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进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本作品内容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进展,格式为 docx ,大小 83768 KB ,页数为 10页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进展一2017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年度重点工作2017年,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出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步入新阶段。围绕着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积极擦亮“金名片”,在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下谋篇布局,确立了名城保护的层次和保护重点。2017年名城保护从老城保护、三个文化带保护、遗产日活动、地下考古、文博教育研究以及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利用等方面展开,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重塑了古都风貌,进一步优化并提升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和城市软实力。(一)明确名城保护顶层设计,凸显名城景观体系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对外公布,其中用一章的篇幅专门谈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北京整体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首都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空间格局出发,城总规中提出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从空间层次、重点区域、文化带和重要方面等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提炼,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总体性框架。具体而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包括“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即加强老城、中心城区、市域、京津冀四个空间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两大重点区域的整体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以及传承和合理利用世界遗产及文物、历史建筑及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及特色地区、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地理形态及山水环境、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大方面。这一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提出,首次正式将京津冀作为整体纳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极大丰富并拓展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和空间范围,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置于首都城市提升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定位高远、视野开阔、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将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工作纲领和行动指南。根据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其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原有的旧城改称老城,规定老城内不再拓宽道路、也不再拆胡同四合院,这一改变标志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迈入最严时期,将最大限度地留存老城历史文化信息,延续历史文脉。“老城”这一新提法,意味着历史文化核心区域的保护重点已从过去的旧城更新、基础设施改善走向功能升级和空间重构,这一区域今后将以彰显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古都文脉为核心和主题。老城以后还将打造13片具有突出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段作为文化精华区,并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从目前的22%扩大到26%。总的来看,城市总体规划中老城保护部分对中轴线、凸字形城廓、明清皇城、建筑格局、空间形态、重要历史景观、色彩形貌、河湖水系、古树名木等的保护都做出了相应规定,尤其突出了城市整体景观格局和视觉效果,如保护凸字形城廓、保护和恢复水系景观、保护棋盘式路网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等,都表明了从名城保护到构建名城景观美学体系的转向,下一步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也将从物质文化保护阶段进入内涵挖掘、文脉传承的保护提升阶段。(二)核心区域风貌逐渐恢复,东西城夯实老城保护管控作为老城保护的核心区域,东西城近年来加大对胡同、水系的整治力度,逐步恢复古都传统风貌,历史文化街区疏解整治取得实效。为擦亮中华文化“金名片”,东西城制定了清晰的行动计划和保护目标,通过疏解、腾退、环境整治等手段恢复传统风貌,使文化传承融入首都建设发展大局(见表1)。2017年,老城区文物腾退工作持续进行。据统计,东西城直管公房中各类文物建筑共13万平方米仍被占用,在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占用文物建筑的机关单位也将搬迁置换,随着人口疏解和古建修缮,什刹海畔、万寿寺、东四和钟鼓楼附近的历史原貌有望恢复[1],这将进一步复现传统风貌和古都风韵。表1东西城历史文化保护相关行动规划与目标制定类别东城区西城区行动规划《东城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2018年~2020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方案》《西城区“十三五”期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西城区街区整理实施方案》《西城区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西城区街区公共空间管理办法》保护目标“十三五”期间计划打造包括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张自忠路南、东四三至八条、东四南、鲜鱼口在内的6片历史文化精华区;到2020年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整治率达80%,重点文物周边综合整治率达80%到2020年实现历史文化街区自愿腾退全覆盖;街区整理推动老城保护;计划构建“虚拟全域文化博物馆”表1东西城历史文化保护相关行动规划与目标制定东城区拥有全市最多的历史文化街区,现有18.5片历史街区,约10.35平方公里,占全市历史街区总数的43%。作为传统风貌的核心区域,东城区将老城保护列为全区重点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写入行动计划,出台《东城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十三五”期间,东城区计划打造6片历史文化精华区,包括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张自忠路南、东四三至八条、东四南、鲜鱼口等,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东城区各类会馆集中,仅前门地区就有会馆遗存35处,至2020年努力实现会馆类文物全部腾退和文化利用。另外,制定完善街巷胡同和全区整体风貌管控导则,使历史街区成为城市“街道客厅”,积极打造胡同漫步系统。2017年,东城区围绕疏解整治逐步落实各项重点项目,老城区正焕发新活力,前门地区三里河重现“水穿街巷”景观,修缮后的临汾会馆建成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成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例子。自2016年4月南锣鼓巷主动申请取消3A景区资质后,按照东城区委“腾退、治理、保护、建设、管理”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全面修缮整治,整改后的南锣鼓巷进行了门面升级,以往的小吃摊、美食店等低端业态改造成文创店铺和老北京民俗展,并增设“老物件博物馆”,设立“非遗公益大讲堂”。为推进“大故宫文化区”建设,现编制实施故宫周边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启动故宫周边环境整治,推进太庙、皇史宬等腾退修缮,目前故宫周边的主要大街架空线已全部入地,街面恢复了整洁的天际线。故宫周边的部分胡同也将逐步实现弱电入地。2017年东城区启动17项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和修缮工作,包括清末太医院、丰城会馆、袁崇焕祠墓等,以及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建设工作,并新增不可移动文物和清华寺、清末太医院、长春别墅、颜料会馆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环境提升方面,以“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塑造绿色空间,通过“留白增绿”专项行动推进生态修复,使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93%[2]。根据北京市委组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要求,东城区将编制出台《2018~2020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在风貌保护、民生保障、区域品质、经济结构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划。西城区2017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一是继续推进占用文物的腾退保护。根据《西城区“十三五”期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西城区拟在今后几年陆续展开对47项直管公房类不可移动文物展开腾退保护,已于2016年启动17项,2017年启动15项,还将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启动6项和8项等,所涉及文物历史文化价值突出、社会关注度高且存在安全隐患,如安徽会馆、浏阳会馆、沈家本故居等。在文物创新性利用方面,西城区与最高法院合作推进文物合理利用,依托沈家本故居建设的中国法治名人博物馆于9月30日对外开放。二是以街区整理为重点推进老城保护。西城区引入“街区”概念,创新性地形成街区整理模式。街区整理即在传统社区、街道治理基础上,综合考虑功能定位、风貌特征、公共设施、社会管理、文化氛围等因素,突破现有规划界限和空间规制、根据主要功能划分街区,通过统一设计和综合治理以提升街区品质。街区作为人居基本单元,居民也可参与街区设计方案。街区整理以街区概念为核心,对以往零散的规划设计予以系统、科学、条理化的设计和更新,积极提升区域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实现城市更新、生态修复、文化复兴的多重目标和良好局面。西城区在北京率先制定出台《西城区街区整理实施方案》《西城区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西城区街区公共空间管理办法》,现已基本划定80个街区,被归类在政务活动、繁华商业、生活居住和公共休闲等功能定位下,将采用“一街一策”逐步开展整理工作。2017年,西城区启动鼓楼西大街和阜成门内大街作为试点开展传统风貌区的街区整理。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根据街区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设计,将设计方案公示征求意见,如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于6月公布,包括拆除街道两侧违建,整治“开墙打洞”,进而梳理街道空间和业态,腾退重点文物,预计2~3年内带动地区复兴,将其打造为高品质文化休闲区。8月,阜成门内大街整治提升一期工程启动,从市政带建设、线杆入地、交通提升、街区绿化、建筑立面修缮等方面展开,旨在改善提升沿线包括妙应寺白塔、历代帝王庙、鲁迅故居等文保单位在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环境,打造整洁美丽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与历史文化保护一同进行的还有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专项行动。西城区陶然亭街道通过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不仅增加绿化、开辟行人专道,还增设传统文化普及专栏,如龙泉社区里仁东街结合地名文化内涵增添孔子画像和“里仁”含义阐释,打造社区居民活动议事的“里仁之家”,优化了人居环境。此外,西城区还在研究构建“虚拟全域文化博物馆”[3],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线下线上文物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希望借信息化统合区内市级、区级和街道各级各类图书馆,还原已经消失的文物与历史文化,并借相关历史典故、文化主题串联起特色文化线路,进一步挖掘名城历史文化内涵。作为老城的核心,中轴线申遗前期准备工作也在有序推进,目前景山公园寿皇殿建筑群和大高玄殿的修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南中轴线天坛周边违建已搬迁完毕,永定门西侧的先农坛也已启动腾退整治,与此同时,有北京的“历史景观长廊”之称的朝阜大街也通过整治提升工程重现最美大街的古老韵味。一系列修缮整治工作的开展,将重现北京“一轴一线”魅力景观。(三)三大文化带保护取得新进展,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活动精彩纷呈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公布长城、运河、西山永定河三个文化带,按照国家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三个文化带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得到推进和提升,相关文化研究不断深入。三个文化带保护定期召开保护带建设工作例会,明确阶段工作项目和目标,融合自然与历史、皇家与民俗文化,推动整体保护。打造北京北部历史文化体验和生态环境保护带,长城文化带保护方案《长城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于2018年公布。京津冀协同保护下的长城文化带保护将统一管理规范和模式,在维修加固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不同路段长城文化资源,做好开放工作,积极探索长城旅游的丰富形式。运河文化带以展示漕运文化为重点,目前已初步形成集合文保单位标志、遗产界桩、河道遗产说明牌的大运河遗产管理展示体系,结合运河周边环境整治、污水治理逐步开展相关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目前通州标志建筑燃灯佛塔已修缮完成,下一步运河文化带将改善河湖水环境治理,使生态环境和人文展示相得益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整合区域内古商道、进香道和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做好整体保护、特色展示和文脉传承工作,打造永定河文化节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创产业基地,推动西山永定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综合利用。三个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充分发挥并利用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从更大的空间范围推动京津冀三地及周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对于促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区保护工作有序开展,文物修缮、学术研究和文化线路旅游并行推进。11月底,历时五年修缮的香山寺全面修复开放,同时,香山寺文化展拉开帷幕。12月,“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聚焦中西交流视野下的三山五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国际化传播、文化带保护与传承等问题展开研讨,为深入挖掘和传播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奠定了研究基础。12月底,有轨电车西郊线正式开通,游客可以更便捷地游览沿线的“三山五园”皇家行宫苑囿区。由2016年9月国务院正式发布,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7年6月10日北京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在大运河举行,以“擦亮北京金名片”为主题,遗产日活动结合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了北京的优秀文化遗产,并结合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总结了已经取得的成果,积极发挥了文化遗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塑造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形象。北京各区文委结合自身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开展了丰富的遗产日主题活动[4],凸显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历史文化宣传、非遗展示、文物保护成果展、遗址免费参观和各类主题文艺演出走进博物馆、公园、校园,各类文化场馆、广场,让历史文化保护在传承展示中深入民心。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汇集了京津冀三地传统工艺精品和非遗时尚设计,积极向公众普及非遗知识、宣传非遗保护成果和非遗创新发展经验,推动非遗保护的纵深发展。故宫博物院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艺术亲子活动和苏州评弹演出普及文化遗产知识,营造了保护遗产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四)文物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文博教育与研究持续深化随着城市副中心、新机场、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城市建设工程的开展,2017年北京考古勘探面积不断扩大,发掘古代墓葬、窑址、灰坑、房址等约66000平方米,陶器、瓷器、铜器等地下文物共计1万余件(套)。12月,北京市文物局发布2017年七大地下文物保护成果,包括副中心考古发现战国至清代墓葬、路县古城发现辽金窑址和唐代墓、新机场考古发现清代家族墓、世园会建设区考古发现魏晋家族墓、圆明园如园遗址发现清代皇家园林建筑基址、圆明园紫碧山房遗址发现清代建筑基址、房山区河北镇发现清代庄亲王园寝群。地下考古工作的开展遏制了文物盗掘,有效保护了北京地下文物安全,并借助地下考古成果,还原了城市遗失了的久远历史信息,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北京的社会文化面貌,为北京城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北京市文博教育不断深入,北京文物机构与各级学校教育合作,在中小学普及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并借助高校科研资源推动古都文化研究。推动传统文化走入校园,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与丰台八中中海分校、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与史家小学展开合作,将博物馆教育融入中小学通识教育中,通过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基础教育,增进了学生对北京城市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了解。徐悲鸿纪念馆与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的共建活动,则发挥了文化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积极探索了与特殊教育的合作模式,通过徐悲鸿精品画作展丰富了残障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研究方面,首都博物馆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议定今后双方将通过馆校资源和科研成果共享,集合优势力量共同推进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语境下,京津冀三地协同保护仍是北京文物工作的亮点之一。2017年,延续京津冀三地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举办了第四届京津冀古代历史研究与区域文化建设研讨会,河北廊坊举办了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天津举办了京津冀非遗创新发展论坛,都积极深入三地进行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共商合作,推进了三地的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利用。(五)历史文化传承谱新章,古都文化彰显年轻气质文博创意、藏品展览和传统街区现代设计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作为北京文博文创的重要力量,继《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各类文创产品走红以来,故宫又推出《国家宝藏》纪录片,邀请明星、匠人加盟助力,对传世国宝进行现代演绎,其生动活泼不乏搞笑的形式再一次受到大众的热捧。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不断推进,2017年故宫以古代精华藏品为核心掀起观展高潮,推出的《赵孟頫书画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展》,以及国家博物馆推出的《秦汉文明特展》都吸引了大批古代文化拥趸,文物藏品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和广阔的精神文化世界拉近了与现代观众的距离,特展盛会的背后呈现出人们对古代文化日益增长的强烈兴趣和深入了解的愿望。为鼓励民众和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保护,西城区推出了“四名”汇智计划,支持自下而上的名城保护活动。活动启动后,众多年轻人将新理念、新设计、新传播形式融入历史文化街区和名城保护中,在社区营造、传统手艺、口述史、古建修缮上贡献了年轻智慧,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上活跃的身影。东城区同样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引入现代设计,西打磨厂通过邀请隈研吾、朱小地、张永和等7位知名建筑设计师打造七个“大师院”,将历史元素、文化信息与现代生活因素结合,赋予老院落以新功能,吸引了众多文创企业入驻,成功带动了传统院落更新利用。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为主题,海淀青龙桥地区“三山五园”系列活动于6月至11月开展,活动包括摄影和创意设计两大块,其中,“光影忆像”摄影作品展走进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培星小学等中小学校,以摄影艺术展现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区四季风貌。同时展出的还有文创大赛获奖的文创作品,由西山设计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的设计师作为文创导师,带领、协助青龙桥学区的学生进行三山五园文化主题创意设计,将文化元素融入杯垫、抱枕、手账本、翻糖蛋糕上,进行了文创设计的生动实践。非遗领域同样强调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设计+非遗”在推动非遗创新传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成为培育非遗文创项目的重要平台,许多传统手工艺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如“琉璃重生计划”打造琉璃文创品,使过去专供皇家的琉璃烧造技术能进入日常生活领域,点缀现代文化生活。二当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问题(一)老城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和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老城直接代表了古都文化,老城保护也一直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在很长时间内北京名城保护主要就是对包括中轴线、故宫、胡同四合院、凸字形城廓在内的老城(旧城)的保护,而其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视野和空间格局的不断扩大,其他区域各类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资源也被纳入名城整体保护之中,包括三个文化带整体保护利用,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历史建筑与工业遗产保护等,保护体系上由以前的名城保护、片区保护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三个层次拓展为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四个空间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逐渐形成全覆盖、更完善的保护体系。目前老城保护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保护基础和社会氛围,但其他区域历史文化的保护还处于文化遗产调研和整理阶段,各方面投入力度远不及中心城区,文物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还须完善。(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名城文化传承第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还存在物质性保护和名城文化传承、基础保护和创新利用方面的不平衡。当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工作重点仍在文物古建的腾退和修缮维护上,名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利用程度不高,虽然以故宫为代表已在古都文化的现代诠释和呈现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挖掘文化内涵还在探索中。第二,名城保护和北京城市发展的关系还须进一步理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尚须深入,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须积极融合古都风韵与时代风貌,处理好千年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之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文物古迹保护与区域环境维护目前存在的文物古迹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与自然景观融合不足的问题,反映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整体性还不强,保护视野不够开阔,尚未能从全面综合的视角看待名城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有待加强。下一步要认真研究并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不仅要保护好文物古迹,还要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视野综合统筹文物建筑与周边环境,在文物修缮保护的同时加强城乡综合治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环境品质提升名城保护成效。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如何擦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传承北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摆在北京城市发展面前的一项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着城市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当前北京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也需要把握时代契机,捋顺名城保护与未来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名城保护模式,打造并维护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做好传统文化深耕,积极开发文化资本,构建独具特色的名城历史文化景观,增强名城竞争力和影响力,解决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对的主要问题,在城市提升发展中更好地保护名城文化遗产和传承名城历史文化。(一)逐步完善名城立体保护模式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漫长的建城、建都史赋予了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在市域范围内广泛分布着大量文化遗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和内容进一步扩大,但各区之间、城乡之间、三地之间目前在保护力度上还不均衡,经济优势区域相较于落后地区在历史文化保护上更为健全完善,另外跨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保护还未在总体层面得到协调统一。今后应遵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保护体系框架,确定保护重点和文保薄弱地区,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保护工作,在市级层面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保护不到位的区域予以扶持,并加强中心城区和远郊区、村镇以及京津冀三地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在名城保护层次上,以老城、中心城区、市域、京津冀四个层次为基础,打破行政区划和空间限制,寻找关联,连线成片呈现历史内蕴,积极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带和线性遗产等保护工作,统筹协调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联席会议制度,进行统一规划、保护和管理。在跨区域合作上,有效推进体现京津冀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带、文化线路建设和非遗保护,彰显京津冀三地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内涵,共同整合资源,打造历史文化遗产景观廊道,以遗产保护和开发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二)从“见物”到“见人”的转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物质性保护工作已形成一定的基础,但名城文化内涵挖掘和文脉传承还有很大的空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传统源于其自身漫长的历史,积淀于许多世纪以来的古建古迹和生活传统之中,它们绝不仅是过去时代的象征或历史的陈迹,也是通往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通道。当下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正是为了继承北京过去的伟大传统,从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推动城市发展。从文化延续性上着手,克服名城保护中出现的重物质轻人文的倾向,不仅要尊重和保护好名城文化的物质载体,更要积极挖掘名城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在现实中激发传统的活力和生命力。切实做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大对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力度,多渠道、多手段探索文物保护的活化利用途径。在名城物质性基础保护之上的名城文化传承,一是继承传统,留住名城的文化灵魂和传统精粹,挖掘其优秀,继承其精华。北京名城文化包括皇家文化、民俗文化、军事文化、运河文化、园林文化等多个方面,要分类别、分层次、分时期进行整理研究,厘清北京历史文化脉络,并在北京古都的整体语境中把握名城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厚重底蕴,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推进文化传统融入现代生活。二是创意优先,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打破规则和模式的束缚,用现代表达形式和包装手法对名城文化进行恰当诠释,勇于推陈出新,在过去与未来、高雅与通俗、传统内容和现代传播手段间取得平衡,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和创作理念,译解古都传统文化密码,让北京名城文化更加生动活泼地走进大众视野。三是注重产业开发,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传统文化加以现代化、普适化、大众化的产业开发,在继承传统和创意设计的基础上,利用产业化生产、运作手段和呈现方式,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动漫、影视、文化旅游、演艺,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和发展,扩大名城文化的受众面和接受度。(三)从文物保护走向构建全域历史文化景观文物保护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初步基础,在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凸显名城历史风貌和景观格局的语境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构建山水形胜、传统和现代交融的城市空间形貌,实现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社会要素的有效整合,打破空间规制和地理分隔,形成连贯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全域历史文化景观在城市总体发展层面强调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视野,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整合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和谐交融的名城全域景观格局。打造全域文化景观有助于促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全面保护,也是贯彻《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实现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的有效举措。具体而言,全域历史文化景观一是强调整体视野,将孤立的文物建筑还原到传统街区或村落环境中,重现古都风貌和传统景观特色;二是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山水格局,打造生态文化保护精品,再现山水绕京华的景观;三是凸显景观视角,突出名城的传统景观视廊,同时注重城市传统与现代景观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四是实现资源全域整合、保护全域统筹、景观全域管理、环境全域协调、社会全域参与,以全域历史文化景观的构建积极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保护。-全文完-',)
提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进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会员下载,编号:1700737469,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10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