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其他文档 > 信息管理概论整理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

信息管理概论整理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信息管理概论整理版,格式为 docx ,大小 789696 KB ,页数为 29页

信息管理概论整理版


('第一章信息管理一、信息管理概述1、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概念: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包括非正规渠道和正规渠道中的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和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2、信息管理的视角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从经济角度(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从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来研究3、信息管理的流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马钱德和霍顿提出了“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作为一种信息管理模型,认为信息有一个从产生、保护、读取、更改、迁移、存档、回收的周期、再次激活以及退出的生命周期,对信息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的管理需要相应的策略和技术实现手段。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在信息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价值。二、信息管理的沿革和发展1.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产生和长期存在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早期的图书和档案的社会机构是“同源”的。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文献记录的类型大量增加,图书馆作为最初的文献收藏机构,逐渐与档案馆分流,成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为知识和文献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的社会信息交流中心机构,即形成了独立意义的图书馆。[标志:图书馆的存在和管理]图书馆对文献的收藏以文献的利用为目的。强调为“用”而“藏”。但要有效地解决“用”和“藏”之间的相当困难的,图书馆并不知此时此地之“藏”何时何地才能被“用”。同时,在这一阶段,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类新兴的专职信息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机构。这类机构的任务就是对科技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利用。由于科技信息主要以文献为载体,所以这类信息机构所从事的实质上仍然是文献管理工作,只不过偏重于图书之外的文献。这类机构主要进行二次文献加工,旨在克服传统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利用方面的滞后现象以及过分重“藏”的缺点,在文献加工方面,既重视文献的外部特征,更重视内容特征,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是文献信息的多向主动传递。从本质上看,科技信息机构与图书馆之间并无特殊差别。它们都是或主要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在国家财政拨款和公民税收支持下,从事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的搜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着眼于“文献信息源”的管理。2.技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计算机具有科学计算功能和信息(数据)处理功能。计算机发明研制不到10年就被应用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加工和管理,目的是要提高文献信息加工处理和查找效率,实现对文献信息流的控制。技术管理阶段着眼于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并对信息流进行控制,技术因素占主导地位,技术专家唱主角。人们希望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克服由“信息爆炸”带来的利用方面的困难,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当信息技术无能为力,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他们误以为是技术还不够先进,于是拼命追求最先进技术的应用,完全忽略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3.资源管理阶段(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取代过去单纯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进行信息管理,主张对信息资源要运用技术、经济、人文的手段,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即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的可控的个性化的实时的管理。1)特征:资源管理阶段不能把信息资源整合的问题简单看做一个专业或技术性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应当在政府统一规划和统筹规划协调下组织实施。2)资源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着眼于对人类信息过程的综合性、全方位的控制和协调,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原因(背景):A.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因而提出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新兴的管理模式;B.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3)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A.仅关注显在知识尤其是记录性信息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另一类十分重要的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从而大大限制了其管理范围和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B.仅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记录型信息,对获得这一成果的学习与创新过程却视而不见,因而无法将信息的吸收与创造(生产)过程纳入管理范畴,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C.仅仅关注将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对利用者其需求信息的根本原因重视不够,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致使它难以将信息升华为知识,从而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D.仅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免费流动,未能将信息看做一种资产,以资产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和运作信息,从而忽视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4)高速信息网的危害:A.信息量急剧增长,网络无序扩大,网上信息陷入严重混乱,使人们难以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信息。B.信息污染。由于没有质量控制标准,致使一些质量低劣、粗制滥造的网络联入,使得互联网通信混乱,加之淫秽信息泛滥和病毒感染,网上信息污染严重。C.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由于高速信息网存在着巨大开放性,进出方便,存取自由,任何个人或团体均可以把自己的计算机和局域网联入,使得网络信息安全系数大大降低,信息产权保护变得十分。D.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4.知识管理阶段(KnowledgeManagement):在组织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积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系统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因应市场的变迁。知识管理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知识管理重视学习、知识资产、竞争优势和创新,知识管理意味着独创性、创新能力、灵活性、适应性,重视智力的作用,并试图增强组织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组织或机构获取、共享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如果对知识进行搜集和整理,如何使每一个员工都最大限度的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是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就是企业进行信息,进行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够对外部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三、信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1、目标:总目标,分目标总目标是信息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也是信息管理的主体系统与被管理的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信息管理体系中子系统的独立和具体的目标,是信息管理的分目标。分目标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服务,并受到总目标的制约。信息管理的总目标确定为(总目标内容):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的进行,使各类信息以更高的效率、效能,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发挥作用。(简记:1.使信息流有序化2.有领导有组织协调一致3.高效低耗利用)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可以进一步将其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分目标:信息的生产与开发分目标;信息利用分目标;信息管理机制分目标2、信息管理的任务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一般由国家有关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的任务包括: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1)制定信息开发的战略、策略、规划、方针和政策,(作用)a.使信息开发能有条不紊的进行b.使信息开发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2)制定信息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使信息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信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3)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目的)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使信息的生产、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良好的硬件环境支持。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一般由基层组织负责实施。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的任务包括:(1)了解各类人员的信息需求,制定不同方案(不能忽视任何人员的信息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2)搞清信息来源和渠道,以便在需要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或向外输出信息。(3)选择适用信息技术,建设信息系统和网络,确定信息加工处理、存贮、检索和传递方法,建立高效的信息保障体系。(4)对信息管理进行评价,为改善信息管理提供依据。3、信息管理的意义(1)信息管理是提升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要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若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都必须通过有效地利用好三种基本资源,即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才能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2)信息管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提升政府为民服务能力的必要条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已经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确定下来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政府建设目标呢?我们认为关键性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大力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管理,并通过有效的信息管理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及时整合、有效加工,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3)信息管理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必要手段。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认为,企业的职责就是创造财富,而不是控制成本。他深刻地指出:“企业必须作为企业来经营,也就是说必须创造财富。为此,企业主管需要信息才能见多识广地进行判断。企业主管需要四种诊断工具:基本信息、生产率信息、能力信息和有关稀缺资源配置的信息,这些诊断工具共同构成了企业主管管理当今企业的工具包。”(4)信息管理是个人和家庭赢得成功和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马费成教授将“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概括为三点,即“信息管理开辟了管理的新天地”“加强信息管理是使信息资源真正得以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信息管理有利于保证信息资源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手段,而且作为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信息交流一、信息交流的基本问题1.信息交流的概念信息交流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2.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过程,必须有一个信息传递者,他是信息的初始来源,实际上是信息生产者;一个信息接收者,他实际上是信息的最终利用者;无论在哪种条件下,交流的对象都是认知主体所拥有的信息。信息交流过程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对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于间接交流,至少应该有一个“人参与”的环节,我们将这种信息传递称为信息链。信息链的节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由人生成、传递的文献或其他形式,还可以是几种形式的混合。信息交流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递。当我们分析交流过程时会发现,信息的流动永远是从生产者流向接收者,是一种时间不可逆过程。信息交流既然规定交流双方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人,那么,信息的来源必须是他人头脑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直接从自然或社会观察而获得信息。如果将本体论层次的信息称为客观信息,那么信息交流的信息就全部都是从客观信息转换生成而来,生成转换器就是大脑,它是信息生产者认识的结果,属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我们称其为主观信息,它是一种间接信息。另外,信息交流还必须是交流双方的目的行为,即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都是故意要传递和接收信息。2、信息交流行为信息交流过程涉及的都是人的主观信息,对于信息发送者S和接受者R而言,都有一个主观信息客观化、客观信息主观化的过程。对S而言,首先是认知过程,这是信息获取和生成的前提,任何人都是通过客观信息来认识世界的,其主观信息是客观信息的映射或反映其次,任何人都存在着信息输出过程,即人脑内部的信息通过人的行为转化成外部信息。根据人的行为目的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人的行为分为目的行为和非目的行为(潜意识状态下的行为),目的行为又可依其与信息交流的相关性分为信息行为和非信息行为。信息行为包括言语、书写、身势等,非信息行为包括如体力劳动、机器操作等。信息交流的交流依赖于交流双方的信息行为。一方面,S必须是为传递信息而传递信息,是一种目的行为。另一方面,R也必须是为获取信息而产生的信息行为。而对R而言,其行为同样也包括目的行为和非目的行为两种。目的行为也可分为信息行为(听、读、尝、嗅)和非信息行为(体力劳动、机器操作)3、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1)信息发送者:也称信息传递者或信息生产者。它是信息的初始来源,是信息传递链上的初始环节。2)信息接收者:或称受信者。它是信息的最后接受者或利用者。3)交流通道:即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的渠道。对于S和R而言,他们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基本通道仍是交流双方的感官系统。4)符号体系:它是信息传递交流时依附的载体。同时还包括这些符号体系内部各符号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与组织的方式及规则。5)知识信息库:它是人脑知识信息的总称,包括人所创造的各种知识或信息,是信息交流的最根本来源和最终极的归宿。6)支持条件:它是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保障。包括: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社会条件。二、信息交流的模式1、香农---维弗通信模式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说明信息系统的基本问题是解决:有效性、可靠性。2、拉斯韦尔5W模型适应:政治传播与宣传。缺陷:单向、线性、高估效果、忽略反馈。3、施拉姆模型4、维克利S-C-R模型信息科学方程:K(s)+ðI=k(S+ðS)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5、米哈依洛夫广义的科学系统交流模式三、信息交流机制1、社会信息流的形成信息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信息交流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因此信息一旦生产出来,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或接收者,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根据S和R的时空位置,信息的流动会有不同的过程和方式。但不论其过程多么复杂,在S和R之间总有一条信息的纽带联系着。我们把这种信息纽带称为信息链或社会信息流。社会信息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现象,是信息从生产者,经过或不经过其他社会环节,最终转移到利用者的流动过程。社会信息流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2、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在社会信息流中,除了S和R之上,在S和R之间还有数量不等的中介环节的介入,这些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中介环节构成了信息交流和传播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信息链来着,这些环节好比是信息链上的结点。由于这些节点可以进行信息的存贮、转换、处理、传递,如同商品流通中的货栈一样,我们就将这些节点称为“信息栈”。信息栈是信息从S向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必须是人或人工系统,其功能是接收、处理、存贮和传递信息。信息的传播除了S和R的直接交流外,其余均需要信息栈的参与,对于这种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栈交流”,而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为“零栈交流”。信息栈可分为时间栈和空间栈。时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它们有: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献中心等。空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它们有:新闻、报纸、互联网、邮政系统、广播电视等。不论是时间栈还是空间栈,它们都具有两方面的职能:从S或前栈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转换、存贮、积累和选择;对R或后栈传递信息。信息栈理论的特点之一是将常义上的用户所认为的信息源追溯到信息生产者,有利于于我们了解信息系统和信息机构的功能;特点之二是有助于我们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在一般意义上理解信息交流传播的基本机制,为信息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支持。3、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1.定义:信息交流中的社会代理(中介)是指信息交流双方(S和R)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于是将信息交流行为转移到社会中的信息栈,由信息栈代理来传递交流信息,从而完成信息交流。信息栈被称为代理者,栈交流被称为社会代理交流。2.直接交流和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1)直接交流是S-R的直接联系,它的媒介系统是纯自然的和客观的,没有社会因素的介入。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是借助于社会系统的介入才完成的交流。直接交流生动、直接、反馈迅速、时间间隔短,而社会代理交流则没有这些特征。2)直接交流中,源信息或需求信息是直接沟通的,是S或R的直接联系,其信息内容不会受到社会系统的干预和控制。而社会代理交流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均需由A代理,由于表述与转换因而常常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许多专职的社会代理信息机构(如出版社、编辑部等)对信息的传播具有监督和评价功能,比较严谨,直接交流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3)S-R直接交流时,都是共时交流,而社会代理交流中,既有共时交流,也有历时交流,历时交流又有回溯式和未来式两种,其信息传递的时间范围及空间范围都比较大,且能有效地对S/R进行匹配,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4)直接交流是S-R关系,社会代理是S-A-R关系,但是S-A-R关系可以转换成为S-R关系,因为A是代理者。对R而言,它代理S,而对S而言,它代理R.是一种直接联系。5)当A出现多级代理时,根据其传递性特点,可以将与其直接联系的一次代理视为全部代理。4、信息传递模式1.多向主动传递:这种方式是S或A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R。它已成为专业信息服务的基本形式。专业信息服务机构A通过对大量一次信息的加工整理,以浓缩后的二次信息向R提供,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2.单向主动传递:这种方式是S或A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R,这是专业信息服务中的高级阶段,所传递的信息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能充分发挥其效用。3.多向被动传递:这种方式事先也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A面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如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书刊资料阅览和借阅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实质上是网站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选择、评价、整理之后存贮于相应的网站主页或栏目中,给用户提供导航、搜索等服务。4.单向被动传递:由S或A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S或A往往不了解R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信息资源接受R的咨询。信息咨询服务的深入和发展,实质上就是信息分析研究与预测。5.关系:上述四种信息传递模式是相互补充、互不取代、协调一致的关系。多向传递的目的是为进行单向传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信息交流的最后目的;单向传递的基础是多向传递,有了多向传递,才能使单向传递成为有源之流。多向主动传递是专业信息服务开展的各种信息传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它构成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工作诸环节的核心,以它为中心环节,形成信息管理的工作流程。要进行多向主动传递,必然要同时完成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检索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此为基础,其它几种类型的信息传递才得以进行。对于用户来说,有了信息机构的多向主动传递,才具有了解和获得各类信息的基础。多向传递一般较单向传递容易,因为单向传递具有特定的目标。与被动传递比较,主动传递较为容易,因为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有向传递是信息服务的理想目标,只有定向,才能将信息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效用。其中有向主动传递是信息服务的高级形式,但不易做到。有向传递中最大量的是有向被动传递。四、网络信息交流1、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和特点?????正式交流模式非正式交流模式。正式交流模式:1、动态更新2、无序性(一是指,信息资源混乱无序,数据的准确性、缺乏保障。二是指信息生产、流通缺乏标准与规范)3、可扩充性(如网络期刊可以随时根据投稿量的多少扩充版面)4、类型多5、关联程度高(超文本技术,超链接手段)优势:交流迅速、时效性很强、反馈速度快、连续性强、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针对性。非正式交流模式:优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的方便,提高交流效率交流间隔时间短,交流更迅速更快捷成本更低2、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情报传输信道多元化传统的情报传递信道一般是通过情报中心发生的单向情报传递,而Web2.0环境下情报传递则是以各种互联网工具(如Blog、Wiki、Podcast等)为依托,采用多元化的多向信道传输,如手机、PDA等。作为情报创造者的情报用户和专业情报创造者活跃在各种各样的/节点上,使用各种工具向互联网上传递着电子化的内容,这些内容被保存在数据库、文件系统中,甚至是移动中的手机、PDA;而作为情报使用者的情报用户则活跃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在各种各样的/主页上,这里的/主页已经不能简单地称呼为某个网站的主页,而是互联网上N个活动的节点的主页,一个主页上的内容可能来自几十个节点,主页的编写者同节点的所有者一样,也在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从节点读取内容。主页的编写者的主要工作已经从创造内容变成了收集和整理内容。情报信息交流的数量剧增,周期大大缩短,反馈迅速以新闻情报信息为例,从美国/9.110恐怖袭击到印度洋海啸再到2005年的伦敦系列爆炸案,诸如此类的新闻情报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内通过博客、播客、维基百科全书发布已经不是新鲜事。其发布的数量之多、速度之快是以往任何情报传递过程都法比拟的。以2005年的伦敦系列爆炸案为例,在爆炸发生的2小时内,在全球日志的集中地Technorati网站上已有关于该事件的7000多条个人日志,网民的访问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而国内的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对该事件的报道只有几条叙述简单的短讯。伦敦连环爆炸事件发生当时,还没等最后一个爆炸发生之际,世界上第一个现场照片和目击者叙述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传递。所以在Web2.0环境下,传统的情报信息交流媒介受到了很大挑战,人们在获取情报信息,进行情报信息交流,尤其是非正式交流的时候,还是更加偏好于博客、维基百科全书、播客等全新的Web2.0工具。而这些工具也正式成为一种主要的报道方式,简单精确的图片,简短直接的文字,在第一时间将新闻情报传至博客中,人们开始习惯通过博客获得信息,而不是电视或者报纸,甚至不是门户网站。用户在情报创造中多向互动性强,贡献越来越大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使用户从情报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向主体,从单个个体转向社团的新型互联网服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由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提供者转变的需要,维基百科全书(Wiki)是个典型例子。在Web2.0中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在个体之间已初步形成了社团氛围和初步的社团机制,博客服务提供商们将能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来加强这种社团性联系,如社会网络软件(SNS)等。博客圈子的形成,将在另一层意义上大规模提高情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弱化了情报信息交流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倡情报信息交流的个性化服务传统的情报生产没有脱离/情报采集源)专业情报工作者)情报中心)情报发布0的模式,如新闻情报采用/新闻源)记者)编辑部)新闻发布0的模式。但Web2.0却完全颠覆了这个模式,Web2.0强调分众传递的对等情报信息交流(P2P),即情报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这些情报信息的创造者,降低了情报创造的门槛,不像传统的情报信息交流那样,情报源的形成需要情报工作者环环检查,层层把关,从而弱化了情报信息交流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第三章信息分布1、信息产生与分布中的马太效应(表现、作用形式、负面影响)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在社会信息流的产生、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信息及相关因素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这就是信息产生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普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遍存在,因而被广泛地引申和应用。它真实的概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惯性,描述了优势和劣势的积累过程:一经存在有优势,这种优势局面就会不断加强,反之若处于劣势,则这种不利条件也会继续加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分布的“富集”和“贫集”现象呢?这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选择机制支配的结果。在选择作用下,当一系列同类对象被选择时,有的经常被选择,有的不经常被选择,这种频度不均匀的选择结果,实际上表征着对象之间个体特性方面的差异,其本身又可以反过来作为再次选择的依据。由马太效应引起的信息富集分布表现为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核心趋势如高产作者群体的形成等都是信息生产主体(行为者)的主动期望与采取实际步骤的结果。一般都是信息生产者努力造成的核心趋势,行为者的实践是主导因素。而集中取向则是社会选择和影响的结果。虽然与信息生产主体不能说无关,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信息生产者主动造成的,信息生产者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的效果是一致的,仅仅是累积的程度不一样。前者可能是相乘的累积,后者是相加的累积;前者是主动的选择,后者是被动的接受;前者为自增生过程,后者倾向大变量分布过程。马太效应的影响1)马太效应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突出重点,摒弃平均,为信息源的选择、获取、评价和利用提供依据,为降低信息管理成本,提高信息利用效益提供指导和方法。在理论上,马太效应描述的优劣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信息集中和分散的特征、趋势和规律,发现信息管理学的基础性定律。2)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A.马太效应描述信息对象的优势和劣势过度积累,容易使信息工作者按简单的优劣进行信息的选择、评价、传播和利用,走入极端,使信息工作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求变革创新,按经验和简单的规则从事复杂多变的信息管理工作B.马太效应所形成的信息分布富集有时仅仅是表面的、外在的。有的优势积累过程带有突发性和受统计学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价值失真。C.核心信息源是马太效应优势积累的结果,由于其所含相关信息密度大,一直是信息服务机构选择和管理的重点对象。但如果过分注重核心信息源,就会忽略分布在其他信息源中有价值的信息。而且核心信息源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在某一方面的优势过度积累,高度专门化,其所含的信息就会越来越单一,这对部分用户有利,但会失去更多的用户。D.信息生产者的成长和数量无疑对信息的产生和分布具有较大影响,马太效应青睐名人、拒绝新人的习惯势力不利于新人的成长,限制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产生及传播。3)因此,马太效应的积累要适度,不能任其发展,为保证信息的产生和分布比较科学合理,适当的干预是必需的。马太效应的数学模拟马太效应描述的实质上是成功和失败机会的累积过程及效果,这一过程及效果可以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模拟。1)普利亚分布:亦称单缸模型,在单缸模型中,红球和黑球的每一次出现,都将进一步增加这种出现的频率,成功的结果增大了进一步成功的机会,同样,失败也增加了再次失败的机会。2)塔格分布:又称多缸模型,是对单缸模型的补充和修正。它能很好地模拟核心信息源的形成过程。3)威布尔分布2、信息内容的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德定律和齐夫定律)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信息的离散分布是信息的重要属性,它表现为信息的内容单元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分布于各种载体中,信息的离散分布具有复杂的机理,本质上是由信息的生产和利用决定的。信息的离散分布是人类所有信息活动的基础,也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1.布拉德福定律: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相关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具有明显的集中与分散规律。“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a:a2的关系”这就是布拉德福定律的区域表述形式。布拉德福定律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频次等级排序,形成主体来源(期刊)的有序目录;二是确定相关论文在主体来源中的分布规律。文献分散的原因是,在某一新的学科中,写第一批论文时,人们首先把它寄给最合适的杂志发表。这些杂志伴随着该学科的发展,刊载越来越多的这类文章。于是许多著者都希望把他们的文章发表在本专业的,以前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文的这类杂志上。投稿数量大大增加,使杂志选择性增大,因而对文章的质量要求提高,杂志的威信也日益提高,这就产生了一些带核心性质的杂志,这种现象就是文献分布中的“堆加”效应。同时,有关这一学科的文章也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这就产生了集中与分散的现象。布拉德福定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式繁多、立论各异、至今尚无统一的结论,理论与实际脱节等。这都说明该定律还不够成熟,经验色彩较浓。另外,布拉德福定律主要揭示的是宏观层次的信息(文献)离散分布,而对于微观层次的信息(内容单元)分布的研究则基本上是空白。2.齐夫定律:如果将一篇较长文章(约5000字以上)中每个词按其出现频次递减排列起来(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出现频次最高的为1级,其次为2级……这样一直到D级,如果用f表示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用r表示词的等级序号,则有:fr=c(齐夫定律)式中c为常数。齐夫定律的其他形式:因为齐夫定律是一个纯粹的经验定律,仅仅使用了一般的统计方法,其过于简单的形式和结论对于出现频次特别高的词和特别低的词都不能完全满足。于是美国学者朱斯提出了双参数等级分布定律;曼德尔布罗则运用信息论原理和概率论方法来研究词频分布,用三参数修正了齐夫定律,使其更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意义。齐夫定律是对自然语言词汇统计所得到的规律。但对于人工语言及人工语言语词构成的集合同样满足。也完全符合汉语语言词汇的分布。齐夫定律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信息系统建设、词表管理和控制、自动标引、信息存贮与检索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应用成果。通过词频分布来提示信息的分布规律是齐夫定律在理论上的重要开拓。三、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和普赖斯定律)1.洛特卡定律:在论文数X和作者数Yx之间,存在着下列一种关系:XnYx=C此式中,Yx是发表了论文X篇的作者数,n和c是对应于这一典型数据集合而估计出来的两个常数,n的数值在2上下波动。指数n近似为2。则上式可改为:Yx=C/X2所有生产一篇论文的著者的比例刚刚超过60%,生产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n2。洛特卡定律是对两组数据统计的推广,是对信息生产的一般理论估计,而不是一个精确的统计分布,因而有其局限性。2.普赖斯定律:即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系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那些人”无疑是核心或高产作者。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不能将普赖斯定律绝对化,它仅是在洛特卡定律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假说构思,洛特卡定律n≠2的情形同样影响着普赖斯定律。普赖斯定律对我们的价值在于,它简洁地描述了信息按生产者能力的分布。四、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指数增长率,逐渐过时率)研究信息在时间轴上的动态分布规律可以提示信息的增长与老化,用科学高效的理论模型来刻画信息随时间的推移所表现出来的趋势,把握信息量的变化,对信息实施动态管理。1.指数增长率:1)普赖斯曲线:如果用F(t)表示时刻t的文献量,则指数定律可表示为:F(t)=aebt其中a是统计的初始时刻(t=0)的文献量;e=2.718;b表示持续增长率文献信息的指数增长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反映了文献的实际增长情况。文献信息(或者信息)指数增长的内在原因是由于社会信息流的传播和影响的结果。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那些业已掌握新思想、新信息的成员,必然主动或被动地影响其他社会成员。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信息的概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因为这与掌握新思想的累积人数有关。这些掌握新思想和新信息的人数本身就是按指数增加的,他们必然要从事知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这就必然引致信息量指数增长。文献信息的指数增长规律是对每一年的文献累积数而言的,并不是相对于每一年新发表的文献数量。每年文献信息的累积数,即该年可以利用的文献总量。文献信息的增长律仅仅是一个理想模式,它没有考虑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对文献增长的限制。实际的统计发现,不同时期、不同级别、不同质量、不同学科领域的文献信息增长趋势是不一样的。2)生长曲线:F(t)=k/1+ae-kbt式中F(t)表示时刻t的文献量,k为文献增长的最大值。普赖斯指出,考虑物质的、经济的、智力的及时间的影响和限制,文献信息的增长更趋近于生物的生长曲线,即最初生长或繁殖很快,随着时间推移,其生长速度越来越慢,以致几乎不增加了。生长曲线表明,在文献增长的初始阶段,它是符合指数增长规律的,但它不能始终保持指数增长的势头,当文献增至最大值的一半时,增长率开始变小,最后缓慢增长,最后到达极限。如果单独就某一具体学科领域内文献的增长而言,生长曲线极好地描述了它们的增长规律。在不同的阶段科学文献增长的态势是不同的。学科处于诞生和发展阶段,文献量指数增长,文献的寿命较短。随着研究深入,学科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文献增长率变小,但文献寿命相对变长。同时,也意味着该知识领域正面临新的突破,将产出更新的分支领域,而内容上更新的文献又将进入一个新的急剧增长时期,然后又进入一个稳定时期。文献的增长往往会出现几个急剧增长时期和几个相对稳定时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格局。对不同的领域,描述其文献增长的生长曲线中各个常数是不相同的。如果能分别对各门具体学科文献增长状况作历史的、全面的统计分析,绘制出相应的生长曲线,则对评价该门学科所处的阶段,预测其未来的发展,估计该学科不同时期的文献寿命,以指导信息搜集和提供,是很有意义的。生长曲线的局限性:生长曲线意味着某个年代之后,再也没有新的文献产生,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3)利用指数曲线和生长曲线来研究文献增长、预测未来文献总量必然会有局限,这是因为:A.指数增长定律的产生,首先是普赖斯分析研究物理学文献数量的增长时提出的。把对文献某一方面、某一历史阶段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文献的全部领域,根据是不充分的。B.利用上述二曲线对文献增长所作的预测,依据的是预测学中的趋势外推法。文献作为传播信息这一复杂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增长规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利用系统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论的观点对其作系统分析,才能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2.逐渐过时律1)文献信息的老化一般指这样四种情形:文献中所含信息仍然有用,但现在已被包含在更新的其他论著中;文献中信息仍旧有用,但现在正处于一个人们对其兴趣下降的学科;文献中的信息仍旧有用,但为后来的著作所超越;信息不再有用。2)所谓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领域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半衰期大体上与某学科领域的文献中半数失效所经历的时间相同。3)与半衰期有着密切联系的另一个衡量文献老化的指标是普赖斯指数,即某一学科领域内,对发表年限不超过5年的文献的引用次数与总引用次数之比值。一般来说,普赖斯指数越大,半衰期就越小,文献老化的速度越快。4)对文献按年代被引证的次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某一门类或某一学科领域的文献老化速度最可靠的指标。但是,必须利用大量的文献摘录、计算书目引证次数,以便最大限度地补偿各种著作随意引证他人文献的特点。文献老化速度的指标仅仅是概略性的,而且不是指个别的文献或某一组文献,指的是某一门类或某一学科领域文献的总和。5)相应的方程可表示为C(t)=ke-at,其中C(t)表示发表了t年的文献的被引次数,k是常数,随着学科不同而异,a为老化率。6)已发表文献的老化速度,不仅取决于这些文献所属的学科领域,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特别是文献的种类和性质。已发表的文献的半衰期,还与信息需求的特点有关。7)文献信息老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A.文献增长:文献的增长和老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科学的发展,阐明科学知识的修正率。文献的老化,首先是与文献的增长联系在一起的。文献增长得越快,文献的半衰期就越短。如果每篇文献被引用的概率相同,由于文献增加的结果,会使得新文献被引的次数较多,而旧文献被引的机会减少,这样就加速了文献的老化。B.学科差异:并不是所有学科的文献老化速度都是大体一样的,相反,彼此间差异很大。普赖斯将文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档案性文献,其半衰期大于5年,另一类则是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其半衰期小于5年。C.学科发展阶段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时期或阶段,文献的半衰期也不完全相同。学科处于诞生和发展初期,文献量指数增长,文献的老化符合负指数函数;进入相对成熟时期后,文献增长速度变小,其相应的老化曲线也变得平缓,半衰期加长。半衰期加长,表明学科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文献的科学价值达到一定深度,从而使文献利用寿命加长。D.信息环境和需求:不同信息用户对文献的需求是不同的,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对文献使用的年代也不完全相同。8)逐渐过时律主要描述的是文献信息尤其是科学文献信息的老化模式,对于其他一些类型的信息则不一定符合。第四章信息系统一、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1、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功能1)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2)信息系统的结构:为输入、存贮、处理、输出和控制等模块组成的逻辑结构。3)信息系统的功能:是指具有确定结构的信息系统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它表征了信息系统在与环境之间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转换关系中对于环境的输出能力大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小。信息系统的功能可划分为输入、存贮、处理、输出和控制五个基本功能。图中用实线表示信息流,虚线表示控制流。在信息流运动过程中,处理是核心功能,而在控制流的运动过程中,控制是核心功能。不同的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处理能力往往差别很大,体现在以上各模块上,控制和处理功能的差别最大。A.输入功能:信息系统的输入功能决定于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系统的能力和信息环境的许可。包括信息资源的采集、控制指令的输入、信息检索条件的输入等等。B.存贮功能:信息系统的存贮功能是与输入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存贮功能指的是系统存贮各种信息资料和数据的能力。当原始数据和资料输入信息系统后,首先需要将其存贮起来,以便多次使用,并在多个处理环节和过程中实现数据资料共享。在发生信息爆炸的现代信息环境中,一方面要求信息系统具有最大的存贮容量,另一方面,大量的存贮往往会带来系统检索、输出上的某些困难,降低系统的服务效率,给用户的利用造成不便。信息系统的存贮,需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少增加投资,扩大整体的存贮量,保证所存贮的数据资料充分有限,便于用户利用。C.处理功能:大量的信息资料和数据得以存贮之后,必须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处理是信息系统内部的生产过程。计算机的应用使人类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大大增强。信息处理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协作化将会极大地提高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信息系统处理功能的大小,取决于系统内部的专业技术力量和信息处理技术设备的现代化水平。D.输出功能: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都是为了保证最终实现最佳的输出功能。信息经过处理后,输出内容包括经过信息系统加工处理后的资料信息等等。信息系统的输出功能、处理功能、传输功能、存贮功能都是根据输出功能来确定并不断进行调整的。E.控制功能:为了保持信息系统输入、存贮、处理、输出等环节均匀连续地进行,系统必须具有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功能。信息系统的控制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构成系统的各种信息处理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二是对整个信息加工、处理、输入、输出等环节通过各种程序进行控制。通过控制功能的作用,使信息系统的输入、处理、存贮、输出等各功能最佳化,从而使整个信息系统运行最佳化。2、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类型1)信息系统的发展:最初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处理系统,如图书情报中心等基于文档的信息检索系统。它是手工的,即传统意义上的系统。2)自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问世,信息系统进入现代信息系统阶段——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初始阶段、扩展阶段、控制阶段、统一阶段、数据管理阶段、成熟阶段。3)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使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逐步脱离单纯的数据处理阶段,进入事务处理领域。与此同时,通信技术融进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形成了各种信息网络,使得信息系统的范围空间大大地拓宽,即我们常说的网络信息系统。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4)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进行转换、存取、传输、显示等已成为可能,这亲,在已有的信息网络中融入多媒体信息,形成了多媒体信息系统。5)智能信息系统将是信息系统发展的最后归宿。信息系统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从管理过程和功能角度,可分为战略计划、管理控制、操作控制和事物数据处理四个层次。2)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系统特点来看,可以分为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和虚拟办公室五种类型。A.数据处理系统:(DPS)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工作的早期形式。其主要用于操作层的天天重复、变化不大的各种过程处理和事务处理,位于管理工作的底层。它所处理的问题结构化程度强、处理步骤固定,系统的用户是组织的操作运行人员。也常称为会计信息系统。B.管理信息系统:(MIS)是20世纪70年代在数据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能使信息被有相似信息需求的用户获得的一种计算机系统。它通常以同期报表、特别报表和数学模拟的形式被管理者或非管理者在需要时输出。一般情况下,MIS以职能信息系统的形式出现在各个应用领域。职能信息系统是为了满足职能领域的用户信息需求而产生的MIS子集。企业信息系统(EIS),它能执行从数据处理到准备管理信息的所有公司的计算机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就是以企业信息系统的方式开发的。它强调的是公司的整体,通常也扩展到公司的外围:前方的供应链管理,其中重点是物流管理和后方的客户关系管理。C.决策支持系统:(DSS)是20世纪70年代初MIS和运筹学相结合的产物。DSS利用人的智慧有效地解决了MIS中不能解决的半结构决策问题,即现代管理决策中目标含糊不清,多个目标相互冲突,方案的比较和选取没有固定规则和程序可循的问题。问题结构、决策支持和决策的有效性是DSS的三个基本原则。它的目标是帮助管理者决策以解决半结构化问题,支持管理者的判断而不是取代它,提高管理者决策的有效性。另外,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是DSS的扩展,致力于通过提供鼓励性的环境来提高群体成员之间的软件来支持决策过程。D.专家系统:是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人工智能(AI)的一个子集。AI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产生的。专家系统是试图以启发式教育法的形式将人类专家的知识呈现出来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它使得管理者比依靠专家咨询做得更好。专家系统由用户界面、知识库、推理引擎和开发引擎组成。专家系统使管理者有更多的决策选择,在评估这些选择的时候能使用更高水平的逻辑,有更多时间进行评估,以及能用更统一的方式进行决策。但专家系统有一个主要局限就是它无法进行判断和利用直觉。一般我们将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结合起来研究。E.办公自动化和虚拟办公室:办公自动化(OA)是以先进的技术设备为基础,由办公人员和技术设备共同构成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其用户主要是办公室从事日常办公事务的工作人员,其目的是充分地利用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虚拟办公室(VO)是指员工可以在任何有电子通信系统连接的地方完成这些工作。VO用电子手段克服了工作场所地理上的局限,减少了房屋成本和设备成本。但这种方式,也可能使工作氛围淡化,员工士气低落。3、信息系统的架构模式1)网络环境下的系统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这种系统能让不同系统下的用户相互操作、相互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利用对方的资源。开放系统往往在一个标准体系下,由互不兼容的系统组成,能为异构环境提供互操作能力,甚至允许用户根据不同工作环境的需要动态地重组系统。2)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9年提出了用于开放系统体系结构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这是一种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层,也称七层协议。3)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有集中式的结构模式、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模式三种。A.集中式结构模式以大型机/小型机为中心,将各种终端设备与主机连接起来,实现实时共享或资源共享。B.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模式下,应用被分为前端和后端。客户端运行在微机或工作站上,通过网络连接应用程序和服务器。其最大特点在于系统使用了客户机和服务器两方的职能、资源和计算机能力来执行一个特定的任务。它还减少了网络流量,提高了响应速度,使应用程序与处理的数据隔离,还充分地利用了客户机与服务器双方的能力,便于组成一个分布式应用环境。其缺点是标准不统一,开发和维护成本较高、不同系统的界面千差万别、客户端比较臃肿、升级困难、安全性较差等。C.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模式不仅具有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全部优点,而且还能解决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上述问题,它是信息系统结构发展的大势所趋。二、信息系统的开发1、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与运行环境1.技术基础与运行环境信息系统的基础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通讯与网络技术的总称。1)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硬件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贮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功能部件构成。2)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是计算机系统工作的物质基础,软件系统是帮助用户使用计算机硬件完成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及存贮等活动。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指为管理、控制和维护计算机及外设,以及提供计算机与用户界面的软件。3)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是管理和运行信息系统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是用通讯介质把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计算机系统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信息互通和网络资源的共享的系统。计算机网络包括:网络介质(数据传输的物理通道);协议(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讯的一组约定);节点(是网络中某分支的端点或网络中若干条分支的公共交汇点);链路(是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线路)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结构,并用以表示网络的整体结构外貌,同时也反映各个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可分为点对点传输结构和广播式传输结构。A.点对点传输结构:它以点到点的连接方式,把各个模块的通信控制处理机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起来,形成特定的信息传输网。B.广播式传输结构:它用共同的传输介质把各个模块连接起来,这样任何一个节点向网络系统发送信息时,连接在总线上的所有节点均可检测,但只有目的地址指定的节点能够接收。其优点是不同节点之间的通信可以使用同一通信信道,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道的通信能力。缺点是当所有节点同时通信时,容易出现通信阻塞,并且一旦信道出现故障,将影响所有通信。目前,广播、电视、移动通信、三网合一等都是利用这种结构进行传输的。计算机网络根据通信距离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局域网指传输距离较小(一般在0.1~10km)的一种网络。它具有较高的带宽,数据传输速率一般较高。数据传输可靠,误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码率低。广域网一般由相距较远的局域网经由公共电信网络互连而成。WAN的数据传输速率根据入网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低于局域网的传输速率,且误码率较高,但传输距离可遍及全球。4)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贮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能以最佳的组织方式,最少的数据冗余为多种应用服务,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完整性,且与程序相互独立,避免了因数据的不一致而不得不推翻已编好的程序的现象,有利于实现存贮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集合、硬件、软件和用户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发展到了关系型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步骤包括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逻辑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四个阶段。数据库操作主要有基本表的建立与删除、数据查询及更改等。2、信息系统开发的阶段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制,也称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不只是单纯的计算机系统而是辅助企业管理的人机系统。该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消亡的过程,即所谓的生命周期。1)信息系统工程:它具有系统工程的共同特点,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是研究方法的整体性、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和管理上的科学化。在研制和开发信息系统时,要秉承以下几个思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最优化思想,只要技术结构合理,用廉价的一般部件也可能组合出系统的最佳性能;对系统进行科学管理,这是系统工程的关键。2)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要不断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的时候需要淘汰,要由新的系统所取代,这种周期循环被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它分为总体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阶段。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是基于信息系统开发规律来组织、构造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方法是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概括和划分、归纳和演绎是系统开发使用的基本逻辑方法。在系统开发方法中,面向对象的方法、基于构件的方法和CASE方法是目前正在流行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结构化方法:简称SM,是最早、最传统的系统开发方法,是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中应用得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种。它强调功能抽象和模块化,将问题求解看做是一个处理过程。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是结构化方法最关键的两个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分析系统的功能、性能、目标、规模等需求。结构化分析的工具包括数据分析工具和功能分析工具。2)原型法:简称PM,其思想基础在于系统所有的需求并非都能首先定义,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大量反复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也是系统具有更强适应性所要求的。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通过一个原型化设计环境和设计工具,先快速建立一个原型系统,然后对该原型系统进行反复修改、扩充和完善。原型法贯彻的是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能有效地增进用户与系统分析员的沟通,便于帮助系统分析员辨认动态的用户需求。特别适用于用户需求不太明确的系统开发,以及决策支持系统这种开放性而无固定需求范围的系统。3)面向对象方法:简称OOM,是在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看做对象,对象具有属性、行为、方法和消息,具有封装、继承、多态等特性。面向对象方法将程序设计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两个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更接近人们的思维方式,并被人们广泛接受。4)CASE方法:CASE技术作为覆盖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一种自动化工程,是自动化结构方法与自动化工具的结合体。运用CASE技术,软件人员能在PC或工作站上以交互方式实现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软件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自动化操作。CASE系统是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环境,它由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部分组成。三、信息系统的管理1、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就是对信息系统的开发期、运行期、更新期整个过程进行计划、控制、维护和评价。1.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是为了保证系统良好的运行状态及功能正常发挥而提出来的。它是指在一定资源约束条件下,对一个既定目标的项目要求的一次性任务进行计划与控制的过程。1)项目管理战略规划:是指项目管理标准方法的开发。这种方法可以反复使用,而且极有可能完成项目目标。其优点是:使组织上下保持步调一致;为组织的所有管理层提供一个沟通整体目标的工具,减少变革的阻力;提供了所需的思维过程——基于合理的、合乎逻辑的决定。2)项目的选择与管理:在选择项目目标时,要充分地考虑企业的战略思想、经营理念,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国内外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等内外部环境,同时还要考虑企业过去的绩效,通过对企业的SWOT分析、项目目标、当前项目要求来分析企业的影响因素明确项目所需技能,估计项目的潜在收益,并考虑项目运行的机会成本、技术风险等。项目的运行管理,需要注意严格的成本控制,在有效地利用公司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接受更多新业务,争取用较少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2、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是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一个信息系统的质量与它的主要用户、次要用户、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有关。它包括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质量管理、运行过程的质量管理,以及该产品相关的客户、供应商合作过程中的质量管理。3、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系统运行管理:从系统运行的角度出发,有两方面的工作需要充分保证。一是对系统例行的检索和管理。二是对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和积累。系统维护管理:维护是信息系统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信息系统生存周期持续时间最长、代价最大的一个阶段。信息系统维护需要较大开支,必须专款专用,并根据系统各种维护要求的重要性确定当年维护项目的优先次序。为了提高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适应系统的变化,在系统开发和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建立一些标准。尤其是在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是由不同的人员承担时,建立完善正确的标准和系统文件就更为重要。4、信息系统评价系统的评价: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还要对系统的技术性能及达到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价,以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如何等。系统评价工作一般由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与维护人员、系统用户及用户的领导,以及系统外的专家共同参与。四、信息系统安全1、信息系统安全的定义????确保以电磁信号为主要形式的、在计算机网络化系统进行自动通信、处理和利用的信息内容,在各个物理位置、逻辑区域、存贮和传输介质中,处于动态和静态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审查性和抗抵赖性的,与人、网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安全、结构安全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和管理安全的总和。这里的人指信息系统的主体,包括各类用户、支持人员以及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网络则指以计算机、网络互连设备、传输介质及其操作系统、通信协议和应用程序所构成的物理的和逻辑的完整体系;环境则是系统稳定和可靠运行所需要的保障体系,包括建筑物、机房、动力保障与备份以及应急与恢复系统。从系统过程与控制角度看,信息系统安全就是信息在存取、处理、集散和传输中保持其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审计性和抗抵赖性的系统辨识、控制、策略和过程。2、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119页)信息系统主要由物理环境及保障、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管理者等部分组成,因此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为了系统地完整地构建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框架,可以考虑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由技术体系组织机构体系和管理体系共同构建,体系的结构框架如图:1、技术系统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2、组织系统3、管理体系3、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策略无论是哪种信息安全技术,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地确保信息安全,即使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下面几点可作为对制定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建议:1)不要追求完美无缺的安全性;2)不要误认为问题解决了,根本的问题仍然存在;3)不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要使用太复杂的方法;4)不要使用太昂贵的设备;5)不要使用单一防线;6)不要忽略了可能发生的神秘攻击法;7)不要过分地依赖系统的操作;8)不要过分地依赖人的忠实。4、信息系统安全技术1)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是设置在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保证本地网络资源安全的一个系统或系统集。它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部分。现在常将防火墙技术与入侵检测技术结合起来协同工作,构成一个全方位的纵深防御系统。入侵检测系统设置在防火墙附近比较好,特别是放置在防火墙的外部(入口)对攻击进行检测最佳。2)加密技术与数字签名:加密是一种主动的防卫手段。加密系统是一组复杂的数学运算。加密术是一种传递现实世界中应用的所有商业与社会契约的一种核心技术,为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它一般包括对称密钥和公开密钥两种。数字签名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开密钥密码技术。3)PKI认证技术:是一种遵循标准的密钥管理系统或安全平台,它能为所有的网络应用透明地提供公钥密钥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密钥服务所必需的密钥和证书管理,从而建立一个安全的网络通信环境。它主要由三个主要组件构成,即认证中心、注册中心和存取凭证及凭证废弃列表数据、数据库的目录服务。它更好地管理了密钥和证书,保证网上信息传输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为电子商务、网络报税、金融一卡通等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4)VPN技术:VPN是通过公共物理网络将物理上分散的终端或局域网连接而成的一个虚拟的专用网络。采用VPN技术避免了在不安全信道上实现安全信息传输,保证了企业内部信息在互联网上传输时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但是VPN是避开防火墙进入内部网的,所以VPN连接的授权和入网方式也给信息攻击者提供了方便。5)信息隐藏和数字水印:信息隐藏是将秘密信息秘密地隐藏于另一非机密的文件内容之中。信息隐藏技术有别于密码技术,密码仅仅隐藏了信息的内容,依赖于加密算法,而信息隐藏不但隐藏了信息的内容而且隐藏了信息的存在,其安全性依赖于第三方感知的麻痹性。数字化的信息隐藏技术在信息安全技术领域被广泛采用,对版权保护贡献很大。数字水印就是向被保护的数字对象嵌入某些能证明版权归属或跟踪侵权行为的信息。数字水印可用于确认所有权和跟踪数据安全,可作为版权争端的法律凭证,用来指控盗版者。数字指纹是数字水印的特定用途。有关数字产品的创作者和购买者的信息可作为水印而嵌入。每个水印都是一系列编码中惟一的一个编码,即水印中的信息可以惟一地确定每一个数字产品的拷贝。第五章信息机构及其管理这一章的内容需要全部重新整理!!!一、信息机构的类型与职能1、信息机构的含义与类型信息机构是实施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储存、传递等有关信息管理活动的组织形式。国内信息管理界所探讨的信息机构主要是指以提供公益性普遍信息服务为目标的图书情报机构。非营利性信息机构所存在的管理弊病是目前国内信息服务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障碍。信息机构的类型及职能????从行政隶属、职能和资金来源上,我国的信息机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政府信息管理机构政府信息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级和地方级,其职能主要是对其归口的信息服务实体进行管理,中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央级的信息管理机构有信息产业部、农业部、文化部和教育部等部门下属的信息管理单位,地方级的信息管理机构有各省(市)文化厅(局)和教育厅(局)等部门下属的信息管理单位。信息产业部的职责共有16条,其中和信息服务相关的职能有:研究拟定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服务信息化;保证普遍服务,维护国家和用户利益;研究制订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规划,协助业主推进国家重点信息化工程;制订通信与信息服务资费政策;指导、协调与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指导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化普及教育。农业部设有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职能之一是研究拟定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和有关政策、规定,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统筹协调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投资计划和有关项目安排;协调、指导农业部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等。教育部直属的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职能之一是组织、协调和推进省(市)、地、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组织、开发和利用信息中心数据资源,提供统计分析和评价报告,为教育部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服务。文化部和教育部除主管全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外,还管理着所属的图书馆。就我国图书馆现行的管理体制来说,文化部管理着全国的公共图书馆,与此相应,各省(市)文化厅(局)管理着各省的公共图书馆。教育部因为管理着全国的高校,所以也就管理着高校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管理着科学院系统下的图书馆和资料中心。另外政府信息管理机构还包括中国互联网中心、国家各级统计局和新闻出版署等单位。1.2公益型信息机构我国公益型信息机构包括国家各级档案馆、科技部所属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及各省(市)科技信息所、中国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等,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的事业费。其职能主要是利用自身信息资源,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公益型信息机构的一个重要的服务发展趋势就是以数据库检索为代表的网络数字化信息服务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手段越来越先进,服务效率也越来越高。图书情报机构是非营利信息机构,这些机构的首要目标是传播信息,推进经济、科技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是营利。一个非营利信息机构的继续存在必须与继续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联系在一起。因为它能完成营利机构所不能完成的为社会普遍服务的使命,这也是它能吸引人们为之工作并能争取到外界支持的原因所在。无论一个信息机构的建立的目的是要获取利润还是要推行普遍服务,为了实现它的目标,都必须要运用现代化管理办法。在非营利信息机构中也可以培养像商业环境中存在的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管理精神。一个信息机构仅凭其有价值的目标是不能确保它的生存的。因而,从事信息事业的非营利机构必须找到一个财源来支持它的工作,就像一个商业机构必须找到愿意出钱购买其产品或服务的顾客一样。图书馆、情报所等信息部门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机构,但这并不与自身的企业化动作的管理模式相悖。运作模式是决定一个组织或机构能否获取收益的关键。现代信息机构的管理者必须使其机构处理好推动社会公益和促进机构自身的生存与福利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每个非营利信息机构都要从事一系列的商业活动。由于信息机构自身创造利润的局限以及政府对信息机构的投资日益减少,造成非营利信息机构在财务上的困境。资金问题不仅是非营利信息机构的最大问题,也是所有公共事业机构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困难。固定的生产能力所造成的困境几乎是所有非营利信息机构最严重的弱点之一,同时,也是迫使它们改变其工作方式和目标的因素。因此,我们认为非营利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在于:第一,要找到有利于推进其信息服务事业更有效率、更经济的管理模式;第二,要在政府投资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吸引或获取足够的经费,以保证信息机构完成它们的社会使命。一个非营利信息机构为了生存,至少要做到收支平衡。这是现代非营利信息机构的管理重点。1.3企业市场型信息机构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企业型信息机构应该是所有信息机构中数量最为庞大的,主要包括各类搜索引擎网站、数据库公司和信息咨询公司等。企业型信息机构完全是在市场中参与竞争,优胜劣汰,其收益主要来自于市场。目前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型网站有搜狐、网易、新浪、百度和Google等。各网站的搜索引擎具有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国内著名的数据库公司有维普、万方和同方等,它们在国内文化和教育界已经占据了巨大的市场。著名的信息咨询公司国外有兰德公司、野村综合研究所等,国内有纵横、赛迪等。网站的主营业务不是信息咨询,而是提供信息检索、新闻网页、视频、图片和博客等广义上的信息,借以提高访问量,其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信息咨询公司的业务包括决策咨询、科技咨询、工程咨询和商业咨询等,其业务收入主要是咨询费。二、信息机构的运行与管理1、信息机构的运行机制与运行效率???(阅读:信息机构管理优化与X效率提高策略)2、信息机构的管理策略????()3、信息机构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发展???(阅读:信息机构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拓展)三、公益性信息机构及其管理1、公益性信息机构的性质与定位2、公益性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3、公益性信息机构的协作管理四、网络环境下信息机构的发展1、数字图书馆2、数字档案馆3、数据库服务商4、网络信息公司第六章信息政策与法律一、信息政策1、信息政策的概念信息政策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有关信息活动和信息事业发展的方针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指南、准则等的集合,它涉及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信息政策的特点:信息政策的内容具有交叉性。经济信息政策是经济政策和信息政策交叉的政策领域。信息政策的主体具有多样性。信息政策的主体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从政府的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到社会团体以及公司企业,只要把信息问题政策化,就有可能提出各种政策方案,实施各种政策措施。信息政策具有复合性。正是因为信息政策内容的交叉性及其主体的多样性,使得信息政策还具有政策价值多元化、政策目标的多重化等特点。2、信息政策的要素Moore通过对各国信息政策发展实践的考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信息政策的二维矩阵模型。该模型将信息政策目标放在一个二维空间中。集中研究产业、组织和社会的需求差异。Moore的信息政策矩阵将信息政策置于产业层次、组织层次及社会层次三个层次上,从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管理、人力资源和法律法规几个要素的角度来探讨。产业政策层次主要考虑在一国范围内与信息部门的发展相关联的政策问题,研究信息政策如何规范信息服务部门的发展;组织政策层次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管理和利用,从充分发挥信息对机构的正面影响、提高组织内部的工作效率和组织本身的竞争实力的角度来制定相应的信息政策;社会政策层次主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考虑个人和社会团体相关联的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有关问题。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信息政策研究和信息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同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信息技术因素。包括通讯设施、信息系统等政策目标。二是信息市场因素。将信息作为一种商品,从信息商品的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角度进行考虑,同时还面向所有的非商品性的信息交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三是信息管理因素。从信息的搜集、存储、处理、检索、传输、服务、利用等信息管理过程考虑,研究和制定相关的信息政策。四是人力资源因素。人是信息活动中的主体,也是信息市场、信息管理的重要主体。因此考虑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促使大众提高信息意识,改进个人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获益的技能等,也应当成为信息政策关注的目标。五是法律法规因素。主要是强调立法工具对实现信息政策目标的重要作用。希尔提出的信息政策要素?????政府信息的获取政府中的信息管理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政府对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利用信息技术产业电信和网络信息经济工业、农业和商业科学和技术信息信息产业图书馆和档案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问题向公众发布官方信息出版、媒体跨国数据流隐私权和数据保护社会事件健康和消费者信息教育和工作信息自由:国家安全、犯罪预防法律方面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质量和可靠性信息的生产3、信息政策的体系结构信息政策体系是指由现行全部信息政策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并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信息政策是具有复合性的问题群,要更深入地了解信息政策,就有必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体系结构。(一)从信息政策作用的范围来看从作用范围看,信息政策可以分为国家信息政策、地区信息政策、组织信息政策、国际信息政策等。国家信息政策是由国家政府制定的,用于从宏观上指导和规划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工作及信息产业的相关问题。国家信息政策的内容,反应了国家和政府对本国信息工作、信息产业或引导、或扶植的态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国信息工作、信息产业的发展。地区信息政策则是在国家信息政策的指导下,从地区现状的角度出发,对本地区的信息工作、信息市场进行引导和规范而制定的一系列原则、指南、规定、条例等。地区信息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灵活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的信息政策。组织信息政策的作用范围更窄,它是不同的组织根据需要制定的作用于组织内部的信息政策,包括信息搜集、信息传播、信息服务、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激励和处罚条例。组织信息政策只在本组织范围内有效,而组织也完全可以根据本组织的需要,随时增加、删减或修改信息政策的内容,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的赢利作出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组织信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其内容必须符合所在国家和地区信息政策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国家信息政策、地区信息政策、组织信息政策、国际信息政策的相互关系:国家信息政策是地区信息政策、组织信息政策的基础;地区信息政策在国家信息政策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扩展或修改;而组织信息政策则更具有灵活性,但同时也必须符合国家信息政策和地区政策的相关精神;国际信息政策是在各国国家信息政策基础上,考虑本国的现状和利益制定的在和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交流的过程中所采纳的原则和标准,同时,国际信息政策也对国家信息政策具有约束力。(二)从社会宏观的信息结构角度来看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从宏观角度来说,社会信息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三层。第一层是社会信息基础结构层,主要指国内外的信息通讯网络。第二层为信息开发层,又称社会信息平台,主要由各种开发信息系统、软件等的产业群构成。第三层则和利用者连为一体构成信息服务和利用的层面,其活跃的产业主要是各种信息服务业。现代社会的信息生产、处理、传播、利用的活动可以放在由信息通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信息平台(informationplatform)、信息应用(informationcontent/application)构成的现代社会信息构造中去理解,而其产生的相应的政策问题也可以归结为这三者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应的,信息政策也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信息通讯层的信息政策。主要是关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网络系统方面的信息政策,电信政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第二层,信息平台层的信息政策。信息平台层主要是指有关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第三层,信息应用层的信息政策。信息应用层涉及各种具体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包括个人、组织、政府机关在内的众多主体在信息工作过程中涉及的各种信息政策都属于这个范围之内,如知识产权政策、图书情报政策、信息安全政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信息公开政策、社会信息化政策、信息标准化政策等。事实上,以上三个层次的信息政策并不能完全地分开,它们之间是有交叉联系的。有一些信息政策问题群并不一定仅仅归属于惟一的领域,可能涉及到其他一些领域,如信息标准化、社会信息化政策等问题群是一个跨越以上三个层次的政策问题群。(三)信息政策结构的Moore矩阵Moore通过对各国信息政策发展实践的考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信息政策的二维矩阵模型。该模型将信息政策目标放在一个二维空间中。集中研究产业、组织和社会的需求差异。Moore的信息政策矩阵将信息政策置于产业层次、组织层次及社会层次三个层次上,从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管理、人力资源和法律法规几个要素的角度来探讨。产业政策层次主要考虑在一国范围内与信息部门的发展相关联的政策问题,研究信息政策如何规范信息服务部门的发展;组织政策层次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管理和利用,从充分发挥信息对机构的正面影响、提高组织内部的工作效率和组织本身的竞争实力的角度来制定相应的信息政策;社会政策层次主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考虑个人和社会团体相关联的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有关问题。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信息政策研究和信息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同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信息技术因素。包括通讯设施、信息系统等政策目标。二是信息市场因素。将信息作为一种商品,从信息商品的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角度进行考虑,同时还面向所有的非商品性的信息交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三是信息管理因素。从信息的搜集、存储、处理、检索、传输、服务、利用等信息管理过程考虑,研究和制定相关的信息政策。四是人力资源因素。人是信息活动中的主体,也是信息市场、信息管理的重要主体。因此。考虑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促使大众提高信息意识,改进个人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获益的技能等,也应当成为信息政策关注的目标。五是法律法规因素。主要是强调立法工具对实现信息政策目标的重要作用。另外,克里斯安松(Kristiansson)和拉杰伯格(Rajberg)发展了一个信息政策模型,对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和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所有相关方面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四)罗兰的等级式信息政策体系基础政策,垂直信息政策,水平信息政策(五)马费成等的国家信息政策体系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问题政策内容政策形式二、信息法律(一)1、信息法律概念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信息法律是指在调整信息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里的社会关系主要涉及利益、权益与安全问题。信息法律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法(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信息安全法、信息公开法、新闻出版与传播法、电信法、电子商务法(电子签名和数字认证法等)、有关计算机犯罪的法律等。2、信息法律关系主体???信息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信息权利主体,是指信息法律关系中权利享有者和义务承担者。3、信息法律关系客体???信息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信息权利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4、信息法律调整的对象和范畴???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其目的在于发挥法律的政策导向功能,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二)信息法律与信息政策的区别区别: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在手段、内容、稳定性、强制性、调整范围、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从手段上讲,信息政策侧重于导向作用,即为了实现信息政策的目标,运用行政手段,鼓励和支持社会信息活动。而信息法侧重于制约作用,即运用法律手段,限制和约束社会信息行为。2从内容上讲,信息政策侧重于为社会信息活动提供具有导向性和约束力的行动准则,而信息法侧重于通过贯彻国家意志,借助于国家强制力,来规范信息行为,保护信息权利,调整信息关系,稳定信息秩序。3从稳定性上讲,信息政策作为社会信息活动的指导准则,往往是宏观的方针性号召,允许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可以随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和条件改变而改变,而信息法一般是在长期的信息政策实践后总结提炼出来的,内容比较成熟时效较长,而且它的制定、修改或废除都需要经过严格和复杂的法定程序,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4从强制性上讲,信息法是由国家专门的立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而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执行的强制性,相比之下,信息政策的制定程序相对简单甚至缺乏必要的审议表决程序,其内容广泛,解释余地广泛,变异性较大,无法提供像信息法那样的信任度、可靠性和强制性。5从调整范围上讲,信息法侧重于调整那些能够成为法律事实,能够引起信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信息活动,而灵活性很强的信息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因而具有更宽的调整范围。6从可操作性上讲,信息法比信息政策的可操作性要强的多。联系:1信息政策对信息立法有指导作用。2信息法是信息政策的升华。3科学而合理的信息政策应当受到信息法的制约。(三)、信息法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1、信息立法原则正确的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对现实典型案例的充分研究信息政策与法律所指导和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制定信息政策与信息立法时除了应坚持一般政策与法律制定的原则,还应当遵循以下具体原则1.市场驱动,放松规制以市场为导向,放松规制,通过竞争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是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方针。市场和政府是促进信息经济发展的两个行之有效的工具。信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关键在于市场的驱动。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市场规则来指导和规范市场公平有效的竞争。我国政府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一直扮演着主导角色,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其他信息化领域的发展都是在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实施,企业以及社会的各个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成员在政府的领导下参与信息化建设。我们认为,制定信息政策与法律时,要始终坚持市场驱动、政府放松规制的原则,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建立适当的竞争模式。政府的职能应该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2.技术中立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深入应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国家的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都不能脱离信息技术本身的特征和作用。制定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具体步骤和特定行为都会受到信息技术进步状况和应用程度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具体的信息政策制定和立法的过程中,如何使信息技术为建立和完善信息政策法律环境服务成为重要问题。技术中立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在政策法律体系中包含技术规范。第二,在具体政策法律制定中排除技术的影响。3.国际化合作国家的信息经济发展与信息交流存在于开放的世界环境中,因而,一国的信息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世界各国在制定本国信息政策与法律时,都十分关注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建立全球统一的电子商务规则是构建国际信息政策法律体系的核心问题。各国在制定本国电子商务法律时都注意预留接口,为以他国的游戏规则兼容做好准备,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使自己占有主动地位。2、信息立法的模式信息法律的立法模式分为:修改适用模式;专门立法模式;谨慎暂缓模式(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中国,国定信息化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如果制定过多的法律条款,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会对信息化的发展造成限制和影响,而且,只有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信息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正确、合理、高效的规则)信息法律体系基本框架信息法律的体系构成大致可以包含3个部分:1、主要法律,即制定一部完整的、长期起作用的、专门的信息法律2、辅助法,即根据主要法律再颁布有关的细则、补充规定和条例等法律文件,3、必要的单行法规、条例、章程等法律文件。这样,就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法律体系。信息法律体系主要内容?????(MBA文库)信息资源管理法律制度;信息自由与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信息市场与信息服务法律制度;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法律制度;新闻出版于信息传播法律制度;信息传输与数据交换法律制度;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律制度。(《信息资源管理原理》---信息产权法,信息安全法,信息市场法,根本法律,专门法律,信息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word文档可编辑复制',)


  • 编号:1700753813
  • 分类:其他文档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29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789696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其他文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