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三调考试-地理
本作品内容为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三调考试-地理,格式为 docx ,大小 731785 KB ,页数为 1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三调考试地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2年新年伊始,上海某青少年活动中心与中国南极长城站(62°12\'59\'\'S,58°57\'52\'\'W)举办为期两周的“云科考”系列活动。1月3日,科考队员通过“云直播”与该活动中心队员进行了科普互动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南极科考队员发起“云直播”的当地时间最可能是()A.10:00B.14:00C.18:00D.22:002.该活动中心队员绘制了“云科考”期间长城站日落方位及其变动方向示意图,正确的是()A.B.C.D.【答案】1.D2.C【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南极长城站经度为58°57\'52\'\'W,上海的经度大约为121°E,两地区时相差约12小时。南极科考队员发起“云直播”时,上海某青少年活动中心应为白天上班时间,当长城站当地时间为10:00时,上海大约为22:00,A错误;长城站当地时间为14:00时,上海大约为2:00,B错误;长城站当地时间为18:00时,上海大约为6:00,时间过早,C错误;长城站当地时间为22:00时,上海大约为10:00,D正确。故选D。【2题详解】“云科考”期间,时间为1月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昼区除外),即长城站日出东南,正午太阳方位在正北,日落西南,1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各地昼渐短,故日落方向逐渐偏西,即日落变动方向为顺时针,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太阳直射点北移时,全球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向正北(极昼区除外);太阳直射点南移时,全球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向正南(极昼区除外)。某山前洼地位于大别山山地丘陵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在亚热带地区,降雨量的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强度,决定着径流搬运物颗粒的粗细和多少,进而影响沉积物粒径。下图示意该山前洼地M地层剖面形成不同阶段(I-VII)沉积物粒径(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与阶段II相比,阶段I地表径流()A.强度较大,变动幅度大B.强度较大,变动幅度小C.强度较小,变动幅度小D.强度较小,变动幅度大4.大气降水较多且波动明显,强降水过程多发的阶段是()A.I、VIIB.II、VIC.III、VD.IV、V5总体来看,该山前洼地土层沉积物()A.粒径均匀,沉积环境稳定B.粒径较细,沉积环境不稳定C.粒径较粗,沉积环境稳定D.粒径均匀,沉积环境不稳定【答案】3.C4.B5.B【解析】【3题详解】据材料可知,降雨量的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强度,决定着径流搬运物颗粒的粗细和多少,进而影响沉积物粒径,结合表中信息,与阶段II相比,阶段I沉积物平均粒径小,说明地表径流的强度较小,搬运能力较弱,粒径分布范围比阶段II小,说明地表径流的变动幅度较小,故C正确,ABD错。【4题详解】大气降水较多且波动明显,使地表径流强度增大,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粒径分布范围大,结合表中信息II、VI阶段平均粒径较大,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10.99-187.94和0.27-168.89,范围大,说明大气降水较多且波动明显,地表径流强度大且波动大,故B正确,而I、VII、III、V、IV、阶段的粒径范围都相对II、VI阶段较小,说明降水波动相对不明显,故ACD错,【5题详解】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各阶段沉积物平均粒径单位都是μm,粒径细微,但各阶段的粒径范围差异较大,说明沉积环境不稳定,故B正确,ACD错。【点睛】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迭古冰川位于四川省岷江上游黑水县境内,是年纪最轻的冰川。2020年8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在冰川海拔约5000米的地方搭建了一个面积500平方米的试验场,在冰面上铺了一层厚度5毫米或8毫米不等的土工布(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犹如给冰川盖上了一层被子。如图示意岷江上游河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此次实验的目的是()A.保存淡水资源B.减缓冰川消融C.降低大气温度D.保护生态环境7.图中岷江上游的支流()A.多季节性河流B.主要分布在岷江西岸C.春季水位最高D.黑水河段没有结冰期8.在达古冰川前缘,研究院人员观察到的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D.针叶林【答案】6.B7.B8.D【解析】【6题详解】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快,在冰面铺上土工布可以减少冰川与外界热量的交换,因此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减缓冰川消融,B正确;该实验客观上可以保存淡水资源,但这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500平方米的试验场规模太小,对大气温度无明显影响,C错误;该冰川海拔约5000米,受人类活动影响不大,因此不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B。【7题详解】由图可知,岷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西岸多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随地势注入岷江,而东岸地势低,地表径流难以汇入岷江,因此岷江上游的支流多分布在西岸,B正确;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补给水源充足,一般不会形成季节性河流,A错误;该河主要受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水位最高,C错误;由图可知黑水河段海拔高,流域内有冰川分布,因此冬季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D错误。故选B。【8题详解】由图可知,达古冰川大致位于30°N~33°N之间,但所在的黑水县平均海拔高,所以达古冰川前缘最可能有大面积的针叶林,D正确;冰川前缘热量条件较差,不会分布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ABC错误。故选D。【点睛】土工布覆盖在冰川上,犹如给冰川盖上了一层被子,这可以阻挡冰川接受太阳辐射,减少外界大气对冰川的热量传输与交换,使冰面温度变化小,不易升温消融。极地或高山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冰川裸地是研究植被原生演替的理想场所。海螺沟冰川退缩区(29°34\'21\'\'N,102°59\'42\'\'E)位于贡嘎山东坡,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长达2千米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植被原生演替序列的区域。下表为2017年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自然演替阶段样地植被特征。如图示意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自然演替阶段样地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导致S0~S6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高低B.地势高低C.水分大小D.成林时长10.推测S0样地最先发育树种可能为()A.川滇柳、沙棘B.川滇柳、云杉C.沙棘、云杉D.冬瓜杨、云杉11.相较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冰川退缩区的植被演替,海螺沟植被演替从初始到形成成熟顶级群落的速度要快很多,其主要原因是()A.人类干扰更少B.土壤肥沃C.光照更足D.水热组合更好【答案】9.D10.A11.D【解析】【9题详解】由图可知,在长达2千米范围内植被原生演替序列中,各个样地冰川退缩形成祼地的时间不同。冰川退缩时间越早,植被生长演替时间越长,同一树种的树龄越大;而不同树种在群落渐趋成熟时消失,最终形成云冷杉顶级群落,故导致S0~S6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成林时间长短,D正确。植被差异主要体现在树龄差异,与热量高低、地势高低、水分大小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10题详解】观察图中树种变化,最先发育树种可能为川滇柳、沙棘、冬瓜杨,A正确;云杉形成相对较晚,说明其生存环境对水热条件要求比表中所列其他树种要高,S0最先发育形成树种的不可能是云杉,BCD错误。故选A。【11题详解】世界上的冰川退缩区,均人迹罕至,受人类干扰小,A错误;冰川退缩区,土壤发育差,土壤养分含量低,B错误;植被演替过程中,水热组合条件越好,形成顶级群落的时间越短,而仅仅充足的光照是不够的,D正确,C错误。故选D。【点睛】极地或高山冰川退缩区,指原来是冰川后来冰川融化的区域。冰川退缩得越早,形成的祼地被风化得越久,土壤发育时间越长,植被群落也就越成熟。托木尔峰属天山山脉中天山区,海拔7443.8米,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最高峰。下图示意托木尔峰自然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12.该山地Q坡最可能是()A.缓坡B.陡坡C.背风坡D.迎风坡13.高山寒冷垫状植被、地衣带分布上限P坡高于Q坡,说明P坡()A.光照条件较好B.水分条件较好C.土壤发育较好D.热量条件较好【答案】12.D13.D【解析】【12题详解】该山位于天山山脉,该山地Q坡生长有山地寒温带针叶林,P坡无森林带分布,说明Q坡水分条件好,降水较多,为迎风坡,C错误,D正确;无法判断坡度的大小,AB错误,故选D。【13题详解】据上题分析可知,P坡为背风坡,水分条件较差,B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P坡为背风坡,天山背风坡为南坡,即P为阳坡、南坡,高山寒冷垫状植被、地衣带分布上限P坡高于Q坡,说明P坡热量条件较好,D正确;高山寒冷垫状植被、地衣带分布上限主要取决于热量条件,光照条件、土壤状况影响小,A、C错误;故选D。【点睛】北半球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与冲积扇从上到下粒径逐渐减小的趋势不同,泥石流扇恰恰相反,在扇体最下端往往有较大的砾石块,扇顶部则是细小的沙砾和黏土。读泥石流扇结构图。回答下列小题。14.关于泥石流扇形成的物质条件是()A.降水集中B.地形险峻C.河流众多D.岩体破碎15.与河流冲积扇相比,泥石流扇的沉积物()A.分选性更好B.透水性更强C.磨圆度更好D.孔隙度更小16.造成冲积扇和泥石流扇的粒径顺序截然相反的根本原因是()A.流体的性质不同B.地形的陡峭程度不同C.植被覆盖度不同D.暴雨激发的程度不同【答案】14.D15.B16.A【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需要注意“物质条件”,降水、河流和地形都可归纳为动力条件,岩体破碎为物质条件,D正确,ABC错误。【15题详解】河流冲积扇与泥石流扇都具有分选型,A错误。磨圆度无法比较,C错误。泥石流是指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的特点,所以,其携带物更大,堆积物之间空隙更大,透水性更强,B正确,D错误。【16题详解】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短时、强度大的特点;形成冲积扇的河流持续的时间较长,两者性质不同,A正确。地形、植被、暴雨会影响堆积体的大小,不会影响粒径顺序,BCD错误。【点睛】堆积地貌形成的条件:物质来源、动力条件、沉积条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是京杭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历史上这里经常出现断航。明永乐年间先在大汶河上修建戴村坝,在戴村坝与南旺镇制高点之间开挖小汶河,后又依据地势修建了蜀山湖、南旺湖等,湖泊与大运河、小汶河间均有水渠连通,水渠上设有水闸,此外还在大运河上建设了众多水闸。南旺分水枢纽以建坝、引汶、建湖、置闸等措施动态联动,实现大运河漕运通畅。如图示意南旺分水枢纽。(1)分析历史上大运河南旺段经常断航的主要自然原因。(2)推测小汶河开挖时将河道设置成多个S形弯的原因。【答案】(1)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水位不稳定;是大运河的制高点,水位下降时水退得早、降得快;冬季河水少且有结冰现象。(2)两地直线距离短,落差较大;S形弯降低了河床坡度,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流对运河河堤冲击;流速减缓,泥沙多在小汶河沉积,减轻大运河河道淤积,保障运河航道通畅。【解析】【分析】本题以京杭大运河南旺段水利工程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涉及河流的开发和治理、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分析可知,运河南旺段断航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水位过低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山东省济宁市南旺镇位于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据材料可知,南旺是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被称为运河“脊梁",说明地势较高,河床海拔高、河水较浅,在枯水期及降水较少的年份,水退得早、降得快,导致河流及地下水难以补给运河,造成该段运河水少且浅,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导致断航;冬季气温低,河流流量少且易结冰,也会导致该段运河失去通航能力。【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两地直线距离短,落差较大,多个S形弯曲可延长河流流程、减小河流比降,降低流速,从而减轻小汶河水流对运河河堤的冲击,保护运河河堤;流速降低后,来自大汶河的泥沙多在小汶河沉积,可减轻运河河道淤积,保障运河航道通畅。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罗浮山位于广东省,主峰海拔为1281.5米。罗浮山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种类丰富,以热带一亚热带植物为主。罗浮山药材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罗浮山的土壤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如图示意某调查小组对罗浮山不同海拔的样地调查记录统计。(1)分析罗浮山腐殖层有机质含量垂直变化的共同成因。(2)推测罗浮山样地乔木物种数和总株数垂直变化的原因。(3)从植被角度,推测罗浮山海拔1100米以上至山顶的土壤类型及成因。【答案】(1)罗浮山地处低纬季风气候区,海拔低处水热丰富,微生物作用活跃,植物残体分解、流失速度快;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降水较多,低温潮湿环境中土壤微生物活性逐渐下降,植物残体分解率降低,有机质累积增加。(2)罗浮山开发早,开发程度较高,低海拔处乔木被大量人为砍伐;随海拔升高,乔木开发难度增加,数量和种类增加;海拔1000米以上时,由于坡陡土薄、风大、云雾多、湿度大,植被矮化,以灌草为主,到达海拔1245米附近,自然带更替为灌丛草甸带,乔木退出植物群落。(3)土壤类型:草甸土。成因:海拔较高,低温潮湿的环境不利于乔木生长,而适宜灌丛草甸生长;随着植物残体的分解,逐渐形成了有机质含量高的灌丛草甸土和山地草甸土。【解析】【分析】本题以罗浮山不同海拔的样地调查统计图为材料,涉及腐殖层有机质含量垂直变化的成因、样地乔木物种数和总株数垂直变化的原因、土壤类型及成因分析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罗浮山腐殖层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与气候关系密切。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地处低纬季风气候区,海拔低处水热条件优越,微生物作用活跃,植物残体分解、流失速度快,因此腐殖层有机质含量较少;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受地形雨影响,降水较多,在低温潮湿环境中,土壤微生物活性逐渐下降,植物残体分解率降低,使得有机质累积增加。【小问2详解】图中显示,罗浮山样地乔木物种数,在990米以下随海拔升高而缓慢增加,990米以上,物种数下降,到1245米下降为0;总株数则在低海拔地区数量少,之后上升,730米以上,总株数下降,990米以上,下降明显,到1245米,下降为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浮山药材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可推测罗浮山开发早,且开发程度较高,受人类活动影响,低海拔处乔木被大量砍伐,导致乔木总株数较少;随海拔升高,乔木开发难度增加,因此乔木数量增加,乔木种类也缓慢增加;海拔730以上,受水热条件影响,乔木总株数减少;海拔990米以上,由于坡陡土薄、风大、云雾多、湿度大,植被矮化,以灌草为主,乔木物种数和乔木总株数明显减少;到达海拔1245米附近,自然带更替为灌丛草甸带,乔木退出植物群落。【小问3详解】罗浮山海拔1100米以上至山顶区域,海拔较高,这里气候特点为低温潮湿,热量条件较差,不适合乔木生长,而适宜灌丛草甸生长;随着植物残体的分解,该海拔处逐渐形成了有机质含量高的灌丛草甸土和山地草甸土。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凌灾是河流某些河段因冰凌受阻聚集形成冰塞或冰坝,河道水位迅速抬升,导致漫滩或决堤造成的灾害。黄河宁蒙河段(下图)是黄河防凌的重点河段之一,历史上黄河防凌一直是一大难题。如今,随着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水库调度已经成为黄河防凌的重要手段。(1)说明黄河宁蒙河段开河时容易发生凌灾的原因。(2)结合凌灾形成特点,分析历史上黄河防凌难度大的原因。(3)从封河前期和开河前期中任选一时段,说明上游水库如何调整下泄量来预防凌灾。【答案】(1)该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春季开河时上游碎冰阻塞在下游封冻的河道内,形成冰塞或冰坝,引发凌灾。(2)形成冰塞或冰坝的位置、时间不确定性较大;冰塞或冰坝形成速度快,堤防溃决风险大,防凌难度大。(3)封河前期:增加水库下泄量,使封河时水位较高,提高冰盖高度,从而提高凌灾期冰下过流能力,减轻防凌压力。开河前期:使水库下泄量逐渐减小,保持冰盖稳定,减少河槽蓄水量,为顺利开河创造条件。【解析】【分析】本题以凌灾相关内容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黄河宁蒙河段开河时容易发生凌灾的原因、历史上黄河防凌难度大的原因、上游水库如何调整下泄量来预防凌灾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本题可从流向、所处纬度等角度进行分析。黄河宁蒙河段所处纬度高,气温较低,水温更低,河段封冻较早。该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春季气温回升,河段上游冰开始融化,出现碎冰随流水阻塞在下游封冻的河道内,形成冰塞或冰坝,引发凌灾。【小问2详解】只要出现冰凌受阻聚集形成冰塞或冰坝,河道水位就会迅速抬升,导致灾害,故历史上黄河防凌难度大的原因可以从凌灾形成的时间、位置及危害来分析。形成冰塞或冰坝的位置、时间不确定性较大,很难进行预防;冰塞或冰坝形成速度快,一旦形成,堤防溃决风险大,加大了防凌难度。【小问3详解】可以在封河前期:加大水库的下泄量,使封河时水位处于较高状态,提高冰盖的高度,使凌灾期碎冰更容易通过,减轻防凌压力。另外,在开河前期:降低水库下泄量,可以保持冰盖的稳定,减少河槽的蓄水量,确保顺利开河。',)
提供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三调考试-地理会员下载,编号:1700737906,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17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