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高校化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
本作品内容为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高校化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格式为 docx ,大小 29322 KB ,页数为 4页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高校化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摘要:新工科化工专业学生在“产出导向”的培养前提下,应具备相当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探索化工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成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紧迫任务。以“双师型”现状为出发点,提出增强化工类“双师型”教师队伍硬实力的有效方法,旨在通过实践探索,为培养化工创新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关键词:化工专业;“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应用型人才,需要本科高校审时度势,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快适应新工科专业建设理念,探索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1]。1化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共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四个专业。化工专业目前存在着专业教师短缺、专业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的状况。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化工类专业实践性极强,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早已由知识型转变为应用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变特别是对实践技能的高要求,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熟悉化工实践操作,并具有教师资格和化工专业资格证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尤其是提高中青年“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本科高校化工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化工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许多院校困难重重,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为例,目前教师共有78人,其中化工专业教师14人,化工“双师型”教师6人。“双师型”教师占教师人数的7.7%,占专业教师的42.9%。但真正符合“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很少,经常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数为2人,占专业教师的14.3%,占“双师型”教师的33.3%。数据表明,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工程背景有限,实际上都不是“双证型”教师,更达不到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水平。2化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深入,我校化工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逐步提高,教学团队正在形成,队伍结构逐步优化。然而,由于专业成立较晚,具有化工专业背景的教师总量明显不足,导致专业课教师、实践与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和质量无法支撑专业教学的持续发展[2]。近年随着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持续引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有所增强,但其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则更为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2.1“双师型”人才引进问题化工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较强的人才多是化工企业中的工程师,正常引入高校无法迅速形成专业教师的“即战力”。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外聘制”模式引进“双师型”人才,实际在高校进行正常教学的学时非常有限,将实践技能传授给在校学生的效果可想而知。另一种方式是将在校学生派遣到企业进行实习,这样能最大限度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但在校学生人数较多,实习实践要达到效果必须保证一定的学时,给化工企业正常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另外,化工企业多采用“一对一”的“师徒制”,而针对学生“一对多”模式的教学周期过长,本科教学又不同于高职教学,实践学时受限,这是校企双方都无法接受的。2.2专业教师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的矛盾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都在压缩必修课和理论课学时,增加工程实践和专业实践学时,专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在第一线锻炼和提高,仅能通过为数不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简单充实自身的工程背景。很多教师还达不到“双证型”教师的基本门槛,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更是相去甚远。2.3产学研教育模式规模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当下地区化工企业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接受专业教师参加岗位实践,一些青年教师有意愿到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却苦于没有平台,产学研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客观上阻碍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些专业课教师主观上对提高专业技能没有积极性,只求完成在校教学任务,也是“双师型”教师人数不足的重要原因。另外,在校教师的科研方向缺乏化工专业性,科研活动无法为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提供有效支持,也与化工企业的科研创新活动相差太远,导致“产”、“学”、“研”相互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无法落到实处。3化工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索3.1督促和鼓励专业教师主动提高业务水平首先,应大力专业背景强的高素质教师,扩充规模,提高质量。优先解决教师疲于理论教学的问题,并借助课程教学细分专业方向(如化工工艺、过程控制、化工机械等),形成专业方向课程团队;其次,督促专业教师按照专业方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并有意识的强化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三,鼓励专业教师有意识的按照专业方向到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和经验,获得专业技术证书,逐渐向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的“双师型”教师过渡。3.2支持专业教师从事本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本科院校的化工类专业不能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部寄希望于在校的实践课程和在企业的实习过程。相较于高职类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科院校的化工专业应在此基础上注重在校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本科院校应大力支持专业教师进行与地区化工企业涉及的产品、技术相关的科研工作,以专业实践课程为基础,鼓励教师带动学生在科研中培养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达到“学”“研”相通。教师也可以从科研活动中创新思路,为今后的“产”“研”互通打下基础。3.3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教师培养的机制近年来,我校出台了许多鼓励“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积极政策,学院也在不断扩充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并注重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质量,以满足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3]。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设立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形成“二级学院—企业培训管理机构—培训计划—考核制度”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化工专业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应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专业和科研方向,定期到化工企业参加相关专业实践工作,并获得专业技术证书后,由学校聘任“双师型”教师资格。这样不仅可以逐步增加高质量、高素质的化工“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完善化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能逐步提升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结束语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高校化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侧重从加大教师队伍规模、加强“产”“学”“研”贯通结合、加深校企合作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内部培养,辅以“双师型”人才的引进,以便尽早实现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转变,为培养创新应用型化工专业人才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董崇泽,孟文俊,王永安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索[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0,33(6):24-26.[2]石新民,陈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研究,2018,36(20):35-36.[3]王宇飞,李彦军.校企共建共享模式下化工装备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0(21):36-38.',)
提供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高校化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会员下载,编号:1700737837,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4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