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标准规范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完整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完整版)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完整版),格式为 docx ,大小 114996 KB ,页数为 48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完整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前言一、任务的由来灰岩矿位于坡村,矿山始建于80年代末,在年底将原来的五个采矿证进行了整合,石坡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区是正在开采的矿山,该矿点距×市约19km,交通较为便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为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规范矿山企业采掘生产,加强地矿行政管理,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和正常建设。委托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工作。二、方案编制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本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目的是: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影响评估的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进行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保护和治理恢复的措施,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达到有效防治矿山地质灾害,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为矿山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主管部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督,为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提供技术依据。据此目的提出以下主要任务:1、阐明矿山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2、基本查明矿山因采矿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包括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分布、规模、发育特征、引发因素、危害及危险性大小)、对地形地貌及人文景观的破坏和影响、对含水层的破坏(范围、规模、程度及生活用水)和影响、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对重要交通设施的破坏和影响以及已采取的措施和治理效果;3、对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包括现状评估、预测评估;4、根据矿产资源开发方案或开发计划、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5、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措施和监测方法;6、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包括工程部署、防治工程经费估算、保证措施和效益分析。三、方案编制的依据本次工作主要以国家、地方现行的有关法律和技术规程以及矿山工程技术文件等为依据,主要包括:(一)政策、法规及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地质灾害防治条例》;(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7)《土地复垦规定》;(8)《陕西省环境保护条例》;(9)《陕西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10)《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二)技术标准、规程、规范2(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21);(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3)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国[规]字第103号《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2006年6月5日发布、2006年9月1日实施);(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GB958。(三)技术文件与资料(1)《陕西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报告》(2021.12);(2)《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区划》,西安西科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3月;(3《陕西省区域地质志(1:50万)》,陕西省地质矿产局,193接受委托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范围确定、评估级别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及部署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本的编制89年;(4)《陕西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50万)》,陕西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2000年;(5)《陕西省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布图及说明书(比例尺1:50万)》,陕西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队,2000年。四、方案的适用年限根据《陕西省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报告》资料,石坡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范围0.0609km2,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内矿体呈层状产出,厚度大而且稳定,。经生产开采取样分析,矿石品位较均匀,有益成分高,有害成分低,岩石力学强度大,经估算,矿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保有资源量为312.5万吨,能满足已有的年生产15万吨建筑石料生产线15年的矿石需求,但根据矿山现在的额开采规模,可生产3-4年。因此本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时限为4年,即2021年1月~2016年1月,方案编制基准年为2021年,方案实施过程中4年后应进行修订。五、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一)技术路线本次工作的技术路线是在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项目区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地面调查,经综合分析研究,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4图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程序框图(二)工作方法本次对建材有限公司砂岩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遵照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21)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作。1、充分搜集、利用区内已有地质资料,通过现场踏勘,初步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估的范围、级别和调查区范围。2、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3、对上述成果综合整理、系统分析研究后,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4、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措施和部署方案。本次评估工作野外调查配备了GPS定位仪、数码相机及测量工具等设备,取得了丰富的野外第一手资料,室内报告编制阶段的数据整理、资料统计、计算、图件编制和复制等工作采用计算机技术,以提高成果的精度和确保质量。(三)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本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工作,从2021年1月至2021年2月完成,先后参加工作的人员共五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3人。根据本次工作的任务,首先搜集了与本次评估工作相关的《陕西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报告》。在此基础上,对评估区进行5了1:2000地质环境调查,调查区域为矿区及采矿活动影响区,完成调查面积约0.0609km2,最终编写文字报告1份,电子版1份,附图3张。完成主要工作量见表0-1。工作内容分项名称单位数量资料收集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报告份3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份1矿区资料份21:2000地质环境调查矿区面积km20.0609调查面积km20.146崩塌处3不稳定边坡处1照片张50访问人数人6室内工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份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份1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图份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部署图份16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一)矿山地理位置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区位于位于陕西省境内,矿区面积为0.0609km2,矿山始建于80年代末,在年底将原来的五个采矿证进行了整合,石坡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区是正在开采的矿山,该矿点距约19km,交通较为便利(图1–1)。图1–1位置图矿区范围:按照国土资源局划定的矿区范围批复,建材有限公司砂岩矿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圈定,开采深度由930米至962米标高。矿区面积约0.0609平方公里。矿区范围坐标见表1-1。表1—1划定矿区范围坐标表编号北京54坐标西安80坐标XYXY138786663878612.76238786663878612.76338787743878720.77438787123878658.76538785103878456.76638785383878484.76(二)社会经济概况位于中部。总面积162.2平方千米,总人口21.8万人。是经济、金融、文化、商贸中心。现辖黄堡、王家河、王益三个乡镇和红旗、桃园、七一、青年路四个街道办事处。地理位置优越,区内公路成网,交通便捷,扼关中、陕北交通之咽喉,西铜和铜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区辖范围内有机械厂等省、市属大中型企业20多家.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耐火粘土等颇具优势的10多种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开发,蕴藏巨大的开发潜力。气候适宜,光照7充足,降水适中,雨热同季,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盛产小麦、玉米、油菜、苹果、核桃、花椒、柿子、桃、杏等农副产品。(三)土地利用现状城市建材有限公司隶属陕西省所辖山区丘陵地带,矿区范围内村庄分布,矿区所占土地均为天然草地,植被良好。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一)矿山开采历史矿山始建于80年代末。当时为民采,年开采量约1~3万吨。主要用于建筑用渣石,在年底将原来的五个采矿证进行了整合,石坡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区是年份2007年以前2005-2007年-2021年开采量(万吨/年)1~33080回采率(%)/9774损失率(%)/3.026矿山综合回采率79%左右,没有非正常损失储量,截止到2021年,保有可采储量312.5万吨。(二)矿山生产现状矿山为高台段开采,自然斜坡溜矿,机械装车、载重汽车从采场运至加工车间,矿山现有开采工作面2个,目前开采的矿石当天全部运走,无积存。(三)相邻矿山分布及开采现状矿区包含在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灰岩矿矿区内。该矿始建于1963年,由原来的六个小型采矿场整合而成,批准开采灰岩矿,采用露天开采,生产规模为130万吨/年,矿区面积为0.812km2。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一)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1、建设规模8灰岩矿矿区面积约0.0609㎞2。设计开采矿种为灰岩矿,为露天采矿。采出后外运至料石场生产不同等级料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223-202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报批稿)》附录D、表D.1中石灰岩矿分类标准,确定该矿生产建设规模为“小型”。2、工程布局(1)采区、办公区、生活区根据《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报告》及现场调查,灰岩矿采区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离村庄较远,离公路较近,周围为荒地,扩展较为方便,能够满足年产8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的要求。办公及生活区安置在矿区东南侧。(2)堆土场矿区采场内剥离物主要为上覆黄土和顶部风化层,基本无尾矿。剥离物利用汽车运至矿区东侧沟谷处顺坡堆放。(二)矿山批准的开采层位矿山批准的开采层位为930标高以上的灰岩矿。(三)矿山资源储量及开采年限根据《陕西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报告》资料,截至2021年,保有资源量为312.5万吨,据此,采区资源储量可满足该矿开采3-4年。(四)矿山开采方式根据《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报告》,设计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五)矿山阶段或采区布置根据《陕西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报告》,目前矿山已经将962m标高以上的矿石开采完,下一步拟开采930-962m标高之间的矿石。(六)矿山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矿山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矿区剥离出的上覆黄土和风化层,基本无尾矿,废弃物采用汽车运输就近堆放在矿区两侧侧沟谷处。堆土场地四周无工程措施。9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背景一、自然地理(一)气候与气象本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本区四季分明、(二)水文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区,矿区山体主梁呈近东西向展布,地形北部高,西北低。海拔1277-1198m,相对高差77.0m。矿区范围内无地表水系发育,自然沟谷发育,以大同沟沟谷为主,向两侧发育小支沟,雨水随自然沟谷流入大同沟再汇入漆水河,平常河水干枯,汛期流量较大。二、地形地貌矿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表植被发育,荒草丛生,植被覆盖率60%。现状调查,矿区内没有重要地质遗迹及人文景观等分布。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对南侧坡体原有地貌有所破坏,矿区地貌总体上处于自然状态,原有地形地貌景观未发生改变。照片2-2矿区地貌三、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一)地层岩性矿区地层出露简单,主要为古生界组(02m)和新生界第四系黄土组成。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组(02m)分布在矿区内、外围,共分为8个岩性层:第一岩性层(O2ma):分布于采矿区外南侧及矿场底部,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状灰岩。第二岩性层(O2ma-1):分布于采矿区南北部,岩性为灰-灰黄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第三岩性层(O2mb):分布于采矿区南北部,岩性为浅灰色-灰白色厚层状灰岩。10第四岩性层(O2mc):分布于采矿区南部,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第五岩性层(O2md):分布于采矿区中上部,岩性为浅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第六岩性层(O2me):分布于采矿区中上部,岩性为褐灰色条带状白云质灰岩。第七岩性层(O2mf):分布于采矿区中上部,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厚层状灰岩。第八岩性层(O2mg):分布于采矿区上部,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状灰岩。2、第四系(Q4)(1)、中更新统马兰组(Q2l)风积黄土,浅黄色,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底部发育古土壤层,厚度10m左右。矿区大面积出露。(二)地质构造矿区位于中朝准地台陕甘宁坳缘褶皱束—韩城断褶断的西南部边缘。该区褶皱和断裂构造不发育。褶皱:该区褶皱不发育,仅在评估区北侧发现一背斜构造,岩层总体倾向北西,产状340∠28,局部岩层倾角近似水平。断层:评估区断裂构造简单,未发现大的张性破碎带。(三)岩浆岩矿区内无岩浆岩出露。(四)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评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四、水文地质条件依据地下水的含水介质及赋存特征,矿区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其特征如下:1、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富水性根据岩11石裂隙的发育程度极不均一,山上富水性差。2、黄土孔隙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黄土出露地带和沟谷中,该类型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黄土孔隙、古土壤空隙中。五、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矿区内出露的地层岩性组合特征、结构类型和物理力学性质等,参考区域资料,将矿区内岩土体类型划分为岩体和土体。1、中--厚层状灰岩由组灰岩组成,中—厚层状,呈浅灰~灰白色,亲水性差,透水性、含水性好,强度较高,工程地质条件较好。2、单一结构黄土由第四系黄土组成。以浅黄色粉土为主,结构疏松,具大孔隙,可塑~硬塑,含植物根系、钙质结核及钙质条纹。中等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一般在160~180kPa。六、矿体地质特征砂岩矿矿床为组灰岩,矿体分布稳定。采矿证范围内分布的矿层为中厚层状,开采深度为930~962m。矿体为中厚灰岩,矿体成浅灰色~深灰色,矿体出露长度250m,平均厚度36m,矿层产状近似于水平产状,略向北西方向倾斜,倾向为355°-360°,倾角为5°-28°,矿层出露标高为930~962m,矿区多有出露,砂岩矿品位变化小,质量较稳定。顶部局部风化,风化面呈土黄色,顶部覆盖有黄土。七、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矿区包含在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灰岩矿矿区内。该矿始建于1963年,由原来的六个小型采矿场整合而成,批准开采灰岩矿,采用露天开采,生产规模为130万吨/年,矿区面积为0.812km2。在开山取石过程中对矿山周边环境存在污染情况,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粉尘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及由此可能引发的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矿区东南侧正在切坡整平临时用地,修建办公及生活区,建筑12物为砖木结构简易平房。房屋建设用地切坡整平时对地形地貌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是范围较小,总体破坏程度较小。见照片2-3。照片2-3办公及生活区13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一、评估范围和级别(一)评估范围依照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21)的有关要求,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矿山地质灾害种类和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矿山活动范围,确定评估范围。矿区面积为0.0609km2,矿区包含在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灰岩矿矿区内,故此次评估范围以矿界为准,向南外扩至堆土场向东南外扩至办公及生活区,评估面积为0.146km2。(二)评估级别的确定1、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区位于,属于陕北黄土高原南段,为丘陵山区地带,矿区范围内,无耕地,也无村庄分布,公司现有1个办公及生活区:居住人口为公司职工,人口约20人。根据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21)中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评估区重要程度为一般区。2、矿山的建设规模矿山为灰岩矿,现有生产规模为80万t/a,其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矿区面积为0.0609km2。根据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21)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中型。3、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灰岩矿采区位于王益乡的高坪村,基本处于自燃荒坡状态,无影响生产的地质灾害因素。根据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21)中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144、评估级别评估区重要程度为一般区,矿山建设规模为小型,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成度为中等。根据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21)中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确定该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三级评估。二、现状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主要是针对矿业活动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的破坏几方面进行评估。经过调查,该矿山存在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为:(一)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经调查,评估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有崩塌3处。1、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评估区内分布有崩塌3处(B1、B2、B3),位于露天矿采场采区处。B1:位于矿区采场南侧边坡处。坡体高约8m,坡度约70°,上覆黄土厚50m,坡体由奥陶系灰岩岩组成,产状为20°∠50°。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发育三组节理,80°∠90°、205°∠5°、85°∠10°,三组节理均为剪节理,节理面平直。表层风化强烈,裂隙发育,把岩体分隔成多个孤立块体,控制着崩塌体规模。。见照片3-1。由于斜坡陡立,砂岩风化破碎,裂隙发育,以及人为放炮采矿,致使岩体更加破碎,使坡度变陡,导致岩体失稳加之崩塌体下方为矿区运送矿石的主要通道,开采时车辆行人来往频繁,容易受采矿活动影响,产生崩塌。在强降雨、震动等情况下,上部陡岩常有掉快现象产生,稳定性较差,对简易道路及人和车辆威胁较大,但规模小,现状评估危险性小。照片3-1B1崩塌(镜向256°)15B2:位于矿区采场北侧边坡处。坡体高约30m,坡度约40°,上覆黄土厚2m~5m,坡体由奥陶系褐灰色白云质灰岩组成,强风化白云质灰岩约10m、中等风化7m、微风化10m。岩层产状为180°∠18°。岩层节理裂隙发育,2-5条每米,发育三组节理,280°∠12°、275°∠85°、262°∠35°,三组节理均为剪节理,节理面平直,延伸较远。表层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崩塌体高10m,宽15m,厚10m,体积150m3,属中型岩质崩塌,崩向175°。见照片3-2。由于斜坡陡立,砂岩风化破碎,裂隙发育,以及人为放炮采矿,致使岩体更加破碎,使坡度变陡,导致岩体失稳,重力作用下,产生崩塌。在强降雨、震动等情况下,上部陡岩常有掉快现象产生,稳定性较差,但规模比较大,并且上部已出现3-4条裂缝(见照片3-3),在后续采矿过程中易发生崩塌,现状评估危险性中等。照片3-2B2崩塌(镜向8°)照片3-3裂缝(镜像275°)B3:位于矿区采场采区西侧边坡处。坡体高约15m,坡度约70°,上覆黄土厚50m,坡体由奥陶系灰岩岩组成,产状为345°∠13°。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发育三组节理,70°∠85°、20°∠75°、320°∠88°,三组节理均为剪节理,节理面平直。表层风化强烈,裂隙发育,把岩体分隔成多个孤立块体,控制着崩塌体规模。。见照片3-4。由于斜坡位于采区西侧,砂岩风化破碎,裂隙发育,以及人为放炮采矿,致使岩体更加破碎,使坡度变陡,导致岩体失稳加之崩塌体下方为矿区运送矿石的主要通道,开采时车辆行人来往频繁,容易受采矿活动影响,产生崩塌。在强降雨、震动等情况下,上部陡岩常有掉快现象产生,稳定性较差,对简易道路及人和车辆威胁较大,但规模小,现状评估危险性小。16照片3-1B1崩塌(镜向95°)2、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评估区内有不稳定边坡1处定名为P1。P1:该边坡位于露天采场运输道路西侧沟谷的斜坡处,为矿渣弃土堆积形成。坡高约28m,宽50m,厚3-8m,坡度为60°。属小型土质边坡。该边坡坡体松散,成份为黄土、矿渣碎块,破面土体裸露,无植被覆盖。见照片3-4。边坡破面土质疏松,坡面无植被,便于降水下渗,上覆松散碎石土体受降水入渗饱和,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位移变形,致使坡体失稳滑动。通过调查访问以及坡体性状分析,该边坡稳定性差,但由于该边坡规模较小,现状条件下无危险性对象,现状评估危险性小。照片3-4P1不稳定边坡(镜向95°)(二)对含水层的破坏和影响现状评估矿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水存在,西部约3km有一水库,河水污染严重,水质差,不能利用;矿山开采面较高,地表水对其无影响。矿区平时的生产、生活用水来自的自来水网线,能满足矿区的开采要求,评估区内地下水分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分布于评估区,含水介质主要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富水性根据岩石裂隙的发育程度极不均一,山上富水性差,裸露区主要受补于露头分布区大气降水渗入,其次为各溪流流经基岩裂隙露头带时,部分水量沿裂隙渗入,地下水富水性受构造及埋藏条件限制,分水岭附件径流途径短,富水性弱。根据现场调查,采区基岩裂隙中无地下水渗出,矿山开采对该含水层影响小。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黄土出露地带和埋沟谷底部砂卵石间,该类型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黄土孔隙中。其补给水源除直接受大气降水渗入外,局部地区受补于基岩地下水露头泉水。矿区所在的丘陵区因地形较高,储水条件较差,多为透水层而不含水。矿山17开采对该含水层无影响。综上所述,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露天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影响较轻。(三)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现状评估评估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地貌类型属于渭北黄土台塬区孤丘山脉的一部分,为低山丘陵沟壑地貌,区域山脉主体呈东西展布,地形中部高,南北底,矿区大部分及周边为黄土梁地貌,黄土覆盖层厚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由于本区石灰岩的大规模开采,各处形成规模不等的采场。经调查,矿区内没有重要地质遗迹及人文景观分布。矿业活动开始后,使得采区范围原生地貌发生较大的改变。露天采坑、堆土场对地形地貌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以上数据表明,采矿活动对矿区地形地貌改变较大。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露天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严重。(四)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现状评估矿区范围土地性质均为天然草地,采区面积0.0609km2。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露天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破坏较轻。(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状况及效果为了保护矿区环境,保证采矿活动安全,矿方已采取了一些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为了防止在雨水的作用下边坡失稳,在采区内已经对部分边坡进行了台阶放坡并种植草种,从目前现状来看效果较好。见照片3-5。(六)现状评估小结综合考虑矿山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矿山活动对含水层、地形地18貌、土地资源等影响程度,将评估区划分为影响较严重区、影响较轻区。1、影响较严重区分布于矿区采场及堆土场,面积0.046km2,占评估区面积的31.51%。该区发育有崩塌2处,不稳定边坡1处,现状条件下危险性小,采矿活动对含水层影响较轻,区内无重要的地质遗迹及人文景观分布,采矿活动改变了山体的原始地形地貌,对原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较重,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属较严重区。2、影响较轻区该区分布面积0.100km2,占评估区面积的68.49%。采矿活动对矿区含水层、地形地貌、土地资源影响较轻,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属较轻区。三、预测评估(一)矿山地质灾害预测评估1、露天采场遭受崩塌、边坡失稳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露天采场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不稳定边坡失稳等。由于放炮采矿,切坡形成高10~30m的人工边坡,岩体破碎,危岩体较发育,存在一定的临空面,稳定性较差,在强降雨或震动的引发下,仍存在失稳而产生掉块甚至崩塌的可能,一般规模小,对采矿人员及机械有一定的威胁,露天采场遭受崩塌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采区内形成的2处文稳定边坡,均位于采区范围之外,坡体疏松,遇强降雨易引发坡体失稳,但坡脚下均为荒坡,无威胁对象,所以,露天采场遭受边坡失稳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2、露天采场开采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该矿采用露天开采,其中现采场及扩建采场均为山坡开采,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为运输道路施工和采矿形成的高19陡边坡失稳而产生崩塌、滑塌等。根据采矿证批准的采矿高程,露天矿矿底最终标高为930m,相对高差约28m,属高边坡。边坡岩性为石英砂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表层风化较强烈,岩体较破碎。岩石开采使斜坡岩体失去支撑,临空面加大,坡体应力释放,侧向围岩压力减小,岩体松动,岩石节理裂隙张开,在重力作用下,易沿着节理裂隙产生崩塌。开采过程中由于爆破震动及强降雨影响作用下,极易引起局部边坡失稳,发生岩石掉块、崩塌甚至滑坡等危害,威胁采矿工人人身安全,同时对开采机械和运输车辆安全也产生威胁,所以,露天采场采矿活动引发或加剧崩塌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采场内的P1边坡为废渣堆积场,随着采矿活动的持续,废渣堆积物的增加,引发或加剧该边坡失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采矿活动对P2边坡基本无影响,引发或加剧该边坡失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综上所述,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露天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较严重。分布面积为0.046km2。(二)对含水层的破坏和影响预测评估通过现状调查,综合矿区地下水资料的参考,对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破坏进行预测,预测如下:矿区内的基岩裂隙水受构造及埋藏条件限制,分水岭附件径流途径短,富水性弱。矿山开采对该含水层影响小。矿区所在的丘陵区因地形较高,储水条件较差,松散岩类多为透水层而不是含水层。矿山开采对该含水层无影响。综上所述,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预测露天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影响较轻。20(三)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预测评估在以后的开采过程中,露天采坑的采区面积将进一步增加,废石亦增加。P1边坡的坡面继续向下延伸堆放。采区地形地貌与原生地形地貌差异增大,对原生地貌破坏较严重。综上所述,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预测天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严重。分布面积为0.046km2,占评估区面积的31.51%。(四)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现状评估矿区植被覆盖率达60%。矿山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将破坏、扰动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根据相关资料预测,在矿山闭坑后,露天采坑面积为0.0745km2。堆土场占地面积约为0.0400km2。破坏植被面积较小,影响较轻。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预测露天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破坏较轻。(五)预测评估小结预测评估,将评估区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区和较轻区。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区(Ⅱ):主要分布在矿层开采区及堆土场,面积为0.046km2,占评估区面积的31.51%。该区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较严重,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严重,对地下含水层及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较轻。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区(Ⅲ):主要分布在矿层开采区及堆土场以外区域,面积为0.100km2,占评估面积的68.49%。该区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轻,对地下含水层及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较轻。21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一、评估范围和级别1、分区原则通过对方案编制区地形地貌、环境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种类、特征、发育规模、稳定性,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及矿山开采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等分析研究,并结合矿山总体规划布局,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分区。2、分区方法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的差异,结合分区原则,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三个区。分区依据参照表4-1。表4-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表分区级别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重点防治区严重严重次重点防治区较严重较严重一般防治区较轻较轻注: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不一致的采取就上原则进行分区二、分区评述根据矿山开采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矿山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评估结果,结合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对治理分区进行评述。矿业开发在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破坏影响程度为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的破坏影响程度为较严重。现状条件下B1、B2崩塌、P1、P2不稳定边坡均无威胁对象,地质灾害危害性小,影响程度较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较轻。通过预测评估,矿业开发将引发地质灾害的影响较严重,其中采矿形成的高陡边坡失稳引发的地质灾害规模较大;对土地资源和含水层的破坏影响程度较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影响程度较严22重。从影响程度上看,主要为较严重和较轻两个级别,综合评估,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两个大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程度表见表4-2。表4-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程度表地质环境问题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矿山地质灾害较轻较严重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较轻较轻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和破坏较严重较严重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较轻较轻1、次重点防治区该区主要分布露天采区和堆土场,其总面积为0.046km2,占评估区面积的31.51%。现状条件下,矿区内有2处崩塌,2处不稳定边坡,这些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堆土场占压土地面积不大,破坏植被区域较小,对土地资源破坏影响较轻。预测条件下,矿区露天采区裸露的基岩经过风化作用,稳定性边差,容易产生碎石滑落或崩落,对生产人员和生产车辆造成一定的危害。综上所述,次重点防治区为露天采区及堆土场。由于此治理较难,恢复较慢,所以将上述区域划分到次重点防治区。2、一般防治区本区为评估区内次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区域,面积为0.100km2,占评估面积的68.49%。这个区受到采矿活动的影响较小,只有少量植被将被占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所以环境质量较好,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一23般。此区域地质环境基本没有被破坏,治理恢复较简单,只需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因此划分为一般防治区。24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任务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依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结合矿山服务年限和治理方案适用年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应遵循一下原则。1、依法保护的原则。依据《矿产资源法》、《矿山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以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矿山企业行为。2、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3、贯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环境治理与保护并举、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原则。4、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治理恢复”的原则。5、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人居环境的安全,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6、遵循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和矿山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原则。7、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工程措施力求安全可靠,简单易行,并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节省工程投资。8、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要突出重点,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讲求实效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一)目标通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因矿产开发引发环境地质问题,从而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范围:包括整个矿山开采区和预测受采矿活动影响产生地质环25境问题或地质灾害的区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目标确定为:1、总目标(1)地质灾害防治率达到100%。(2)地形地貌景观恢复率达到100%。(3)压占、破坏的土地得到整治,恢复土地资源的原有功能恢复率达到100%。2、本方案适用期目标(1)地质灾害防治率达到5%。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采取工程措施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解,从而减小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2)地形地貌景观恢复率达到20%。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对采矿活动损毁的地形地貌景观进行修复,主要是恢复和改善采区及堆土场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保持与周围环境协调。对遭受破坏或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之恢复到适宜植物生长的状态。(3)压占、破坏的土地得到整治,恢复土地资源的原有功能恢复率达到20%。对于矿山开采不可避免形成的废石堆放、垃圾与固废排放等,坚持“先拦后弃”的原则,尽可能的减少矿区土地的占用量,尽最大可能合理规划、综合利用,且恢复率目标按相关要求达标。(二)任务1、总任务(1)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及时预警。(2)严格按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报告》《资源储量简测说明书》中关于毕坑后的设计要求执行。高陡边坡得到有效治理,同时进行定期监测,避免因高陡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或滑塌造成损失。治理不稳定斜坡总长为26(3)恢复采区及堆土场区域土地功能,治理恢复面积83891m2。2、本方案适用期任务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预测的结果,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原则和目标,本方案适用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任务是:1、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及时预警。2、通过调查地质灾害现状,来制定防治地质灾害的对策,消除B1、B2、P1、P2的隐患。3、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针对采区及堆土场周边进行治理,恢复部分土地原有功能。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一)总体部署根据《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报告》,该矿山服务年限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既要统筹兼顾全面部署,又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金,采取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法,分轻、重、缓、急地逐步完成。最终达到地形、植被在视觉和环境上与周围的区域生态融为一体。在时间布署上,矿山开采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应尽可能同步进行;在空间布局上,把采区及堆土场的治理作为综合治理的重点。总体工作部署为:1、近期(2021年9月~2021年8月):治理对象为采区及办公生活区周边范围。(1)完成采区周边、堆土场顶部、矿区范围内公路两侧排水设施的施工,治理总长度为1300m。(2)完成办公生活区周边地形地貌景观的恢复工作。恢复区域面积为。(3)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及时预警,安排专人在采区顶部山体上巡视,尤其27是炮采后人工清理塌落矿石过程中对突发山体崩塌进行监测和预警。2、远期(2021年9月~2032年8月):根据开采进度,对采区及堆土场周边受破坏的地形地貌逐步进行治理恢复,对采区山体按照毕坑设计要求,最终在毕坑1年后全部完成矿区及影响区域内的治理恢复工作。(二)年度实施计划本方案的适用期为5年,以后每隔5年修订一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年的实施计划为:1、2021年9月~2021年8月(1)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各项制度,落实人、财、物的保证措施,保障各项制度和各种设施正常运行。(2)对K1采区及堆土场周边布设排水沟,总计长628m,完成土方量150m3。(3)对P2边坡坡面进行复绿治理,播撒草籽,恢复植被。(4)添置洒水设备,在采区及堆土场周边区域定期定量进行洒水压尘,尽量减小采矿活动产生的烟尘对周边空气的污染。(5)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及时预警,安排专人在采区顶部山体上巡视,尤其是炮采后人工清理塌落矿石过程中对突发山体崩塌进行监测和预警。2、2021年9月~2021年8月(1)对上阶段的治理项目进行监管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2)对K4采区周边布设排水沟,总计长673m,完成土方量162m3,并对在用排水沟进行维护,避免产生滴、冒、跑、漏现象。(3)在采区及堆土场周边区域定期定量进行洒水压尘,尽量减小采矿活动产生的烟尘对周边空气的污染。(4)安排专人在采区顶部山体上巡视,尤其是炮采后人工清理塌落矿石过程中对突发山体崩塌进行监测和预警。3、2021年9月~2021年8月28(1)对上阶段的治理项目进行监管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2)对采区周边布设排水沟进行维护,避免产生滴、冒、跑、漏现象。(3)在采区及堆土场周边区域定期定量进行洒水压尘,尽量减小采矿活动产生的烟尘对周边空气的污染。(4)安排专人在采区顶部山体上巡视,尤其是炮采后人工清理塌落矿石过程中对突发山体崩塌进行监测和预警。4、2021年9月~2021年8月(1)对上阶段的治理项目进行监管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2)对在用排水沟进行维护,避免产生滴、冒、跑、漏现象。(3)在采区及堆土场周边区域定期定量进行洒水压尘,尽量减小采矿活动产生的烟尘对周边空气的污染。(4)安排专人在采区顶部山体上巡视,尤其是炮采后人工清理塌落矿石过程中对突发山体崩塌进行监测和预警。5、2021年9月~2021年8月(1)对上阶段的治理项目进行监管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2)对在用排水沟进行维护,避免产生滴、冒、跑、漏现象。(3)在采区及堆土场周边区域定期定量进行洒水压尘,尽量减小采矿活动产生的烟尘对周边空气的污染。(4)安排专人在采区顶部山体上巡视,尤其是炮采后人工清理塌落矿石过程中对突发山体崩塌进行监测和预警。29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一)崩塌灾害治理工程1、工程名称削坡减载治理工程。2、技术方法每次放炮落矿后对坡顶进行检查,对已松动的块石、覆土进行清理后,降低临空高度,减小坡度,减轻上部荷载,提高斜坡稳定性。3、主要工作量削坡减载治理工程随采矿活动同时进行,不需额外产生治理工程量。采矿活动中可按照黄土覆盖层边坡角45°,岩体边坡角55°控制开采坡度。(二)不稳定边坡灾害治理工程1、工程名称排水沟工程2、技术方法在采区及堆土场周围布设排水沟,使场地内雨水及时排出。3、主要工作量布设排水沟1300m,完成土方量312m3。(三)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治理工程1、工程名称复绿工程2、技术方法对P2边坡破面播撒草籽,实施植被复绿工程。3、主要工作量草籽播撒面积480m2。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一)监测目标与任务30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范围不仅局限于矿山开采区,而是采矿活动所能影响到的区域,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结果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目标是:采区岩体边坡、堆土场边坡及占压的土地资源。其目的是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基础资料。监测的任务是对采矿活动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占压的土地资源进行监测。(二)监测对象、内容、方法、监测点布设及监测频率1、边坡稳定性监测(1)监测内容采区形成的高边坡和堆土场形成的边坡在降水条件下可能发送崩塌、滑塌等灾害,对矿区采区岩体边坡和堆土场边坡进行监测的内容主要为:斜坡体上是否存在松动的块石,斜坡体上裂缝出现的位置、规模、组合特征、形成机制、延伸方向、错距及发生时间,当地降水量变化情况等。(2)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可采用定期目视监测与简易设施监测。定期目视监测要求监测责任人定期(尤其是炮后)目视检查或在暴雨、汛期天气时目视检查监测区域有无异常变化,如地面裂缝、土石连续调块及发展情况、地表植被异常变化情况等;简易设施采用测绳、卷尺、钢尺等简易测量工具对边坡倾角、及边坡裂缝宽度、错距等进行测量。(3)监测点布设在采区顶部及堆土场顶部布设监测点。(4)监测频率定期目视监测在每次放炮落矿后进行一次,在暴雨或汛期宜每天一次或数小时一次直至连续跟踪监测。2、土地资源监测(1)监测内容监测堆土场等占用土地的类型和面积;监测地表变形破坏土地31类型及面积。(2)监测方法主要采用测量的方法。测量采取简易测量工具或专业测量仪器定期对矿山开采侵占和破坏各类土地面积进行测绘。(3)监测网点布设对侵占和破坏土地面积的测量其测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执行。(4)监测频次测量每半年开展一次。3、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监测人员要对每次的监测结果进行认真记录,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不能编造和随意涂改数据,并分析监测点可能出现的情况,总结其规律性,预测矿山各地质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为矿山企业和有关部门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确保矿山生产安全顺利进行。4、以上监测工作由矿山企业自行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实施。32第七章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一、工程量估算(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矿区内削坡减载治理工程随采矿活动同时进行,不需额外产生治理工程量。不稳定边坡治理近期工程量为布设排水沟1300m,挖方312m3。远期工程量为布设排水沟1800m,挖方432m3。(二)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治理工程矿区内近期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治理工程为对P2边坡坡面播撒草籽,实施植被复绿工程。草籽播撒面积480m2。远期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治理工程为对采区及其影响范围、堆土场、办公生活区等边坡坡面播撒草籽,实施植被复绿工程。草籽播撒面积0.046km2。(三)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该工程需派1~2人常年不间断观测、记录,形成系统资料。二、经费估算(一)主要估算依据1、《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改价格[2007]670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财〔2005〕169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3、《陕西省市政概算定额》(2021年)(二)取费标准及计算方法参照有关规定和收费标准进行收费,主要建筑材料、人工费预算价格采用当地市场调节价。计算方法为:工程费用=工程量×单价。(三)工程费用估算1、单价分析表见表7、表8。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经费估算表及分部工程费用概算表33经概算,26年采矿期内边坡治理、环境监测、复绿工程、前期设计等费用为:201.74万元。见表1、表2。本方案适用期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经费估算为:70.06万元。其中: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费用:40.74万元,占投资额的58.15%;土地功能及地形地貌景观恢复费用:0.03万元,占投资额的0.04%;环境监测费用:24.00万元,占投资额的34.26%;其它费用:5.29万元,占投资额的7.55%。详见表3、表4。第一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经费估算为:26.51万元。详见表5、表6。其中: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费用:19.68万元,占投资额的74.24%;土地功能及地形地貌景观恢复费用:0.03万元,占投资额的0.11%;环境监测费用:4.80万元,占投资额的18.11%;其它费用:2.00万元,占投资额的7.54%。详见表5、表6。估算费用主要考虑了:工程施工费、直接工程费、人工费、材料与设备费、措施费、其他费用和市场物价因素。本方案费用估算是在2021年8月的物价基础上计算的,由于物价上涨因素引起的费用差额,仍由矿山企业补足。表7-1工程费用总概算表单位:万元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工程措施费植物措施费监测费独立费合计栽植费苗木及种子费第一部分工程措施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56.4056.4034第二部分植物措施1播草籽0.430.432购买草籽4.944.94第三部分监测措施1监测26年124.80124.80第四部分独立费用4.014.01第五部分预备费用11.19合计201.74表7-2分部工程费用概算表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计量单位数量单价(元)费用概算(万元)备注第一部分工程措施56.40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排水沟m1800313.3556.40第二部分植物措施5.34一绿化工程1播草籽hm28.446504.280.43定额编号:08057352购买草籽kg577.8885.004.91市场价第三部分监测措施124.801监测26年年2648000.00124.80市场价第四部分独立费用4.011建设管理费3.73第一至第三部分的2%2工程建设监理费市场价格3工程质量监督费0.28第一至第三部分的0.15%4勘查设计费市场价第五部分预备费用11.19第一至第四部分的6%合计201.74表7-3五年内分部工程费用概算表单位:万元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工程措施费植物措施费监测费独立费合计栽植费苗木及种子费第一部分工程措施一地质灾害治理40.736工程4第二部分植物措施1播草籽0.00242购买草籽0.028第三部分监测措施24.00第四部分独立费用1.40第五部分预备费用3.89合计70.06表7-4五年内分部工程费用概算表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计量单位数量单价(元)费用概算(万元)备注第一部分工程措施40.74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排水沟m1300313.3540.74第二部分植物措施0.03一绿化工程1播草籽hm20.04504.280.0024定额编号:378080572购买草籽kg3.2885.000.028市场价第三部分监测措施24.001监测26年年548000.0024.00市场价第四部分独立费用1.401建设管理费1.30第一至第三部分的2%2工程建设监理费市场价格3工程质量监督费0.10第一至第三部分的0.15%4勘查设计费市场价第五部分预备费用3.89第一至第四部分的6%合计70.06表7-5第一年分部工程费用概算表单位:万元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工程措施费植物措施费监测费独立费合计栽植费苗木及种子费第一部分工程措施一地质灾害治理19.638工程8第二部分植物措施1播草籽0.00242购买草籽0.028第三部分监测措施4.8第四部分独立费用0.53第五部分预备费用1.47合计26.51表7-6第一年分部工程费用概算表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计量单位数量单价(元)费用概算(万元)备注第一部分工程措施19.68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排水沟m628313.3519.68第二部分植物措施0.03一绿化工程1播草籽hm20.04504.280.0024定额编号:398080572购买草籽kg3.2885.000.028市场价第三部分监测措施4.801监测26年年148000.004.80市场价第四部分独立费用0.531建设管理费0.49第一至第三部分的2%2工程建设监理费市场价格3工程质量监督费0.04第一至第三部分的0.15%4勘查设计费市场价第五部分预备费用1.47第一至第四部分的6%合计26.51表7-7排水沟工程单价分析表定额编号:单价:元/m定额单位:m序号综合单价(元)1人工费101.262材料费164.893机械费0.554管理费22.165利润24.496合计313.3540表7-8播草籽工程单价分析表定额编号:08057单价:504.28元/hm2定额单位:hm2工作内容:种子处理、人工播撒草籽、不覆土或用耙、石碾子等方法覆土编号名称及规格单位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直接工程费451.741.1直接费429.00一、人工费工时60.002.90174.00二、材料费255.00草籽kg60.004.00240.00其它材料费%5.0012.001.2其它直接费%1.305.581.3现场经费%4.0017.162间接费%3.0013.553利润%5.0023.264税金%3.2215.735合计504.28二、进度安排矿山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环境问题治理恢复工作,按该方案制定的年度治理实施规划,把治理资金纳入每个年度预算之中,确保各项治理工作能按预期进度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进度安排具体见表。表7-8方案适用期内主要工程进度安排表时间地点项目名称单位工程量2021.9~采区、堆土场、监测年1修建排水沟米628412021.8办公生活区P2坡面复绿工程M24802021.9~2021.8采区、堆土场、办公生活区监测年1排水沟米6732021.9~2021.8采区、堆土场监测年1排水沟维护米13002021.9~2021.8采区、堆土场监测年1排水沟维护米13002021.9~2021.8采区、堆土场监测年1排水沟维护米130042第八章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一、保障措施根据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由矿山企业负责落实,当地环保、国土等相关主管可监督执行。为了使该项工作能科学严谨,顺利进行,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全面配合。增强法律意识,制定企业内部环保制度;实施切有实效的矿山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工程方案和措施;落实基本到位的资金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土资[2005]28号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等有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保证了该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实施。2、组织保障矿山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和实施矿山服务期间和期满后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3、技术保障(1)项目正式启动后由业主单位组织治理工程设计、施工的招投标工作,中标单位按招标要求编写详细的技术方案,并报业主及国土资源管理单位审批后实施。(2)现场施工实施前组织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单位严格按设计方案、施工图指导现场施工,遇现场地质情况与设计条件有较大出入时及时向监理或业主方反映,由业主单位组织技术会审、必要时设计单位做出设计变更,施工单位按变更后设计施工。(3)现场施工实施各工序层层报验制度,监理单位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相关技术规程、规范、设计要求及验收标准对工程各部分进行质量验收,合格后签字。4、资金保障(1)建立项目资金使用监督体系,定期检查项目执行情况与资金使用情况是否协调,严禁工程总进度远落后于该阶段的资金使用43额度;(2)建立严格的项目资金使用层层审核制度,各项费用支出均有明细、有资金各流转层负责人签字;(3)建立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体系,严格按项目申报的资金使用方向定向安排资金,不许挪用。5、项目施工安全保障(1)工程施工时要先行确定车辆的运移路线、现场施放位置及活动范围、作业程序等,采取措施保证作业范围内没有高压电线与通信电缆,必要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并保证施工安全;(2)雨季施工应按时关注施工所在地天气预报,山区陡坡地滑时应停止施工;(3)设置专门的安全员责任岗位,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消除。(4)加强所有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遵守相关的环保规定。(5)现场施工注意粉尘、废气、废水、噪音污染,使之降到最低限度,达到环保要求。二、效益分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护与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可使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既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也可保护当地区域环境状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1、社会效益从国家大局出发,资源开发消耗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所以随着政府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企业应提高环境质量意识,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2、环境效益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的实施,将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水土保持,防止占压土地,对矿区废弃物设置填埋平整,可恢复44土地植被天然资源,提高使用效益;对矿区开采活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可解除地质灾害对矿区及其外围人身安全的威胁,所以,通过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恢复工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45第九章结论与建议一、结论1、位于陕西省境内。开采矿种为砂岩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生产规模5万吨/年。矿区砂岩矿资源现保有储量131.72万吨。矿山剩余服务年限26年。矿区面积为0.0745km2。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于“中等”,矿山建设规模为“小型”,重要程度为“一般”,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三级”,评估面积为0.165km2。3、现状评估,将评估区划分为影响较严重区和影响较轻区二个区。(1)、影响较严重区分布于矿区采场及堆土场,面积0.046km2,占评估区面积的31.51%。该区发育有崩塌2处,不稳定边坡2处,现状条件下危险性小,采矿活动对含水层影响较轻,区内无重要的地质遗迹及人文景观分布,采矿活动改变了山体的原始地形地貌,对原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较重,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属较严重区。(2)、影响较轻区该区分布面积0.100km2,占评估区面积的68.49%。采矿活动对矿区含水层、地形地貌、土地资源影响较轻,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属较轻区。4、预测评估,将评估区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区和较轻区二个区。(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区(Ⅱ):主要分布在矿层开采区及堆土场,面积为0.046km2,占评估区面积的31.51%。该区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较严重,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严重,对地下含水层及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较轻。(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区(Ⅲ):主要分布在矿层开采区及堆土场以为区域,面积为0.100km2,占评估区面积的68.49%。该区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较轻,对地形地貌46景观影响较轻,对地下含水层及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较轻。5、依据矿山开发方案、在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基础上,作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并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具体治理工程如下:(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矿区内削坡减载治理工程随采矿活动同时进行,不需额外产生治理工程量。不稳定边坡治理近期工程量为布设排水沟1300m,挖方312m3。远期工程量为布设排水沟1800m,挖方432m3。(2)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治理工程矿区内近期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治理工程为对P2边坡坡面播撒草籽,实施植被复绿工程。草籽播撒面积480m2。远期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治理工程为对采区及其影响范围、堆土场、办公生活区等边坡坡面播撒草籽,实施植被复绿工程。草籽播撒面积121000m2。(3)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该工程需派1~2人常年不间断观测、记录,形成系统资料。6、本方案适用期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经费估算为:70.06万元。其中: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费用:40.74万元,占投资额的58.15%;土地功能及地形地貌景观恢复费用:0.03万元,占投资额的0.04%;环境监测费用:24.00万元,占投资额的34.26%;其它费用:5.29万元,占投资额的7.55%。第一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经费估算为:26.51万元。其中: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费用:19.68万元,占投资额的74.24%;土地功能及地形地貌景观恢复费用:0.03万元,占投资额的0.11%;环境监测费用:4.80万元,占投资额的18.11%;其它费用:2.00万元,占投资额的7.54%。二、建议471、矿山开采形成的人工边坡,可能产生的崩塌灾害是动态的,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而移动、开采过程中应注意边坡的变化动态,确保开采人身和设备安全。2、开采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汛期强降雨对开采工程产生的危害。3、建议在矿山开采时,充分考虑终采边坡的坡型、坡度等,严格按开采方案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4、采区的机械设施应避开高陡边坡失稳可能产生崩滑灾害地段。5、开采过程中应加强监测,随时注意边坡稳定性,必要时可布设监测网进行边坡的变形监测,特别是在汛期或者冬春消融季节,更应加强监测工作,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6、建设和生产期间,应加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监测,注意保护附近的植被及生态环境,确保矿山地质环境不遭受恶化和破坏。48',)


  • 编号:1700810278
  • 分类:标准规范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48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114996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标准规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