳定的租赁关系。保障租赁双方特别是承租人合法权益,逐步使租购住房在公共服务上享有同等权利。支持和引导装修设计、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机构为长租房市场提供专业服务,不断完善住房租赁产业链。4、加强住房租赁管理。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出台相关法规规章,依托住房租赁服务平台,加强住房租金监测和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指导。规范轻资产住房租赁企业管理,严禁“高进低出”“长收短付”、违规建立资金池等经营行为。严格落实住房租赁企业、经纪机构、网络信息平台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健全住房租赁企业开业报告制度。完善并定期公布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等信息,落实网络信息平台核验房源责任。落实登记备案管理,推动租赁合同网上备案。加快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和多部门横向联合的政府租赁住房管理体系,推进住房租赁网格化管理。加快实现数据联网,部门数据共享应用,扩大平台的市场覆盖面,对房地产经纪机构、住房租赁企业及从业人员、租赁房源和租金进行数字化监管。(三)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优化住宅用地供应机制。强化住房规划引导,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合理安排土地供应规模、结构与时序,促进空间布局优化,定期向社会公开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健全住宅用地出让多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和地价房价联动机制。强化对商品住房用地供应后开竣工履约的监管。依法依规盘活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加快转化为住房有效供应。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2、完善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继续贯彻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和税收政策,加大住房供应力度,保持供求关系平衡,稳定住房市场价格;支持居民家庭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严格实施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强化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加强对消费贷、经营贷资金流向监管,严禁挪用于购房。加强新建商品住房备案价格指导工作,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商品住房价格,防止房价大起大落。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逐步提高商品房现房销售比例。持续落实长效机制,支持刚需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防范市场风险。3、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预期。倡导合理适度、梯次有序的住房消费理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预期管理和政策解读,及时澄清误读,正面引导。严厉打击散布虚假信息等行为,营造良好的氛围,稳定市场预期。(四)着力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持续提升居民居住品质。1、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统筹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提升,建立更加完善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坚持引领、共建共享,积极推动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针对居民需求,着力推进解决加装电梯、停车难、消防隐患、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通过整治环境、完善功能、提升品质、规范服务等措施,城镇老旧小区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按照“点、线、面”统筹谋划原则,细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内容清单,落实基础类改造内容,结合管理提升统筹安排完善类、提升类改造内容,一体化推进“硬设施+软环境”改造,补齐一老一小、医疗卫生、农贸商超、便民服务等配套服务设施短板,着力打造“完整社区”。2、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严格把握棚户区改造范围和标准,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处置的原则,严格把握棚改标准,科学划定改造范围并分类实施,优先安排城市危旧房,重点改造老城区“脏乱差”棚户区。集中有限资源和力量,重点做好“边、散、远、少”棚户房改造,大力推进危房的搬离整治工作。严格评估财政承受能力,依法依规筹集棚改资金,加大对棚户区改造资金投入,拓宽棚改融资渠道,发挥好资金效益。扎实做好棚户区居民补偿安置工作,加强棚改安置住房筹集使用,同步完善棚改配套基础设施,确保居民得到及时妥善安置。探索棚户区改造新机制,出台土地、规划、城建等激励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加强棚户区改造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便利度,让群众住得放心、舒心、暖心。3、补齐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短板。以社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统筹实施垃圾分类、适老化改造、公共厕所建设、公共停车场和步行系统建设等民生实事。整合有效政策和资源,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智慧小区建设、社区文化建设。4、提升住房设计建造水平。持续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制定和完善适应山水城市、韧性城市的住房建设标准规范,持续优化居住小区设计标准,强化对住房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差、总体高度、建筑立面、建筑面宽、配套设施、建筑品质、公共空间等方面的科学管控,更加注重住房的通风、采光、节能等功能设计,提升住房使用价值和居住舒适度。5、积极推动“智慧小区”建设。按照“智慧名城”建设要求,以提高智慧小区居住品质为导向,优化智慧小区评价标准和建设内容。积极集成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城市治理的交通、教育、医疗、居家、养老、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治理智慧因子深度嵌入智慧小区各领域各环节,推动群租房管理、高空抛物、瓶装液化气、电动车上楼等小区安全管理难题得到解决。鼓励、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打造智慧小区,切实提高智慧小区工程建设质量。引导建设企业与物业服务企业做好工作对接,确保智慧小区后期运行良好。推动智慧小区试点示范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大智慧小区宣传力度。(五)深化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引导房地产企业推进建筑工业化和数字化转型。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清理僵尸企业,优化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等级结构。立足居民住房消费需求升级和变化,引导房地产业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推动房地产企业向片区综合开发运营、老旧小区改造、住房租赁、文旅养老、物业服务、设计、装修等方向拓展业务。2、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推进绿色建筑标准实施,推广自然采光、通风等被动式建筑设计,促进居住建筑能效水平提升。推广绿色施工和绿色建材,推动星级绿色建筑、高水平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逐步开展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构建完善绿色住宅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引导居民生活方式理念转变,优化建筑用能方式,推广生活热水、炊事高效电气化技术与设备,促进居民生活用能转型,减少直接碳排放。加大太阳能光热系统在住宅建筑中的普及应用,因地制宜推广地源、水源和空气源等可再生能源热泵技术应用。提升住宅绿色运营管理水平,鼓励采用绿色金融、财税奖励等方式支持绿色住宅的开发、租赁、运营、改造。加快推进绿色建材认证和推广应用,建立绿色建材采信机制,逐步提高新建居住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3、扩大装配式与全装修应用范围。推广装配式建造方式,稳步发展装配式住宅,大力推广装配化装修。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加快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住宅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指导做好绿色建造试点工作,加速新型建造技术、工艺和环保新材料的普及和综合应用,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积极发展成品住房,倡导菜单式全装修,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4、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应用。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项目。以智能建造为核心,加快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智能管理。全面推广BIM技术,拓展智慧工地应用,发展基础设施物联网,促进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应用。推行住宅数字化交付和住宅使用说明书电子化。5、着力促进“住房+康养”深度融合。推动房地产业与旅游、养老、避暑休闲、康体医疗、文化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康养示范住房项目,形成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康养产业生态。依托生态资源富集区,打造康养、避暑、休闲产业链。在供地计划编制中,统筹考虑区域内相关住房用地布局。(六)提高住房领域治理效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筑牢房屋建筑质量安全底线。按照“属地管理、规范使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快完善既有建筑安全管理地方法规体系,严格落实既有建筑所有权人为既有建筑使用安全责任人制度,明晰既有建筑安全监管职责,加快构建既有建筑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强化对住房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密对事故隐患企业和项目的监管频次,充分发挥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作用。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房屋主体使用安全监管、城镇房屋安全鉴定、城镇危险房屋鉴定等制度和规范。加快推进城镇房屋安全智能化监控与预警系统建设,提升城镇危房风险管控水平,保障房屋住用安全。2、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与风险防范。加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防范信贷和交易风险。鼓励引导通过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化解重大风险。完善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工作机制,加强风险预警和联动处置。规范房地产开发、住房租赁、物业服务和经纪机构等市场主体经营行为,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房地产市场舆情监测和引导,净化市场环境。指导区县落实属地责任,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分级分类妥善处置化解矛盾纠纷。3、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引领,构建物业、社区联建机制,推进物业管理融入基层治理。推进物业服务投诉处理机制建设,完善物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加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使用和监管。加快完善物业管理配套政策,提升物业管理法治化水平。鼓励物业服务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智慧管理服务水平。有序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居家社区养老、家政等,开展延伸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健全物业服务市场机制,完善物业服务标准,推动形成质价相符的价格机制。立足居民消费新特点,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建设完善社区消费体系。4、提升住房管理数字化水平。整合房地产开发建设、住房租赁、物业服务和中介服务等业务信息及市场机构信息,对接土地、金融、财税、公安、民政、住房公积金、统计等相关信息,为住房发展提供及时准确全覆盖的数据支撑。构建住房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严格房屋交易网签备案制度,逐步实现新房和二手房买卖、住房租赁和房屋抵押网签全覆盖。依托规范编制的房屋建筑标准地址及其二维码,推进存量房屋数据全面采集,实现“一房一码”。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发挥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负责规划落实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级对本地区城镇住房发展负总责,围绕规划确定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加强组织、认真谋划、明确目标、落实措施、扎实推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协助政府加强和改善规划实施。(二)落实资源保障。部门须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编制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优化住宅用地供应结构,加强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城市更新等项目用地保障。要会同市级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要统筹好各级各类有关资金,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并创新投融资机制,对保障性住房、市场租赁住房、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提供资金支持。落实税费、信贷等相关差别化政策,支持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大力支持住房租赁和居住类物业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三)强化目标考核。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督促检查和绩效评估,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建立规划中期和实施期末的评估机制,在评估基础上,结合住房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规划任务和工作重点,使规划更加符合住房发展实际。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加强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规划的编制衔接工作,强化土地安排、空间布局、住房建设等指标的及时落实与同步调整。(四)做好宣传引导。要加大宣传力度,准确解读本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与市场预期,引导形成“先租后购再改善”的住房梯度消费理念。规划实施中,要广泛征求并听取专家和公众意见,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情况。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住房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 编号:1700820286
  • 分类:标准规范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32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32922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标准规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