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所的设计规范,变电所的设计规范及分析
本作品内容为变电所的设计规范,格式为 docx ,大小 204299 KB ,页数为 21页
('变电所的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变电所的设计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要求,制订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合用于电压为35~110kV,单台变压器容量为5000kVA及以上新建变电所的设计。第1.0.3条变电所的设计应根据工程的5~10年发展规划进行,做到远、近期结合,以近期为主,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适当考虑扩建的可能。第1.0.4条变电所的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照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和地区供电条件,结合国情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第1.0.5条变电所的设计,必须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第1.0.6条变电所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第二章所址选择和所区布置第2.0.1条变电所所址的选择,应根据下列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一、挨近负荷中心;二、节约用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及经济效益高的土地;三、与城乡或者工矿企业规划相协调,便于架空和电缆路线的引入和引出;四、交通运输方便;五、周围环境宜无明显污秽,如空气污秽时,所址宜设在受污源影响最小处;六、具有适宜的地质、地形和地貌条件(例如避开断层、滑坡、塌陷区、溶洞地带、山区风口和有危岩或者易发生滚石的场所),所址宜避免选在有重要文物或者开采后对变电所有影响的矿藏地点,否则应征得有关部门的允许;七、所址标高宜在50年一遇高水位之上,否则,所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措施或者与地区(工业企业)的防洪标准相一致,但仍应高于内涝水位;八、应考虑职工生活上的方便及水源条件;九、应考虑变电所与周围环境、邻近设施的相互影响。第2.0.2条变电所的总平面布置应紧凑合理。第2.0.3条变电所宜设置不低于2.2m高的实体围墙。城网变电所、工业企业变电所围墙的高度及形式,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第2.0.4条变电所内为满足消防要求的主要道路宽度,应为3.5m。主要设备运输道路的宽度可根据运输要求确定,并应具备回车条件。第2.0.5条变电所的场地设计坡度,应根据设备布置、土质条件、排水方式和道路纵坡确定,宜为0.5%~2%,最小不应小于0.3%,局部最大坡度不宜大于6%,平行于母线方向的坡度,应满足电气及结构布置的要求。当利用路边明沟排水时,道路及明沟的纵向坡度最小不宜小于0.5%,局部艰难地段不应小于0.3%;最大不宜大于3%,局部艰难地段不应大于6%。电缆沟及其他类似沟道的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5%。第2.0.6条变电所内的建造物标高、基础埋深、路基和管线埋深,应相互配合;建造物内地面标高,宜高出屋外地面0.3m;屋外电缆沟壁,宜高出地面0.1m。第2.0.7条各种地下管线之间和地下管线与建造物、构筑物、道路之间的最小净距,应满足安全、检修安装及工艺的要求,并宜符合附录一和附录二的规定。第2.0.8条变电所所区场地宜进行绿化。绿化规划应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并严防绿化物影响电气的安全运行。绿化宜分期、分批进行。第2.0.9条变电所排出的污水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第三章电气部份第一节主变压器第3.1.1条主变压器的台数和容量,应根据地区供电条件、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和运行方式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第3.1.2条在有一、二级负荷的变电所中宜装设两台主变压器,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装设两台以上主变压器。如变电所可由中、低压侧电力网取得足够容量的备用电源时,可装设一台主变压器。第3.1.3条装有两台及以上主变压器的变电所,当断开一台时,其余主变压器的容量不应小于60%的全部负荷,并应保证用户的一、二级负荷。第3.1.4条具有三种电压的变电所,如通过主变压器各侧线圈的功率均达到该变压器容量的15%以上,主变压器宜采用三线圈变压器。第3.1.5条电力潮流变化大和电压偏移大的变电所,如经计算普通变压器不能满足电力系统和用户对电压质量的要求时,应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第二节电气主接线第3.2.1条变电所的主接线,应根据变电所在电力网中的地位、出线回路数、设备特点及负荷性质等条件确定。并应满足供电可靠、运行灵便、操作检修方便、节约投资和便于扩建等要求。第3.2.2条当能满足运行要求时,变电所高压侧宜采用断路器较少或者不用断路器的接线。第3.2.3条35~110kV路线为两回及以下时,宜采用桥形、路线变压器组或者路线分支接线。超过两回时,宜采用扩大桥形、单母线或者分段单母线的接线。35~63kV路线为8回及以上时,亦可采用双母线接线。110kV路线为6回及以上时,宜采用双母线接线。第3.2.4条在采用单母线、分段单母线或者双母线的35~110kV主接线中,当不允许停电检修断路器时,可设置旁路设施。当有旁路母线时,首先宜采用分段断路器或者母联断路器兼作旁路断路器的接线。当110kV路线为6回及以上,35~63kV路线为8回及以上时,可装设专用的旁路断路器。主变压器35~110kV回路中的断路器,有条件时亦可接入旁路母线。采用SF6断路器的主接线不宜设旁路设施。第3.2.5条当变电所装有两台主变压器时,6~10kV侧宜采用分段单母线。路线为12回及以上时,亦可采用双母线。当不允许停电检修断路器时,可设置旁路设施。当6~35kV配电装置采用手车式高压开关柜时,不宜设置旁路设施。第3.2.6条当需限制变电所6~10kV路线的短路电流时,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一、变压器分列运行;二、采用高阻抗变压器;三、在变压器回路中装设电抗器。第3.2.7条接在母线上的避雷器和电压互感器,可合用一组隔离开关。对接在变压器引出线上的避雷器,不宜装设隔离开关。第三节所用电源和操作电源第3.3.1条在有两台及以上主变压器的变电所中,宜装设两台容量相同可互为备用的所用变压器。如能从变电所外引入一个可靠的低压备用所用电源时,亦可装设一台所用变压器。当35kV变电所惟独一回电源进线及一台主变压器时,可在电源进线断路器之前装设一台所用变压器。第3.3.2条变电所的直流母线,宜采用单母线或者分段单母线的接线。采用分段单母线时,蓄电池应能切换至任一母线。第3.3.3条重要变电所的操作电源,宜采用一组110V或者220V固定铅酸蓄电池组或者镉镍蓄电池组。作为充电、浮充电用的硅整流装置宜合用一套。其他变电所的操作电源,宜采用成套的小容量镉镍电池装置或者电容储能装置。第3.3.4条蓄电池组的容量,应满足下列要求:一、全所事故停电1h的放电容量:二、事故放电末期最大冲击负荷容量。小容量镉镍电池装置中的镉镍电池容量,应满足分闸、信号和继电保护的要求。第3.3.5条变电所宜设置固定的检修电源。第四节控制室第3.4.1条控制室应位于运行方便、电缆较短、朝向良好和便于观察屋外主要设备的地方。第3.4.2条控制屏(台)的罗列布置,宜与配电装置的间隔罗列次序相对应。第3.4.3条控制室的建造,应按变电所的规划容量在第一期工程中一次建成。第3.4.4条无人值班变电所的控制室,应适当简化,面积应适当减小。第五节二次接线第3.5.1条变电所内的下列元件,应在控制室内控制:一、主变压器;二、母线分段、旁路及母联断路器;三、63~110kV屋内外配电装置的路线,35kV屋外配电装置的路线。6~35kV屋内配电装置馈电路线,宜采用就地控制。第3.5.2条有人值班的变电所,宜装设能重复动作、延时自动解除,或者手动解除音响的中央事故信号和预告信号装置。驻所值班的变电所,可装设简单的事故信号和能重复动作的预告信号装置。无人值班的变电所,可装设当远动装置停用时转为变电所就地控制的简单的事故信号和预告信号。断路器的控制回路,应有监视信号。第3.5.3条隔离开关与相应的断路器和接地刀闸之间,应装设团锁装置。屋内的配电装置,尚应装设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的设施。闭锁联锁回路的电源,应与继电保护、控制信号回路的电源分开。第六节照明第3.6.1条变电所的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的要求。第3.6.2条在控制室、屋内配电装置室、蓄电池室及屋内主要通道等处,应装设事故照明。第3.6.3条照明设备的安装位置,应便于维修。屋外配电装置的照明,可利用配电装置构架装设照明器,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第3.6.4条在控制室主要监屏位置和屏前工作位置观察屏面时,不应有明显的反射眩光和直接阳光。第3.6.5条铅酸蓄电池室内的照明,应采用防爆型照明器,不应在蓄电池室内装设开关、熔断器和插座等可能产生火花的电器。第3.6.6条电缆隧道内的照明电压不应高于36V,如高于36V应采取防止触电的安全措施。第七节并联电容器装置第3.7.1条自然功率因数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变电所,应装设并联电容器装置。其容量和分组宜根据就地补偿、便于调整电压及不发生谐振的原则进行配置。电容器装置宜装设在主变压器的低压侧或者主要负荷侧。第3.7.2条电容器装置的接线,应使电容器组的额定电压与接入电网的运行电压相配合。电容器组的绝缘水平,应与电网的绝缘水平相配合。电容器装置宜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的星形或者双星形接线。第3.7.3条电容器装置的电器和导体的长期允许电流,不应小于电容器组额定电流的1.35倍。第3.7.4条电容器装置应装设单独的控制、保护和放电等设备,并应设置单台电容器的熔断器保护。第3.7.5条当装设电容器装置处的高次谐波含量超过规定允许值或者需要限制合闸涌流时,应在并联电容器组回路中设置串联电抗器。第3.7.6条电容器装置应根据环境条件、设备技术参数及当地的实践经验,采用屋外、半露天或者屋内的布置。电容器组的布置,应考虑维护和检修方便。第八节电缆敷设第3.8.1条所区内的电缆,根据具体情况可敷设在地面槽沟、沟道、管道或者隧道中,少数电缆亦可直埋。第3.8.2条电缆路径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避免电缆受到各种损坏及腐蚀;二、避开规划中建造工程需要挖掘施工的地方;三、便于运行维修;四、电缆较短。第3.8.3条在电缆隧道或者电缆沟内,通道宽度及电缆支架的层间距离,应能满足敷设和更换电缆的要求。第3.8.4条电缆外护层应根据敷设方式和环境条件选择。直埋电缆应采用铠装并有黄麻、聚乙烯或者聚氯乙烯外护层的电缆。在电缆隧道、电缆沟内以及沿墙壁或者楼板下敷设的电缆,不应有黄麻外护层。第九节远动和通信第3.9.1条远动装置应根据审定的调度自动化规划设计的要求设置或者预留位置。第3.9.2条遥信、遥测、遥控装置的信息内容,应根据安全监控、经济调度和保证电能质量以及节约投资的要求确定。第3.9.3条无人值班的变电所,宜装设遥信、遥测装置。需要时可装设遥控装置。第3.9.4条工业企业的变电所,宜装设与该企业中央控制室联系的有关信号。第3.9.5条远动通道宜采用载波或者有线音频通道。第3.9.6条变电所应装设调度通信;工业企业变电所尚应装设与该企业内部的通信;对重要变电所必要时可装设与当地电话局的通信。第3.9.7条远动和通信设备应有可靠的事故备用电源,其容量应满足电源中断1h的使用要求。第十节屋内外配电装置第3.10.1条变电所屋内外配电装置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的要求。第十一节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第3.11.1条变电所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的要求。第十二节电测量仪表装置第3.12.1条变电所电测量仪表装置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的要求。第十三节过电压保护第3.13.1条变电所过电压保护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第十四节接地第3.14.1条变电所接地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的要求。土建部份第一节普通规定第4.1.1条建造物、构筑物及有关设施的设计应统一规划、造型协调、便于生产及生活,所选择的结构类型及材料品种应经过合理归并简化,以利备料、加工、施工及运行。变电所的建造设计还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第4.1.2条建造物、构筑物的设计应考虑下列两种极限状态:一、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者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者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要求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构效应应小于或者等于结构的抗力或者设计强度。计算中所采用的结构重要性系数ro,荷载分项系数r,可变荷载组合系数ψc及其他有关系数均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采用,结构的设计强度则应遵照有关的现行国家标准采用。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者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者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极限值。要求在标准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构长期及短期效应,不宜超过附录三的规定值。计算中所采用的可变荷载组合系数ψc及准永久值系数ψq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采用。计算方法按考虑土抗力来验算倾覆或者考虑锥形土体来验算上拔仅考虑基础自重及阶梯以上的土重来验算倾覆或者上拔在长期荷载作用下1.81.15在短期荷载作用下1.51.0第4.1.3条建造物、构筑物的安全等级,均应采用二级,相应的结构重要性系数应为1.0。第4.1.4条屋外构筑物的基础,当验算上拔或者倾覆稳定性时,设计荷载所引起的基础上拔力或者倾覆弯矩应小于或者等于基础抗拔力或者抗倾覆弯矩除以表4.1.4的稳定系数。当基础处于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时,应考虑浮力的影响,此时基础容重取混凝土或者钢筋混凝土的容重减10kN/,土容重宜取10~11kN/。基础上拨或者倾覆稳定系数表4.1.4注:短期荷载系指风荷载、地震作用和短路电动力三种,其余均为长期荷载。第二节荷载第4.2.1条荷载分为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及偶然荷载三类。一、永久荷载:结构自重(含导线及避雷线自重)、固定的设备重、土重、土压力、水压力等:二、可变荷载:风荷载、冰荷载、雪荷载、活荷载、安装及检修荷载、地震作用、温度变化及车辆荷载等;三、偶然荷载:短路电动力、验算(希有)风荷载及验算(希有)冰荷载。第4.2.2条荷载分项系数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永久荷载的荷载分项系数r宜采用1.2,当其效应对结构抗力有利时宜采用1.0;对导线及避雷线的张力宜采用1.25;二、可变荷载的荷载分项系数rq宜采用1.4,对温度变化作用宜采用1.0,对地震作用宜采用1.3,对安装情况的导线和避雷线的紧线张力宜采用1.4;注:在大风、覆冰、低湿、检修、地震情况下的导线与避雷线张力均作为准永久性荷载处理,其荷载分项系数宜采用1.25,但安装情况的紧线张力宜作可变荷载类型荷载处理,其荷载分项系数宜采用1.4。三、偶然荷载的荷载分项系数rqi宜采用1.0。第4.2.3条可变荷载的荷载组合系数ψc,应按下列规定采用:一、房屋建造的基本组合情况:风荷载组合系数ψcw取0.6;二、构筑物的大风情况:对连续架构,温度变化作用组合系数ψcr取0.8;三、构筑物最严重覆冰情况:风荷载组合系数ψcw取0.15(冰厚≦10mm)或者0.25(冰厚>10mm);四、构筑物的安装或者检修情况:风荷载组合系数ψcw取0.15;五、地震作用情况:建造物的活荷载组合系数ψcw取0.5,构筑物的风荷载组合系数ψcw取0.2,构筑物的冰荷载组合系数ψcj取0.5。第4.2.4条房屋建造的活荷载应根据实际的工艺及设备情况确定。其标准值及有关系数不应低于本规范附录四所列的数值。第4.2.5条架构及其基础宜根据实际受力条件,包括远景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分别按终端或者中间架构来设计,下列四种荷载情况应作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基本组合,其中最低气温情况还宜作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条件对变形及裂缝进行校验。一、运行情况:取30年一遇的最大风(无冰、相应气温)、最低气温(无冰、无风)及最严重覆冰(相应气温及风荷载)等三种情况及其相应的导线及避雷线张力、自重等;二、安装情况:指导线及避雷线的架设,此时应考虑梁上作用人和工具重2kN以及相应的风荷载、导线及避雷线张力、自重等。三、检修情况:根据实际检修方式的需要,可考虑三相同时上人停电检修及单相跨中上人带电检修两种情况的导线张力、相应的风荷载及自重等,对档距内无引下线的情况可不考虑跨中上人;四、地震情况: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及相应的风荷载或者相应的冰荷载、导线及避雷线张力、自重等,地震情况下的结构抗力或者设计强度均允许提高25%使用,即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采用0.8。第4.2.6条设备支架及其基础应以下列三种荷载情况作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基本组合,其中最大风情况及操作情况的标准荷载,还宜作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条件对变形及裂缝进行校验。一、最大风情况:取30年一遇的设计最大风荷载及相应的引线张力、自重等;二、操作情况:取最大操作荷载及相应的风荷载、相应的引线张力、自重等;三、地震情况: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及相应的风荷载、引线张力、自重等,地震情况下的结构抗力或者设计强度均允许提高25%使用,即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采用0.8。第4.2.7条架构的导线安装荷载,应根据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及程序确定,并将荷载图及紧线时引线的对地夹角在施工图中表示清晰。导线紧线时引线的对地夹角宜取45°~60°。第4.2.8条高型及半高型配电装置的平台、走道及天桥的活荷载标准值宜采用1.5kN/㎡,装配式板应取1.5kN集中荷载验算。在计算梁、柱和基础时,活荷载乘折减系数;当荷重面积为10~20㎡时宜取0.7,超过20㎡时宜取0.6。第三节建造物第4.3.1条主控制楼(室)根据规模和需要可布置成平房、两层或者三层建造。主控制室顶棚到楼板面的净高:对控制屏与继电器屏分开成两室布置时宜采用3.4~4.0m;对合在一起布置时宜采用3.8~4.4m。当采用空调设施时,上述高度可适当降低。电缆隔层的板间净高宜采用2.3~2.6m,大梁底对楼板面的净高不应低于2m。底层辅助生产房屋楼板底到地面的净高宜采用3.0~3.4m。第4.3.2条当控制屏与继电器屏采用分室布置时,两部份的建造装修、照明、采暖通风等设计均宜采用不同的标准。第4.3.3条对主控制楼及屋内配电装置楼等设有重要电气设备的建造,其屋面防水标准宜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屋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1/50,并采用有组织排水。第4.3.4条主控制室及通信室等对防尘有较高要求的房间,地坪应采用不起尘的材料。第4.3.5条蓄电池室与调酸室的墙面、顶棚、门窗、排风机的外露部份及其他金属结构或者零件,均应涂耐酸漆或者耐酸涂料。地面、墙裙及支墩宜选用耐酸且易于清洗的面层材料,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防酸隔离层。当采用全封闭防酸隔爆式蓄电池并有可靠措施时,地面、墙裙及支墩的防酸材料可适当降低标准。地面应有排水坡度,将酸水集中后作妥善处理。第4.3.6条变电所内的主要建造物及多层砖承重的建造物,在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宜隔层设置圈梁,7度及以上地区宜每层设置圈梁。圈梁应沿外墙、纵墙及横墙设置,沿横墙设置的圈梁的间距不宜大于7m,否则应利用横梁与圈受压弦杆及支座处受压普通受压腹杆220预应力受拉杆不限构件名称容许最大长细比辅助杆250受拉杆400腹杆150梁拉通。对于现浇的或者有配筋现浇层的装配整体式楼面或者屋面,允许不设置圈梁,但板与墙体必需有可靠的连结。第4.3.7条在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的变电所,其主要建造物及多层砖承重建造,在下列部位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一、外墙四角;二、房屋错层部位的纵横墙交接处;三、楼梯间纵横墙交接处;四、层高等于或者大于3.6m或者墙长大于或者等于7m的纵横墙交接处;五、8度及以上地区的建造物的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六、7度地区的建造物,纵横墙交接处一隔一设置。第4.3.8条变电所内的主要砖承重建造及多层砖承重建造,其抗震横墙除应满足抗震强度要求外,此间距不应超过附录五的规定。第4.3.9条多层砖承重建造的局部尺寸宜符合附录六的规定,但对设有钢筋混凝构造柱的部位,不受该表限制。第四节构筑物第4.4.1条结构的计算刚度,对电焊或者法兰连结的钢构件可取弹性刚度,对螺栓连结的钢构件可近似采用0.80倍弹性刚度,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可近似采用0.60~0.80倍弹性刚度,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可近似采用0.65~0.85倍弹性刚度。长期荷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刚度的影响应此外考虑。第4.4.2条钢结构构件最大长细比应符合表4.4.2的规定。各种架构受压柱的整体长细比,不宜超过150,当杆件受力有较大裕度时,上述长细比允许放宽10%~15%。第4.4.3条人字柱的受压杆计算长度,可按本规范附录七采用。第4.4.4条打拉线(条)架构的受压杆件计算长度,可按本规范附录八采用。钢结构构件最大长细比表4.4.2钢筋混凝土矩型、工字型断面1.25B1.0B柱的类型插入杯口最小深度水泥杆1.5D1.0D钢管2.0D1.0D架构支架第4.4.5条格构式钢梁或者钢柱,其弦杆及腹杆的受压计算长度,可按下列规定采用:一、弦杆:正面与侧面腹杆不叉开布置时,计算长度取1.0倍节间长度;正面与侧面腹杆叉开布置且弦杆使用角钢时,计算长度取1.2倍节间长度,相应的角钢回转半径取平行轴的值,如弦杆采用钢管则计算长度仍取1.0倍节间长度。二、腹杆:对单系腹杆计算长度取中心线长度;对交叉布置腹杆,当两腹杆均不开断且交会点用螺栓或者电焊连结时,计算长度取交叉分段中较长一段的中心线长度。第4.4.6条人字柱及打拉线(条)柱,其根开与柱高(基础而到柱的交点)之比分别不宜小于1/7及1/5。第4.4.7条格构式钢梁梁高与跨度之比,不宜小于1/25,钢筋混凝土梁此比值,不宜小于1/20。第4.4.8条架构及设备支架柱插入基础杯口的深度不应小于表4.4.8的规定值。根据吊装稳定需要,柱插入杯口深度还应不小于0.05倍柱长,但当施工采取设暂时拉线等措施时,可不受限制。柱插入杯口深度表4.4.8注:B及D分别为柱的长边尺寸及柱的直径。第五节采暖通风第4.5.1条变电所的采暖通风及空调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在寒冷地区,凡所内有人值班、办公及生活的房间以及工艺、设备需要采暖的房间均应设置采暖设施。在寒冷地区,凡工艺或者设备需要,不采暖难以满足生产要求的房间均可设置采暖设施。不属于寒冷或者寒冷的地区,在主控制室等时常有人值班的房间可根据实际气温情况,采用局部采暖设施。采暖的方式可根据变电所的规模,结合当地经验作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但必需符合工艺及防火要求。第4.5.2条主控制室及通信室的夏季室温不宜超过35℃;继电器室、电力电容器室、蓄电池室及屋内配电装置室的夏季室温不宜超过40℃:油浸变压器室的夏季室温不宜超过45℃;电抗器室的夏季室温不宜超过55℃。通信电力电缆(直埋电缆35kV及以下)事故排油管压缩空气管热力管和管沟压力水管自流水管管线名称第4.5.3条屋内配电装置室及采用全封闭防酸隔爆式蓄电池的蓄电池室和调酸室,每小时通风换气次数均不应低于6次。蓄电池室的风机,应采用防爆式。第六节防火第4.6.1条变电所内建造物、构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本规范附录九的要求。第4.6.2条变电所与所外的建造物、堆场、储罐之间的防火净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造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变电所内部的设备之间、建造物之间及设备与建造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防火净距,应符合本规范附录十的规定。第4.6.3条变电所应根据容量大小及其重要性,对主变压器等各种带油电气设备及建造物,配备适当数量的手提式及推车式化学灭火器。对主控制室等设有精密仪器、仪表设备的房间,应在房间内或者附近走廊内配置灭火后不会引起污损的灭火器。第4.6.4条屋外油浸变压器之间,当防火净距小于本规范附录十的规定值时,应设置防火隔墙,墙应高出油枕顶,墙长应大于贮油坑两侧各0.5m。屋外油浸变压器与油量在600kg以上的本回路充油电气设备之间的防火净距不应小于5m。第4.6.5条主变压器等充油电气设备,当单个油箱的油量在1000kg及以上时,应同时设置贮油坑及总事故油池,其容量分别不小于单台设备油量的20%及最大单台设备油量的60%。贮油坑的长宽尺寸宜较设备外廓尺寸每边大1m,总事故油池应有油水分离的功能,其出口应引至安全处所。第4.6.6条主变压器的油释放装置或者防爆管,其出口宜引至贮油坑的排油口处。第4.6.7条充油电气设备间的总油量在100kg及以上且门外为公共走道或者其他建造物的房间时,应采用非燃烧或者难燃烧的实体门。第4.6.8条电缆从室外进入室内的入口处、电缆竖井的出入口处及主控制室与电缆层之间,应采取防止电缆火灾蔓延的阻燃及分隔措施。第4.6.9条设在城市市区的无人值班变电所,宜设置火灾检测装置并遥信有关单位。对位于特殊重要场所的无人值班变电所,可以装设自动灭火装置。附录一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附表1.1压力水管自流水管热力管和管沟压缩空气管通信电缆电力电缆(直埋35kV及以下)事故排油管1.5~3.0—1.51.51.01.01.01.01.5~3.01.51.01.01.01.01.01.02.01.0—0.51.01.01.02.01.00.5—1.01.51.5—1.52.02.01.01.01.02.01.01.01.0—1.01.51.5—1.01.01.0电力电缆(直埋35kV及以下)0.50.50.50.5——管线名称压力水管自流水管热力管压缩空气管通信电缆(直埋)通信电缆(穿管)明道沟路(沟(路底)面)0.50.80.50.80.50.70.50.70.51.00.51.0通信电缆(直埋)0.50.50.50.5——通信电缆(穿管)0.150.150.250.25——压缩空气管0.150.150.150.10.50.25压力水管0.150.150.150.150.50.15自流水管0.150.150.150.150.50.150.150.150.10.150.50.250.250.150.250.250.50.25事故排油管热力管注:①表列净距应自管或者防护设施的外缘算起。②当热力管与直埋电缆间不能保持2m净距时,应采取隔热措施。③同沟敷设的管线间距,不应受本表规定限制。④压力水管与自流水管之间净距取决于压力水管的管径,管径大于200mm应取3m,管径小于200mm,应取1.5m。⑤电缆之间的净距,还应满足工艺布置的要求。⑥如有充分依据,本表数字可酌量减小。附录二地下管线相互交叉或者与道路交叉的最小垂直净距地下管线相互交叉与道路交叉的最小垂直净距(m)附表2.1———0.25电力电缆(直埋35kV及以下)事故排油管0.50.50.150.250.50.50.250.50.50.250.50.251.01.00.50.5注:①表列净距应自管或者防护设施的外缘算起。②生活给水管与排水管交叉时,生活给水管应敷设在上面。③管沟与管线间的最小垂直净距按本表规定采用,但穿越道路时的最小垂直净距不限。④电缆之间的净距应按工艺布置要求确定。⑤如有充分依据,本表数字可酌量减小。附录三挠度及裂缝的限值挠度及裂缝的限值表3.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等级及α值构件类别Ⅱ、Ⅲ、Ⅳ级各类钢丝热处理钢筋二级α=0.3α=0.3架构横梁设有隔离开关的横梁架构单柱0.2除单柱外的其0.2他架构柱0.2隔离开关支架0.2柱0.2其他设备支架0.2柱独立避雷针(格构式结构)注:①l及h分别为梁的跨度及柱的高度,架构的h普通不包含避雷针。l/200(跨中),l/100(悬臂)l/300h/100h/200h/300h/200h/100二级α=0.3二级α=0.3二级α=0.3二级α=0.3二级α=0.3二级α=0.3二级屋架及跨度大于9m的大梁跨度等于或者小于9m的大梁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mm)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二级α=0.5二级α=0.5l/400l/挠度限值冷拉钢筋0.20位置屋外屋内0.2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等级及α值Ⅱ、Ⅲ、Ⅳ级各类钢丝热处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构件类别屋架及跨度大于9m的大梁跨度等于或者小于9m的大梁架构横梁设有隔离开关的横梁架构单柱除单柱外的其他架构柱隔离开关支架柱其他设备支架柱独立避雷针(格构式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mm)0.20.20.20.20.20.20.20.20.2挠度限值l/400l/300l/200(跨中),l/100(悬臂)l/300h/100h/200h/300h/200h/100二级α=0.3二级α=0.3二级α=0.3二级α=0.3二级位置屋外屋内②各类设备支架的挠度,尚应满足设备对支架提出的专门要求。③对单根钢管或者单根水泥杆独立避雷针,宜根据各地运行经验确定其挠度限值,本规范不作统一规定。④裂缝的控制等级及混凝土拉应力限度系数α的定义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录三挠度及裂缝的限值挠度及裂缝的限值表3.1附注:①l及h分别为梁的跨度及柱的高度,架构的h普通不包含避雷针。②各类设备支架的挠度,尚应满足设备对支架提出的专门要求。③对单根钢管或者单根水泥杆独立避雷针,宜根据各地运行经验确定其挠度限值,本规范不作统一规定。④裂缝的控制等级及混凝土拉应力限度系数α的定义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录四建造物均布活荷载及有关系数适应范围用于钢筋混凝土屋面,对瓦屋面可用0.3kN/㎡如电缆层的电缆,系吊在主控制室或者继电器室的楼板上,则应按实际发生的最大荷载考虑用于每组开关质量≤8kN,否则应按电气提供采用用于每组开关质量≤12kN,否则应按电气提供采用用于每组开关质量≤36kN,否则应按电气提供采用项目不上人屋面上人屋面主控制室、继电器室及通讯室的楼面主控制楼电缆层的楼面电容器室楼面屋内3、6、10kV配电装置开关层楼面屋内35kV配电装置开关层楼面屋内110kV配电装置开关层楼面放置110kV全封闭组合电器楼面办公室及宿舍楼面室外楼梯室内沟盖板计算主梁、柱及基础的折减系数1.01.00.70.70.70.70.70.70.70.85.0.91.0活荷载标准值(kN/㎡)0.71.54.03.04.0~9.04.0~7.04.0~8.04.0~8.010.02.0~2.52.04.0准永久值系数00.40.80.80.80.80.80.80.80.50.50.5建造物均布活荷载及有关系数附表4.1注:①合用于屋内配电装置采用成套柜或者采用空气断路器的情况,对3、6、10、35、110kV配电装置的开关不布置在楼面上的情况,该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可采用4.0kN/㎡。②屋内配电装置楼面的活荷载,未包括操作荷载。③上表各楼面荷载也合用于与楼面连通的走道及楼梯,也合用于运输设备必需经过的阳台。④准永久值系数仅在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长期效应组合时使用。附录五砖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砖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m)附表类别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无锚固女儿墙的最小大高度6~7度1.01.01.01.00.59度1.52.01.02.0—8度1.21.51.01.50.55.1楼(屋)盖类别现浇或者有配筋现浇层的装配整式钢筋混凝土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注:①对屋内配电装置楼,当设有不到顶的间隔墙并在纵墙与间隔墙交接处一一设置到顶的构造柱且每层均设置圈梁时,只要强度满足抗震要求,横墙最大间距可不受上表限制。②当主控制楼每层设置圈梁,四角及每榀屋架(或者每根大梁)下均设置加强型构造柱且三者连成整体并强度满足抗震要求时,横墙的最大间距可按上表放大30~40。加强型构造柱的配筋由强度计算确定。③对单层或者双层砖承重的建造,上表数字可参照使用。附录六多层砖承重建造局部尺寸限值多层砖承重建造局部尺寸限值(m)附表6.1注:①对单层或者双层砖承重的建造,上表数字可参照使用。②出入口及穿墙套管上面的女儿墙应有锚固措施。附录七人字柱平面内、外压的计算长度一、人字柱的最大长细比应符合附表7.1的规定。人定柱最大长细比(μ)附表7.1二、人字柱平面内、外压杆的计算长度应按下式计算:7度139度118度1515117建、构筑物名称主控制室、继电器室(包括蓄电池室)配电装置室油浸变压器室有可燃介质的电容器室材料库、工具间(仅贮藏非燃料器材)用阻燃电缆用普通电缆最低耐火等级二级二级二级三级二级每台设备油量60kg以上每台设备油量60kg及以下电缆沟及电缆遂道别戊丙丁丙丙戊戊丙火灾危(wei)险性类Ho=μH(附7.1)式中Ho——人字柱平面内、外压杆的计算长度(m);μ——人字柱的最大长细比;H——人字柱的实际长度,按柱根部到柱上部铰点之间的距离计(m)。附录八打拉线(条)柱平面内、外压杆的计算长度一、打拉线(条)柱的最大长细比应符合附表8.1的规定。打拉线(条)柱的最大长细比(μ)附表8.1注:①上图中画的为双侧打拉线(条),单侧拉线(条)也合用。②表中拉线(条)平面外的¤仅合用于各柱的断面及刚度均相同的情况。二、打拉线(条)柱平面内、外压杆的计算长度应按本规范附录七中(附7.1)式确定。附录九变电所建造物、构筑物的最低耐火等级变电所建造物、构筑物的最低耐火等级附表9.1注:主控制室、继电室的戊类应具备防止电缆着火延燃的安全措施。附录十建造物、构筑物及设备的最小防火净距建造物、构筑物及设备的最小防火净距(m)附表10.1建、构筑物及设备名称戊类生耐火级产建造三级35kV变压器电压63kV110kV屋外可燃介质电容器总事故油池一、二所内生耐火级活建造等级三级变压器(油浸)电压等级35kV63kV110kV丙、丁、戊类生产建造耐火等级所内生活建造耐火等级67屋质外电可容燃器介1010101010-51520总事故油池555555-1012丙、丁、一、二(油浸)等级等级78注:①如相邻两建造物的面对面外墙其较高一边为防火墙时,其防火净距可不限,但两座建造物侧面门窗之间的最小净距应不小于5m。②耐火等级为一、二级建造物,其面对变压器、可燃介质电容器等电器设备的外墙的材料及厚度符合防火墙的要求且该墙在设备总高加3m及两侧各3m的范围内不设门窗不开孔洞时,则该墙与设备之间的防火净距可不受限制;如在上述范围内虽不开普通门窗但设有防火门时,则该墙与设备之间的防火净距应等于或者大于5m。③所内生活建造与油浸变压器之间的最小防火净距,应根据最大单台设的油量及建造物的耐火等级确定:当油量为5~10t时为15m(对一、二级)或者20m(对三级);当油量大于10t时为20m(对一、二级)或者25m(对三级)。第十四节接地第3.14.1条变电所接地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的要求。3.1.7接地(PE)或者接零(PEN)支线必须单独与接地(PE)或者接零(PEN)干线相连接,不得串联连接。3.1.8高压的电气设备和布线系统及继电保护系统的交接试验,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的规定。4.1.3变压器中性点应与接地装置引出干线直接连接,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7.1.1电动机、电加热器及电动执行机构的可接近裸露导体必须接地(PE)或者接零(PEN)。8.1.3柴油发机电馈电路线连接后,两端的相序必须与原供电系统的相序一致。9.1.4不间断电源输出端的中性线(N级),必须与由接地装置直接引来的接地干线相连接,做重复接地。11.1.1绝缘子的底座、套管的法兰、保护网(罩)及母线支架等可接近裸露导体应接地(PE)或者接零(PEN)可靠。不应作为接地(PE)或者接零(PEN)的接续导体。12.1.1金属电缆桥架及其支架和引入或者引出的金属电缆导管必须接地(PE)或者接零(PEN)可靠,且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金属电缆桥架及其支架全长应不少于2处与接地(PE)或者接零(PEN)干线相连接;2.非镀锌电缆桥架间连接板的两端跨接铜芯接地线,接地线最小允许截面积不小于4mm2;3.镀锌电缆桥架间连接板的两端不跨接接地线,但连接板两端不少于2个有防松螺帽或者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13.1.1金属电缆支架、电缆导管必须接地(PE)或者接零(PEN)可靠。14.1.2金属导管严禁对口熔焊连接;镀锌和壁厚小于等于2mm的钢导管不得套管熔焊连接。15.1.1三相或者单相的交流单芯电缆,不得单独穿于钢导管内。19.1.2花灯吊钩圆钢直径不应小于灯具挂销直径,且不应小于6mm。大型花灯的固定及悬吊装置,应按灯具分量的2倍做过载试验。19.1.6当灯具距地面高度小于2.4m时,灯具的可接近裸露导体必须接地(PE)或者接零(PEN)可靠,并应有专用接地螺栓,且有标识。21.1.3建造物景观照明灯具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套灯具的导电部份对地绝缘电阻值大于2MΩ;2.在人行道等人员往来密集场所安装的落地式灯具,无围栏防护,安装高度距地面2.5m以上;3.金属构架和灯具的可接近裸露导体及金属软管的接地(PE)或者接零(PEN)可靠,且有标识。22.1.2插座接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相两孔插座,面对插座的右孔或者上孔与相线连接,左孔或者下孔与零线连接;单相三孔插座,面对插座的右孔与相线连接,左孔与零线连接;2.单相三孔、三相四孔及三相五孔插座的接地(PE)或者接零(PEN)线接在上孔。插座的接地端子不与零线端子连接。同一场所的三相插座,接线的相序一致。3.接地(PE)或者接零(PEN)线在插座间不串联连接。24.1.2测试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提供变电所的设计规范,变电所的设计规范及分析会员下载,编号:1700820253,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21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